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作业(江苏专用)
课时检测(二十八)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新中国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新中国建立初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解析:选B 据材料“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新兴科技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B项正确。 2.1965年5月,《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刊载了文章《为什么美国的战略过时了》,认为中国在尖端科学上取得的某种突破,势必迫使美国修改它的全球战略。该突破可能是指中国( ) A.成功地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 B.掌握了载人航天技术 C.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 解析:选A 题中的关键信息是“1965年”。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是在1964年,故A项正确;中国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2003年“神舟5号”飞船的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是在1970年,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始于1983年,故B、C、D三项错误。 3.据新华社电:“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该评论针对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解析:选C 根据材料信息“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即此事件粉碎了美苏垄断空间技术,这与“东方红一号” 卫星成功发射的意义相符,故C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粉碎了美苏垄断核武器,故A、B两项错误;D项发生于1984年,晚于C项的1970年。 4.据统计,中国政府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有22位本科教育都是在国内的一流大学完成的;21位元勋有留学经历,获得博士学位有16位,在国外都有所成就。材料说明( ) A.爱国主义精神是科技发展的主要因素 B.民国高等教育水平已达世界一流 C.近代教育为新中国科技发展奠定基础 D.“两弹一星”是留学教育的结果 解析:选C 近代教育的发展使元勋们受到了较好的高等教育,为其留学深造直至后来的科技贡献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 5.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写了一部名著《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道:“(他)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这是对谁的褒奖( ) A.钱学森 B.邓稼先 C.郭沫若 D.袁隆平 解析:选D 根据题意可知,此人对中国乃至世界农业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对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有重要影响,因此应是袁隆平。 6.(2019·南京调研)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 ) A.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 B.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C.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 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 解析:选B 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是从1956年到1967年,故A项错误;1992年到2017年的航天规划目标的完成表明我国世纪之交航天事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故B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故C项错误;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不是航天成就,故D项错误。 7.(2019·盐城期中)2006~2016年十年间,中国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69万篇,占世界份额为12.8%,排名世界第3位。与此同时,我国有18个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10位,其中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8个学科跻身世界第2位。这实质上反映出( ) A.中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被引数量显著增加 B.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 C.高被引论文数是评判科技水平主要依据 D.“科教兴国”提出直接助推了科技发展 解析:选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进入世界前列,说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逐步领先于世界,B项正确。 8.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方针。这说明当时的教育方针主要是( ) A.全面教育 B.现代教育 C.人民教育 D.义务教育 解析:选C 注意时间限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材料信息“向广大工农开门”和“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可知当时教育方针是人民教育,故C项正确;全面教育其内容围绕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A项错误;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义务教育强调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材料内容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9.(2019·无锡月考)邓小平曾说过:“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取得了很大成绩……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完成了对高等院校的大规模调整 B.创办了一系列的工人学校 C.全面开展了“上山下乡”运动 D.初步建成了国民教育体系 解析:选D C项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而且是应该否定的,据此可排除;A、B两项都包含在D项里面,答案为D项。 10.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 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 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 11.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解析:选C “四人帮”倒台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故D项错误。 12.教育承载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教育指导思想往往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下列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教育指导思想中,为适应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需要而提出的是( ) A.“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B.“紧密结合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实际组织教学” C.“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D.“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这就是当前实行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中心方针” 解析:选A A项体现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需要,符合题意。B项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思想,C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思想,D项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教育思想,均不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时代要求。 13.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道,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B.有利于我国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 D.为我国科技发展指明了方向 解析:选B 材料既没有涉及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而且我国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早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就已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14.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要求,保留并进一步完善边疆山区、 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该项规定的实质( ) A.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体现教育公平和民族平等 C.推进高考制度深入改革 D.加大少数民族的教育投入 解析:选B 材料是围绕民族教育,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给予少数民族考生以高考加分政策,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公平和平等,故B项正确;推进高考制度改革,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教育投入,故D项错误。 15.(2019·南京调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该时期我国 ( ) A.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C.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D.建立起新中国人民教育事业 解析:选D 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故A项错误;已经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B项错误;颁布法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后,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人民所创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1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1961年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1965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1973年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1999年 第一艘“神舟”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 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后两次错失重大机遇的原因。(5分)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6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科技发展的成就,以近代工业革命为突破口,分析中国未能跟上后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同时考查新中国科技特点和成就及其原因,分析时注意当时的政治环境对中国现代科技的影响。 答案:(1)19世纪以前,发明应用在前,科学相对滞后;19世纪以后,科学在发明应用之前,并且推动发明和应用。 (2)第二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西方的殖民侵略;太平天国的消极影响。第三次: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以阶级斗争为纲)。 (3)特点:科学技术成果丰硕,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有些项目或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科技成果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无私奉献;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