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3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论欣赏评述课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美术论文之论欣赏评述课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 提出欣赏课为多数人所忽视的情况,指出欣赏课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两大作用,即:有助于学生学习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和有助于学生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通过列举各个教学例子,阐述怎样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并选择尝试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式,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兴趣和完善自身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思想境界,帮助学生矫正当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达到提出欣赏?评述课在审美教育中应起到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的目的。 关键词:欣赏评述 初中 美术教育 作用 七年级(13册)上完第一节时代新貌《走进美术》课后,有不少七年级学生这样问我:“老师,这节课没有要画的作业吗?”将美术课只当作技能的训练,是许多学生的思想误区。介于不同班级多数人如此,我认为通过美术课学习活动后的初中学生仍出现的这种错误,实是不该的现象,也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出现的疏漏。 若是学生认为只有画画才是美术课的作业,那么,当其他学习领域的理论课上完之后,他们便不当是一种需要掌握的“作业”了,而离开了某些基础知识,教出一个个只能在纸上画出“自己觉得还不错” 的学生又有何用呢?因此,我注意到,应在欣赏课上排除只有听故事般的方式,还要让他们明白:欣赏教学是要求提高自身对中外名家作品的鉴赏能力,也是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兴趣广泛、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艺术素质的学生,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再创造生活。下面是我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两大方面的体会和看法。 一、 欣赏教学有助于对学生学习美术实践能力的提高。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美术教育的总目标,必须涉及美术学习活动的四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虽然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而这些学习内容却是互相交融、紧密相关,而作为欣赏教学部分,恰恰是能更好地运用其内化作用强化其它三个学习领域的外化作用,是促使他们不断前进的“催化剂”。 1、 通过欣赏课的探索,拓展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 虽然当前的电视、电脑遍布了现代每个家庭,现在的学生的见识面也要比过去学生广得多,他们不再只从一些图片或读物来了解世界,现代科学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个观看外面的世界的窗口,但要让他们能更好地、有目的地了解过去和现在,才会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课堂上各种美术形象的探索,能让他们对了解世界、感受历史有一种更大的向往,并能拓展学生对这些美术作品的内涵与意义的认识。七年级学生上学期第一单元时代新貌《走进美术》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搜索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大家的欣赏、讨论和总结,对美术的分类进行归纳认识,列举了美术所包涵的范畴,知道它除了绘画艺术之外,还包括了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而这些不同形式的艺术,又因地域和文化的关系,分为中国美术和外国美术,它们因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各自体现不同的艺术魅力。七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在学习中国水墨画《诗情画意》一课,在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思想、造型方法、造型要求和画体组成的同时,与传统西方水彩风景画作了比较分析之后,便使学生了解到其有别于西方绘画的独特艺术特点与鲜明的民族形式和艺术风格,是我国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有不少学生这样对我说:“老师,以前总是将中国画跟水彩画混为一谈,虽然知道它们有一些不同,但总说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这回明白了。” 通过欣赏课的全方位接触,不仅只使学生能分辨纷繁多样的美术种类,而且从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中了解到在此之前了解甚少的艺术内涵。所以,当接触了有几千年人类历史留下来的丰富璀璨的美术杰作,也有当代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美术精品之后,了解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们,用丰富各异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反映着各个年代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生活,透过这些美术作品,我们能获得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同时带动我们看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日常生活每个角落里,无不透着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便也把握着对美的创造的新动向。在那里,学生们不但看到了文艺复兴时的《蒙娜丽莎》的富有魅力的微笑,而且看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掷铁饼者》的雄姿,当代悉尼歌剧院的富有个性和象征意义……等等不胜枚举的伟大美术作品,而这些都向学生们展示了鲜活、陌生而有趣的广阔世界。 2、 通过欣赏课的鉴别,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选择尝试适合自身的创作方式。 在学生乃至成年人中,大多数人认为只有表现得越接近现实、描绘得越逼真的美术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也只有能这样做的画家或作者才能让他们由感慨至佩服。而对正处于如专家们所提到的由“视觉写实时期”[2](p18)过渡到“抑制时期”[2](p18)的初中学生,正在为向“艺术复活期”[2](p18)发展而作好准备的阶段,却仍认为艺术只有一个标准的设定,那会对他的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设置了种种的障碍,更谈不上能发展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虽然我们并非要求每个初中学生在以后的时期都必须具备达到象每个美术家那样的能力及水准,但我们必须让他们明白,艺术不是算术,不是象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去限定我们的分析能力,不同的人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爱好,所以也有不同的看法,只将好的作品归纳为一个“象真的一样” 的范围内,未免过于表层化。七年级上学期学习《鸟语花香》这一单元中,在讨论同一画种不同表现形式的同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课本中工笔《出水芙蓉》与潘天寿的写意《荷花》进行比较,讨论几个问题:你觉得哪幅画更真实?最喜欢哪种表现形式?为什么?在几秒钟的思考后,马上有不少学生举手,纷纷表示:《出水芙蓉》画得很逼真,潘天寿的《荷花》也是很容易看懂的画,只是没有上一副来的逼真,并会流露出很期望自己也能达到如同画家那样高超的技巧。此刻,我会简单与他们一起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和采用了哪些技法,因此而形成不同的效果,得出从而显示出不同的特性,而无论那种技法形式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去了解和尝试。有了这一课对中国画不同技法的作品认识,其铺垫作用,在接下来自己创作这一环节有了明确的目标,因为在尝试表达自己对中国画的某种感受时,不再为不能在宣纸上表现物体而显得无助或不自信,有不少学生更是通过了写意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这种不同的表现方式的意识为他们进入下学期学习《诗情画意》提供了更好的理解而奠定了基础。这一课是以“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学生操作实践作业之前,教师仍需向他们展示必要的范画,使其能更好地理解,除了课本介绍比较工笔与写意的古今山水画外,我向学生展示了黄公望、弘仁、黄宾鸿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并让学生从作品中的构成要素即树、石、水、云进行比较,具体地感受工笔、写意之间的区别,也进一步明白从具象到抽象的真正含义,懂得美术家展示给我们看似简单,实质每一笔、每一块墨都是长期观察、推敲而得出的。所以在这一课的“表现与创造” 环节中,不少学生能大胆尝试自己所得心应手的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完成出不少具备初二这个年龄特征的山水画,也直接影响了同学之间的评价标准,我同时发现因技能问题而向我“求助”“难以画得逼真”的学生少了。也看到了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鉴别时,对作品的价值判断正潜移默化到各个学习领域之中,并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方式取向。 3、通过欣赏课的启发,能激发学生再创造的兴趣,完善自身创新能力。 前面提过,欣赏课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而正确的审美标准又带动他们博取古今中外众名家名作的长处和优点,使得他们审美能力不断地提高,因而对其它各个学习的领域的实践创造能力,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在“造型?表现”与“设计?应用” 两个学习领域里,不再出现多数人只有盲目地、被动地跟随或摹仿应附作业,而是有意地、主动地运用各种美术语言和工具材料,探索各种不同的创作方法。于是我看到许多学生为使自己的作品具备富有个性的表现能力,来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进行再创造的时候,勇于向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设计的魅力》和八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神奇的视觉图形》两课里,虽然学习领域不一样,但是让学生如何创作出较为独特富有创意又有艺术效果的作品,仅从课本几个展示的有关形态的图片是不够的。《设计的魅力》一课中,我每年都要上网搜索当年最经典的概念车,更新历年来收集的概念车,使学生在构思、创作未来汽车的想像画时有更实际的启发,并且对这种生活中不常见的介于设想和现实中的汽车造型,为拓展自身的思维提供了探索的空间。在《神奇的视觉图形》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视觉图形的人文知识和生活背景,我利用了媒体的优越性,向学生展示了大量的不同地域与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设计,通过欣赏过程的交流,了解到设计的起源、特征、材料、种类和功能,让学生比较、总结出现代面具的用途,进而探讨设计的制作方法,并在课堂上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实物设计,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感受。通过以上的展示与启发,使学生的思维渐渐在生活与课堂间互相穿插,并从直观与联想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了解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术实用性,并非是学而无用,因此,在后面的“表现与创造”环节中,都体现出极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学生作业过程中,我注意到大多数学生能很好地利用收集到的废旧材料,不但一改以前束手无策的状态,而且少有出现将“有用”物品制作成“废弃物品”的情况,不知不觉中,学生们在完成自己的作品里,都有了眼高手不低的表现。 二、欣赏教学有助学生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审美教育“是通过认识美和评价美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来进行的”[3](p2),它的长期培养,“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整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3](p2)所以欣赏课的作用,不但是学生的美术实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健全德育、智育有效的“协奏曲”。 1、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态度,提高思想境界。 艺术作品中的典型艺术形象,往往能激起大众的向往与共鸣,它的魅力究竟是什么?是在于艺术家高超的艺术技能与技巧,还是这些形象的独特之处?作为初中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对他们来说是比较茫然的。梵高的《自画像》、塞尚的《静物》、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我国春秋的《莲鹤方壶》……等等,经过我的引导探索,无不成为学生深深喜爱的对象,因为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不同的历史时代,也看到了平凡的人、平凡的物和事在作品中透露出来真实性,它既具有一种典型,又笼罩着一股浓浓的生活气息,让我们感到画家所选择的、所看到的,就在我们身边。 2、了解名家名作的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学习艺术家刻苦上进的精神,矫正当前一些不良的价值观。 许多中学生对当前的影视明星和流行歌星的名字如数家珍,同学之间津津乐道的是当前视为心中偶像的发型、偶像的衣着,还有偶像的行径,这些无不使他们乐于关注、受之影响,而对着古今中外那些有着风靡全世界魅力的艺术家和作品,却知之甚少。也许是时代的关系,也许是他们确实没有机会了解。鉴于中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未能很好地摆脱“跟随” 的盲目性,他们只知道,只要模仿最潮流的东西,就是最“美”的象征。美术欣赏是一种感觉与理解、感情认识与体验的精神活动。除了课本介绍的部分名家名作之外,我找来了相关的名家作品,向他们介绍,这些大师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习前辈的优秀传统,又经过自身的不断磨练和完善,以其富有个性的艺术来展示他们的魅力,创造出了既独特又耐人品味的艺术形象和不朽的艺术作品,力求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从而矫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列维塔、罗丹、梵高……等一批外国艺术家,还有本国的石涛、朱耷、齐白石、李苦禅、徐悲鸿…… 等,他们典型的艺术生涯上的艰辛与自强不息,在我的介绍下,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们,虽然这些艺术家没有如当今一些明星们那样直接而火爆地进入他们的世界,但或多或少的,他们会逐渐懂得什么是短暂的,什么是永恒的艺术。罗中立的《父亲》,那个极富典型特征的艺术形象,有着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干裂的嘴唇,手棒带缺口的粗瓷大碗,使人看了又唤起记忆中的中国农民形象。然而,特别有感触的是,当代学生在欣赏的开始,总有大部分的学生带着满不在乎的神情。在为学生介绍了艺术家塑造的人物的时代背景之后,这部分学生却一改刚才的神态,意味深长地望着老师直点脑袋,对那段特殊的年代明显地有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无知。虽然作品表现的人物与现代的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大家却能在了解作品的背景后,感受到那个年代有着不能磨灭的中国农民的形象。我可以从学生态度的转变得到反馈,相信艺术作品对学生的打动,会唤起了一种来自遥远年代带来的敬佩。 记得有一位伟人曾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中学生既有他们独立思考的一面,也有幼稚、单纯的一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日渐成熟的成长道路上,正确的引导能让他们对自身素质修养完善得更好,通过一些高层次的名作欣赏,让他们懂得如何去看待和品味真、善、美,比用空洞的大道理说教形式要来得更有效。欣赏课长期以来为许多学生或教师所不重视或忽视,因为一般人认为,美术课又不用升学考试,只要画出几张画来,便没有什么更重要的了;也有认为,欣赏欣赏,只不过是观赏几幅画,有什么可说的。殊不知,作为这一特殊渗透贯穿于美术各个学习领域之中的学习,在不同的课业类型中既独立又相互联系,若去除这一环节,就无法起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教学效果,也就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教学目的。根据几年来的美术教学,我始终认为:欣赏?评述课在审美教育中起到一种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参考文献: [1]宋代诗人杨杰的《遥碧亭》中的“暮云留恋飞不动,添得一重山外山”,意指眼前得山原本是清晰单调得,因暮云萦绕而变得朦胧,变得丰富,变得富于层次感了。 [2]杨景芝 著 《儿童绘画与智力启蒙》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1989年 [3]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本 《美术鉴赏》 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2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