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大全集(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大全集(含答案)

部编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之能力专项训练大全集(含答案) 从“师夷长技”到马克思主义传入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调研测试]某学者曾说:“他的思想中有着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微弱呼声,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 的闪光,然而他却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可悲地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这位学者评 价的是( ) A. 魏源 B. 曾国藩 C. 洪仁玕 D. 郑观应 解析: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跳不出封建忠君思想的窠臼”“扮演了为封建社会炼石补天的角色”,可 知此人属于封建地主阶级,C项是农民阶级的代表,D项为早期维新派代表,B项曾国藩主张“中体西用”, 反对学习西方政治体制,与“有过倾慕资产阶级政体的闪光”不符合,答案应为 A。 答案:A 2. [2014·海淀区高三测试]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新课题是( ) A. 抗击外来侵略,保护传统经济 B. 加强集权统治,实现富国强兵 C. 捍卫民族独立,发展近代文明 D. 大力发展教育,维护传统文化 解析:关键是题干中的“新”字,因此 A项的“保护传统经济”、B项的“加强集权统治”、D项的 “维护传统文化”都不是新的内容,都不对。只有 C项符合。“近代文明”是指民主、工业与启蒙思想等, 这对中国来说,是新的。 答案:C 3. [2013·湖南永州一模]观察下图,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 B. 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C. 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 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中体西用” 解析:本题考查识图及分析判断能力。图片反映的是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反映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答案:D 4. [2013·广州二测]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大纲》中写道:“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 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这一论述主要是针对( ) 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戊戌变法运动 D.义和团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洋务派希望通过“中体西用”来拯救 清王朝的统治,与题干主旨相符。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属于旧式农民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属于新的 社会变革,三者都不符合“半新半旧”这一限定词,排除 A、C、D三项,故答案选 B。 答案:B 5. [2014·广东省珠海市高三摸底考试]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 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 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思想基础 解析:材料强调西洋立国,本末相辅以强,洋务运动只是学习了其“末”,而没有学习其“本”(政治 制度和法律),所以无法达到强国的目标,郭嵩焘主张本末皆学,所以是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突破。材料 反对中体西用,故排除 A项。顽固派主张维持原有的格局不变,不符合郭嵩焘的思想观点,排除 C项。维 新变法的思想基础是康有为、梁启超奠定的,排除 D项。 答案:B 6. [2013·北京朝阳区高三期中统考]随着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和初步发展,在思想文化界出现一批已经 不同于洋务运动理论家的早期改良派学者。他们主张( ) A.“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未款之前,则宜以夷攻夷;既款之后,则宜师夷长技以制夷” C. “有议院,而昏暴之君无所施其虐,……草野小民无所积其怨” D.“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早期维新派主张的理解能力。 他们的主张是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A项是顽 固派,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爱国人士,D项是革命派。故答案选 C。 答案: C 7. [2014·吉林省吉林市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迅速兴起,针对洋务派提 出的“中体西用”的方针,维新派指出,“体”与“用”是不可分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与“用”,西 学有西学的“体”与“用”,把中学之“体”与西学之“用”凑在一起,就如同让“牛体”产生“马用” 一样荒谬。维新派与洋务派分歧的实质是( ) A. 要不要社会革命 B. 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C. 要不要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 D. 要不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 解析: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主张维护封建制度,维新派反对“中体西用”,主张学习西方政治 制度。故 D项正确。A、B两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中国兴办近代企业是共同主张,故 C项不正确。 答案:D 8. [2013·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 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 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材料表明( ) A. 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B. 中国民众麻木颓废 C. 解放思想势在必行 D. 爱国人士救国无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对有效信息的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 悟”,说明梁启超要唤起民众的思想觉悟。 答案:C 9. [2013·河北石家庄一模]由于保守拒变的自缚式心理定势,构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也箝制着先进知识 分子的变革探索,致使他们处于两难的选择:既要因应时代,又要因循传统;既要因应世界潮流,又要顾 及中国社会。下列史实完全突破了这一特征的是( ) A. 洋务运动 B. 戊戌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解析:新文化运动打着民主科学的大旗,彻底打倒传统的权威,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故 D项正确。 答案:D 10. [2014·北京市海淀区高三考试]陈旭麓指出,新文化运动“不仅仅是反传统主义运动,更是一场现 代价值的重建运动”。“价值重建”指的是( ) ①用科学理性取代传统权威 ②用个性解放取代礼制禁锢 ③用自我价值取代宗 族本位 ④用民主自由取代专制独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因而①和④是对的。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因而②也对, 而新道德是建立在自我价值基础上的,旧道德是建立在宗族本位之上的,因而③也对。 答案:D 11. [2013·北京东城区普通校高三联考]下列图片所代表的历史事件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救亡图存 B.发展资本主义 C.政治民主化 D.反封建统治 解析:图片反映了近代中国地主阶级抵抗派、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 习,对强国之路的探索,故 A项符合题意。《海国图志》无法体现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和反对封建 统治,据此排除 B、C、D三项。 答案:A 12. [2013·辽宁大连高三双基测试]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 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 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指( ) A. 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 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 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 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重大变化,改变 了中国近代的历史走向,这里的“新的转变”是指中国人由向西方学习转向“以俄为师”,走十月革命的 道路,即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故答案选 D。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3. [2014·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师同文馆八年课程表》(1876年) 时间 课程内容 备注 首年 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 1.由洋文而及诸学共须八年。 馆中肆习洋文四种,即英、法、 俄、德四国文字也 2.至汉文经学,原当始终不 已,故于课程并未另列。向来 初学者,每日专以半日用功于 汉文 二年 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 三年 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 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 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 练习译书 六年 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 书 七年 …… 八年 ……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若云作育人才,储异日国家之大用,则非添筹经费,分科立学不为功。苟仅援前此官学、义 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方言馆之式,斤斤于 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今拟分立十科:一曰天学科,算学附焉;二曰地学科, 矿学附焉;三曰道学科,各教源流附焉;四曰政学科,西国政治及律例附焉……。 ——孙家鼎《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1896年) 材料三 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相。第二当解国家之义,……人生真相如何?求之古 说,恒觉其难通;征之科学,差谓其近是。……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非执政之私产也。 ——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191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内容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馆是哪一派别创办,其指 导思想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作者对待京师同文馆的态度及其理由。与材料一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何进步之处? (3)材料三中的教育方针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核心思想?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上述不同历史时期教育思想 的共同点。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知,京师同文馆所设课程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又有西方“格致之学”、西 方语言等,据此回答“特点”。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其他问题。第(2)问从材料信息看,孙家鼎认为,仅仅学 习西方的语言、科技是不够的,更应该学习“西国政治及律例”,可见其对京师同文馆持否定态度。分析 京师同文馆教育的不足、分析孙家鼐思想的优点回答第二小问。第(3)问从材料中“征之科学”“国家者, 乃人民集合之团体”入手,联系新文化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核心思想”。这些思想都体现了向西方学习, 寻求强国、救亡的特点。 答案:(1)特点:注重西方自然科学;注重西方语言教育;经学与西学教育相结合。(任答 2点即可) 派别:洋务派。 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态度:否定。 理由:京师同文馆只能培养翻译人才,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 进步: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法律。 (3)思想:科学与民主思想。 共同点:积极学习西方;探索救亡之路。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 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 制夷而作。” 材料二 1898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宣传“民 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提 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 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 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材料四 李大钊指出,俄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世界人类全体的新曙光”。他 号召人们向俄国学习。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二者在认识近代中国所面临形势的问题上有何不同。 (2)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有何进步? (3)材料四与材料三有什么联系?材料四所述现象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4)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明确四则材料各是哪一派 别的观点。第(1)问由材料一中“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可知,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观点;由材料二中 “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和张之洞可知,材料二是洋务派的观点。第(2)问根据材料三中两位“先生” 的信息可知,这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的观点。第(3)问,根据材料四中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号召人 们向俄国学习”作答。第(4)问应结合四则材料来归纳。 答案:(1)材料一认为外来侵略是中国面临的大祸;材料二则认为中国的大祸是国内的“民权之说”。 (2)材料一只认识到西方技术先进,材料二反对西方民权学说,两者本质上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而材 料三主张冲破封建制度和封建意识形态的束缚,倡导民主与科学,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统治的基础。 (3)联系:材料四是材料三中所述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 影响:李大钊宣传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旗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 了思想基础。 (4)从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到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外国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 不断提升的过程。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 [2014·广东省六市六校联合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9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批判”的“主义”,对资 本主义的矛盾和弊端作了广泛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以宣传和 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这种“批判”的“主义”是( ) A. 浪漫主义 B. 自由主义 C. 空想社会主义 D. 科学社会主义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的欧洲出现的“批判”的“主义”,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 的新社会,这只有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当时进行示范的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欧文“新和谐公 社”),故 C项正确。浪漫主义是当时一种对现状强烈不满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文学流派, 未进行示范,排除 A项。自由主义是当时资产阶级经济理论,不可能批判资本主义,排除 B项。科学社会 主义在当时也未以示范方法来实现其主张,故排除 D项。 答案:C 2. [2014·黑龙江省大庆市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是真正平等自由的引领 者,也是另一种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缜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 这段话高度评价了( ) A. 伏尔泰和其反封建学说 B. 卢梭和其人民主权说 C. 达尔文和其进化论 D. 马克思和其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注意关键词:阶级的引领者、新型社会的预言者、抛弃了空想的成分、无产者的前程等,可知 这是指马克思和他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故 D项正确。根据“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排除 A、B、C三 项。 答案:D 3. [2013·河北邯郸四校高三 11月联考]“在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到来之前,在机器转归工人自己所有之 前,机器不可能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材料中“更公正的社会组织”指的是( ) A. 资产阶级理性王国 B. 社会主义社会 C. 工业文明时代 D. 知识经济时代 解析:材料认为出现“更公正的社会组织”后,机器就可以给工人带来真正的好处,所以这里的“更 公正的社会组织”应该是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B 4. [2013·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1892年《共产党宣言》波兰文版序言中写道:“近来《宣言》在某种 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 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材料反映出《共 产党宣言》( ) A. 促进了各国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B. 使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C. 有利于世界工人阶级的联合 D. 为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提供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某大国的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 有产阶级面前所处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故《宣言》为国际工 人运动提供了思想理论,故答案选 D。 答案:D 5. [2013·海口一中模考]“工人在失败面前无所畏惧,并已准备好在德军进城后引发的武装冲突中与敌 人血战到底……新成立的临时政府的首脑……担心工人们会用国民自卫军的武器把自己武装起来激怒德 国人。”该材料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巴黎公社 B.英国宪章运动 C.“光荣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综合材料中的“工人”“德军进城”“临时政府”“国民自卫军”可知,材料叙述的是巴黎公 社,因此答案为 A。 答案:A 6. [2013·湖南株洲一模]《巴黎公社公告》第 44 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 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 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这在本质上表明( ) A. 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B. 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C. 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D. 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巴黎公社立即恢复发展生产以巩固新的无产阶级政权。这在本质上表明巴黎公 社是为了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因此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B项是现象,不是本质。 答案:A 7. [2013·浙江杭州地区高三七校联考]下图中甲、乙所指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两个顶点,其涉及的 事件分别是( ) A. 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 B. 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俄国十月革命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俄国二月革命 D.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巴黎公社 解析:注意从图中的时间信息分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以 后,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了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 伟大尝试。因此答案选 D。 答案:D 8. [2014·江西省高三新课程适应性考试]《社会主义研究》杂志 1986年第 3 期载文指出:“巴黎公社 基本上是按照蒲鲁东(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地方自治原则和布朗基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建立起来的一 个城市自治政权。”这反映出巴黎公社( ) A. 是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无产阶级革命 B. 是真正意义的社会主义性质政权 C. 缺乏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指导 D. 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 解析:从材料“法国小资产阶级思想家”“空想共产主义”“思想城市自治政权”等信息可判断这是 对巴黎公社局限性的认识,选择 C项。A、B、D三项说法均是错误的。 答案:C 9. [2013·安徽示范高中高三第二次联考]某年 3月美国《生活》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画中描绘了骑在 一头熊背上的自由女神形象,她右手高举象征光明与自由的火炬,左手所执的白纸上写着“1776”、“1917” 两个意味深长的年份,周边站着一群对之脱帽敬礼的俄国人。漫画创作的历史背景是( ) A. 《独立宣言》发表 B. 俄国二月革命的爆发 C. 自由女神像落成 D.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 解析:漫画显然是为俄国二月革命而作,熊代表俄国,作者想表达 1917年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如同 1776 年宣布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一样,都是人类自由解放史上的大事,必然得到人民的支持(当然,离不开美国自 由女神的照耀),故答案选 B。 答案:B 10. [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第三次月考]沈志华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 74年兴衰历史》 中说:“最主要的是,临时政府没有看清楚二月革命后彼得格勒政治舞台上的真正主角是不再承认任何权 威的群众,没有把群众的迫切需要作为稳定政局的问题来解决,在一系列具体问题上拖延不决,结果最终 被群众抛弃。”材料反映出二月革命后( ) A. 人民强烈要求反对专制斗争 B. 人民急迫要解决生存与和平问题 C. 临时政府没有掌握实际权力 D. 临时政府对外妥协引发人民不满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临时政府所以倒台,是因为没有满足人民的愿望。二月革命后,人 民最大的愿望是“面包”和“牛奶”,即和平与土地,故 B项正确。二月革命后,沙皇专制已经被推翻, 故 A项错误,C、D两项的说法和材料信息不符合。 答案:B 11. [2014·四川省成都市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 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那些稀 奇古怪的口号”的核心内容是 ( ) A.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B. 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 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D. 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解析:材料中“四月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是指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 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答案选 C项。 答案:C 12. [2013·吉林二模]列宁在向彼得格勒苏维埃会议发表一次讲话时说:“在国内,农民中很大一部分 人都说: 我们不再跟资本家打交道了,我们要同工人一道干 。我们只要颁布一项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的法令,就可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农民会懂得,只有同工人结成联盟,他们才能得救。”基于此,列宁领 导的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措施是( ) A. 颁布《土地法令》 B.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 实行新经济政策 D. 建立集体农庄 解析:本题属于苏俄列宁时期的历史事件,首先排除 D项。再根据颁布的是“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的 法令”即可锁定正确选项 A。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 [2014·河南省南阳市高三第一次统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卡尔·马克思认为,各工业化国家将先于其各自的殖民地爆发革命。他指出,西方资本家正不断 将其剩余资金投向殖民地,而在那里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与他那个时代的所有社会主义者一样,马克思 认为这些投资将持续下去,并且这些殖民地将成为像其西欧母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 马克思也曾预期,随着各殖民地走向工业化和繁荣昌盛,原先西方的制造业中心将会因此衰落,并造 成工人失业。这反过来最终会迫使受苦的西方工人阶级起来反抗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因此,马克思得出 结论: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今天,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看到实际发生的情况与马克思所担心的完全相反。革命的爆发不是在 西方,而是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这样,历史把马克思的结论整个颠倒了过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评析材料中关于革命爆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 合) 解析:此题是开放型试题,首先据材料概括主要观点,然后再对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要注意,在评 析时一要高度概括,二要史论结论、有理有据。 答案:马观点: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西方各工业化国家爆发。新观点:革命的爆发不是在西方,而是 在原先西方的殖民地,即现在的第三世界。 对这一观点赞成与否,都要有充分论据,论证:①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缓和 社会矛盾。如西方工人阶级通过议会、工会组织等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西方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等,从而一 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②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是发生在经济政治发展相对落后 的国家,如俄国、中国等。③马克思是以工业革命兴起时期的历史得出观点的,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从今天 历史发展的角度得出观点的。 14. [2013·湖南省雅礼中学高三月考]“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马克思、恩格斯在 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 蓬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的意义的时候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的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 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 材料三 (1)材料一中图一到图三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体现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中列宁所说的“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指的是什么?俄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地选 择这条道路? (3)材料三中图四、图五两个历史事件选择的革命道路有何差异?简要说明选择道路差异的原因。对此 你有什么认识? 解析:第(1)问,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与实践。第(2)问,考查十月革命知识点,分别从性质和 背景分析。第(3)问,材料三反映的苏联与中国不同的革命道路,图四是苏联的城市包围农村,而图五则是 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从两国国情来分析原因,认识围绕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来总结。 答案:(1)空想社会主义产生,马克思主义诞生,巴黎公社成立。 发展趋势: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 (2)通过暴力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原因: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和无产阶级政党成熟。 (3)俄国通过城市武装暴动取得革命胜利;中国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原因:根本原因在于两国国情差异。俄国是相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城市里革 命力量强大。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城市敌人力量强大。 认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近代亚非国家的改革(附参考答案)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真正的独立需要有一支能够抵抗西方入侵的现代化军队,而现代化军队需要建立起现代化工 业,以提供必要的军事装备。 ——穆罕默德·阿里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俄国知识分子指出: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以辽阔的疆域和 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显然无济于事。……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而我们却停滞不前。 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改革前的埃及和俄国面临着哪些共同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两国各自采 取的根本措施是什么? (2)两国改革的结果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问题: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或侵略;本国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加剧了民族危机。 措施:埃及:引进发展近代工业;俄国:废除农奴制。 (2)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本国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步骤;都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封建 残余,都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矛盾。 2. [2014·江苏省南京市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 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 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 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 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 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 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 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 的相关内容。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 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农民斗争”等回答“背景”。第(2)问从材料 二中“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入手回答“作用”,联系教材知识回答“内容”。第(3)问从农业 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和局限性等角度辩证分析回答。 答案:(1)背景: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的发展;农民斗争的 推动。 (2)作用:促进了日本的资本原始积累。 内容:土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地税:按地价 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3)评价:保留浓厚封建色彩;给农民带来灾难;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 2点即可) 3. [2014·云南省昆明市高三第一次摸底调研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出现两类公立学堂,一曰“皇堂”,二曰“西堂”。“皇堂” 保证满清皇室的皇子们在未谙人事时就在教育上获得最严格的训练。他们每天凌晨起床,由宫内唯一的太 师授课。第一堂课是中国文学,当这些皇室学生走进教室时,老师要从他的椅子上起身,接受学生们的“大 请”,他也回敬一个礼并坐下。中国文学课要上两个小时,然后是用满族的通古斯语和蒙古语作文。教师 的级别比太师低一些,称“师傅”,他须在门口恭迎学生,并要先鞠躬,然后才开始上课,接下来的课程 是在“谙达”(满语,教习皇子皇孙弓马、国语的人)辅导下进行马、步、箭等竞技运动。击剑、摔跤,年 轻王子们一整天都用来进行脑力与体力的训练,他们睡得比较早。每天饮食也是定时定量,决不允许赌博。 “西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资助的,除教授有关“四书五经”之类的东西外,专门修习其他诸如 数学或自然科学之类西方课程,“中学”教授中国历史和孔圣人及其他先贤们的著作,“西学”则用英文、 法文或日文教习,此类教师虽非国子监毕业,但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他们普遍受到当地满清高官的尊敬 和另眼相待。“西堂”的学生们每月还能从政府那儿领到一笔小小的生活补贴,大约为一元或一元五。另 外,他们在学堂还有一间免费的住处。 ——摘编自香港记者自由通讯汇编《帝国的回忆》 (1)根据材料,比较清朝“皇堂”与“西堂”的办学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西堂”出现的背景。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教学内容、培养目标、学堂教师三方面概括特点,然后进行横向比较。 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帝国教育改革”、“ 此类教师大都有出国研习经历”,从洋 务运动教育改革、中西文化教育交流两方面概括背景。 答案:(1)特点:从教学内容看,皇堂重传统国学教育,西堂偏重西学教育;从培养目标看,皇堂旨在 培养满清贵族子弟以保证其统治需要,西堂重在培养实用人才;从学堂教师看,皇堂是国子监传统儒家学 者,西堂是有出国留学经历的近代人才。 (2)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外文化教育交流频繁;面对民族危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进行教育改革 以自救。 4. [2013·河北保定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有为曾指出:“握枢密之任者,惟军机处数人。此外,则诸部只见纸册,千官皆同闲人。 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材料二 1901年 3月,西班牙特使葛罗干照会清政府,明确提出“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 冠于六部之首”。7月 24日,清廷发布上谕,“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1905年 9月 2日,光绪皇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奏请停止科举,兴办学堂的折子,下令“立停科举以 广学校”。 1906年规定,中央立法权由议会行使,在议会成立以前,先设立资政院作为过渡性机构。并规定内阁 行使行政权,法部行使司法权。 1907年 9 月 20 日清廷下谕先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10 月 11日,又令各省筹设咨议局,府州 县筹设议事会。设立资政院的上谕颁布后,直到 1910年 10月 3日,才在国会请愿的声浪中举行开院典礼。 迫于形势急速变化,责任内阁于 1911年成立,主要以皇族任责任内阁阁员,被时人称为“皇族内阁”。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官制存在的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评价清政府采取的改革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对清末改革措施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可以从官僚体制和官员素质两个角度归纳 弊端。第(2)问,要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清政府的改革措施。 答案:(1)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选用官员的方式落后,官员的素质低。 (2)进步之处:使延续了 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国家机构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资 本主义国家分权的原则,是国家体制近代化的体现。 局限性:外务部的设立是为满足外国列强的需要;改革步伐缓慢且呈现出被动性;未能触动最根本的皇权 专制问题,导致人心丧失,加速了清朝灭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