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心得)之从理念到行动—— 初中历史生本教育的尝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从理念到行动—— 初中历史生本教育的尝试

历史论文之从理念到行动—— 初中历史生本教育的尝试 ‎ ‎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依照“生本”教育理念对改革历史教学方法的一些尝试。具体的方法有:“先学后教”;前置学案;小组学习开发资源,丰富学习方式。通过这些方式真正达到提升生命价值的教学目的。‎ ‎  【关键词】生本 历史教学 生本教育  学生调到增城市第二中学后,“生本”这个词经常在耳边听到。学校也派我们去参加相关的培训。记得,第一次去“生本”教育实验学校——增城市实验小学听课。我被孩子们自信大方的表现、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深深地震撼了。当我翻开郭思乐教授的生本“著作——《教育走向生本》时,被”生本“理念深深地吸引了。从被震撼到被吸引,再到行动,我在尝试中实践,实践中尝试;遇到了教育的盲点,也收获了为师的快乐。‎ ‎  ”生本“课堂之所以有那样强烈的立体感和鲜活感,是由”生本“的”一切为了学生“的核心理念决定的。”生本“的”价值观,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全面依靠学生“,[1]使得教育者不再相信生命可以被控制。这也使教育更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如果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进一步引领课堂,我们的教育将会是充满生机的。下面依照”生本“的理念,结合方法论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反思。‎ ‎  一、生本的理念指导下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一)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认知规律这里郭思乐教授作出了明确的回答:”先做后学是由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的。“ [3]先做后学反映了儿童的整体意义认识规律。做是实践,而实践加工的是对象的整体,这就给儿童以十分鲜明的意义,从而保证了他们充沛的学习热情和经验支持。我们给儿童创造一个他们相对自由的学习情景,而不是先行。‎ ‎  (二)学生”接受“知识只能依靠其自主构建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对知识的真正”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自主构建来完成。这样,所谓学习过程就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单向输出、传递知识的过程,不是学生机械、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构建这些知识信息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三)认知论也主张先行后知从哲学角度去考虑,实践也是第一性的。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一代教育大家陶行知,早年信仰”知性合一“说,便改本名为”知行“,后认识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便改名为”行知“,意在强调”行“比知更重要。‎ ‎  二、生本理念指导下的困惑本以为带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 理念去展开活动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可是先学,学什么呢?让学生预习课文?无数次的尝试告诉我们这些第一线上的历史老师,学生很难自觉地预习历史课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借鉴了郭思乐的以学案作为前置作业让学生先学。我们通过集体备课,认真准备学案,课前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布置几个研究主题。可是将学案发下去后,再收上来的时候,发现只有一部分平时乖巧、成绩好的同学完成。经过几次尝试:全班48人,第一次,完成的只有5人,占全班人数的10%;第二次,完成的只有7人,占全班人数的13%;第三次,完成的只有6人,占全班人数的11%。这种做法无法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使一部分学生受益的状况。满腔热情变成了一片迷茫,如何让我们的学生们先学。这个棘手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怎么办呢?‎ ‎  三、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成长——收获生本教育的的真谛这时,我们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学习。‎ ‎  (一)组织课堂学习小组提高学习效率合理的分工,有效的管理会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我们采取四人小组的形式,让组员分别担任:组长、记录员、声控员、记分员。全班同学选出一位同学负责全面工作。合理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习能力,扩大参与度,培养团队精神。但是,要收到良好的效果,要通过适当的思想动员,营造相应的氛围来实施。为此,我专门利用一节历史课给学生讲清楚分组的作用和目的,征求同学们的建议和意见。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后来我们的实践证明这节课是很重要的,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后来,学生们还为自己小组取名字,如:”QQ华夏“、”三国无双“、”血铸中华“、”皇亲国戚“、”争霸中原“、”考古一族“‎ 等,以体现四人小组的特色。他们把最爱讲话的同学选为声控员,将最有管理能力的同学选为小组长。‎ ‎  (二)小组学习的开展小组成立后,组员互相分工、合作,调动了基础较好的同学主动帮助学习相对薄弱的同学的积极性。每个人都从中得到了锻炼,也收获了成就感。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同学在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能基本掌握所学的知识,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比如,有一次公开课上,”三剑客“小组上台讲解丝绸之路的路线时搞错了一个地点。组长请台下的同学上来纠正。也许因为这次是上公开课,有许多老师在场听课的缘故,虽然很多同学都可以上来纠正,可是居然没人举手。这时,班上一位平时最调皮最爱捣蛋的男同学自告奋勇地上来,把这个错误纠正过来了。全班同学为他鼓掌,他也向大家做出了胜利的手势,他的脸上表现出获得了快乐和富有成就感的表情。而这正是生本理念下我们所想看到的。‎ ‎  (三)小组学习背后的课程资源形态丰富有了四人小组,学习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的”学生作为教育的资源,形态十分丰富“。 [4]‎ ‎  1.自编自导历史小话剧比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课,”QQ华夏“‎ 小组的同学,把张骞出使西域的见闻报告,以历史短剧的形式将远去的历史鲜活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张骞身上有勇有谋有恒心的优秀品质;西域的迷人的风情,在同学们的精彩演绎下,早已不再是枯燥无味,难以理解的文字了。还有讲到《三国鼎立》的时候,同学们把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曹操、刘备演活了。‎ ‎  2.自备或自制教具我们讲丝绸之路的时候,由于路线较长、途经地点较多,”考古一族“小组的同学于是画了一幅丝绸之路的线路图,将丝绸之路清晰地展现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到雕版印刷的时候,同学们都自己亲自用橡皮做了自己的印刷版,并且还有同学改进了技术,做成了活字。学生的创造性在这里得到了发挥也得到了体现。”生本“带给学生的是能力。‎ ‎  3.课后收集相关资料我们学校新成立的图书馆成为了同学们的一个资料库。还有现在有许多家庭比较宽裕的同学家还拉了网线,他们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资源,也让课堂更充实更饱满了。还有实地考察和参观博物馆,有学生要求老师带领他们去参观博物馆或名胜古迹,可是由于一些客观困难,我们尚未带领学生去参观。但我们让那些有机会和家人一起去参观的同学,给我们带照片回来,为历史课堂所用。‎ ‎  小组学习的初衷是想让同学们完成学案,可是没想到,带给我们的是那么多的惊喜。有句话说得好,你给我一个机会,我还你一个惊喜。这也体现了”学生不仅在动力和能量方面是重要的资源,更是信息方面有着作为自己的认识基础的资源。“[5] 可见生本理念的下的教学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 ‎  四、生本理念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生本理念对教师提出更多更新更高的要求。在教态、教学语言、教学的条理性、教学结构、应变能力、文化储备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里最重要的应该是要求老师观念的转变,首先要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而沟通成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必修课。‎ ‎  一方面,要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的无谓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另一方面,不要对学生的独特想法进行批评或挑剔,使其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获得创造的安全感。另外,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允许质疑,鼓励奇想,对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学生予以恰当的赞赏。这可以在教学时候,视自己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学生活动,对表现出色的学生以”你真行!“”你真了不起“等语言来评价他们,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耐心指导,用”相信你能行“、”再试试看“等语言来鼓励他们,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亲密的伙伴,从而备感师爱。‎ ‎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也是生本理念对课堂的要求。‎ ‎  生本教育是回归教育本质、生命本原的教育。生本不应该仅仅只是理念,而应该成为我们一线教师的行动。在这里,引用我们学校一位语文老师的话,”生本不是一躇而就的,等待花开的声音总是需要漫长的努力和等待“。‎ ‎  【参考文献】‎ ‎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 ,37, 58[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1-134[3] [4] [5]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1,62,6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