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美术(心得)之美术课中构图教学的探究
美术论文之美术课中构图教学的探究 吉林省靖宇县龙泉小学 娄俊波 邮编:135200 构图是美术创作者把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的各个部分,安排在整个作品空间或平面的不同位置上,使它们彼此之间形成特定的结构,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活动。构图在美术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一件作品能否成功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我十分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对构图教学活动作了深入的理解和探究,总结了以下经验。 一、培养学生在欣赏中理解构图所表达的情感。 不同形状的构图,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整体出发,欣赏作品。例如:老师在课上给学生提供不同形状的构图作品。学生观察整幅作品外轮廓,发现正三角形结构可表现出稳定坚实的感觉;倒三角形则会给人以摇晃和不安定之感;方形结构可用来表示肃穆、平静、沉闷的心情;圆形的构图表示出的则是紧凑;斜线有不稳定感;横向平行线有宁静、安闲,平稳感;表现流动感要使用横向曲线;而锯齿状又有紧张、痛苦的感受。学生在观察中理解作品。学会把自己的情感通过不同形状的构图来表达。 二、培养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 一幅作品构图是否和谐、恰当。线条的造型,线与线的组织,物像的结构比例,在构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在测量中掌握构图的准确性是十分必要的。测量时一般采用目测与比测法。目测的准确性是艺术表现的果断性和肯定性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借助铅笔,伸直右手臂,眯起一只眼睛来测量,再把测量的结果,根据纸张大小,扩大或缩小相应的比例。在构图时,用直线或斜线,下笔要准确,肯定抓大关系,且忌看一眼画一笔拖泥带水。运用测量法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老师在平时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习惯,可以锻炼学生视觉的准确性。是画好一幅作品的前提。 三、培养学生在选择中组织画面 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把生活中的素材,经过加工,提炼形成具有艺术风格的作品。这就要求学生对作品内容要有选择地组织安排,做到有取有舍,有主有次。例如在中国画教学中,作品的章法、布局,是教学的关键。老师可将几组枝干、几片叶、几朵花、几只小鸟或几块山石,在黑板前随意排列。学生选择其中内容在宣纸上组织安排。布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老师提问:“这样组织画面好不好?怎样布局会更好?哪些内容对主题起作用?哪些内容影响画面效果?” 学生经过讨论,自然会把画面安排很好。教师还可以出示不同形状的几组枝干或从不同方向伸出的几组枝干。并出示不同规格的纸张,如:立轴、横幅、扇面、圆面等。选择适合的枝干放置其中。学生在选择和探究过程中学习和掌握中国画构图会带给人不同的韵味,体会成功的快感。 四、培养学生在对比中看到不足,促进成长。 为了促进学生在绘画学习中不断成长。我常常运用对比教学法,来达到构图教学的目的。对比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将几幅学生或老师作品,排列展示。学生通过比较,选择看起来较舒服的构图,并加以借鉴。把需要改进的构图提出改进措施,弥补不足之处。二是内容与纸张大小的对比。例如:一个苹果,画在几张大小、位置、方向不同的纸上。通过对比,了解苹果的大小、位置、方向和纸张大小的关系。即苹果太向上了有悬空感,太向下了又感到空旷,太大了太满,太小了不能突出主体等。在对比中,学生很快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在落笔时就能注意画面和纸张大小的关系。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学会构图,促进成长。 五、培养学生在取景中寻找素材,开拓视野。 创作素材就如同一个粮食储备库,要想吃到口味不同的粮食,储备库必须有足够丰富的粮食能供给。绘画创作也是一样,很多学生不知从何下手,在创作画时脑子里没素材,更谈不上构图了。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注意运用取景法收集素材。取景法是借助取景框,把框到的场景描绘在纸上的方法。取景框的制作一般用硬卡纸,周围边框2.5-3厘米为宜,中间镂空,如同一个照像机。我常常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取景,还可以取到生活场景。在没有带取景框的情况下,我建议学生用双手的母指和食指成直角,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也可以形成取景框。做到“随时随地发现美,随时随地记录美”的习惯。取景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构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平日收集素材的习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思维。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是学习绘画的关键。教师必须加强和改进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在科学有效的教学法的指导下,为学生的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