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10篇2020
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10篇2020 【篇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专题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历史担当,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更加坚定对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人民意愿、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发展取得的突出成就,让我更加坚信,只有社会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党和人民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要想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要进一步推动基层党建和基层治理创新,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以党建统领社区工作。要完善社区服务,坚持软件硬件两手抓,真正把新型综合社区变成服务党员群众的中心,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要共建共治共享,广泛凝聚合力,积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和民生服务下放到基层,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放到基层,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为基层群众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要深入开展学习教育,广泛进行宣传宣讲,坚决抓好贯彻落实,做好结合转化文章,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做好当前工作结合起来,与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做好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推动鸡西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篇二】 十九届四中全会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大二大经济体,GDP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正是因为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发展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目前经济依然以很高的速度在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涌现了越来越多的大城市,相当一部分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坚持改革开放更是让我们受益四十年,不断吸取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今世界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是需要坚持不动摇。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基于我国庞大的人口,我们的人均GDP还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我们还没有完全达到小康社会,很多地方需要改善提高。这就要就我们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再接再厉,一往无前。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国政府当前工作一个新的突破点。随着科技,信息化越来越发达,为我们的政府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这就促使政府不断提高和改善。作为一名社区工作者,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政府近几年治理的现代化。近几年大力推行的网格化治理,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亮点。网格化治理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也给老百姓带来了更多的便捷。期待以后的工作中出现更多治理现代化的惊喜。十九届四中全会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我们相信,随着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篇三】 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決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天下大治是历代仁人志士的不解追求。成熟稳定的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中国封建社会曾在世界上长期领先,离不开相继建立的郡县制、科举制等制度;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和自我调节,也离不开一套成熟的制度体系。这些都是适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和历史需要。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为生产高度发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同时,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总要通过具体的制度体制来实现,这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高度重视研究国家治理,但没来得及进行具体实践。列宁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有善始而未善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回答好“如何治理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探索国家制度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发展起点低、外部环境复杂、经验不足等原因,一些制度还没有达到成熟稳定的程度,一些制度经常变动,一些不利因素还存在。 1957年毛泽东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现固。1992年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圣人立法以导民之心”。制度建设更有全局性、稳定性,管根本、管长远。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正确回答了从马克思以来的共产党人都高度重视的问题,那就是“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如果说,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回答了在落后国家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改革开放回答了如何在全球化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新时代将继续回答如何实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这无论对于中华民族还是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篇四】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为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中确立和巩固的。党的领导制度是顺应党的领导地位的客观存在,在不断推进党的领导制度化、法治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党的领导制度既是根本制度,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 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就必须按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决定》,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这既是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具体实现形式,也是保证党作为国家最高领导力量的重要支柱。 党的全面领导为民族复兴提供根本保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中华民族始终保持高度团结统一,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越行越远。 【篇五】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组织部部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文章中指出,“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70年来中国共产党采取基层探索与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自身极限,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且在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中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独特的政治体制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进入了强起来的新时代,人民生活状况从贫困、温饱,提升为基本小康,正迈向全面小康的新时代。这些成就的动力是我们有一个能够带领人民一起发展的“党”。 7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改革发展的政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时代我们党应该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型、更加定型。 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完善和发展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深谋远虑和宏图大略,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开启治国理政新局面。 【篇六】 近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 制度兴,国家兴,“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会上首次系统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十三大显著优势”。制度兴,国家兴,“制度”的重要性和作用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还首次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反复强调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等等各项党内制度。 制度是定国安邦的根本,成就伟业的保障。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会上阐释的“十三大显著优势”全面反映了党在长期治理实践中通过不断摸索取得的成功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发展奇迹背后的原因和优势,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基本依据。 进入新时代,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推动各项事业发展,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制度建设的分量更重、任务更加艰巨。 作为基层的工作者,我们要深刻把握时与势,与时俱进,主动去学习、学透全会精神,并将会议精神落实到工作中,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相结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坚定全民制度自信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任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助力! 【篇七】 日前,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长(院长)陈希在《求是》杂志发表题为《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文章,对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了解读,让我们对党的全面领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1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放在首位,不仅因为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历史的必然、人民的选择、长期执政的要求,更因为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坚持、不能含糊和动摇的一个根本原则。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这个根本政治要求,我们必须以要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严格的标准,深入贯彻实施。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全”字是关键。我们需要意识到贯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这一本质要求,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国防军队、祖国统一、外交工作、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可以说,无论在哪个领域,都需要以党的领导作为发展和工作的前提,这需要从制度机制上,把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落实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各级各类组织的活动之中。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落脚点是人民。今年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目前就是为了让我们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从建党之初到现在,虽然表述不同,但一脉相承。早在成立之初,党就把“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国家富强”书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九十八年的实践,中国共产党正是怀着这种“初心”,肩负着这种使命,一切为了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使具有6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只有党的全面领导加强了,才能巩固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制度是执行的根基。在《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一文中提出,要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完善党领导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武装力量、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完善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科学开放的人才制度。这些制度共同实现了党的领导的全覆盖,只有结合实际情况对制度进一步完善,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工作的过程中才有所遵循。 总之,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需要各级各方面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就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有序协同,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重大决策部署上,落实到为党的事业共同奋斗上来,才能真正实现全党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团结、行动上一致,才能让党的力量覆盖所有、领导一切。 【篇八】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鲜明指出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第一个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形象地说是“众星捧月”,这个“月”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当代中国最高政治原则,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从实践和科学判断来看,中国共产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历史的、正确的、长远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对党的领导的性质、地位、作用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一个最重大最鲜明的论断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 。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宝贵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辉煌历史的理论结晶。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不动摇,才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被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的真理。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只有确保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才能通过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维护党和国家权威、维护全党全国团结统一,使党中央作出的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才能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真正想群众之所想,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进而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篇九】 2019年10月28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顺利开幕,全会明确提出: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的重大任务。提升干部治理能力,不仅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更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领导干部如要适应如今千变万化的形势,必须提高学习能力,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要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能力。党的政策千好万好,没有得到贯彻执行也只能漂浮在空中,不能为群众带来切实的利益,不能让更多的民众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比如扶贫脱贫工作,党中央和政府不断贴合国情,便“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将扶贫与扶智和扶志相结合。然而这些先进的理念的落实落细离不开千千万万扶贫干部深入群众,摸排群众实际情况,针对“两不愁三保障”标准,查漏补缺,才能确保贫困户切切实实感受到政策的好处,提升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提升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要提高领导干部的辩证能力。在贯彻执行党的决策部署时离不开辩证思维,尤其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比如在指定扶贫措施的时候,不能一刀切,要深入分析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一户一策,因户施策的寻求解决办法,因学致贫的可以为贫困学子申请“雨露计划”、“泛海助学计划”;因病致贫的可以为病人申请大病救助,办理慢病卡;对于家中实在没有劳动力而致贫的可以为其联系帮扶企业、兑付产业分红以及实施兜底政策等。要切实根据群众的所想所急,有的放矢,重拳出击,才能治标治本,药到病除。 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治理能力,将每个领导干部的改变汇聚成江河湖海,才能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篇十】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拓宽人民群众反映意见和建议的渠道。这是给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指出了道路。 基层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的主体很多,需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包括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区、企业、个人等。基层治理应当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基础,与群众参与紧密联系。以共建、共治为首要前提,让“共享”体现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当前,有一些地方为群众办了好事实事,群众却并不买账,究其原因,就是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群众的参与微乎其微。因为参与少了就会出现不能对症施策,因为参与少了就会出现对政策不理解,造成群众的满意度打折扣。 因此,要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更多地参与,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 首先,要树立群众参与社会治理主人翁意识。社会秩序、生活环境、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与城乡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供给密切相关,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各个环节的具体落实,都应该广泛听取民意,集思广益,善用民智,形成固定模式,真正接地气、通下情,让基层群众成为社会治理主角。 其次,要提供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必要保障。完善基层治理体系,鼓励社会组织和群众共同参与社会治理,通过制定村规民约,组建“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组织,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搭建平台,为群众组织提供人、财、物、场地等方面的必要保障,支持引导其健康发展,让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