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5篇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1) 一 、教材分析 本学期我们主要学习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这部分内容是立足必修一的基础,选取了人类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几方面社会经济活动,探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特点及与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逐步树立起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与此同时,掌握地理问题思考、分析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对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中涉及到现实生产、生活中地理现象、地理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做到学有价值、学以致用。 二 、教学措施 为更好落实学校教学目标,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我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两个方面着手来进行教学。 (1)强调学习过程,培养良好习惯。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要求学生落实基本的学习过程及课前预习,课堂高效听讲,课后复习整理三个基本环节。 ①课前通读教材,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础知识梳理。发现问题,标记问题为课堂有针对性的“解惑”做好准备。 ②上课时,活跃思考,认真听讲,踊跃发言,使疑惑在分钟内真正排除,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③课后再次通读教材,整理课堂笔记,特别是对预习过程出现的问题要细致的做好记录。独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测自评试题。 (2)落实活动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我校学生的知识水平,将大力推进教材活动实践。为此,将公布本学期的地理活动安排。学生分组做好活动项目的选择、准备、实施,特别是学生活动的指导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层面上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合作探究,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使兴趣更浓厚。 (3)注重知识小结和单元测试的讲练,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每单元结束后,将引导学生对单元知识进行重难点的复习,帮助学生构建单元知识的网络化体系,并鼓励学生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精选单元测试题,结合学生学情反馈,做好试题的讲解和薄弱知识点的讲练。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业务素质。 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学的一种资源,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标尺。立足课标,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动、阅读的针对性,合理选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学生现有的知识体验层次,从学生身边寻找教学资源,从学生生活体验中寻找资源,有效补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与学生在学习和认识过程中达到共鸣。 本学期我会通过网络学习,同行交流,师生讨论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 学习目标: 1.运用图像图示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以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3.分析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及自身条件,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图片、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天体及天体系统,并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认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运用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质量与体积等数据的对比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3.结合资料,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等方面说明地球是一颗存在生命的特殊行星。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表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高中阶段我们学习的地理与初中时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不仅仅是学习某个地理事物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的特征、运动变化规律的了解,使同学们能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人们总是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某人知识的渊博,今天就先带你们到浩瀚的宇宙去遨游一番,从宇宙看我们的地球。 (板书)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板书) 【导入提问】什么是宇宙?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总结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从最早对宇宙的认识“天圆地方”开始,到 “地心说”、“日心说”等学术说法的不断涌现,体现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和思考, 18世纪天文学家开始引进了“星系”一词,之后随着大型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地完善。 我们现在认为:“天地四方”──宇──无限空间 “古往今来”──宙──无限时间 宇宙是包容天地万事万物的总称 宇宙是物质世界──天体是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 1.天体及天体的类型(板书) 最早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变换,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除了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天体外,宇宙中还有一些弥漫于星际空间的物质,如气体、尘埃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通过直观的图片使学生初步了解各种天体的形状和特点,教师边演示边讲解) 转折提问:2013年6月21日,我国航天飞行员在“神舟十号”飞船上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太空课,同学们说“神舟十号”飞船是天体吗? 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概念辨析。 总结:天体的类型可以分为自然天体和人造天体。前面我们看到的行星、恒星、星云等都是自然天体,自然天体中最基本的类型是恒星和星云。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表格: 人造天体包括航天飞机、人造卫星、飞船、太空垃圾等。但是需要区别:地球作为整体是一个天体,但地球的一部分或者附属物就不能叫作天体。例如按航线飞行的飞机、发射架上的人造卫星、天上的云、地上的汽车等。 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宇宙中的各种天体是否孤立存在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天体都在高速的运动着,邻近的天体彼此之间相互吸引,形成以质量大的天体为中心,其他天体围绕这个中心旋转的天体“集团”,科学家们称它们为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板书) (多媒体演示、讲解)地球和月球的质量比约是81:1,因此月球绕地球旋转,形成地月系。地球是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地月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 同理,质量较轻的地球带着其卫星,以及其他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围绕恒星太阳旋转,构成太阳系。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 太阳系又是银河系的一部分。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庞大的恒星集团──银河系。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1000多亿颗。太阳系与银河系中心的距离大约为2.7万光年。 在银河系以外,还有大约10亿个同银河系相类似的天体系统,天文学家称他们为河外星系。银河系和现阶段所能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统称为总行系。它是目前人类所执导的最高一级天体系统,也是目前我们能够观测到的宇宙部分。通过老师的讲解,并看教材P3,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一下3个问题: 1. 宇宙中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相互吸引、相互绕转) 2. 天体系统的规模相差悬殊,按大小可以划分为几个级别?(划分为四个级别) 3.请你设计框图,正确表示天体系统不同级别之间的关系。 4. 天体系统的级别中,包含地球的级别有哪些? 答案: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同学们通过认识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以正确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的组成 (展示教材P4图1.4 太阳系模式图)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恒星太阳,周围由八颗大行星、众多小行星及彗星、流星、星际物质组成。其中八大行星,按照他们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练习:识记辨认八大行星 填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 b c d e f g h 2.八大行星公转的运动特征 描述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运动特征,一般从运动方向、轨道平面和运动轨迹等方面进行了解,下面老师带同学们一起认识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多媒体演示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示意图:同学观察并说出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的特点。 八大行星绕日公转运动方向的特点是:均是自西向东运动,运动方向相同,具有同向性的特点。 第2页 /(共2页)出示教材P5表格1.1 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公转轨道平面的特点与轨道形状的特点。(注意需介绍讲解轨道倾角与偏心率的概念) 八大行星公转的轨道平面之间的倾角大多小于4°,说明八大行星在公转运动过程中,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运动,具有共面性的特点。 而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形状的偏心率大多接近0,说明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具有近圆性的特点。 3.八大行星公转的结构特征 展示教材P5图1.5 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 读图指导:注意该图的图例,图中注记所标数字是指与地球相比,其体积、质量的大小。 教师指图讲解:按照八大行星的距日远近、质量和体积等结构特征,通常将与地球结构特征相似的水星、金星、火星与地球一起划分为类地行星。将体积比和质量比远远大于地球的木星和土星划分为巨行星;将离太阳较远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划分为远日行星。 请同学们结合图1.5 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比和体积比所示内容,填写表格1.2三类行星距日远近、质量、体积等特征比较 行星类别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我们把每项特征分为三个等级,按距日由近及远、质量由小到大、体积由小到大,依次用1、2、3来表示。 答案: 行星类别 距日远近 质量 体积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提问: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等结构特征和公转的运动特征与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相比,并不特殊,因此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板书) 现代宇宙探测的结果表明,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有生物,特别是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思考提问)生物存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如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 地球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条件。 (小组讨论) 1.请从八大行星的运行特征分析,地球所处的行星际空间是否稳定和安全? 2.说出地球的结构特征对地球上生物存在产生的影响。 3.假如太阳突然消失了,或者太阳光照条件变得不稳定,地球上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4.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多远?这对地球上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5. 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出现在海洋中,地球上的大量液态水是怎么形成的呢? 总结: 1.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形,其他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也基本一致,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因此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原始大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缺少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氧和氮为主,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3.如果太阳消失或太阳的光照条件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地球上所得的热量也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温度和水的相态,以至于影响到生命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也可能随之而消失。 4.日地距离大约1.5亿千米,距离适中,使地表平均气温为15℃,有利于水呈液态状态和生命过程的发生、发展。如果距离太近,地表温度太高,由于热扰动太强,原子根本不能结合在一起,也就无法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相反,如果地球距离太阳太远,地表温度太低,生命物质也无法形成。适宜温度存在的另一个原因为昼夜更替的周期不长(24小时),使得地面白天增温时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从而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5.大量液态水的形成: 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及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形成了原始大洋,地球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大洋中。 总结:(板书)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 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 地球上有液态水 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 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教学班6个, 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实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学生是年级的优秀学生,但他们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学生为平行班,计划外的比例大,学生成绩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学生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学生没有及格。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年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 教学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学习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益的地理;倡导学生主动参加参与,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四、 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该是教学重点之一。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学生思考、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五、 教学措施: 中学地理与其他学科相比,他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起直观性和辨证思维能力的广泛运用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应充分培养地图的观点,包括看图能力、记图能力和再认再现能力的培养。牢固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第二语言的思想。第二,根据教材特点选用 一些带有乡土性质的案例,做好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另外,做好后进生的会考辅导工作。时安排:全期总课时大约40课时,第五单元12课时,第六单元5课时,第七单元7课时,第八单单元4课时,会考复习12课时。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4) 一、指导思想 1、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转变教学理念; 2、在总结实施高中地理(必修1部分)新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3、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为指导,根据地理学科和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地理教育的功能; 4、通过对地理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地理学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使学生增强地理意识,汲取地理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地理洞察力和地理使命感。 二、情况分析 1、课标分析: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教材分析: (1)本学期高一地理采用人教版教材,高一下学期教学内容是地理必修2,是人文地理部分,主要介绍人地环境的基础知识、人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求学生能独立或合作进行人文社会的分析和调查;(2)掌握阅读、分析、动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全册六大单元。 (3)新教材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都非常大,教师必须学会处理好教材与课标的关系、学生活动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特别是人文数据、理论的不断更新,更需要老师认真备课,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 3、学生分析: 存在的学习问题: (1)高一学生由于初中对地理课不够重视,无论学科知识、学科能力都较薄弱,新课程以专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对他们来说会存在较大困难。 (2)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会有较大的兴趣,但专题式的探究学习,部分学生会感到有困难,不易把握知识点。 三、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教学措施: 1. 备课时重点研究教材和学生,圈出难点、重点,把知识分为了解层次、识记层次、掌握并运用层次,针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做到有的放矢,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记住常识。 2. 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要做到先管后教,以提高学生兴趣和积极性为主,运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手段,以及学生所见所闻的现有知识,激发其学习热情,启发其积极思维,开拓其动脑、动手能力。 3. 课堂练习应紧扣课堂讲解的内容,从易到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以中低档题目为主,做到有梯度有层次地推进教学,使学生能在识记、听懂课堂内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对,从而达到消化课堂内容,体验成功的感觉。 4. 作业批改时教师应做好总结,把那些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记录下来,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查漏补缺。同时,教师要做到认真批改,对那些掌握得好的学生不吝表扬,差等生鼓励支持,中等生促进加油提高,批示时注意语言的感召力,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 5. 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抓好“记忆改变学习计划”,开展班级竞争,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教师应通过适当的知识竞赛让学生参与竞争,达到成绩总体提高的目的。 6、、教学进度的安排。由于新课程内容设计新而多,且教学时数少,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压缩,对教学进度抓紧抓好,力争在期末考前一周(第19周)结束上课,以保证期末考的复习备考时间。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21世纪祖国建设的接班人。以“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深入了解学生情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树立高中三年的目标,为高三出口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课是高中学生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学习高中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整个世界,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适应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和参加,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三 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所学内容为必修一(人教版),内容包括行星地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表形态的塑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册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和运动规律,大气状况及运动规律,地形地貌的形成及河流地貌的发育,自然界的水循环、海水运动及水资源的利用,地理环境的特性等,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 高中地理(必修)上册主要是自然地理内容,主要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地球。使学生认识处在宇宙中的地球,地球表层是由相互交错、重叠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组成的。地球表层又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它不仅与宇宙有密切联系,还与地壳以下的地球内部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本册共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行星地球”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运动,以及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让学生懂得宇宙作为人类生存的地球的环境,和人类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单元“地球上的大气”主要让学生了解大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变化特点。大气是天气现象发生的载体,大气的性质和气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气候的形成变化依赖于大气的运动变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运动特点。让学生明白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三单元“地球上的水”主要让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和海洋环境的地理特点。使得学生明白陆地和海洋与人类活动息息相关。保护陆地和海洋环境是迫在眉睫的环境问题。第四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一新生在初中基本没有学习地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非常差,而初中地理知识又是进一步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这也就是造成高一学生感觉地理难学和高中地理教学困难比较大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以上具体问题,适当放慢教学进度,适度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充与高中地理知识相关的知识,以便于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 四、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重点。 2、继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钻研教育教学技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认真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环节、备可能出现的教学中的意外情况、备教法和学法、备板书设计等。 4、通过地理故事、地理趣闻、地理谜语、地理新闻以及与地理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等,增强学生地理学习兴趣。 5、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实验、观察、测量、参观、制作教具、多媒体教学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时写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反思。 7、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与管理,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对课堂教学的例题、习题和学生作业题做到精选精改,注重效率。 8、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研究性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认识、分析、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9、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当堂检查、反馈和巩固所学知识。 10、加强对学困生的关心,对学困生做到心中有底,教学时要分层次教学,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经常与学困生谈心,鼓励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只要他们有所进步,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