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心得)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物理(心得)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物理论文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 物理论文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 物理论文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 物理论文之浅谈高中化学体验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 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决定了其新课程的重要性质必须是通过科学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因此我们作为物理教师,必须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从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入手,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那么以学生“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又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呢?笔者认为要反复多次地以教材中探究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尝试和体验探究学习活动方式的同时,熟悉探究活动的基本流程,形成发现新问题,学习新知识,探究新方法的探究能力,从而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能把探究性思维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思维方式。我市从2005年八年级开展物理新课程实践以来,我们围绕“如何培养学探究思维”这一课题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一、上好教材的每一节探究实验课从探究实验在教材的编排和课时的安排上不难看出,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因此我们必须要真正认识探究实验课,不要把探究活动等同于旧版教材的学生分组实验,亦不能因为是探究就放任自流,更不能把教材内的探究实验课当作课外活动来开展。我们必须明确:1、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必须是在老师的引导及控制下开展,探究实验课亦是一节传授知识及技能的新课。如:在“探究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中,老师如下的引导和调控是非常有必要的:(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猜想不一定是真理);(2)师生一起把猜想进行分类(3)针对不同类的猜想引导学生组织实验:实验原理是什么?需要什么器材?步骤怎样?(4)鼓励学生说出实验现象,归纳出实验结论。(5)围绕这次探究活动对学生的参与程度、方案等展开评估。2、我们老师必须清楚探究课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能否让学生根据猜想形成实验方案,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认为首要任务就要培养学生把问题细化的能力。因此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上让学生清楚探究流程的同时,我们要化大量的时间去引导学生学会把问题细化,学会围绕细化了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如: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这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要学生一下子就能围绕这个问题开展探究难度较大,为了方便学生形成设计方案,可以尝试这样把问题细化:光在空气中传播路径怎样?[学生实验探究小结结论]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怎样?[学生实验探究小结结论]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径是怎样?[学生实验探究小结结论]然后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  。为了引导学生得出: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结论,我们还要把问题细化为:光从空气进入玻璃再出来空气的传播路径怎样?如果要引导学生得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结论,则问题还要进一步细化。3、探究实验课要摒弃课时的局限。许多老师看到教材上探究课是一节一节地编排的,于是也想通过一个课时来完成一个探究实验,这样往往就会由于时间不足,根本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有的老师看到反正是一课时完成不了探究任务,就干脆讲探究实验。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指导初中新课程实验中,建议探究实验课不能受课时的限制,要结合课程的实际对探究活动的几个流程作适当的时间及空间上的调整。如:首先要选定实验室作为课堂,可以尝试把提出问题、猜想及猜想分类这些环节用学案的方式布置学生预习,在课堂上老师主要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细化及设计实验,完成相关的数据收集,分析实验获得结论,至于交流与评估可作为作业让学生协作完成。二、以演示实验强化学生探究思维由于演示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新鲜刺激、容易制造悬念的特点,加上其教学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它在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中的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数据收集及分析论证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和巩固作用。1、以演示实验促学生观察能力和问题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的最大功能就是能清晰地展示实验现象,因此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时,我们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正确表述所发生的实验现象,及时引导学生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发现并提出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观察和问题能力。如:为了讲清连通器的特点,先作演示,取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用塑料片挡住下端管口,用手按住塑料片,将玻璃管竖直插入水槽中,松开手后,塑料片并不下沉,当把水沿管壁缓缓地倒入管内,当管内水面与水槽里水面相平时,塑料片掉下。我们在引导学生对塑料下沉这一现象进行解释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结果学生经过讨论后进一步提出了“若连通器的两根管子粗细不一,液面是否相平?若管的形状奇特,又会怎样?”等问题,并开展了大胆猜想,最终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2、以演示实验促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演示实验如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很容易使演示与讲解脱节。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要不断地启发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例如在研究电磁铁的探究中,我们设置了这样的问题:(1)接通电源时电磁铁能吸引曲别针,而断开电源时则曲别针就脱落,提问学生“产生这种现象是什么原因?”(2)通过移动变阻器,发现电磁铁吸引曲别针数量发生变化,提问学生“曲别针变化说明了什么量发生了变化?移动变阻器是改变什么量?得出什么规律?”‎ ‎;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就能有目的地展开思考,分析现象,获得结论,从而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还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3、以演示实验促学生方案设计能力的提高在初中学生的思维中,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经验型水平,且经常需要具体的、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要想初中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在遇到问题时能按探究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必须通过多次的感性的培养,形成方法论,并以此去探索或论证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演示实验能从原理、器材组织、现象分析和结论归纳等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形成逻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初步了解特殊与一般、归纳与演绎、理论与实践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因此,我们要化大力气上好每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在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中学会制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如:在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许多老师认为在没有学习欧姆定律的前提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对此,我们通过一系列问题按如下流程开展演示实验:(1)如何直观地观察电路电流的大小?[灯泡的亮暗](2)电路的电阻大则电路中的电流变大还是变小?[电流大则电阻小](3)要想形象地反映电路的电阻大小,实验电路中必须具备那些器材?[电源、灯泡](4)实验电路如何?(5)请猜想影响镍铬合金丝的电阻的因素有哪些?(6)结合你的猜想,你的实验方案是怎样的?通过以上问题的启发引入,综合学生的猜想后再引导学生修正他们的实验方案:(7)要验证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有关系,如何控制变量?[把同一导体分成几段不同长度的导体,分别接入电路后观察灯泡的亮暗](8)要验证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截面积有关系,如何控制变量?[把粗细不同但长度相同的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后观察灯泡的亮暗](9)要验证导体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有关系,如何控制变量?[把粗细、长度相同的不同种导体,分别接入电路后观察灯泡的亮暗]实验到此,学生均在老师的引导下全程参与实验的原理设计、器材组织、变量控制、步骤方案的制订,使学生初步学会围绕新问题进行估计与假设,大胆实验,评估实验方案和结论,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认识。4、演示实验可以作为山区学校探究活动的主要形成由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同及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山区的学校仍然未具有进行分组探究的条件,甚至有的学校实验器材都非常有限,所以许多探究活动只能通过演示实验来开展。其实只要在开展演示实验的时候,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猜测、放手学生制订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完全是有可能的。三、以课外自选课题形式,强化学生探究思维为了更好地贯彻“以生为本”、“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协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新课程理念,我市在每学年的第二学期针对八年级学生举办了“物理探究性学习成果评比”活动,要求:1、两人以上合作完成。2、探究课题必须是与物理知识相关。3、探究性学习成果必须按如下格式写成书面报告:(1)标题(课题)(2)课题确立的背景(或原因或目标)(3)探究人员及分工(或活动准备)(4)探究过程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②猜想或假设③设计实验(或围绕猜想或假设而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④进行实验(或把在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对比分类的过程)⑤分析与论证(或把在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分析、论证过程)⑥‎ 归纳结论(5)小结与反思自我评估并提出新问题(如评估整个流程中人力分配是否得当、资源使用是否合理、方法是否科学、出现了什么错误及产生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存在什么客观问题等。)(6)提出新问题做完这个探究,自己又产生了哪些问题?对于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查阅资料、请教老师,或者设计新的探究方案,继续探究。通过这样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活动的基本思路,真正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课堂是主战场,我们要通过反复多次的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及控制下熟悉并巩固:“问题→猜想→设计并进行实验(实践)→分析论证→归纳结论→反思评估→发现新问题”的思维方式,并最终能用此思维方式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