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英语(心得)之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英语论文之利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并介绍了其实施的原则以及运用方法,指出了合理有效地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形成性评价 大学英语 口语教学 一、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与评估密不可分。一个合理全面的评价体系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反拨作用。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也指出了全面、客观、科学、准确的评估体系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目前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许多高校在大学英语课程考核中增加了口语测试部分,借以评价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促进口语教学,并力图以此来督促学生加强英语口语练习和提高对口语的重视。 实施校级口语测试无疑是对国家英语四六级口语考试的有力补充,然而以校级口语测试形式评价学生口语水平和口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校级口语测试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其不足。由于大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班级人数众多和教师缺乏口试专门培训的情况,口语测试时间短,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难以统一和严格实施,而且一些学校通常在考试前一两周提前让学生知道考试范围和题目,学生口试大多属背诵(王杰,2003;杨舒,李廉 2006),因而这样的口语测试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真正口语水平和口语教学水平。另外,过多地依赖于口语测试这样的终结性考试来评估口语教学和学生口语水平,非常不利于口语教学的改进和培养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口语测试无法及时地为教师了解学生平时口语学习情况提供信息和发现教学及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很难及时地调整教学或给学生提供具体对症的反馈。而且终结性评价形式往往强化了考试和分数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学生只重视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点的记忆与背诵,忽视了对语言本身的运用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因此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完善口语评价体系,加强平时对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评估以推动和促进口语教学显得极其必要。 形成性评估是教学中的一种过程性评估,恰好能弥补终结性评价的不足。形成性评估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的评估活动,能为教师和学生的提供反馈信息,用以调整教学及学习( Black William 1998)。罗少茜(2003)认为形成性评估应是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它描述了学生进步的整体情况,提供学生反馈来巩固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形成性评价,教师可在口语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及时发现学生的口语学习需求和学习困难,用以调整和改进教学。同时,对学生在课上口语表现的及时反馈,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发展和提高学习,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的教学活动,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二、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实施原则 形成性评价的引入势在必行。然而要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进行合理有效的形成性评价则需要注意对影响评估因素的控制,在实施评估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Genesee Upshur 2001;王笃勤2002)。笔者在Genesee Upshur和王笃勤对实施形成性评价原则描述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进行形成性评价应注重的四条原则: 1、系统性和持续性原则 形成性评价需要有计划系统地安排,并且需要经常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展开。在口语教学中,应根据具体教学大纲和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形式和方法以及时间进行精心策划,并坚持定期进行评估。如果评估不能做到系统化和长期坚持,而只是教师课堂上随意的、即兴的评估行为,那么形成性评价将失去其作用及效果。形成性评价的重点不是评价本身而是通过评价不断地改进学习和教学,因此它不应只是针对某一具体学习活动的偶发性评价,而应是有目的持续地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并通过评估反馈不断改进教学和学习的过程。 2、多元化和变化性原则 在口语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应注意根据口语活动的类型,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态度和特点,在不同的时机和场合采取如教师评价,个人评价,小组或同伴评价等不同形式的评价,同时使用适当评估工具从不同侧面对学生口语水平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学习发展情况对评估标准和内容不断进行调整改变,并利用评估信息改进教学,积极创新,在变化和尝试不同形式的口语教学中探索出适合学生和促进学生口语学习的教学方法。 3、及时与有效反馈原则 评估信息的反馈在整个形成性评价过程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极其重要。有评估而无反馈或者没有及时有效地利用反馈调整教学与学习,形成性评估则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因此教师对评估信息的处理要及时,在分析整理时有所取舍,找出学生口语学习中共同存在的问题,尽快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差距与不足,从而对学习进行相应调整。同时,教师也应通过收集评估信息,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 4、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实施形成性评价,还应注意遵循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原则。在评价中,学生应是评价的主体同时也是被评价的主体。通过实施以学生自评或互评为主的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参与评估规则的制定和调整,能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评估的实施标准,操作方法和对他们学习所起的作用,从而能积极配合,使形成性评价得到有效进行。 三、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运用 形成性评价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教师观察、学生评估表、学生学习档案、座谈、学生日记、问卷调查、项目演示等等(Genesee Upshur 2001;罗少茜 2003)。形成性评估应根据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以下笔者就几种便于教师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上运用的形成性评价手段进行了简要说明和描述: 1、教师观察。这是教师评价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的基本方式。教师可就学生在口语活动中的发言情况进行记录和评价,例如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发言或回答问题时,与同伴进行对话表演时,或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交流与合作时,教师都可以观察和进行简单记录。另外,还可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评价表或评估量表记录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可了解到学生的进步,教学方法是否有效以及教学活动与否受欢迎等。观察记录也能为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提供信息,帮助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 2、学生自评/互评表。学生的自我和相互评价是形成性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堂结束前五分钟填写评估表对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口语学习活动进行评价。这样能让学生及时地对自己课堂上表现进行总结反思并相互学习。要达到良好的评估效果,教师应就评估做出示范,并事先让学生了解评估方法和参与评估标准的制定。评价表上语言应简洁明了,项目不宜过多,且留有空处方便学生填写附加评语。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够培养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学习和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使其逐渐成为自主的学习者。同时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表也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提供了宝贵信息。 3、问卷调查。通过给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教师可以收集学生背景和兴趣等信息,为制定口语教学活动提供参考。此外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可通过问卷收集学生对口语教学内容、过程和活动形式等的意见,了解教学活动的效果,以调整和完善下一步教学计划。而通过一些评估策略和学习策略问卷也能让学生更深入了解自己学习行为和表现,促进其反思和学习如何运用策略更加有效率地进行学习。 4、项目和演示。教师可根据不同口语教学主题和教学计划设计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通过项目学习和演示,能够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以及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在项目学习和演示完成之后,教师和学生应共同进行讨论评价,以便做进一步的教学与学习计划。教师可让学生参与共同制定评价演示的标准,指导各组学生对演示进行自评和互评,并为他们提供评价意见。通过讨论评价项目演示,不仅能让学生交流学习和体验,也能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促进教学的有效进行。 以上介绍了一些口语课堂形成性评价手段。当然教师也可在课外通过对学生进行访谈,与学生座谈,帮助学生建立学生成绩档案等形式进行形成性评估,从而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口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形成性评价,将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和评价实践,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出适合自己教学所需的形成性评价模式,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教育部.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OL]. http://www.moe.edu.cn/edoas/ website18 /info35346.htm, 2007. 王杰.大学英语口语测试现状及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03(4): 58-60. 杨舒,李廉. 对大学英语教学和交际能力培养的再思考--从口语测试谈起[J]. 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6(2): 1-5. Black, P. Wiliam, D. Inside the black box: Raising standards through classroom assessment[J]. Phi Delta Kappan. 1998, 80 (2): 139-148. 罗少茜. 英语课堂教学形成性评价研究[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Genesee, F. Upshur, J. A. Classroom-based Evalu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M], 2001. 王笃勤. 英语教学策略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