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其他论文之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与家庭指导的研究 ‎ ‎  一、问题的提出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孩子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懂得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基础素质形成的开始阶段,而各种习惯养成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基础。当前农村的孩子,其父母或由于自身素质或由于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或者是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对孩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系统的教育;而祖辈们则认为:只要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其余一切则让孩子顺其自然,无所谓什么习惯培养。而孩子由于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认识不到好的行为习惯所带来的好处。长期以往,孩子们放任自流、我行我素,出现了许多陋习:卫生习惯差(早晚不刷牙、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不经常洗澡换衣服等);学习习惯欠缺(倾听习惯、举手回答问题的习惯、完成老师的任务方面表现都不尽如人意);礼貌习惯欠缺(遇到生人不会打招呼、不主动问候老师和小朋友、脏话粗话到处滚、与同学有冲突时,不能用语言沟通的往往就用武力解决);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社会交际能力(缺少同情心和有爱心、与同伴协商、合作能力差)……‎ 小学生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和适应时期,随着新生入学,学习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这给孩子的心理与行为都带来了重要影响。而小学生学习行为又同其他行为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对学习的本身,而且对学生道德品质以及心理的和谐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孩子个性,对于孩子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要提高我们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整体水平,家庭的指导尤为重要。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长期、系统、复杂、包含多种因素在内的大工程。它不仅需要教师长期耐心地教育,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家校一致的教育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才能完成,并且使孩子已有的良好习惯得到保护和巩固。‎ ‎  我校是一个城乡结合学校,现有学生678人,绝大部分学生都是乡下儿童,95%的学生家长都是农民,其知识文化背景都不高,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都是简单粗爆。不教则已,教则打骂训斥。加之,外出务工家长逐年增多,导致留守儿童教育的失缺。隔代爱更不讲究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过份溺爱就是逆来顺受,对学校的约束教育大多不太接受。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失缺是我校面临的突出问题。‎ ‎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问题。如何使我们的学生、班级、学校、家庭、社会和谐,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  孩子的发展建立在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之中,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其中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和谐相处起着重要性的作用。‎ ‎  教育子女是父母的天职,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给祖国培养出忠诚儿子的父、母亲,是给自己立下了活生生的不朽的丰碑”。所以,搞好家校合作的关系是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 ‎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探讨家校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家长的社会责任感,全面提升家长的素养,从而更好地促进家校合作,使学校、家庭、社会营造出一种“和谐”,三方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使家长们成为“学习型家长”、“反思型家长”、“智慧型家长,”最终成为“成长型家长”。‎ ‎  二、概念的界定。‎ ‎  良好的习惯:指符合当前社会规范和儿童自身发展水平的,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认知学习诸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自动化了的行为。本课题研究的良好习惯指良好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安全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文明礼貌习惯。‎ ‎  家校指导:指围饶良好的习惯养成,学校根据课题组的教材内容对家长实施必要的指导。它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长工作”‎ ‎,也不是一方为主的“配合”,而是两个同样肩负着人生启蒙教育重任的社会组织及其成员之间的携手合作。最终达到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 协同教育, 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 ‎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  1.元认知监控理论。良好的习惯是学生顺利学会做人的保障,而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二者在形成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外控到内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再到自动化的过程。用元认知监控理论指导学生良好习惯养成,并让元监控能力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学校教育便真正实现了“人的发展”。‎ ‎  2. 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家校合作的必然性 ‎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广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接受的来自家庭其他成员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作用。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事实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有增强的趋势。这与家庭教育具有学校及其它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密切相关。即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最初摇篮,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特别应提出的一点是:家庭教育因为具备了个别性特点,相对于学校集体化的教育更能适应个体的发展,教育更有针对性。‎ ‎  家庭教育的不可或缺,也是由于家庭教育具有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这些特点体现在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优势及有利条件。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的好恶取舍,常常决定着子女的行为举止,对子女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有时是说服力很强的言语说教都难以代替的。但是还应看到,家庭教育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的零散性,任何家庭都不可能像学校那样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其次是家庭教育的随意性,一些自身素质差的父母缺乏自觉教育子女的意识,或随意打骂,或娇宠无度,由此给子女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心理成长带来不良影响。由此家庭在开展心理教育教育工作的时候,需要学校对家庭教育的介入,双方的合作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些缺陷与不足。‎ ‎  3.人的终身发展理论。‎ ‎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累。”这些名言提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我们的“教”是为了“不教”,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使受教育者由受制约的被动发展进入有意识的主动发展,再进入潜意识的自动发展,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这是科学教子和教子成功的关键因素。所谓“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好习惯是人生的一大财富,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培养良好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 ‎  四、研究目标 ‎  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日常生活之中,教育内容广泛、丰富,从日常生活习惯、文明礼貌的学习,到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包罗万象,远远超出学校教育所涉及的范围。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以达到良好的成效。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  1、通过研究,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发展,使孩子终生受益。为孩子走向成功和成才之路夯好坚实的基础。‎ ‎  2、探索对孩子进行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 ‎  3、指导家庭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中的养成教育,让家长学会必要的教育子方法,更好地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 ‎  五、研究内容 ‎  1、调查分析农村子女的现有的行为习惯,明确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2、探索儿童良好卫生习惯、良好安全习惯、良好学习习惯和良好文明礼貌习惯培养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  3、在学校教育指导下,父母精心地培育孩子的良好人格道德习惯,智能学习习惯,健康审美习惯,让孩子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 ‎  4‎ ‎ 学校与家庭、社会协同合作,改善农村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针对农村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家庭状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  六、研究对象:‎ ‎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自愿参加家庭教育学习的小学生父母,担负此研究课题的学习,可根据班主任参加家庭教育的素质和意愿,确定一至若干个班的父母进行实验研究,在学习与实践教学家庭教育方面先走一步,取得成效和经验后,再向其它班级辐射、推广。‎ ‎  七、研究方法 ‎  1、调查法:配合研究活动,通过编写量表、问卷对孩子、教师、家长的相关情况及研究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进行调查,取得真实性资料。‎ ‎  2、文献法: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理论学习,查阅整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来更新教育理念,确保研究过程的科学、合理、有效。‎ ‎  3、观察法: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不良习惯并给予及时纠正辅导。‎ ‎  4、个案分析法:对特殊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得出个性的、共性的特征。‎ ‎  5、行动研究法:研究者与实践者一道深入教育实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筛选出急需解决的,典型性教学实际问题,然后研究者通过讲座、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的提供理论指导,帮助实践者有计划地、螺旋式地系统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教育实践。教育行动研究蕴涵着两个基本的理起理念:在实践中学习;实践者成为研究者。‎ ‎  6、总结法:实验教师从行动研究中进行总结,课题组形成研究报告。总结家庭教育与指导的经验,探索规律。‎ ‎  七、研究步骤与措施 ‎  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为四年(2011—2014年),安排为三个研究阶段:‎ ‎  (一)研究准备阶段    (2011年上学期)‎ ‎  1、提出立项申请,成立课题组,确定实验班。‎ ‎  2、进行理论文献的收集、整理。‎ ‎  3、培训课题成员,请专家到校讲座、指导、引领。‎ ‎  4、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  (二)课题实施阶段     (2011年下期——2013年下期)‎ ‎  1、对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  (1)把低年级及中高年级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取访谈、观察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其习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  (2)撰写出题为“龙山县第三小学孩子行为习惯现状”调查报告。‎ ‎  2、针对孩子习惯的养成,运用策略和手段进行研究。‎ ‎  3、根据分工各组进行研究,搜集过程研究资料,形成、修订和完善过程研究成果。‎ ‎  4、课题组人员对研究状况进行自查与调节。‎ ‎  5、小结阶段性研究成果,请专家来校引领、指导、修订。‎ ‎  6、根据小结的情况纠正不足,突出重点进行研究。‎ ‎  (三)课题总结阶段 (2014年上学期至2014年下学期)‎ ‎  1、各成员认真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体会和经验论文,形成文集。‎ ‎  2、推广研究成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进行,学校将邀请专家来校指导、鉴定研究成果,将把论文送出去参评。总结课题研究经验。‎ ‎  八、预期成果 ‎  本课题结题时,举办课题研究成果评选,颁发获奖证书,编印研究成果专辑。同时,通过研究活动,推进学校与家庭互动合作教育的形成,提高父母的教育水平和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创建一大批指导科学家庭教育学习与实践的示范性家长学校。从而最终改变学生不良的习惯。‎ ‎  九、课题管理 ‎  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做到统一认识,权责明确,目标一致,团结协作。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每月保证一至二次课题成员探讨活动。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我校决定每年从勤工俭学费和门面租用费中拨付配套经费10000元,专门用于课题研究。本着节约、高效、合理使用的原则, 确定经费预算如下:‎ ‎  小型研讨会务费    1000元 ‎  图书资料费        1000元 ‎  调查、学习费(含劳务、交通等)    3000元 ‎  数据处理及教材样本、软件制作费    1000元 ‎  专家咨询(含开题论证、中期检测、结题鉴定等)  3000元 ‎  成果推介费(含论文发表、消息报道等)   1000元 ‎  经费使用严格按照总课题组要求开支,并监督和督促课题主持人对经费的合理有效使用,严格遵守财务制度,保证科技经费单独立户,不挤占和挪用保证经费。确保课题研究如期完成。‎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