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07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目标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12月月考试题 (时间: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 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秦国在征服六国的同时,就要使秦文化也征服关东诸国的文化。因此,秦朝采用了相关的有效制度来保障秦国对六国的文化影响。”材料观点说明 A.分封制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B.焚书坑儒保障了文化专制 C.郡县制加强了文化的统一 D.郡国制实现了文化的征服 2.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是 A.通判 B.御史大夫 C.刺史 D.监察御史 3.《西方政治文化传统》评价雅典民主政治:“对平民治国能力的盲目崇拜以及平民群众权力的无限膨胀,使国家失去了有效的制衡机制。”实质上是 A.否定公民民主政治 B.批判过度的直接民主 C.肯定国家制衡机制 D.肯定专制中央集权制 4.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特色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所有居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 ②城邦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频繁 ③各城邦十分重视独立自治,又通过频繁的交往保持密切联系 ④城邦有发达的思想文化,希腊人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5.“正是这个设计……使这个稚嫩的国家在草莽中崛起,迅速成为也许你不喜欢但却不能轻视的超级大国。这样一个精巧的设计,在二百年前由一群蛮荒大陆上的‘乡巴佬’创造出来,实在是令人惊叹不已。”这段话称颂的“设计”应是 A.英国的《权利法案》 B.德国《德意志帝国宪法》 C.美国的1787年宪法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德国虽设议院,但贤明皇帝在上,议院之权薄弱”,这句话说明德意志帝国宪法具有 A.浓厚的军事色彩 B.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民主性 D.专制独裁性 7.中国近代史上,国门洞开。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是在 A.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8.《南京条约》最能体现英国当时侵略需求的条款是 A. 英国人在中国犯法由英国领事裁决 B. 强迫中国开放东南沿海五处通商口岸 C. 双方商定英商进出口中国货物的关税 D. 英商在中国取得居住和租地的特权 9.有学者认为“就世界大势论,鸦片战争是不能避免的”。这里所说的“大势”主要是指 A.英国的船坚炮利 B.工业文明迅速发展 C.中国的闭关锁国 D.西方列强加紧扩张 10.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 11.下列近代文献中,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孔子改制考》 5 12. .太平军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在广西桂平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B.在永安整顿建制,分封王爵 C.拥有中国的半壁江山 D.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3.《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实质上表明太平天国 A.试图对社会经济全面干预 B.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C.安排一切经济和社会生产活动 D.彻底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14.1895年有人题联京师城门:“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其中“割地”是指 A.割九龙司给英国 B.割香港岛给英国 C.割台湾、彭湖列岛给日本 D.划分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15. “虽然他们的行为极端幼稚可笑,愚昧堪怜,但他们的用心是爱国的、自救的,也可说是一种民族自觉运动,不过不是革命的正轨……”文中“他们”指的是 A.湘军 B.太平天国 C.义和团 D.淮军 16. 黄海海战对中国的重大影响是: A. 舰船损失5艘 B. 爱国官兵伤亡1200人 C. 失去黄海制海权 D. 北洋舰队覆没 17.在中国历史上规定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第一个文件是 A.《资政新篇》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天朝田亩制度》D.《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 18.某校剧团演出历史剧目《1912年的中国》,下列能作为道具使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的标语 B.书籍《十月革命与俄国人的策略》 C.“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印章 D.拿破仑皇帝给光绪皇帝的慰问信 19.五四运动带有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这种“不曾有的姿态”主要指的是 A.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 B.受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 C.工人阶级是运动的主力军 D.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特点 20.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21.中共“一大”确定党成立以后的中心任务是 A.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军阀统治 B.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C.宣传马克思主义,唤醒中国民众 D.建立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 22.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中国革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 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D.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问题 23.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朋友说过:“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长征胜利完成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开辟了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24.在中国革命史上,标志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A.中共二大 B 红军长征 C.遵义会议 D.西安事变 5 25.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 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6.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抗日战争 27. “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8.毛泽东指出:“解放战争的形势起了一个根本的变化,即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军队则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这一转变,是以解放军渡过黄河向南进攻,把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为标志的。”材料中的“标志性”事件是指 A.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歼灭国民党主力 D.渡江战役取得胜利 29.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把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A.粉碎了胡宗南对延安的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地区的计划 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 30.著名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写道:“……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造成这种不幸局面的根源是: A.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 B.国共两党内战的遗留问题 C.二战带来的结果 D.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的破坏 二、 材料阅读题(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 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 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 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4分)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2) 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10分) 5 32. (22分)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九·一八”事变,当代国人仍需要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变成殖民地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1931年9月18日夜,关东军自己炸毁了沈阳北部柳条沟南满铁路路轨,硬说这是中国军干的,立即攻击中国的兵营。同时,按照预定计划向满铁全线展开进攻,次日,已经占领了沿线全部城市。 ——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 材料二 若将军制改革之大事一任军部处理,在吾国策上将产生极大不安……因而强烈要求实行裁军。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4月19日社论 警告政府不要在中国东北行使武力,建议运用外交手段解决满蒙问题。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9月17日社论 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 ——《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 0月15日布告 材料三 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决。 ——1931年9月23日蒋介石在南京市党员大会上演说词 现在政府既以此案件诉之国联行政院,以待公理之解决,故希望全国军队对日军避免冲突。 — —1931年9月23日国民政府告全国军民书 材料四 从“九一八”第二天始,中国人民便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九月间,上海有十万大中小学学生的大罢课,有三万五千日本码头工人的大罢工。九月二十六日,上海有十余万人的反日大集会。全国各地,从上海到成都,从平津到广州,所有的学生都卷入反对日寇进攻东北的热潮中。全国民众,尤其是城市的市民群众,热烈地参加了抵抗日货和禁止和日人交易的杯葛运动。广州及香港等地日商日厂所有的中国工人,自动一律停工,宁可挨饥受饿。十月初,上海八十万工人组织抗日救国联合会,派代表要求南京立即出兵抗日,要求政府发给枪械参加抗日。 ——《“九一八”前后的中国》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6分) (2) 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国内舆论有何变化?(4分) (3) 据材料三、四,归纳政府与民众面对侵略的态度与措施(或行动)。(8分) (4) 综合上述材料,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性和中国政府对外来侵略的态度两个视角谈谈“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人的启示。(4分) 5 参考答案 1、C 2、B 3、B 4、A 5、C 6、B 7、A 8、B 9、B 10、 B 11、C 12、D 13、B 14、C 15、 C 16、C 17、B 18、C 19、D 20、C 21、B 22、B 23、D 24.C 25、D 26、D 27、B 28、B 29、 C 30、B 31、(1)推翻满清,实行共和。4分 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废除了对皇帝的迷信。4分 (2)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产生的思想基础。4 推翻了中国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6分 32、、(1)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经济危机影响。(6分) (2)变化:由主张反战裁军,外交手段解决争端,变为支持战争,为侵略辩护。(4分) (3)政府:不抵抗;依赖国联解决。(4分) 民众:积极抗日;组织罢课、罢工;抵制日货;成立抗日救国联合会等。(4分) (4)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争端,政府应承担起保土安民责任;对法西斯势力的退让和纵容必将自食其果。(言之成理即可赋分)(4分) 5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