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1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论文之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思考与实践 开发和利用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思考与实践长兴华盛虹溪中学 杨文平【内容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历时三年,如何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教学效率和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使之全面和谐发展,是广大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动态生成”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因此,探讨课堂教学“意外”的把握和实践生成教育的理念,具有特殊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中,把“意外”努力转化成宝贵的课程资源,让动态生成为课程注入更多的活力和魅力,是我们为之奋斗的目标。作为历史教师在学生课堂学习中不应该机械地执行教学预案,而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历史课堂教学的规律,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注重学生的发展,在课堂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学习活动。【关键词】生成的意义 生成的条件 把握“意外” 促进生成 一、“守望你是我的歌”—— 动态生成的教学价值作为一种人为的存在,教育从根本上不是天然的、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创造的。生成教育,是以追求个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及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取向,在主体的、对称的、和谐的关系中,通过真实的实践、交往、体验与理解的机制,让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懂得生活意义、实现文化生成的教育。如今,摈弃封闭的单线灌输、期待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历史教学活动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而自主构建的教学特性。生成性已经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行为,即我们在课堂中除了关注课前备课所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特别注意预设之外的一些课堂表现,诸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教学思路、教学程序等等。然而,当我们静观那些课堂实况时,却仍会发现老师无意间回避着“课堂生成”,面对课堂教学“意外”无所适从,浪费许多“现场资源”的利用时机,导致课堂教学有时成了一潭没有涟漪的死水。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将“主人” 地位归还学生,将学生视为主体,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唤醒学生自我意识,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即教师要教会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要倡导自主练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重视的是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从学生为主体的角度出发去安排教学活动,把教育教学的中心从教师怎样教转变为学生怎样学,也就是怎样去组织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的高度。学生不同于教材,他们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生灵,尤其是面对有着强烈独立意识、鲜活生命体验和时尚现代观念的青春勃发的中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陈腐的知识经验还有落伍的历史观点可能会引发激烈的思想交锋和学术争论,有些看似偶然的课堂意外或叛经离道的奇谈怪论,其实是虽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的,他们的问题往往也是随教材内容或教师的启发诱导等即兴而来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多揣摩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多体验现代中学生的情感,许多“意外”是完全可以把握的。故此,我们需要的教育教学的是多维的、开放的、灵活的、动态的,而不应该是单维的、封闭的、死板的、主观既定的。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学生在课堂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让历史教学活动充满活力,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教师,罗丹的话理应引起我们的思索。常常听到身边教师的叹息声抱怨声,什么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现在的教材越改越不像话了,现在的教育越来越脱离实际了……其实,教学中不是缺少教学资源,而是缺少发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每一分钟都在孕育着创造,都将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方法、新的思想和新的创意,已由完全预设不断地走向动态生成,时时在彰显着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课改的新理念。而这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的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面对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灵光一闪” ,我们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谈,而需要我们老师智慧的引领,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全面、健康发展,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是灵动的、充满生机的,教学质量和效益才会不断地提高,教育事业才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二、“遇上你是我的缘”—— 动态生成的非常状态高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三年,走近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少“旧貌换新颜”?走在前面的初中新课程改革,让新一代高中的孩子们体会到了学习新教材的生动与活泼,感受到了老师新的面孔及与此伴生的亲和与体贴;曾经,他们在课堂上高扬个性的风帆,对老师援理质疑,和同学唇枪舌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好不快意!走进高中课堂,他们的“精彩”是否还可以继续?也许他们发现了现实是有些冰冷的——没有机会做大胆的质疑,无需和同学老师热烈地交流,更不能离经叛道想要平等地对话,自己只需做一个听众或容器足以!——虽然这并不是全部。随着高中新课程的实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但是“动态生成” 之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由于课堂教学自身具有的一定的强制性和不可逆转性,加之我们教师对动态生成在观念上、理解上、把握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动态生成远不是我们期待当中那样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更因为我们有些教师只管尽快完成教学任务,漠视课堂上促进动态生成的“土壤”培育;有些教师将课前的预设奉若圣明,视为圣旨,不敢越雷池一步,对宝贵的生成性资源视而不见,把握不住;也有些教师对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置若罔闻,避而不谈,甚至视课堂中的生成为洪水猛兽或异端邪说。例举如下:1.不能悉心培育动态生成的“ 土壤”【案例一】某老师在讲述抗日战争“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时候,引用了日本NHK电视台的《映像的世纪》一个片段。纪录片中有日本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之后的惨烈情况,片中有如下一段解说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牺牲者,约为六千五百万人,其中的四千万是手无寸铁的市民。屠杀无抵抗的市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留在人类历史上永远无法抹消的伤痕。——这段视频的播放引发了教师事先没有预料的情境:一些学生询问教师这部纪录片中有没 有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内容,得到否定的回答后纷纷表示自己的愤怒:日本人只知道说自己遭受了多少苦难,他们怎么不想想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亦有一些学生表示,日本得到这种结果是活该。教师在同学生进行了简要的交流后没做表态,就转入下一个环节: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分析】我认为,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丢失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教育的契机。就这一教学内容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日本遭受美国原子弹轰炸事件,从价值评判上确实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用原子弹轰炸日本确实加速了日本法西斯的覆灭,对战争的提前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学生的目光聚焦在日本对被美国原子弹轰炸后的反应上,认为日本这是咎由自取,日本人应该做的是反求诸己。学生的这种思维背后是日本人没有资格对他们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伸冤叫屈” 。这种思维,并非完全错。因为战后日本的加害者意识不足确实是一个问题,也就是说,日本对战争的反思有其欠缺的一面。但由此上升到否定它也是一个战争的受害者这样的地步就值得深思了。在这种价值引导上,教师不应当缺位,教师应当让学生明白发动这场战争的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日本人民是无辜的,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仇恨的应该是发动侵略战争、给人类带来重大灾难的法西斯侵略者、日本军国主义者,而不是日本普通民众。但是这位老师没能做足功课,提供机会,没能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历史知识,触发学生多角度、完整地思考问题;更不知道充分利用好这次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因势利导帮助学生加以深入探讨,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教学就是即席创作”。 相对于静态的书本知识和预定的教学设计而言,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思维或新方法。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甚至出现一些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奇谈怪论”。这些“奇谈怪论”,是对教师课程理念与教学智慧的挑战;是对教师民主思想和人文情怀的考量,是对教师师道尊严与学术霸权的冲击。是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因势利导,挖掘“奇谈怪论” 的价值?其实就是看教师是不是在营造一种宽容和谐的教学氛围和生动愉悦的互动情境。动态生成决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植于对生命个体的崇敬、对教学实际的尊重和对和谐课堂文化的参悟。由于高中历史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很大,不少教师往往只按照考纲要求或者是教师用书的设计,“连夜三班”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按部就班地完成,因此不太重视去营造动态生成的“土壤”,抓不住即兴生成的教学资源,也就无法深入推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2.不能有效利用动态生成的“资源”【案例二】一位教师在讲授“青铜时代”内容时,设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有关青铜器冶炼的知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青铜器是干什么用的?为什么要制造青铜器?青铜器为什么会流传至今?等等。教师没有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将学生的问题搁置起来,仍然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进行,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课堂教学气氛低落。【分析】华东师大叶澜教授说过“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而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教师课前制定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过分强调它的预设性。教师在考虑教什么、怎么教的同时,更要考虑学生学什么,怎么学?预设性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是静态的,它能够保证历史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但也容易导致历史教学的封闭,限制师生的创造性。我们有一些教师总希望学生的回答是自己想要的或者是与课本上的答案相同,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料中的问题。一旦学生的答案与自己预先设计的大相径庭时,教师就开始进行“满堂灌”式的表演,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这样的课,过于强调预设性课堂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教师所追求的是以预先确定的路径将“标准答案” 告诉给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为学生留下思考、判断、想象和创造的空间,甚至是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苏霍姆林斯基)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问题,给学生探究、创新的机会,重视伴随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而自然产生的教学资源,这是历史教学活动中极为有价值的东西。这也要求教师对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预设要更远、更深、更灵活,使历史教学更加充满活力。充分的预设是必要的,但假如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抱着自己的教案,专注于课前的精心预设,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漠视学生的课堂“意外”表现;假如我们的教师没有灵活的教学机智和驾驭课堂的随机应变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达到有的放矢,有效调控课堂,进行因材施教的目的。我们知道,学生不是机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我们理应尊重他们的价值,尊重他们的生命,教学应该是由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对生活积极意义的思考、对创造能力的培养,从而成为朝气蓬勃的生命活动的积极部分。因此,只有学生自己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得的独特的主体的体验,才是最真切最有效的。在课堂中,最精彩的内容也许不是教师掌控之中的,意料之外的课堂生成,正是是师生之间智慧交流、思维碰撞、情感互动的火花。当然,这并不是说预设与生成就是矛盾的,其实,教学中所有预设无 不是为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也离不开精心的预设:不仅备课是预设,高素质高品位的教师人文素养是预设,课堂上随机应变运用教学机智何尝不是一种即时预设?新课程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说教学可以信马由缰,因为并不是所有动态生成课堂都是“美丽”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不要预设,而是使传统预设的指针有所偏转,有所提升,偏转和提升到为学生发展和教育质量的高效的正道上来。3.不能善待动态生成的“杂音”【案例三】就《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一课的教学,在学习完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内容后,教师向学生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这些措施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中国还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再加上苏联又逼迫中国还债等原因,致使中国出现了历史所说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即“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了具体地说明这种严重困难,教师还引用有关报道的数字加以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大约饿死了几千万人。有一名学生听到大量人口饿死之事,却站起来这样讲:“老师,当时假如不饿死这么多人,那中国今天的人口就更多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就更艰难了吗?”听罢此言,教师愕然。进而断然指出:你的理解是错误的,历史哪有那么多“假如”! 【分析】《中国教育报》记者曾经在报道中反映:“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当然,上述案例中的现象并非绝对。今天,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不少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在进行课堂生成性教学,或者说是尝试,接受了生成性教学的理念。但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融入教师的教学素质。现实教学中,伴随师生互动、教学演进的过程,“意外”常常会不期而至,这是新时期新课程新教学向教师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教师往往缺乏心理准备,不能冷静应对,甚至惊惶失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还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没有理解到位,想生成又怕生成,面对学生异彩纷呈的生成资源有一种担心:如果自己被课堂上即时生成的问题“问住”了怎么办?学生不按照自己的意图演进,一“错”再“错”怎么办?此时我们要明白,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有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色色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阳光,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叶澜教授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积极有效互动的动态生成过程,要改变原来中心辐射的状态,本质上转变成网络式沟通。” 课堂就像是一个网络,学生是网络上的节点,网络上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一个学生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交流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我们没有理由漠视课堂中出现的“不和谐”音符。一位哲人说过,从平凡中看出神奇就是天才。在丑陋的毛毛虫、一只蛋和婴儿身上,天才能看到一只蝴蝶、一只雄鹰和一位哲人。也许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却需要练就天才的眼睛。学生不是一个容器,而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所以我们应把握动态生成,创造灵动而充满生机的课堂,成就学生生命的精彩。三、“一切等待不再是等待”——动态生成的生命形态虽然课堂生成追求的是师生在认知、情感、体验等方面平等的互动交流,但它并非就是远离教学内容的漫无边际的任意生成,也不是让教学陷入无谓争辩、纠缠不清的局面。面对生成,我们老师应该注意些什么?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的生成,必须是以特定的历史教学素材为基础,选准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关键点作为切入点,然后展开精彩的师生交流碰撞后的动态有效的生成。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致力于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和课堂动态生成条件的创设,把握好课堂动态生成的时机,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当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当学生的参与状态热烈,当学生的情绪状态亢奋,当学生的思维状态活跃,这些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混合在一起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教师的点拨引导就如一颗火星,随时随地都会点燃学生心中即将爆发的学习激情,这时候,学生对教材的解读和顿悟片刻便会形成燎原之势,我们期待中的精彩就会“垂直”呈现,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扎实有效的。1.要学会营造氛围,善待课堂动态生成的 “杂音” “杂音”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情况。当“杂音”出现时,如果装聋作哑,将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严词斥责,将会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果敷衍搪塞,将会使学生疑窦倍增,如坠云雾。教师不如因势利导,把学生“脱轨”的思维引导到课堂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来,“歪理”下也许有大智慧。学生的思考中包含着他们自行的见解,包含着他们独特的创造,由学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可以超越教师的思维,就更显珍贵。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蹲下身来与之平等对话,用心捕捉学习活动中利于学生发展的鲜活的课程资源;要善于捕捉、放大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瞬间,一旦发现学生有什么奇思妙想,就要认识到这种课堂上生成性资源的宝贵。同时,对于及时捕捉到的生成性资源,教师要敢于因势利导、打破计划,对预定的目标和内容适时地进行反思和调整,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笔者的一堂校公开课,选取的是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课堂教学结尾时,我让学生讨论“你心目中的华盛顿是什么样的” ?多数同学能按课标要求从华盛顿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担任首任总统以及为美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作出杰出的贡献的角度来评价他,但是我的历史课代表站起来却说:华盛顿私心太重,故弄玄虚,在美国很需要他的时候却一再退却,安心地经营他的农场,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都不高。一语惊四座,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下面坐着校领导和不少其他历史老师,我也没想到他会如此看待华盛顿,说实话,我心里真是非常紧张,有心绕过去吧,他的发言大家都听到了;不绕过去吧,我压根没考虑过这个问题。怎么办?我努力镇定自己,我没有否定他的观点,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在肯定他敢想敢说的基础上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大家,让大家分组讨论、发言……下课的铃声响了,同学们意犹未尽,我趁势布置了一篇小论文,题目就是《我看华盛顿》。尽管拖了几分钟的堂,但这个讨论发言却将整堂课推向高潮,课后老师们普遍反映良好,都认为这种生成的平等对话能使“教学相长”。2.要适当留下空白,构建课堂动态生成的“精彩” 优秀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是大包大揽的,就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曾以冰山来比喻艺术一样——冰山只有一小部分是露出海面的,其他部分都隐藏在海水中。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给学生以引导,但还需留下足够的空白,并运用延时评价,让学生产生“再想想,再考虑考虑……”的期待,课堂将会出现预想不到的精彩。例如《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这一课的教学,笔者在展现一段甲午战争后“荣氏企业”获得初步发展的材料后,设置了一个问题:荣氏兄弟在这个时候创办企业有哪些有利因素,又有哪些不利因素?原本我是将“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有利因素” 加以考虑的,谁知一位男同学在回答时却将其列为了不利因素。这出乎我的意料,但我没有断然否定他的答案,而是让他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再思考思考,并且也让大家参与讨论,结果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赞同将帝国主义的侵略列为有利因素,另一派则持否定意见。面对争议我欣然而又快意,这是多么难得的情形!课堂争执中的不同声音,是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问题产生的一种多元思维的呐喊,也是不可多得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在双方充分发表见解的基础上,我因势利导,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一方面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客观上却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诸如劳动力、市场等条件,如此一来就很巧妙地对学生的思考起到了“助燃”作用,促进了学生对这一历史知识的再认知。 3.要进行教后反思,形成课堂动态生成的“升华” 教学反思是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提高自己的一个重要途经。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失误后如果不及时补救,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而且贻误学生,给学生知识、思想、思维上的误导。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可成为今后教学上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教然后知困” ,我在讲述郡县制的作用时,强调它和分封制相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时有个学生问到为什么,我分析是因为郡县制度下,皇帝直接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任命权。学生好象还是不很理解,问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由于对此问题在课前没有充分考虑,当时我也不知怎么回答,只有告诉他我课后思考一下再说。课后我和备课组的同事一起讨论,又上网搜集了资料,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其一,划分原则不同。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其二,官吏的任免方式不同。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其三,与中央关系不同。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弄清楚这一问题后,在课堂上进行及时补救,让学生更准确全面的掌握这一内容,自己也积累了教学的经验。教后及时反思回顾,就像一朵升腾而起的火花,重新照亮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具有耐人寻味、余音绕梁、课断而思不断的作用。教师只有及时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才能逐步积累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智慧,提高感悟能力,丰富人文底蕴,这也是更好实施生成性教学的有效策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过以下几种教后反思:①记下成功之处。每堂课都可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等,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② 不忘失败之点。不管一堂课有多么的成功,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一定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后,应进行冷静思考,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同时剖析这些疏漏、失误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的经验教训,变这次的失败之处为下次的成功之笔。③进行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反思,这节课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提问是否到位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形成质的飞跃。 如果说每一堂历史课,就是带领着今天的孩子们和历史的烟云、曾经的过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约会”,那么,请别忘记,有一位同行者会在你不经意间与你相遇,它就是——生成性的教学资源!那是一次次美丽的“邂逅”,有了它的相伴,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摇曳多姿,妩媚动人,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我们应及时捕捉,恰当处理,让它成为教育的良机,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面对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理性地看待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因为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量地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及时总结和积累经验,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日趋成熟,努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叶澜.《重建课堂价值观》 教育研究,2002,(5) 成浩.《走向智慧型教师》 《教师博览》2003年第11期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