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11-16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品赏语文 个性感悟
语文论文之品赏语文 个性感悟 温岭市三星小学 江巧萍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的新要求,结合自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从在情境创设中促进学生感悟、在反复诵读中引导感悟、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在课外阅读中中自主感悟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感悟文本, 能力培养 孙绍振教授说:“语文世界,尤其是文学作品,是超越了实用价值观念的、自由的心灵世界,语言到了这个领域是非常奇妙、非常动人的。”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心灵对话的课堂,没有教师的硬灌满输,没有杂乱繁多的习题,有的是师生心与心一起跳动,情于情互相眷念,思与思互相碰撞,在和谐的教学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言语生命的尊严,感悟到文字的独特价值。 一、在情境创设中促进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把学生置于真切、生动,语文描绘的情境之中,学生对课文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引领学生进入到学习的体验之中感悟文本。 1、再现画面,促进感悟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电化教学媒体“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的特点,让阅读教学中涉及的人、事物、景、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要充分运用各种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 《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优美灵动的小诗,用多媒体播放出美丽的动感雪景图,并绘声绘色地说:“清晨,当你推开窗户,看到这么美丽的雪景,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学生们睁大了眼睛,看着白雪皑皑、晶莹纯洁的银色世界,有的说:“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洁白的世界,看到它我的心情会非常好。”有的说:“我真想在这白茫茫的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啊!”有的说:“我要拿照相机拍下这漂亮的景色。”此时,学生的情绪已经完全进入迷人的雪景中,执教者因势利导,说:“你们这么喜欢美丽的雪景,能不能试着读一读课文的句子,读出惊奇、兴奋的心情”。学生们顿时情绪高涨,经过反复尝试,稚嫩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赞美之情。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 2、生动演练,促进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从本质上讲,儿童个个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小学生好玩爱动,具有强烈的表演欲和潜在的表演天赋。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抓住课文的表演点,结合语言文字训练,组织学生通过表演,使语言文字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此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教材内涵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无疑会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感悟。 如教《笋芽儿》一课,对文中的角色进行小组朗读表演。表演“春雨”的同学眉飞色舞地读着,“笋芽儿,醒醒啊,春天来啦!”他们边读边俯首摇着另一名同学,原来那一名同学是“笋芽儿”。春雨还告诉我:“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所以春雨的声音要读得轻轻的、柔柔的。”“轰隆隆!轰隆隆!……伴随着粗重的男嗓子,扮演”雷公公“的同学居然用小拳头捶起桌子来。有个同学说还要敲得重一些,因为书上说”重重地敲“。接着,”笋芽儿“趴在桌面上,揉眼睛,伸懒腰,看四周,那神态真是活灵活现。而接下来的”扭动“、”钻“更是惟妙惟肖。 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们已深入到课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真切地体会到他们的情感和心理,体会到如何去表达,如何去表演,他们的语感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提高,得到强化。 再则,教师可以通过画图,使学生借助想像将语言文字还原成形象,从而使文字与形象配合,课文与画面互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感悟课文。 如《咏柳》一课,让学生把”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春柳美景画出来。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感受到春日柳树翠绿晶莹的颜色美、轻柔美。再辅以改写、补白、续写等小练笔的形式,让学生的思维、情感与文本撞击出灿烂的火花,让学生化”此情此境“为”我情我境“,在学生书写心语的过程中促进感悟。 二、在反复品读中引导感悟 文本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借助语言描述事物、说明事理、表达情感。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反复地品读。加深对词语和文意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通过品词品句感悟了词语的内涵,才能更好地读出句子的意境和情味;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感悟词句的意蕴和运用的精妙。 如执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有学生在读中生疑:”异“是什么意思?笔者顺势将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请他们再读感悟。一生说:”异“就是他人的,别的。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异客,称所在地为异乡呢?你从这个词感爱到了什么?经过再读,讨论,学生不仅感受到诗人孤单寂寞,还感悟到”异“字用在这的妙处,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字本无声,却在品读浓情四溢。 三、在重点研读中提升感悟 重点研读,是以一段课文或一个句子为中心,通过对其仔细的体味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是提升学生课文感悟深度的重要手段。学生的研读过程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过程。而对教师来说,重点研读则是引导学生由对作品的初步印象上升到对其精彩处、细微处的仔细品味的重要手段。在重点研读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两点: 首先,要采取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办法。 如教学《观潮》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有一个学生在读”潮来了!“这个句子时说:”我特别喜欢这个短句子,因为我从这里感受到了人们急切盼望的心情。“接着同学们各自都就这个句子提出自己的看法。课堂上形成的气氛,仿佛大家就一起站在江边观潮似的。 再则,要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但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以此为感悟点,引导学生凭借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文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理,通过对语言的感受、体验,促进学生的直观感知。 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紧紧抓住文中那句:”普罗米修斯小心翼翼地把火种带到人间。“让学生发挥想象,从”小心翼翼“你能感受到什么?仿佛能看到什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象得丰富,也很切合实,有的说:”从‘小心翼翼’ ,我好象看到普罗米修斯带着火种在空中慢慢地走着,他知道,火种熄灭了,就会前功尽弃。因此,他不断告戒自己:‘普罗米修斯呀,千万要小心,一定要把火种带到人间,让它去造福人类。’“有的说:”从‘小心翼翼’,我好象看到了普罗米修斯小心保护火种的样子,他不住地用身体护着火种,生怕有什么闪失。突然有一阵大风吹来,他赶紧蹲下来,用身体挡住风头,终于躲过了这一关。“就这样,巧妙地抓住了故事情节中的”留白“,让学生想象,在作品与学生之间架设了情感共鸣的桥梁,作品在学生的”二度创作“下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学生从对课文的深入解读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也获得了审美的享受。 四、在质疑和讨论中强化感悟 与重点研读不同的是,学生的质疑和讨论的可以不必集中在课文的某个具体片段或某个句子,它可以是所有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这样的讨论,把阅读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背景中,使阅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大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勇于发表独立见解,说出自己对课文的感觉。千万不能把学生的一些天真率直的问题当作是不可理喻或毫无价值的,往往正是在这些问题里面,体现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直观感受。 如《五彩池》教学时,一个学生忽然举手发问:”老师,五彩池可以游泳吗?“听到这个问题,一些学生都笑起来了。而对于老师来说,这却是一个契机,问全班同学:” 是啊,炎热的夏天,如果能在清澈见底的的池水中畅快地游泳,是多么惬意的事啊!那么,五彩池真的可以游泳吗?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看能不能帮他找到答案?“于是,所有的学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到课文中寻找答案。但遗憾的是,他们找出了大量的证据都说明了五彩池并不能游泳。比如:”水池的面积不足一亩,水深不过一丈;小的像个菜碟“还有”水很浅,用小拇指就能触到水底。“”水里长着许多石笋“等等。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插曲,五彩池仿佛就呈现在学生面前,触手可及。 课堂上,教师及时地做”争论的诱发者“,引导学生在质疑和讨论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去理解课文。 五、在课外阅读中自主感悟 学生感悟文本的能力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往往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学生感悟文本能力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还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允许学生存在解读的差异。阅读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课外阅读更是一种纯粹的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和互动。这种对话受到孩子的个性、阅历、知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对课外读物的解读一定是有差异的,有时候这种差异会很大。 例如,在《哈利· 波特》中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智慧,有的孩子读到的是魔法,有的孩子读到的是友情,有的孩子读到的是正义。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解读差异,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是孩子全身心投入阅读的结果,其中包含孩子思考、体验、感悟;教师应允许这种解读的差异的存在,并且要支持和鼓励在课外阅读中的解读差异。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是鲜活的,有个性的;只有这样,课外阅读才可能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二是要允许存在表现的差异。孩子通过课外阅读会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在对阅读内容的体验和感悟中获得的。 例如,阅读了《哈利·波特》以后,有的孩子喜欢手持一根小棒指指点点,有的孩子变得喜欢沉思,有的孩子会聚在一起热烈地交谈书中的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一切都是孩子阅读后的兴奋溢于言表,激情真实流露,冲动难于自抑的表现。阅读是一种享受,因为得到享受,所以喜爱阅读。阅读的表现只要是没有危害的就是正常的,就是应该被允许、被鼓励的。毕竟,表现愉悦是可以有很多方式的。因比作为语文教师完全不必对孩子们天真的想法作过于苛刻的要求,而应该看到他们在读书过程中投入的主观感受、展开丰富联想的良好阅读品质。 培养小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真正地生动起来,去体验美、欣赏美,进而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这样,小学语文教学才会有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版。 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版。 3.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