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7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教学为例
小学科学论文之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看不见的空气》教学为例 张永权 凤岗镇中心小学[内容提要]在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探究往往没能有效地发挥出来,相反,呈现的大多都是唯唯诺诺的伪探究。我通过观察、访谈分析后发现,原因主要出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缺失方面,因此,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势在必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以《看不见的空气》一课为例,试图以唤醒学生问题意识为切入点,并将其贯穿在整个提问活动中,让学生亲历生疑想问,有疑敢问,多疑善问,见疑勤问的过程,从而促使学生愉快参与,自主探究,乃致促进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关键词] 课堂探究 唤醒 问题意识 引导[正文]《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一条核心理念:科学探究就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生的一切探究源自于问题意识。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呢?它是表现为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或感到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如果同学们头脑中没有问题意识,就不会有探究的动机,没有动机,就没有行动,科学探究只能是一句空话。这正如英国哲学家普尔指出的:“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被动的思维。这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曾指出“思维始于问题”的道理。可见,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探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唤醒学生沉睡中的问题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但是目前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许多学生对探究现象熟视无睹,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面对唯唯诺诺,没有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的悲哀局面,如何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呢?是我们科学教师探讨的必然选择。对此,我结合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看不见的空气》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唤醒学生问题意识,撬开学生“闷葫芦”的嘴巴的几点做法。一、创设有趣情境,让学生生疑想问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兴趣可以激发人的良好情绪,唤起学习动机,可以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要创设好导入这一环节,可以通过小魔术、游戏、小竞赛、童话、迷语等生动有趣的活动,给学生以悬念,吸引其注意力,唤起学生想问的欲望,为学生因疑而问开个好头。例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小魔术来导入:“老师今天给同学们玩一个‘纸巾不湿’的小魔术,想欣赏吗?”学生一听玩魔术,兴趣和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于是我把一团干纸巾塞到玻璃杯的底部,再倒扣直立着把玻璃杯按入透明的玻璃盆水中。实验前先让学生猜猜纸巾会不会湿?接着把杯子直立着从水盆底提出来,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纸巾,证明纸巾没有湿。学生在大跌眼镜之余,自然地因趣起疑,因疑生问,纷纷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呀?”我再适时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谈谈看法。于是乎,学生意欲探究空气性质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问题意识自然就被唤醒了。二、营造和谐氛围,让学生有疑敢问其实在探究中,很多学生是大有疑可问的,只是惧于某种原因,不敢提问而已,这就靠我们引导了。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育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物理学家李政道也曾说过:“我们一定要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要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我很重视课堂和谐气氛的营造,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实施。1、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当前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主动提问,是因为学生担心:我提的问题太简单了,老师和同学会嘲笑我吗?如果我提的问题跟今天的课没关系,老师会批评吗?如果我提出的问题连老师都答不上,老师还会让我发言吗?如果…… 好多学生往往不敢提问,生怕老师批评和同学嘲笑。要克服这些心理疑虑,让学生的心灵获得宽松自由的环境。教者在课堂中就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亲近你,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正是这个道理。教者要允许学生自由提问,允许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教者对这些问题绝不能嘲笑、欺骗、回避。要有耐心地正确回答或引导寻找答案的方法。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平时有个不爱问的同学突然问:老师,我刚才放了一个屁,也算空气吗?这个问题立刻引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我当即制止并正色评判:“这个同学的问题提得很有价值,他能够从不同角度反常规地大胆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的学习态度非常端正,对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可以告诉大家,他说得完全对。因为屁的主要成分其实就是二氧化碳,也是空气中的成分之一。希望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有疑就问。我可以这样告诉大家,很多科学真理都是在这些平常不起眼的事情中深入思考、有疑就问中被发现的。如果你能经常这样思考,这样提问,说不定你明天也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日后我发现,这位同学变得非常积极,有疑敢问了。细究之,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安全时,才不会害怕表现,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才会展示他的潜质,才会充分展示个性。2、重视激励措施,增强提问自信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苏格拉底也曾说过:“一个人能否有成就,只看他是否具备自尊心与自信心” 。采取激励措施,对能提出有价值问题或平时不爱提问的学生进行鼓励,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自信心,更有利于发挥他们潜在的能力。因为任何学生都希望看到老师欣赏的眼光,听到老师表扬、鼓励的话。如在教学《看不见的空气》时,我问:“怎样才能证明空气存在我们的周围呢?”学生齐刷刷地举手回答,有的说吹风扇,有的说吹气球,有的说跑步,有的……。接着我又问:“那么对于空气,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去研究呢?”学生霎时愣住了。我顿了顿问:“善于回答问题的学生很聪明,老师很欣赏,但是如果你能善于提问,老师就更欣赏了”。一句简单的话语,学生又齐刷刷地举手提问,连平时一个不敢提问的同学也提出一个好问题:“我想知道空气能不能压缩?”可见鼓励的动力多大啊!鼓励除了用语言以外,还可以采用鼓掌、大拇指、物质等。这里重点指的物质不是什么贵重物品,其实只要你的鼓励是真心的,在学生看来,一张小小的卡片都是最高的奖赏。长期采用鼓励措施,不仅能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能使学生始终保持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为今后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打下基础。三、围绕教学目标,让学生多疑善问爱因斯坦说过:“善于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所以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不等于就能把问题问在重点处、关键处,往往会出现提问质量不高,不能切中要害,有时还会提出一些与学习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以致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围绕教学目标,教给学生善问的方法。1、教师示范引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部分处于被问的角色上,老师的提问带有示范性,学生往往会模仿教师的提问方法,所以教师在提问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怎样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如对一些实验现象,可用横向、纵向、侧向、反向和反常规等多角度去引导思考,方式要多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疑问句。如在教《看不见的空气》中,我紧紧围绕本课目标“空气的性质”设计了下列问题:空气的特点是什么?空气是可以移动的,那么移动极快时变成什么?为什么打足了气的篮球会弹得高?空气是否可以压缩?如果可以,压缩后的空气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利用空气帮我们做事?……都切实可行。2、教育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后好问的习惯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实际生活经验的情境中形成问题,教师要给于他们充足的思考时空,在多而复杂的问题中,围绕教学目标,启发学生抓住重点,切中难点,选择有价值、有深度、可探究的问题。如教《看不见的空气》活动4时,我从日常用充气筒给篮球打气的情境,观察打气过程中篮球的变化后。问他们想探究空气的什么?学生纷纷抢答,有的说想知道篮球里的空气和外面的空气是不是一样?有的说想知道空气怎么进入篮球里面的?有的说想知道里面的空气是不是被压缩了?…… 我再让他们思考对比哪个问题较有价值,可以在课堂上怎样研究?最后有一个同学提出:空气是否可以压缩?如果可以,压缩后的空气有什么特点?这一问题,正恰是我们利用手中的注射器和橡皮可完成的,也是本节课探究的重要内容。四、延伸提问习惯,让学生见疑勤问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课铃和下课铃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起点是一问,只在每事问”。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和创新,结论产生后要应用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进行后继的探究活动,可以将学生的问题引向纵深发展,从而对科学知识达到更深层次的认识,进一步激发探究兴趣,提高探究能力。正如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例如,上完《看不见的空气》后,我布置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空气压缩的事例,是怎么做的?可用文字或图片的方式记录下来。回校后,有个女同学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我家里有一个保温瓶,妈妈一按下上面的那个扣,温水就自动流出来,我就问妈妈是什么原理?妈妈说是利用空气被压缩的原理将水迫出来。接着又有一个男同学迫不及待告诉我:“老师,有一次我坐爸爸的车时,行到半路轮胎漏气开不动了,后来叫人来补好并充足了气,又可行驶了。我就问爸爸这是什么道理?”爸爸说:“也是利用轮胎里压缩了的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使汽车又快又稳行驶”。还有几个同学拍到如下相片并记录: 充气拱门利用压缩空气将其支撑起来! 风镐利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使汽缸里的冲击锤往复冲击汽缸前端的钎子,钎子的尖刃即凿入岩石达到破碎的目的! 由此可见,培养提问习惯,并将其延伸到课外,不但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时空限制,用自己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实现科学的应用价值,同时也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形成见疑勤问的好习惯。总之,小学科学课的探究活动就是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内容和目标,并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中想方设法唤醒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让他们经历“生疑想问,有疑敢问,多疑善问,可疑勤问”的探究历程,从而真正成为一名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参考文献:1、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2、《浅谈小学科学课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网络 周蓉3、《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切入点》网络 何庆宏4、《聚焦问题,确定研究目标》 李彤 科学课杂志5、《也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张金兰 科学课杂志6、《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何晓云 科学课杂志7、《我市小学科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网络文章PPT 何建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