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文

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月是代表我的心 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一一明月几时有》 作 者 :学 校 :专 业 : 年 级 :学 号 . 指导老师: 答辩日期: 成 绩 : 内容摘要 才华横溢的苏轼,一生命运跌宕起伏,遭遇坎坷,面对人生的磨难,他 对生活的热情更加坚执、透彻、成熟。苏轼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之际, 备 思其弟,想到亲人不能团聚,乘酒兴正酣,思绪飞扬、文字灵动,于是 就 有了千古佳作问世。词人最初是想脱离这令他烦恼的人间,但最终他还 是 回到了现实,面对现实,望月怀人,由中秋圆月想到人间离别,同时感 念 人生的无常,祝福祈愿亲人健康长寿。全诗紧紧围绕“月”字展开,情 感 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放旷,胡仔 云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人美的享受。 关键词:矛盾统一入世 出世思念祝福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 借月寄托思念之情............................................................................................................... 5 (一)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5 (二)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三) 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5 二、 借月表现诗人的寂寞与孤独................................................................................................. 6 三、 借月表达志向的高洁............................................................................................................. 6 四、 由月引发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7 参考文献............................................................................................................................................ 11 月亮代表我的心 ——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文化巨人,也是很有个性的一代文豪,在唐宋八大家中, 他与欧 阳修并称“苏欧”,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最 能体现宋词 的特色,书法上也很有建树,为北宋四大家之一,绘画方面造诣颇深,影响 深远,尤其是词作 方面,在莺娇燕昵的婉约词林里,开拓出一片豪放派的新天地,与辛 弃疾并称“苏辛”,历史 上诗文词书画兼长着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像苏轼那样,在文学 艺术的各个领域全方位的代表一 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才华横溢的苏轼命运起伏跌宕,一生遭遇极为坎坷,20 岁时他与弟弟苏辙同榜考中 进士, 成为当时的美谈,一代文豪欧阳修看罢他的文章,表示要让他“出人头地”,年 轻有为的兄弟 俩,极受皇帝宠爱,曾被皇帝和皇后看做是有宰相之才而大加锻炼。但在 后来的新旧党争的激 烈倾轧中,苏轼弟兄秉承独立的政治见解,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屡 受排挤,连放外任,一贬再 贬,并且陷于牢狱,大半生颠沛流离,最后病死在常州的旅 舍之中。 面对人生道路上接连不断的坎坷磨难,苏轼既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士”思想去坚 定自己 的信念,又用道家旷达自适的“出士”思想去超脱自己,还用佛家的梦幻的空无 思想去化解自 己,他以卓异的心志和丰富的阅历,洞悉世事,悟透物理,看破人情,看 空一切,但在看空一 切之后,他并没有撒手放弃,他的生活热情并没有因屡遭不幸而减 退,而是更加坚执、透彻、 成熟。在他被贬黄州时,他不仅写出了光耀史册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 且还别出心裁的吃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再贬惠州 之时,他乐滋滋的表示“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些都以被编入初中教 材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远窜信州时,他竟 然吟唱道:“海南万里真吾乡”远在天涯 海角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家园。贬谪待罪,再别人是 难以忍受的困境,他却能苦中作乐, 进退出处、穷通荣辱、离合聚散,在他己经是无往不适, 无适不可了,身处逆境中的苏 轼身怀经伦、踌躇满志、报负远大,但苦于报国无门,才华无法 施展,因而对现实也产 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一些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但是,贯彻始 终的却还是他那 种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使他的人品和作品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 展现出了 无穷的魅力。 翻开古代诗词的典籍,出现最多的一词就是月亮的“月足见月亮在古典文学史 上占有特殊 的地位。具有特殊的审美意义。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四点。 一、借月寄托思念之情 从表达方法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摹月下之景,借月渲染;一类是拟月为人,向月倾 诉。从 思念的对象上说又可分为三类。 (一)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道: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该诗写于李白听闻挚友王昌龄被贬之时,李白借助与月亮的对话,向月亮倾诉自己 的心声, 含蓄的表达了对朋友的忧虑和思念之情。 (二)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唐朝时借月表达思乡之情已经屡见不鲜,有很多脍炙人 口 的诗句。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 是故乡明 疽'一诗;再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有: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 局 InJ 秋月照长城。 这一手法使月亮几乎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尤其是边塞诗和羁旅诗中抒情主人公往往 是望月 思乡的边关战士或是望月怀乡的求仕游子。诗人或寓情于景或借景言志将思乡之 情写到了极至。 (三)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先秦及汉魏晋时期开始借助月亮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 情。如汉代古诗《明月何皎皎》中有“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的诗句。以后有了 进一步 的发展。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杜甫的《月夜》 今夜廓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均是借月抒情的佳句。诗大多借月表达因战乱等社会原因造成的离别之情和对父 母、妻子、 儿女的思念之苦。 二、借月表现诗人的寂寞与孤独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道: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诗人在表现寂寞的时候主要是借助了对月亮的描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句欲 擒故纵,将月和影子拟写成人,更表现了与冷月相对,形影相吊的寂寞和孤独。 李端的《拜新月》一诗则是另一种滋味的寂寞。该诗云: 开帘见新月, 即便下阶拜。 细雨人不闻, 北风吹罗带。 该诗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个女子对月倾诉的场景。古有拜月的习俗,此时月亮成了 主人公 唯一可以诉衷情的知己。烘托了她的寂寞之感,但她因何心事重重,对月又诉说 了些什么,留 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因此该诗透露出的是一种隽永的寂寞,含蓄而不哀伤。 三、借月表达志向的高洁 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气一句表达了 “诗仙”想飞上九天揽明 月的豪 情壮志,这不仅是酒酣之时的兴之所至,更是他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的真实流露。 再如李白的《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写道: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诗人描绘的是一幅空灵洁净的月夜之景:白云、城垣倒映在江中,清清的露水像垂 珠似的 从月光中滴洒下来,走进其中让人身心涤荡。 四、由月引发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慨叹 古人对月遐思飘渺,想到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不禁慨叹万千。于是有了 “青天有 月来 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洒脱;有了 “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 豁达。有了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超脱。 再如张若虚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中点睛之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 照人” 一句包含了作者由月而引发的对宇宙终极意义的思考和对人类个体命运稍纵即逝 的慨叹。江月 年年相似,个体的人的存在相比之下却如此短暂,诗人将两者浓缩于同一 个画面,使人由人类 的个体命运想到了人类整体的命运。人类何时来,又何时去,这一 问,问了千古,成为关于人 类命运、宇宙命运终极意义的永久命题。 了解了月亮的特殊意义,每逢佳节,举头望月,也许它会显得更加明亮。 写于苏轼苏州任上的《水调歌头一一明月几时有》一词,就是一首充分体现苏轼热 爱人生、 豁达乐观、富有神秘色彩的名篇,它独具特点,脍炙人口。词前小序:“丙辰 年中秋,欢饮达 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作词背景,“丙辰”即宋神宗熙 宁九年(公元 1070 年)“子由”即弟弟苏辙的名字,当时他任密州知州。自熙宁四年他 因于主张激烈变法的王安 石一派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因而自请外放,做了好几年的地 方官。苏辙在此时也遭外放,被 贬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兄弟两个情深骨肉,谊 胜知己,政见一致,极为相得。苏轼曾 发出过“与君世世为兄弟,共给前生未了因。” 的衷心祈愿,但公务在身,且相距甚远,他和 弟弟巳是多年不见,身处边远州郡,使奋 励有当世志“的苏轼深感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苦闷。父 母俱逝,家山万里,爱妻早卒,儿 女幼小,他在人世间的知己唯有一个弟弟,所谓“四海一子 由”。两年前苏轼自请从杭 州调任密州就是为了与在齐州任职的弟弟离的更近一些,可以有见 面的机会,可“咫尺 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兄弟俩因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晤面,值此亲人团聚 的中秋佳节, 苏轼痛感困惑,倍思其弟,愁肠干结。也许酒可以消愁,其实苏轼也只有借酒消 愁,把 酒问天,望月怀人,填词寄愿。“大醉''可以说此情此景,苏轼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他需要一种并非沉酣的醉,这可以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来,也把他率直的性情从拘谨的 生活程 式里解脱出来,在一轮明月当中照的中秋夜晚,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夜晚,他又“大醉” 了, 他达到了一个似醉非醉的境界,在此境界银辉遍地,思绪飞扬,文 字灵动,于是这首面对一轮 明月,心潮起伏,想到已和自己七年没有团聚的兄弟,乘酒 兴正酣,于是就有了千古流传的佳 作问世。 上阙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月发问,就说月亮吧,如今人们整天 忙碌奔 走,再也没有空顾及这样好看的月亮了,城市的天空被僵硬的楼群割的破碎,又 弥漫着朦胧的 烟味,月亮现出来的样子也很畏缩而憔悴,而乡间的月亮,空旷原野,仰 天望月,天还是古人 说的“玄”色,黑而虚而深远,月亮是澄明的,很安静又很撩人的 悬在天上,给人无尽的遐想, 月亮是极平常之物,我们每月都能看到,可它又是神秘的, 因为它代表着大地以外的世界,即 使我们现在懂得了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也仍然会被 它引发出许多奇想,对古人而言,它更是 既亲切而又不可理解的,就连唐朝的大诗人也 发出过这样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 杯一问之”。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 月亮是什么时间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了作者率真的 性格。也隐藏着作者内心对人生的 痛惜与伤感。月亮既然跟我们这样熟悉,就像朋友一样,它 有责任告诉我们一些跟我们 有关系的秘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身与这无穷的宇宙,与这皎洁的 明月应该有某种关联, 否责追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是问的内容,对比天上宫阙和人间的生活,传言 天上 一夕,人间百年,所以虽知人间年月,却不晓得天上是何日子,作者把对明月的赞 美与向往之 情,更推进了一步。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己经过去好多年了,不知道 月宫里今晚是一个 什么样的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才这样圆, 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 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他想象自己像神仙一样回到天上, 回到月宫,又怕那里凄凉,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 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三 句以对温度的感觉,写人的心理倾向,既醉态 淋漓,又有所顾忌,不无担虑,这里表达了词人 “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 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人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 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 是暂住人间罢了。一 “欲” 一 “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 矛盾心理,真可谓“奇逸之 笔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紧密相连,写词人在月光 下翩翩起舞,影子也 随人一起舞动,但有点孤单。作者在把虚幻的天上与真是的人间进行了对 比,否定了天 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幸福,还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这美好的意境中 起舞, 和自己的影子嬉戏吧!天上那比人间可爱呢!苏轼虽有道家踏虚出世,蝉蜕浊秽的愿望, 但是最终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对给自己诸多挫折和磨难的,屡不得志的 现实, 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和俗世的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也许这里还有一个令自 己时时牵挂的 骨肉兄弟。 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这让他无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终究还 是现实 的,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他亲手抹去了这虚无的画境,令人赞叹他美好的丰 富的想象力。 但通过上阙,我们也可感觉到,大抵当人的精神空虚,无所依靠时,他就 会向日常的世界周围 的事物发问,这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苏轼问月时的心情。 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从“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宕出,专写 “人间” 一路,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来,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 近“倚户”照在 了 “无眠”的人身上,这里的“无眠"二字直接涉及到中秋人事,怀弟 之意隐约而出,房中的 人迟迟未睡,自己在怀念弟弟,而中秋佳节怀念亲人但不能和亲 人团聚的人只有自己吗?有多 少个像我一样无眠的人呢?作者由个人离别联想到普天 下人之离别,月圆人不圆是件多么令人 遗憾的事情啊!于是以失眠人的口吻埋怨月亮说: “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 ”明月你总 不该有什么怨恨吗?为何你偏要在人们离别 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 增添忧愁,却又含蓄的表达出了对于 不幸的离别人们的同情。 接着,词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为明月开脱说,“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对离合圆缺的 矛盾的感叹与 思考,苏轼深知人生是不圆满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时被乌云遮 住的时候,又有亏损 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它们是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月 既不可能常圆,人也不可能 长聚,正如月亮“一夕成环,夕夕成缺” 一样,人生也常是 “聚少离多"自古世上就难有“十 全十美“的事,这是一个自古至今,世代皆然,谁也 无法避免的永恒的遗憾,既然如此,又何 必为暂时的分离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话从人 到月,从古至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的 意味。 既如今夕,团聚既不可能就在眼前,那么就祝愿彼此健康平安,远隔千里共享着美 好的时 光吧,所以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美好的样子, 这里指的是 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享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 庄的《月赋》“隔 千里兮共明月”,用但愿领起,情意更为深厚,既然人间的分别是难免 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 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到一起。“但 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界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 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 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 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谋面, 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 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 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话,我看此句 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远怀》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 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李白的《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把 心愿交付给月亮, 把精神寄托给月亮的“神交”思想,正如诗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 弟苏辙的怀 念之情。但是这首词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对一切经受离别 之苦 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从另一方面,苏轼在承认生活的无奈与不完美的同时,努力去寻求和体味其中的美 好的东 西,苏轼借助月亮来阐释他的人生观:如果说晴夜的圆月象征着完美,那么月缺 的夜晚就代表 着遗憾,既然万事万物都难免有缺憾,生命包含的痛苦也是必然的,生命 的本质就是如此,与 其咀嚼痛苦,人为什么不尽可能品尝快乐呢?这是一个月色清亮的 夜晚,与其为仕途的坎坷而 怨愤,为兄弟的别离而哀伤,让心情沉闷下去,实不如留恋 月色与影徘徊,况且在这月光洒布 人间的时刻可以和远隔千里的兄弟共享这月色,也足 以慰情了。这种心情伴随了苏轼坎坷的一 生,譬如后来他又被贬官岭南惠州时,同样能 找到一慰情的方法,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 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全词风格高旷,风韵清越,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 理交融, 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旷达超脱,语句精 炼自然,显示了 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的词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 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 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 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词中最 好的一首,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作者 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 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 的意境广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 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 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段的语言,至今还能给 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从明月 身上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得到了很多! 参考文献: 1. 袁行需.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3. 李梦械.苏轼诗歌的意象与风格[J].北方论丛 2018. 4 4. 胡明铭.关于苏轼诗歌的评价问题[J].文学评论 2018. 5 5. 谢梦阳.苏轼文学价值观新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科版 2018.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