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探讨
语文论文之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点滴探讨 摘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听、说、读、写的综合体,无论是识字训练还是写作练习,阅读教学都是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且蕴藏着丰富文化内涵的阅读教学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载体。只有抓住阅读教学这一重要环节,才能实现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任务。本文在分析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的课程意义的基础上立足于本人教学实践找出了一般课堂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一些有效策略。 关键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是打好学生汉语学习基础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要努力克服“走过程搞形式”等现象,真正做到理念新、方法活、过程优、效率高,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阅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丰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文从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意义阐释开始,以文本解读为依托,对于如何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些浅见。 一、关于阅读的定义和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 关于阅读 关于阅读的定义,说法颇多。先列举以下有代表性的几种说法。 阅读是以理解为核心的认知活动,即读者以视觉感知书面语言的方式去领会和把握文章的内容实质和表达形式的思维过程。 阅读是一种从印的或写的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和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思想变为读者自己的思想。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以上说法基本上体现了了阅读的概念,说清楚了阅读是怎么一回事。通俗地讲,阅读就是读文章。阅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它自身的功能,有它存在的价值。阅读可以学习知识,可以获取信息,可以得到精神上的享受。阅读是使人精神得到成长和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基本途径。喜欢阅读,学会阅读,终生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探讨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而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务上,在方法过程上,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和规律。阅读教学中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二)阅读 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语文教学大体上可以分为汉语拼音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习作教学;目前课程标准又增添了一项“综合性学习”,我们姑且算之。以上这几项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阅读教学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人们把语文能力归结为听、说、读、写四项能力,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的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来看,从四项能力的形成过程来看,从四项能力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程度来看,即谁对谁影响、作用更大一些;从阅读教学所占用时间和师生所投入的精力来看,从次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关系来看,阅读教学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是语文教学诸个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是其他教学的基础,对其他训练的影响、作用似乎更大一些,似乎在起着制约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主体中的主体。 二、阅读教学是侧重指导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 语言一经人使用,就会使处在语言情境中、听或读语言的人对说或写的语言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这样的心理反应,就是对语言理解的过程。 (一)书面语言 语言存在形式有两种,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书面语言。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是语音、词汇、语法的结合体,都是有意义、有内容的。所不同的是口头语言中的语音,是由人的发声器官发出的,是有声响的语言;书面语言则是将声音转化为文字,靠文字记录书写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隐含着语音而无声响的语言。书面语言既无声响,就不能靠听觉去感知,它是靠视觉所能感知的语言形式。因此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最重要的形式。 (二)理解书面语言应该是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语言表现形式的统一体。 1、阅读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它的内容和形式,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是无法割裂的。因此阅读教学中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有了两层意义,一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二是理解语言文字的形式。 读者在阅读语言文字时,首先感知的是语言文字的形式,即语音。通过对语音的感知,了解语音所传递的信息,理解语言的内容。在此过程中,读者虽然在同时接受语言内容和形式的刺激,但是内容刺激的强度会大大超过形式刺激的强度。此时人们往往会被生动内容所吸引,而忽视了形式的存在,小学生的阅读尤其是这样。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容,是阅读教学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学生在这样一次又一次的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整体,由表面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中,思维水平将逐步得到提高。 2、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表现形式 但是不管怎么说,在阅读教学中,理解内容仅仅是理解语言的一个方面,理解语言还有着另一个方面,而且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即对语言表现形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在经历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过程之后,还应该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角度,对课文作进一步的阅读理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千古名句,流传至今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思想内容,二是它的表现形式。但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表现形式。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是高尚的思想,在当时却并非什么新鲜的思想,正是它在形式上有独到之处,比表达类似思想的语言高出一筹,才使它独领风骚,千古不朽,成为语言的经典。无论是从它的精炼简约上,还是整齐对仗上,以及它的大俗大雅上,都堪称无与伦比,都可写出一篇赏析的大文章,因此,它就有着极高的审美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仅引导学生理解其思想内容,忽视了对它的形式的理解,那实在是糟蹋这句话的宝贵价值。 由此观之,小说之所以产生如此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显然和作者运用的写作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举以上两个例子是想说明文章、语言文字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力是如此巨大,忽视或取消对语言文字形式的理解,实际上是阅读教学中一种主观上的分裂。 (三)理解文章和语言表现形式的重要意义 1、对形式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内容的理解 比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其中有这样一段话: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露中欢笑着。” 如果仅从语义上理解,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杨梅树怎么会“贪婪”,怎么会“吮吸”,怎么会“伸展”和“欢笑” 呢?这些原本都是人的情感、动作和行为呀!但是读者如果在这里知道作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将树拟作人,并非犯了人、树概念混淆的错误,就将会更加形象地感受到那春天的勃勃的生机,杨梅树如贪吃的孩童那旺盛的生命力,也就会更深切地体会到雨中的杨梅树是那样的美好和可爱。由此可见,理解了语言的形式,往往会使对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2、了解语言的丰富性,认识更多的语言现象,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课文可以说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语言现象数不胜数,语言风格多种多样。那生动、贴切的比喻,那铿锵有力、富于节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拟人,那充满音韵美、工整的对仗;那画龙点睛般的神来之笔,那精炼的一语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赏的诙谐与幽默……或庄重、或谐谑;或朴实、或典雅;或粗犷、或细腻;可以说,各种语言现象、各种语言形式、各种语言的风格应有尽有,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这些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语言的形式,体会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体会到这些语言文字的准确之处、鲜明之处、生动之处。这样,学生对语言的意义和内容有了比较完整的理解,才有可能吸收消化,才能谈得上运用,进而熟练地运用,得心应手地运用。否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总是在课文的内容上绕来绕去,对语言的形式却了解甚少,这就基本失去了学习语文的意义,丢掉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特点。 3、理解语言和文章的的表现形式,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的语言贫乏,是造成他们感到作文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社会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有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语言世界,这些与成年人相比,有的时候是幼稚可笑的,但他们的习作所表现的恰恰就因该是这些幼稚可笑的童真童趣。教材中的课文多为文章的经典或精品,表现手法高超,自然有许多就不适宜小学生学习,但只要是文章,除了特殊的表现手法外,还有一般的、基本的表现手法,比如:写景物的课文,作者是怎样选取观察角度的,抓住了景物的哪些特点,按照怎样的顺序,将景物写具体的;写事的记叙文,作者是怎样将一件或几件事写具体的,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写人的记叙文,作者是怎样写人物的心理、外貌、神态、动作行为的,环境描写与场面描写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等。再比如:作者在具体描写中使用了哪些准确、生动、鲜明的语言,这些语言有哪些特色,这些语言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表达效果等等。 将理解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语言的表现形式紧密地、适当地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写结合。 4、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阅读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极其重要的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点基础是大有益处的。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开国大典》,文中有这样的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就是全中国的意思。稍有点地理常识和阅读能力的人对此说法都能理解其意。这里作者不仅巧用了“长城”“大江”人文、自然的两大奇观和它们一北一南的地理位置,而且用富有节奏和音韵感的对偶形式的语言将它们组合排列起来,这就使得“全中国”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形象化了,情感化了,立体化了,艺术化了,因此,它就有了极强的感染力,极高的审美价值。 以上这个例子说明,文章的美不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的运用上,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将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有许多文学作品。体裁、题材多样,需要学生去感受,去体验,去揣摩,因此就离不开欣赏和审美。对语言的审美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阅读能力则必须培养审美能力。由此观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带有一点欣赏和审美的成分,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须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句、段--品读课文,走出文本,扩展视野。 所以,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认真研究阅读教学,并搞好阅读教学。 三、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的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层出不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是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但是教学的方法往往追求形式上的热闹,不能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求真务实,做到合理高效。同时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下课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却不知所以然。如何使阅读教学行之有效?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深入。 教学中,教师由于多种原因,在文本细读上是做得不够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文本细读上是存在不少问题的。①有的教师还不会细读文本。他们一般都按照教学参考书建议去进行解读教材,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细读研读文本。②有的教师不能独立细读文本。在我们老师身边充斥着许多教学参考资料,有文字的,如教学参考书、教学设计,有音像的,这个更多,只要在百度一下,许多资料都跳出来,供你参考。我们都知道,这么多的资料对老师来说是双刃剑。作为一名教师,要真正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般读者静下心来去阅读教材,“钻进去”“潜心会文本”“披文以入情”,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在没有独立细读文本前就参考许多资料,就会使自己在文本前迷失自我,也迷失学生。 (二)轻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代替了学生自身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这样学生与课文的对话减少了。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与课文的直接对话,是认识感受与作者情感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去感悟,应允许学生对课文有自己的正确的理解和思考,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自身的体验和交流,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忽视了语言的积累。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文章的能力上,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心往往文章的理解分析倾斜,严重忽视了语言的积累,很少进行运用语言的训练。其次,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时间分配上,比例严重失调。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以为学习语言的关键在“理解”,只要理解了,就能自然而然会运用,但真正积累下来的不多,会灵活运用的就更少了。 (四)对新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运用。 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交往、合作能力最有效的学习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于是,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课堂上“小组讨论”蔚然成风,所以稍不注意,就会流为形式主义。课堂上,也不管问题有没有讨论价值,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时间是否充裕,教师一声令下,学生立刻前后左右就近组合,迅速进入合作学习状态,开始有模有样的探究。几分钟之后又是一声令下,合作学习状态便戛然而止,每个学生迅速回位,准备汇报。整个过程中,既看不到合作的必要,也感觉不出合作中的分工协作,把合作学习简单地处理成讨论会,表面的热闹掩盖了实际的无知和滥竽充数,小组合作探究成了课堂上的装饰性道具。 (五)无必要的活动太多。 在现实中教学,一些教师的设计活动却有粉饰门面之嫌。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只以新奇的形式取悦学生,唱一段、舞一曲、演一出,可谓是十八般武艺全用上,煞费苦心,弄得人眼花缭乱。这些活动已经脱离了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尽管表象上师生、生生之间都积极参与活动,表现得热火朝天,课堂气氛异常炽热,但最终也只能是一出无意义的“闹剧”,因为40分钟的课堂被花样繁多的活动分割得七零八落,阅读教学失去自我,成为了表演的舞台。 此外,学生的阅读环境正在发生着变化,如书本阅读正被网络淡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特别是城镇中小学生,手机上网,电脑上网,包括一些成绩非常好很听话的学生,他们已经养成了每天浏览网页,每天登QQ的习惯,当然这也并不一定是坏事,但是,我这里有个但是:网上浏览能替代书本阅读吗?我想,答案是很明确的,正如一位名叫邢江天的研究者说:网上浏览替代不了书本阅读。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分析论证了这一现象。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 针对小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持续时间不长,好奇,喜欢新鲜、生动、具体的事物,不喜欢抽象的概念、定理,思维习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面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我们希望能够探索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迅速而持续地提高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与素质。具体策略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找春天》、《秋天的雨》此类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如有条件,可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体验认识,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激发情趣。又如我在教《浅水洼里的小鱼》一文时,充分地发挥了电教手段的优势,创设了小鱼在美丽的大海中游着,小鱼后面藏着一些词语,让学生认读,接着海上刮起了风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境,巧妙的引出了下面要学习的内容,并用话语和音乐为辅助手段,做到意境交融,情真意切,使人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的理解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二)有效提问,感悟文本。 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才能牢牢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和方向,从而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 (1)抓题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比其他部分更能诱发学生的感情。导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而问题导入最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我们可利用语文课程的有效资源,抓住课文题眼巧设问题。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太空生活趣事多》等等,都可以在课前或由老师设问,或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学生阅读期待,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2)抓关键词句提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词语是课文的基本单位,词语学习是常抓不懈的工作,特别是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难懂词语更应该不惜时间,深入理解。因此,阅读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拓展课文中的关键词句,从小处入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散学生思维,使词义理解得更透彻。使课文内容理解得更深刻。 (三)巧用评价,激活阅读 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四)读练结合,提高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基本知识和基本训练都很重要,我们更要重训练……”“多年来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同时也训练思想品德),而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儿童时期打下的基础极关重要。”如果学生在语文课上只是感悟,只是人文,只是一读到底,只是一味探究,如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不过关,那么语文课程对学生的人文熏陶、生命发展就无从谈起。因此,语文课应该把“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只有让“读”与“练”结合,在课堂中做到以读为本,读练相融,才能让学生真正积累语言,感悟内化语言,迁移运用语言,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才真正扎实有效。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景瑞。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北京教育出版。1993-08 (2)毛爱华, 张兴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