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问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问

小学科学论文之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问 ‎ ‎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初中《科学》教学改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培养能力?本人根据中外学习观念的差距,以及大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好学天性的扼杀的现实,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索,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提问,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  [关键词]能力培养;创设教学情景;自主学习;引导学生提问 ‎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能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尤其是近三年来,随着新教材《科学》的使用,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在关注课堂提问方法和艺术的研究,但往往重视的是课堂上教师提问的设计,而容易忽视课堂上学生提问的引导。在课堂上我们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逐步增强创新意识,培养探究能力。‎ ‎  常听人这样说:“美国的知识装在犹太人的脑袋里,财富装在中国人的口袋里。”由此可见,美国人赞誉的是犹太人的智慧和华人的勤劳。为什么犹太人特别的聪慧?请看下面两个不同民族家长对子女的问话。“你今天提问题了吗?”“你今天把老师问倒了吗?”——犹太人家长;“你今天上课乖吗?”“今天老师教什么?”“‎ 你今天听懂了吗?”——中国人家长。从对话可以看出两个不同民族的家长学习观念的截然不同。‎ ‎  本人做过一次有趣的调查:“请一个班级的同学回家问自己的父母,‘我是从哪里来的?’”学生的调查结果:①父母回答:“你是我们从垃圾堆里拣来的。”的占70%以上;②“等你长大就知道了。”可以看出:多数中国家长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的方式。同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仰头看着天空,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问父母“天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星星?”,父母粗暴的说,“这孩子真烦人!长大了就知道了”——家长对孩子发现问题的严重扼杀!‎ ‎  清代学者刘开说:“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见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也一个个回答了,而这种回答几乎成了一个套路,一种模式,学生只是一味顺着教师预先设置的思路把教师所想的演练出来。这样的“思师之想,答师之问”‎ 的作法一旦成为习惯,就难免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当今许多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不能积极主动地发现探索问题,导致有的学生离开教师的提问便无法学习。其实,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质疑,那么就会激起学生求索的兴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思索中顿开茅塞。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发现问题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是学生持久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面对被扼杀了“提问天性”的学生,教师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素材,创设问题情景,开启学生思维的心扉,启迪学生的智力,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下面结合我自己的《科学》教学的实践,我认为可以用好用活教材,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一、  阅读课本,提出问题 ‎  教材是教学的根本,是进行教学的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有意识的改变传统教学的模式,变“教→学”为“学→教”,利用课本,培养学生最基本的提问意识和能力。例如在上初一《科学》第一节课时,首先问学生:“学习科学,你最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地球是怎样形成的?”“人是哪里来的?”“什么是克隆技术?”等等,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愿望。在“科学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利用课本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提出你想知道的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 ‎  二、观察实验,提出问题 ‎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科学实验以其直观、形象、神奇等特点,备受学生的欢迎。即使平时调皮的学生,在观察实验时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兴趣浓厚,此时适时引导,很容易提出问题。如在第五册《寻找金属变化的规律》一节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内容的教学中,我从“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的实验入手,安排了“金属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和硫酸反应”的两组学生实验,在认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金属镁、锌、铁与酸反应,而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为什么金属镁、锌、铁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度不一样?”“产生氢气的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而这些问题恰好是本节课要解决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所在。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入新课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这节课是在解决他们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习积极性更高。又如在第一册《汽化与液化》“蒸发”内容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我课前在黑板上用酒精书写的:“同学们,你们好!”随着酒精的蒸发,字迹逐渐消失,有学生惊奇的提问:“字到哪里去了?”由于是蒸发现象,多数学生并不陌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从而引入课题。此时若教师再问:“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的思考中,教学的效果更好。‎ ‎  三、倾听故事,提出问题 ‎  初中阶段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年龄,通过讲故事,可以渗透科学知识。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教师编造的。教师可以编造一些情节简单、幽默的小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之后,领悟到科学知识,提出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如在第一册《物质的构成》“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内容的教学中,我利用动画课件配音讲了一个“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小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他非常的吝啬。他家的院子里种了几棵桂花树,金秋十月,桂花飘香,附近的农民都闻香而来,聚集在他家墙外。他一看到这个情景,就非常心疼,生气的斥责农民把他家的桂花香气给嗅走了,要赶走农民。状告到县令那里,县令责令他把香气给堵住,结果财主回家花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把墙上的缝隙给堵住,可香气依然往外飘,这可把财主给气死了。”听完故事,根据课件上的提示,学生很快提出:“香气为什么会飘到墙外?”“香气为什么堵不住?”等问题。‎ ‎  在第三册《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内容的教学中,可以先利用课件(或口述)讲小和尚下山发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故事,从“山上的桃花为什么迟开?”“小和尚为什么比别人穿的衣服多”等引发学生提出:“温度与地势有什么关系?”的问题。‎ ‎  又如在第三册《水的压强》“压力和压强”内容的教学中,为了生动形象地引入压强的概念,我讲了某个同学不珍惜时间,不好好学习,气得妈妈用手掐孩子的胳膊,孩子大叫“妈妈呀,求你多掐一点”的故事,同学们听了捧腹大笑,都说这个孩子太傻了。我反问:“这孩子真得傻吗?你想到了什么?”引起学生的思考,提出了“‎ 孩子为什么要求妈妈多掐点呢?” “掐多疼吗?”“掐多掐少为什么不一样?”等问题后,学生眼巴巴的看着我。我说:“看我干什么?自己想办法!”有的学生在摇头,有的学生做了实验,他们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提出“哇!真聪明,掐多不痛耶。”“压力的效果为什么不一样?”“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等一系列问题。可见,只要我们教师做个有心人,就不难从生活中挖掘出有趣的故事素材,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笑声,让学生更乐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  四、构建矛盾,提出问题 ‎  “矛盾”是触发激情的强烈刺激,通过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矛盾的情景,可以使学生在左右为难之中产生强烈的急需解决矛盾的愿望。如在第一册《物质的构成》“分子之间有间隙”内容的教学中,我问学生:“50+50等于多少?”学生回答“100”;然后我在黑板上书写“50+50≠100”说:“在生活中,有时50+50不等于100。”看到学生疑惑不解,我做酒精与水混合实验,学生观察发现:50毫升的酒精与50毫升的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毫升。由想象与现实的矛盾,激发学生心中的疑团矛盾,学生急切的问:为什么体积会变小?‎ ‎  如在第三册教材《水的浮力》的教学中,先用“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水为什么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特性呢?”这种带着明显矛盾的自然现象引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观看图片(死海——人不会被淹死的海),学生就可能提出诸如:“‎ 人能浮在水面上?”“人为什么会浮在水面?”“在死海,人为什么不会沉到水底?”“死海的水与普通的水有什么不同?”等,为继续学习浮力计算及物体的浮沉条件打下了基础。‎ ‎  又如在第四册《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内容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火灾自救知识,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的改动:‎ ‎  ⑴学生分组做课本第61页图2—56实验,在学生观察到的现象:二氧化碳使蜡烛火焰自下而上熄灭后,要求学生分析蜡烛自下而上熄灭的原因。‎ ‎  ⑵教师在学生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会燃烧。‎ ‎  ⑶教师做镁条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演示实验,学生十分的惊奇,“这是为什么?”教师解释:因为镁具有强烈的还原性,能够夺取二氧化碳中的氧生成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的碳,可见二氧化碳灭火的原理应该修改为:在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会燃烧。‎ ‎  ⑷用课件展示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大烧杯中的蜡烛A和蜡烛B那一根先熄灭?几乎所有的学生猜测:蜡烛B先熄灭。因为在一般情况 ‎  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本身也不会 ‎  燃烧,密度大的二氧化碳沉在下部。‎ ‎  ⑸学生做实验验证,结果是蜡烛A先熄灭。‎ ‎  这个现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起他们探索知识的愿望,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上面的蜡烛先熄灭呢?”“是不是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小呢?”“是什么原因导致蜡烛熄灭”。‎ ‎  五、列举现象,提出问题 ‎  生产、生活中与科学相联系的现象很多,只是平时我们的学生并没有去关注它们,有些虽然有关注,但是没能与科学知识相联系,显得零而散乱。在教学中如果能列举相关的自然现象,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也能从中找出问题。在第一册《物质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中,教材是从物体具有酸味引入酸性物质的。学生在列举了桔子汁、柠檬汁、汽水、猕猴桃、橙、食醋等酸性物质后,教师引导:看到这些酸性物质,你还想了解什么问题呢?通过小组讨论,学生提出以下问题:“这些物质都有酸味,是否酸性物质都有酸味?”“酸味和酸性一样吗?”“这些物质的酸性强弱都一样吗?”“除了这些酸性物质以外还有哪些酸性物质”等。‎ ‎  又如在第一册《常见的动物》“脊椎动物”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仔细读图(课本P39),在学生初步找出鱼类的共同特征的基础上,用课件打出思考题“鱼的鳃和鳍有什么功能?”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讨论,加深对鱼类共同特征的理解。接着利用课件列出“‎ 甲鱼、黄鱼、带鱼、鲫鱼、鲤鱼、鲢鱼、娃娃鱼、鳄鱼、鲸等能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判断那些动物属于鱼类?”的练习,学生基本上能正确的说出“黄鱼、带鱼、鲫鱼、鲤鱼、鲢鱼”这些动物都属于鱼类;而对于像甲鱼、娃娃鱼、鳄鱼、鲸等能在水中生活的其他种类的动物,学生的判断就不尽人意了。在告诉学生:甲鱼、鳄鱼是爬行动物,娃娃鱼是两栖动物,鲸是哺乳动物后,接着再用课件打出思考题“通过比较娃娃鱼、甲鱼、鳄鱼、鲸和鱼类结构的异同,你能发现什么,提出哪些能够进行研究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和分组讨论,提出了很多可研究的问题,例如“鱼身体表面的鳞片有什么作用?”“鱼身上为什么有黏液?”“哺乳动物鲸为什么能在水中生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脊椎动物打下了基础。‎ ‎  六、观看图像表格,提出问题 ‎  图片、漫画、动画、数据、表格是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较多的几种媒体,由于它们形式多样,直观形象,涉及内容广泛,获取途径简单、方便,所以备受教师的欢迎,只要精心设计,也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好素材。如在第三册教材《水的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教学设计中,通过实验研究,得出“下沉F浮<G,ρ物>ρ液;悬浮F浮=G,ρ物=ρ液;上浮F浮>G,ρ物<ρ液;漂浮F浮=G;”的物体浮沉条件后,让学生观看“汤圆刚放入水中和煮熟时的不同现象”的图片,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汤圆浮沉的原因后,要求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见过的物体浮沉的现象提出与“物体浮沉条件”‎ 有关的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下列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沉在水中的物体怎样才能浮到水面?”“你能使密度比水大的物体上浮吗?”“如何用水挑选西瓜?”“人的密度比水略小,为什么会沉到水底?”“浮在海面的一层油膜为什么俗称海上‘沙漠’?”为进一步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同时建立了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  七、预习教材,提出问题 ‎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显示,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实践,既动手又动脑,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景,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到初二年级,我通过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  八、大胆质疑,提出问题 ‎  我国教育家陈献章也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可见学与疑从来就有须臾不可分离的关系。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在教学中不断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质疑,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一定的深度。例如,在第一册《汽化与液化》“沸腾”的教学中,同学就大胆的提出:水沸腾时温度一定不变吗?水的温度都一样吗?在第二册《摩擦的利和弊》教学中,学生对“滑动摩擦的大小只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在第五册《探索物质的变化》学习后,同学们就对硫酸的检验方法提出质疑:认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与BaCl2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的溶液是硫酸溶液”的说法不科学。对于这些质疑,我首先表扬学生的钻研精神和主动学习态度;然后按照“不破不立”的原则,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 ‎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课本、一个故事、图片、实验或利用教学平台提供的动画课件、录像等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挖掘学生已有生活知识与课本知识的联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驱使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自觉主动的学习。‎ ‎  教师在创设好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认为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加与活动及时加以肯定,使学生想问、敢问。‎ ‎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倾听,鼓励全体学生一起来探讨。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也应先肯定学生大胆、敢于质疑的精神,认真分析错误的原因后,再启发他用另一种方法思考,这样能使学生爱问。‎ ‎  3、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或学生一定要给予解决,即使课堂上不能解决,也应在课后给予答复,这样能使学生感到被重视,感到提问的价值,能使他以后更加踊跃提问。‎ ‎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才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的兴趣,是学生持久学习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重要。”说明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课堂上,强化学生的提问意识,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是仅有部分学生参与的活动,必须是全体学生参加,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提高;不仅仅使没有问题的学生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而且是全体学生都能发现更多更好可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1、  刘欣嘉《反思课堂提问》‎ ‎  2、  陈坚梅《以课标新理念来倡导尊重学生》‎ ‎  3、  周萍  《课堂提问的艺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