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让数学走向生活
数学论文之让数学走向生活 长沙市芙蓉区八一路小学 丁玲中 学生学到的知识有时不知道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这样使学到的知识变成了僵化的知识。数学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境,让学生在掌握解题思路的同时,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 《国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其实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老师要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在教学中老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一、选取与学生生活联系的素材 听过一些数学课,有的甚至是公开课,这些课所创设情境的大部分都采用的是童话故事引入,虽然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但似乎离孩子们生活太远,置他们于空中楼阁之中。所以材料的选取,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如一年级实验教材《统计》的教学,课本上的情境是一些小动物为大象庆祝生日,这个情境虽然充满童趣,但并不实际。如果这样创设情境:全班小朋友的生日或者是班上准备开庆祝会,需要买水果,买哪种水果,买多少水果,离学生的生活近。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可能更高,更深刻的感受了知识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目标中明确提出,“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而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很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景”。再如教学二年级的除法应用题时,老师为学生创设了“食品屋”这一生活情景,学生拿着钱到食品屋选购商品。第一层次:老师呈现信息“我带了20元钱,想买饼干……”引发学生提问。甲学生:“得先看看一包饼干多少钱?”乙学生:“一包饼干5元钱,20元钱可以买几包饼干?”第二层次:学生拿着钱,互相提供信息发问,解决问题。第三层次:鼓励学生创新。有学生提出买两样或两样以上物品。教师及时组织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较好地解决了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原本枯燥乏味的除法应用题教学,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变成了一个个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 二、 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道题目讲了很久学生还弄不懂。但是老师如果将这道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马上能解决。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我们作了两个层次的探索。第一层次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由生活问题编成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解决,从中感悟。如结合学校组织的秋游活动,三年级老师编制了这样一道题:“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每人预收50元,结果乘车费每人16元,门票费每人28元,盒饭每盒5元,预收的钱够了吗?”学生解决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兴趣是不言而喻的。第二层次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根据生活问题,编出数学问题。如五年级有一个选学内容是有关付出的钱、买东西用去的钱和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关系的四步应用题,我们在设计时,就地取材,让四人小组将学习用品汇集,标上价格,进行模拟购物活动。先由老师当顾客,全班同学做售货员。⑴解决问题:老师拿着20元钱,走到一家“商店”买了2支铅笔,每支1.50元,5本本子,每本0.5元,付给营业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全班同学帮着一起算,得出算式:20-(1.50×2+0.50×5);⑵ 理清数量关系:付出钱-买东西用去的钱=应找回的钱。然后四人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在轮流当顾客与售货员的乐趣中解决了一个个四步,甚至四步以上的应用题,对“付出的钱”“用去的钱”“应找回的钱”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更深刻,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年级的应用题教学是老师们最头疼的事,学生最怕的事,原因在哪里呢?因为学生读不懂题中的抽象情节,不理解这些抽象的数量关系,如果把这些抽象的数量关系放在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来感知理解,效果又会怎样呢?通过到学生中了解,我们发现学生对“你有10粒糖,吃了2粒,还有几粒?”人人都会做,而在解答应用题形如上例的“求剩下的零件个数”等问题时,却会出现有些学生不会做,究其原因,前者学生有生活经历,解题时学生能再现情景,从而解决问题,后者学生没有经历,对于一些理解能力不强的同学就会产生困难。为此,我们向教师提出了应用题教学的第二个原则——尽可能让学生经历活动过程,构建数学模型。 三、开展课外活动 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等各种因素的缘故,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学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可以带学生收集数据,进行调查研究。有老师曾以《丢弃的塑料袋》为课题,学生很乐意的收集数据,把课外收集到的信息处理,学生体会非常深刻,有的还想出这样的主意,如果把上海的所有塑料袋生意全包下来,那每月将有一笔相当可观的利润。有的还体会到,整个上海一年要丢弃100多亿个塑料袋,这将产生巨大原“白色污染”,必须保护环境。通过这节实践活动课,教师引导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深对不同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发展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并且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丢弃塑料袋的行为对大自然所造成的污染,以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 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写数学日记。 生活本身是因个巨大的数学课堂,生活中客观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写日记,能促使学生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问题,让生活问提数学化。在学完乘除法的意义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写成数学日记。有的学生写我脑袋里装满了乘法算式,坐在教室里,看到教室里摆有课桌,可以用乘法表示5×8;在路上走,看到道路两边的树,可以用乘法表示5×2;和妈妈去买糖果,2元钱1个,买4个,可以用乘法表示2×4=8;学校广播操比赛,看到小朋友站的整齐的队列,可以用乘法表示,算出有多少人;我们班的人数也可以用乘法算出有多少人。 数学日记使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到现实生活,更细致的观察了现实生活。数学日记也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的意识,增强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的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知识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即数学来自生活实际,数学有应用与生活,服务于生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