- 2024-01-2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其他论文之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反思 教育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产生新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陶行知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因此,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曾有专家把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分为三类:一类是来自学生的问题,即学生真实的阅读和理解障碍。二类是老师提出的问题,即老师以为学生会产生的问题。三类是教材编者提出的问题,即编者自己认为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 反思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牵涉到后二种问题偏多,甚至第二类问题有时直接受到第三类问题的影响或者就是第三类问题的再现,第一类问题几乎在课堂上绝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从学生反映的情况来看,学生没有问题的具体表现可概括为:(1)害怕提问不当引来老师的冷谈或忽略,或者被同学嘲笑,产生胆怯,形成不敢问的情况。(2)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又不善于思考,所以发现不了问题。(3)问题太多,知识零散,加上长期接受的被动教育,导致不知道问什么好。 在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里,教师占了主动权,设疑、设问、提问都被老师垄断了,整个课堂被老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所控制,学生常常充当听者的角色,自主发言的机会不多。很多时候,还由于问题过多,许多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没有解疑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便丧失了提问的兴趣和能力。而这些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多数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学生的思维基本是围绕着教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于是,是非问、填空问和一问一答式课堂也就这样产生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导致大部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虽然有个别开明的老师允许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懂的问题,但遗憾的是,问题提出后,教师只是以个人的力量,逐一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没有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这样被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仅仅停留于初始阶段。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爱提问题、会提问题,一定会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也会为学生的发展带来诸多益处。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但自身要有问题意识,还要让学生有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勤问、善问呢? 首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 学生天性好奇心重,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语文教学活动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因此教师要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从多方面、多角度提出问题。课堂中当那些平时不善于提问的学生提出某一问题时,教师要热情洋溢地肯定他的勇气,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提出问题,但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使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对那些常常提出好问题的学生,老师更要大张旗鼓地加以喝彩,让他们在赏识中进一步地探索,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地发展。像这样,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与老师亲近了,渐渐地就会在课堂上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问题。 其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心理倾向,就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事例或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揭示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如教《鸟的天堂》时,在学生已明白鸟的天堂是指一棵大榕树后,可适时地出示两个句子:a、这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b、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学生纷纷质疑:文中说是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许多棵茂盛的榕树”呢?很多树在一起才能称为“树林” ,而“鸟的天堂”只有一棵榕树,怎么说是“树林”呢? 第三,教会学生善于从教学内容入手提问。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获得了新知,获得了方法,形成了能力,更赢得了思维的启迪、心智的发展。因此,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会怎样提问尤其重要。 让学生明白该怎样提问,掌握提问的方法,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引导学生从课文题目着手。如教《桂林山水》时,提出:课文的体裁是什么?主要写什么?山和水各有什么特点呢?解决了这些问题,学生也就从总体上把握了教材内容。2、引导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加以提问,进而评析其妙处。以《桂林山水》为例,文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一句,可以提出:为什么“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解答后,定会帮助学生领略作者独具匠心之处。3、引导学生对难于理解的句子提问。以《桂林山水》为例,文中“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可以提出: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解答这个问题,既品味了本文语言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感受。4、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描写提出疑问。以《桂林山水》为例,“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影着这样的山” 一句,可以提出:这样的山,指什么样的山?这样的水是怎么样的水?解答这些问题,让学生更加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特点。5、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展开自问。还是以《桂林山水》为例,在学完课文以后,可引导学生提出:作者在漓江上乘舟观赏桂林的山水,为什么不直接写桂林的“水”,而要写大海和西湖的水?为什么写“山”时,要先写泰山和香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课文。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关系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激发,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愿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真正吃透教材,将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落到实处,不断启迪学生的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