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小班化科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尝试
小学科学论文之小班化科学教学中“合作探究”的尝试 “科学需要创新,创新是科学的生命”。而作为一名科学课教师应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而为学生终身扩展知识、技能打下必要基础。以“自主探究,自行发现”为主要特征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因为“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式的教学,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是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充分地尊重与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地去经历研究实践活动的全过程,能尝试着用他们经过思考而设计的方法、程序去解决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小班化教育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上打破了以往大班班级授课的形式,使学生的个性发展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大更高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这无疑为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供了舞台。 一、在探究活动中分组合作 在小班化教育中学生的人数明显减少,使得师生在教与学上有了很大的空间。我改变了传统的秧田式座位形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座位形式。如:“围炉式”,它是较常用的一种形式,即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将座位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面对面围坐在一起,这样便于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适合于师生间的交流。如:在学习海洋生物—— 鱼类时,师生们围坐在一起,把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师生互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得十分主动。又如“马蹄式”,五个学生或七个学生面向教师围坐在一起,这适合于教师在学生间的操作演示。此外,“半圆形”也是一种不错的座位形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可以将学生进行异质编组和同质编组。异质编组:即四人中,一人基础好,两人基础中等,一人基础较差,这样可让基础好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学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同质编组:即每组四位同学能力相近,这样便可根据学生能力的强弱让他们在每节课中选择自己适合的问题进行探究,使每组都能活动起来,可以避免基础好的学生觉得学得太浅,基础差的学生觉得太难,树立每位学生的自信心。 另外,还有一种形式是自由编组。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相互间合作比较默契的伙伴组成小组。在研究磁铁相互间作用力时,同学们根据假设,自由结组,每组人数不固定。有的小组研究相同磁极间的作用力,有的小组研究不同磁极间的作用力,有的小组选用同一材料进行研究,有的小组选用不同材料进行研究……。各探究小组由于有了共同的兴趣,学生学得十分主动投入。 二、在创设情境中形成问题 小学生正好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对周围的一切,特别是丰富多采,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心,渴望发现奥秘。以问题作为学习的出发点正好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在《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的导入教学中,教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孩子们在参观一个灯展,面对从屏幕显示出来的形状各异亮着的灯笼 ,各式发光的手电筒,闪烁的彩灯,许多发光玩具……学生们一下子兴奋起来,不由自主地提出了疑问:这些玩具怎么都会发光? 是不是有了小电珠就会发光呢?怎样才能使小电珠发光呢?……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设了氛围。 在《磁性》的导入教学中,教者演示把两块磁铁慢慢靠拢。同学们纷纷假设,有的说会相吸,有的说会相斥,还有的说这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究竟是谁的假设正确呢?这时探究的愿望就会由然而生。 在教学中创设种种问题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机。 三、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 “在合作中探究”能使学生处于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参与学习,共同探究各自的同一学习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体验有差异的思维过程,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激发起全体学生的探究欲望,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1.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在合作活动中探究。 在《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的教学中,学生们先后进行了四次合作探究: 1)认识“能使小电珠发光”的材料(干电池、小电珠、电线)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用手摸眼看的方法感知这些材料的特点,组员们互相补充介绍。通过小组的交流,学生们感受到了干电池正负极的区别(凸凹)电珠外壳的特点(一半是玻璃外壳,另一半的金属外壳上有一个小突起),用眼睛观察到了电珠内部的构造(一根金属丝连接着两根金属棒),电线的特点(内部是金属,外壳是塑料)对这些材料的特点有了正确的认识。 2) 挑选适用的材料 根据问题“如何用一节干电池使一只小电珠发光”,各小组的组员们又围在了一起,商量着该如何选择材料。有的组员选择了用一根电线连接,有的组员选择了用两根电线连接,有的组员选择了没有露出铜丝的电线,意见不一致。但经过讨论,他们认为可以用“一根电线”,也可以用“两根电线”去做实验进行验证。对于“用没有露出铜丝的电线能否也使小电珠发光”这一问题则进行了全班小组之间的探讨,得出了不可以的结论。 3) 探究“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的连接方法 在合作活动中,各个小组用自己选定的材料进行连接,你用电线连干电池,我用电线连小电珠,他用小电珠连干电池。组员相互配合,不断实验,终于成功了!在集体交流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员各司其职,把成功与大家一起分享。 4) 制作“小台灯” 动手制作“小台灯”,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确实有点困难。可是不用着急,那些能力较强的组员会主动帮助他们,大家一起共享成功的喜悦。 在《磁性》磁极相互间作用的教学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假设,又进行了合作探究。选择材料—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通过合作探究,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观点,也可将自己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寻求帮助,或对其他同学的发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在相互交流的轻松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同时,也能亲自动手动脑,进行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在合作活动中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中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2.在合作探究中引入“竞争” 分组教学是小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合作中竞争,变个人竞争为小组合作竞争。为了达到集体优胜的目的,每个成员都要动脑动手,积极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本组的成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同时,在合作竞争中由于小组的综合实力是取胜的重要因素,这就促进了组员间相互协作,相互激励,彼此帮助。学生们为解决问题集思广益,开拓思路,毫无疑问增强了创造力。 四、在合作探究中寻求发现 发现是探究的结果,是探究的深化与发展。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困难,自行完成发现,积极获取知识。 在《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的教学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发现了“使小电珠发光”的正确连接方法。得出了“金属与金属连接,电路就通了,小电珠也就发光了”的结论。使感性上升为理性,使“假设”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了证实。 在《磁性》的教学中,各组同学对实验记录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科学道理。 在“合作探究”中“发现”,学生们发挥了潜力,激发了内在动机,培养了学习能力,增强了记忆。 五、在共同探究中迁移运用 学生们在获得知识后,还要学会去使用它。 当学生们在掌握了“怎样使小电珠发光”的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了让学生动手设计组装一盏台灯的活动。学生们把小电珠连接在灯座上,把电线穿过灯柱连在底座上,把干电池固定在底座上,一盏盏的小台灯亮了起来,学生们为自己的“小创造” 而雀跃欢呼。 为了加深学生对自行发现的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认识,教师设计了两个探究活动。 (1)判断磁极:把一块磁铁用纸包起来,辨别它的南极与北极。 (2)小车实验:用磁铁的两极分别靠近两辆小车的车头,小车会移动。请同学们想办法证明小车内各藏了什么东西。 当同学们利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判断并得到证实后,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更强烈了。 通过动手实践对所获得的新知识加深了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小班自然常识教学中运用后,学生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们的参与意识、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自主精神都有了明显地进步,建立起了上进心和自信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研究事物的能力,使学生们的个性得到了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