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

历史论文之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 ‎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步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 关键词:凤凰台    风范大国民    心态    郑和下西洋 内容提要: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世界对中国和中国国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相应地要求中国国民具有大国民心态,本文从中国历史上曾经孕育出了大国民心态、近代中国丧失大国民心态、现在与未来的中国呼唤大国民心态、新课改给初中历史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培养初中学生大国民心态的可能这几个方面出发,论证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大国民心态教育的可能性。 正文:凤凰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风范大国民》,宗旨是要用历史上与现实中的优秀中国人的事迹作为教材来建构当代中国人的大国民心态,对这一举措,我非常赞赏,并从这个角度开始重新审视我所从事的初中历史教学工作。我越来越觉得,当前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相当重要的任务,当为初步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以至让学生在长大成人时能相应地拥有作为中国公民所应该拥有的大国民心态,能达到一个现代化的富强的中国对于国民在这方面的素质要求。有些人可能会问:初中学生还那么小,怎么可能在他们身上建构大国民心态呢?哪怕是初步建构也嫌太早啊。其实不然。一 ‎ ‎ 身为大国国民,就应该相应地拥有大国民心态。所谓大国民心态,就是指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方面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国家的国民所相应地应该拥有的较高的精神文明程度。在国内:各阶层、各民族的人互相尊重、和谐共处,在国外: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拥有尊重、开放与合作的心态等等。任何一个领先于世界的大国的国民,都相应地应该拥有这些心态,否则,就有可能给世界带来不安。中国,自然也不例外。二、古代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就曾产生并拥有大国民心态。明朝后期以前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科学技术等方面一直领先于世界,当时的中国国民也相应地拥有大国民心态。尤其是在唐朝,当时很多少数民族人到达首都长安,很多周边国家的人来到中国,都可以受到平等对待,他们的文化,也能得到很好的尊重与发扬。他们在中国就像在自己祖国那么自在,甚至有一位唐朝太子就专喜着胡服招摇过市,他这一风格还成为当时的时尚。中国历史上的主动对外交往中的大国民心态最好的体现的例子是郑和下西洋。郑和在七下西洋期间,曾经代表中国政府与人民到达了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的很多国家,所到之处,与当地人民进行合理的贸易、丰富多样的文化交流、平等的外交、甚至还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当地人民缉拿活跃于南亚海域的中国籍武装海盗并押赴北京斩首。在郑和下西洋整个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大国民心态,实在值得世界永远为之惊叹,也值得今天的中国人好好纪念与发扬。所以,在今年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际,凤凰电视台专门搞了一个“凤凰号下西洋”‎ 的活动,让三位工作人员驾驶着“凤凰号”、历尽千难万险专门沿着600年前郑和的航线再次航行到非洲蒙巴萨。这一行动让我们再次强烈感受到了600年前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大国民心态,异曲同工地,其他的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也在世界范围的华人中纷纷出现,由此更可见郑和下西洋所体现出来的大国民心态的重要性以及今天的中国与中国人民对大国民心态的呼唤。    三、  近代中国丧失大国民心态。自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就不断地遭到西方发达国家惨无人道的战争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在中国东北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等等,在历次战争中,各国侵略者毫无人性地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粗暴践踏中国的国家主权,贪婪地从中国掠夺了天文数字般的钱财,甚至还从精神上、文化 上蔑视古老的中华民族,使中国最终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国家丧失了独立的主权,国民也被迫丧失了独立的人格,自然不再可能如我们的祖先那样拥有大国民心态。此时的中国人,无论高低贵贱,在国际上都被列强强加了一种卑下的身份、一种自卑的心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是难成大国民心态的。对此阶段的中国人的心态有非常现实的描述的就有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作家的文章,代表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心态的文学人物有我们大家所熟悉的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润土、豆腐西施、赵老爷等等,从他们身上我们是很难看到大国民心态的。四、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呼唤大国民心态。1949年中国人民推翻了旧中国的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尤其是赶跑了从1840年以来就开始欺压中国的各国殖民主义者,成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态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成为了自己国家的主人、自己的主人,全体中国人都热火朝天地建设着自己的祖国,但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在世界、在中国都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探索,所以我们难免会犯错误,在1949——‎ ‎1978年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并没有如设想的那样发展起来,中国的大国民心态自然也不可能完全建立。自从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人开始为建设经济强国而努力,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不断提升,国际形象在不断改变、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求中国人必须具有相应的大国民心态,必须在国际事物中有相应的大国国民的表现,但遗憾的是,当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越来越多地和国际进行交往的时候,一部分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也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际指责,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因此大受损害,我们突然发现自己的国家、我们个人身上缺少点什么。什么呢?就是一种身为大国国民应有的精神风貌,也就是大国民心态。如果我们拥有了大国民心态,那些遭到过指责的不文明现象就不会在我们的国民中存在,中国的国际形象也自然会有一个巨大的改变。五、精神世界的构建必须从幼年开始,初中阶段是建构大国民心态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孔子说:“少出如自然”‎ ‎,即说明从小养成的品性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性。而品性直接关系到人的心态与行为。所以,要想让一个人拥有大国民心态,就得在他的婴幼儿时期就开始进行良性熏陶,在他的童年、少年时期就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他的青年时期要将这些好的品性稳定下来,这样才能真正让一个人产生大国民心态,才能真正适应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需要。所以,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的历史教育中进行大国民心态的教育并不是为时过早的事,而是怎么样去开展的事。六、历史教学有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谓历史教学,就是以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与事为教材去启发学生的心智,从而启发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熏陶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所以说:读史可以明志(智)。一个国家的国民要养成大国民心态,需要各个方面的条件。如他个人丰富的社会阅历与人生经验、科学的社会学的指导等。但怎样才能以最小的代价最有效地养成国民的大国民心态呢?当然是各种教育,而其中历史教育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为历史教育可以把古今中外各种不同的真实人生展现给学生看,可以让学生在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了解与思考中锻炼才智,陶冶心灵,让学生借鉴他人人生成功的经验和教训,让学生的心灵与才智得到升华,从而最终形成大国民心态。七、新课程改革给初中历史教学建构学生的大国民心态提供了极大的可能与条件。新课程改革强调历史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而且要把历史教学与现实社会、现实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面向学生的现在与未来,要把学生的心灵成长作为历史教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初中历史教学绝不是为了考试与分数,而是为了学生的灵魂的健康成长,这就给了初中历史教学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意义。目前,中国的国际影响日益需要中国国民提高素质,日益需要中国国民具有大国民心态,而我们历史教学正好具有提高学生大国民心态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利用初中历史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大国民心态是大有可为的。   就在前几天,美国一个权威的国际调查机构在各国民众中广泛调查后公布了调查结果:现在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的国际形象比美国要好。从这一消息,我们欣慰地看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建设大国民心态方面的成就,也更加明确了我们初中历史教学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正确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