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5)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 学案 ‎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课标卷题目规制(预估) ‎ 序号 现代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表达写作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题目 类型 ‎ 论述 材料 阅读 ‎ 实用 文章 阅读 ‎ 文学 作品 阅读 文言 文 阅读 古代 诗歌 阅读 名篇名句 默写 语言 运用 表达 ‎ 写作 ‎ 检索 为主 ‎12 ‎ ‎10 11 12‎ ‎16‎ ‎17 18‎ ‎19 ‎ 兼顾检索加工 ‎3‎ ‎4 ‎ ‎5 6‎ ‎7 ‎ ‎8 9‎ ‎13 ‎ ‎14 15‎ ‎20 21‎ 加工 为主 ‎22‎ ‎2018年考试大纲微调,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不过加大了阅读量,对考生可能的冲击和影响如下。‎ ‎1.阅读量增加,对快速阅读、加工整合信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阅读能力强的考生将会受益。‎ ‎2.作文要求快速审题、构思、写作。(阅读量增大,留给作文的时间会相对减少)‎ ‎3.不能完卷的考生可能会增加,分差较以往加大,总体区分度会比以前显著。‎ ‎4.备考计划调整,考生复习任务加重(大阅读以前只选择一种文本)。‎ ‎5.必须调整复习策略。‎ 答题策略 纵观近几年高考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主要是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精确性、整合信息的周密性和把握文意的准确性、时效性,是对考生理性思维素养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考查。‎ 试卷第一道大题就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一般是三道单项选择题。分值为9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般可以选用对照分析法,就是原文与选项对照,选项与选项对照。主要涉及信息提取。‎ 目前高考语文卷对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的考查形式为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不仅要有很强的信息筛选和比对能力,还必须具备对核心概念的辨别能力和文本的结构意识。‎ 抓住文本重要信息,提高对核心概念的辨别能力 考纲对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要求主要是考查“理解B和分析综合C”两种能力,对“理解”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文中重要概念是指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概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 含义在试题中常表述为:“关于……的表述正确或不正确 的一项是”。‎ 论述类文本贵在把所论问题一步一步说清楚,所以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其实也是阅读的最 基本和最根本的方法。因为“文章的思路”是阅读的纲。‎ ‎“纲举”则“目张”,思路把握住了,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正基于此,高考也特别重视对思路的考查,命题角度大体有两个:整体概括全文论述思路和局部分析某段或某两段的论述层次或关系。‎ 这类题考查的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当然,考生要要把握文章思路解答好此类题首先得掌握论述类文本的总分、层进、并列、对照等基本结构,然后在结构的基础上由标题入手,以主题(中心论点)为先导寻找思路,最后概括思路。‎ 提高对核心概念的辨别能力和增强文本的结构意识确实是提高论述类文本阅读水平的两把钥匙,特别是在近两年题型新颖灵活的大背景下,用好它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考生在应试时的阅读应具备以下三种意识。‎ 其一,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要根据试题题干中的关键词,具有“筛选勾画意识”。就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边阅读边筛选勾画关键词句。勾画出的这些关键词句,不仅能帮助我们迅速把握文意,甚至还会出现某个选项的内容刚好与我们勾画的词句相对应的情况,加快我们判断选项正误的速度。‎ 其二,突破三种关系,“关系”是指概念之间的关系、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三种情况。要读出文本中的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它们自身内涵以及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区别。当然,这里所说的“概念”比较宽泛,是指语境中的概念(称陈述对象也可),因为有些选项会着意考查特殊语境造成的同义“概念”现象。‎ 选项 原文 ‎(2017·全国卷Ⅱ,T1-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分析:原文的前半部分与选项的前半句表述一致,原文的后半部分与选项表达内容不一致,原文内容表达的是“(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而不是推动社会转型的原因。‎ 其三,读出“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指在阅读文本时,注意语句之间存在的因果、转折、条件、并列等各种关系。有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根据勾画时的关联词基本能判断出,但是有的句与句之间没有关联词,需要格外注意,在阅读时要根据语意来分析判断。特别注意的是因果关系,在论述类文本中,以果求因,以因推果,是常见思维模式,含有因果关系的语句比较密集。‎ 读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从语流关系来说,论述类文本中前后语句之间存在着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部分,既是对论点的例证,也是对论点语意的丰富。论据部分的意义大于论点部分。论点有时在前,有时在后。阅读时,我们要抓住这样的语流片段,搞清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生不了解设置选项所运用的命题手段及不能准确锁定选项陷阱,往往导致答案“不准确”,下面我们再来明确设置选项所运用的六大手段及错误选项的九大陷阱,以便考生在答案的“准确”上有所突破。‎ 六大命题手段和九大命题陷阱再回顾 六大命题手段 删减 删减句子中的定语或状语等修饰成分可能使语义发生改变,造成对内容的曲解。‎ 添加 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其他内容,使原文内容发生改变。‎ 调换 调换词序、语序,造成逻辑错误,从而改变句意。‎ 改变 改变说法,或换用别的词语代替,使原文意思发生变化,从而形成错误选项。‎ 遗漏 看似保留了原文词句,但结合题干来看,只是强调了问题的某一方面,而有意漏掉了另一方面。‎ 拼凑 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胡拼乱凑,使信息随意组合,形成错误选项。‎ ‎ 九大命题陷阱 偷换概念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无中生有 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 张冠李戴 把甲的观点、发现、发明等说成乙的观点、发现、发明等。‎ 以偏概全 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或相反)等。‎ 混淆时态 命题者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主要是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 因果混乱 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 指代有误 选项句对文中的“指代内容”在类别、程度或范围上有误。‎ 倒置(推)失当 这两种是近年来高考命题采用的新的设误方式,综合性强,迷惑性大,失分率高,为此在二轮复习中,有必要对这两种设误方式重点突破。‎ 命题陷阱 规律解码 辨别技巧 倒置失当与倒推失当 ‎①倒置失当:将原文中的句子的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造成不合逻辑。如:人是两足动物。正确。若改为:两足动物就是人。错误。‎ ‎②倒推失当:一个道理,正推成立,反推未必成立。如果说“努力就一定成功”成立,则“成功一定来自努力”则未必成立。‎ 注意比较选项中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的位置。‎ ‎①注意倒置或倒推后有时成立,有时不成立,要仔细辨别。‎ ‎②注意比较是否有陈述对象和被陈述对象倒置的情况,看倒置后是否合逻辑。‎ 误划类别 把本属于同一类的拆开,说成两类或几类;或把本不属于同一类的合并成一类。‎ 这种方式往往出现在选项句的修饰语位置,因为这一位置在阅读时往往不被注意。当选项中出现类似“××类的××怎样怎样”时,注意有无这种情况。‎ 筛选并整合信息 典例一:(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B    ‎ ‎(2)文题比对选出答案。对各选项对应的信息区间的内容进行梳理。A项,选项内容可由“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比对得知是正确的。C项,对应的原文第二段“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和第三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与选项内容比对得知是正确的。D项,对应原文第四段的内容和文章的标题,通过比对得知是正确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A、C、D三个选项正确;B项“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一句属于无中生有,在文中仅表述为避免“生态赤字”和保护后代利益。答案为B。‎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典例二:(2016·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 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讲故事的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9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的故事讲述人如果把自己的故事记录下来,进行加工整理,就能形成一种和早期小说接近的文字,有些讲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 ‎【答案】B ‎(3)仔细比对各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对应内容,找出表述上的细微差别,明确作者的观点态度,确定正确答案。A项,原文第二段“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由此推知该选项的假设情况成立,说法正确。B项,原文第四段“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说明小说的故事性会削弱,但现代小说家对虚构的依赖并没有降低。故该选项“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与原文表述不符。C项,原文第四段“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可推知契诃夫批评这种讲故事的人,所以选项说法正确。D项,原文第四段“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说明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但“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说明“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也可能消亡”。故该选项说法正确。由以上分析可以确定B项表述与原文不一致,不是作者的观点。因此,该题答案应选B。‎ ‎【特别提示】‎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四个切入角度 ‎ 1.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 2.作者有时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需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 3.文中有多种观点时,可以通过对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来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 4.体会文中采用事实材料或文献资料的作用,进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