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专题10文化传承与创新教案

考试大纲要求 课标全国卷地区 考题 考查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 ‎2017课标全国卷III·19‎ 结合世界各国作家有关长征的作品的影响,考查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2016课标全国卷II·19‎ 结合我国现代杂技,考查文化传播 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2017课标全国卷I·19‎ 结合我国推进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意义,考查文化的发展 ‎2016课标全国卷II·19‎ 结合我国现代杂技,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2016课标全国卷III·39(2)‎ 结合屠呦呦获奖,考查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 ‎2017课标全国卷II·20‎ 结合新版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成功,考查文化创新 ‎2016课标全国卷I·19‎ 结合“华阴老腔”焕发生机,考查文化创新与文化继承的关系 ‎2016课标全国卷III·19‎ 结合新版《辞海》,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考法1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的分析 ‎【考法点评】通常是提供古今中外不同的文化形式,特别是结合文化遗产与民族节日,设置选择题考查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如:“杭州西湖”目前正在中报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西湖申遗”对于研究浙江文明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能够充分展现西湖独特的人文、社会、经济价值,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区别 民族节日 文化遗产 含义不同 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包括历史文化、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是一个民族“身份证”,从文化意义上标识出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 表现不同 通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表现出来 通过文物、建筑群和遗址表现出来 作用不同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 (1)文化的多种形式本身就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如道德、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 ‎(2)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更强调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个性特征。‎ ‎(3)民族节日、文化遗产集中展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易混提示】要特别注意区分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试题中经常混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如: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等等。‎ ‎【典例1】不同的传统节日能够使人们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魅力。在我国,清明扫墓祭祖,中秋阖家团圆,端午悼念爱国先人,重阳登高敬老。这些传统节日 ‎①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 ‎ ‎②对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③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 ‎④是世界文化与自然的遗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考法2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提供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独特的文化,强调其特色、个性,且该文化走向世界并得到理解与称赞,或者强调本民族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相同之处。这些材料往往体现下列道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等。如:丁绍光是以中国现代重彩画之神韵领世界画坛之风骚的艺术家。他的画作熔敦煌壁画、汉代画像石、青铜器装饰及西方现代构图等元素为一炉,雅俗共赏。也可以设置一些错误的说法,如: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无法沟通;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趋向同一;等等。‎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限定运用“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的知识,从依据、体现、评析等角度设置问题。‎ 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强调文化的个性);文化是世界的(强调文化的共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强调文化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即个性与共性同时存在,对立统一。‎ ‎【易错提示】克服以下错误认识: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无法沟通(由于各民族文化有共性,因而可以进行交流、借鉴、融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趋向同一(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渐趋融合,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各民族文化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考法提示】涉及这一知识点的非选择题,应该清晰准确地表述这一理论的三个要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其依据、如何体现、观点的正误等。‎ ‎【典例2】中国围桌而食,追求的是一种家庭气氛,体现的是一种情感关怀;西方分食制、快餐化,显现一种独立性。中国饮食,讲究色香味形,更注重饮食文化;西方饮食,讲究营养搭配,更注重养生。这直接表明 A.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培育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C.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D.社会实践的差异导致文化差异 ‎【答案】C 考法3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通常是以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为背景,涉及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如: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理解。‎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有两种方式,一是单独考查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二是把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等知识综合起来考查,考查的角度包括怎么做、依据等。‎ 从为什么、怎么办两个角度掌握这一知识 为什么:从人类文明进步、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繁荣三个方面理解其意义。‎ 怎么办:包括正确态度、尊重和保护好本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和睦相处、借鉴融合五个方面。‎ ‎【特别提示】把尊重文化多样性、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创新与继承的关系、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这几个知识点从怎么办角度进行统一整合,构建全新的知识体系,即形成由正确态度、原则、交流、借鉴组成的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的知识体系。答题时仔细斟酌设问的角度,分清是依据、原因类,还是措施类,据此确定是调动为什么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还是调动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的知识作答。‎ ‎【典例3】‎2017年2月7日,四位赴意大利旅游的中国大妈蹲在奥特莱斯古琦(GUCCI)精品店门前石凳边,其中,一位大妈站在石柱旁,洋洋自得地吃起了中国方便面。照片传到网络后,引起了网民的一片争议。其中不乏有对中国大妈的理解,更多的则是对中国大妈的指责,认为中国大妈的行为有损于中国人的形象。如果你理解支持中国大妈的行为,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你支持的理由 ‎①文化影响,博大精深 ‎②文化平等,相互借鉴 ‎③文化多元,以我为主 ‎④文化多样,理解尊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考法4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的分析判断 ‎【考法点评】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以特定实践活动传播文化为背景,对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进行分析判断。在非选择题的体现类题目中偶有考查,如:体现了什么途径、什么文化生活道理;在措施类题目中偶有考查,如:如何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1.文化传播总要通过某种实践活动来进行 这些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主要有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另外,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2.这里的文化传播往往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传播 商业贸易大多涉及不同民族特别是不同国家间的贸易;人口迁徙则涉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间的迁徙。‎ ‎【易错提示】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只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不能称为主要途径。文化传播的途径是指文化传播所依托的实践活动,不同于文化传播的媒介。媒介指的是某种手段,不是活动,所以传播途径不同于传播媒介。比如商业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口语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都是错误的说法。‎ ‎【典例4】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织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我国。材料表明传播文化的途径是 A.教育活动 B.人口迁徙 ‎ C.商业活动 D.旅游活动 ‎【答案】C 考法5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的分析应用 ‎【考法点评】通常以选择题形式考查,往往以新兴媒体(如手机微博、微电影、网络电视等)的出现为背景,设置一些错误的说法来考查大众传媒与旧传媒的关系,大众传媒的功能、作用与普通传媒的特点的区别。有时也会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通常与文化交流、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知识相结合进行综合考查,以体现类、措施类题目为主,往往强调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来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提高文化影响力、繁荣文化等。‎ ‎1.传播媒介与传播途径的区别 传播媒介不同于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强调的是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讲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如商业贸易、教育、人口迁徙等;而传播媒介是指传播的手段,主要是讲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如文字、口语、印刷、电子等。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等等。‎ ‎2.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注意常见的错误说法:大众传媒的出现取代了旧的传播手段;新兴传媒的作用日益突出,传统媒介已经消失;通过大众传媒传播文化的目的就是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等。‎ ‎3.各种传媒的特点不同 注意区分各种传媒的特点,特别是要熟记大众传媒的作用。‎ ‎【典例5】广播、电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技术传播新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传播迅速,范围广泛,问世几十年来,其发展速度和规模,超过了报纸。但是,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报纸可以使读者慢读细看,有思考的余地,又可以长期保存,便于查找,因而并没有被淘汰。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和传统传媒具有各自的优势 ‎②不同的文化传播媒介具有各自的特点 ‎③电子技术促使传媒进入铅与火的时代 ‎④文化传播的物质媒介的形式多种多样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C 考法6 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的分析应用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作为背景,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常设置一些与题干无关或错误的说法作为干扰项,加大思考难度。‎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单独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或推进文化交流的措施,以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为背景,分析其意义;通过我国文化业竞争力不强的现状,要求回答推进文化交流的措施。二是的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文化借鉴融合(文化创多新)等知识整合在一起,综合考查,通常涉及的考查角度是怎么办。‎ 文化交流的意义 意义主要有: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促进国家间政治交往华与政治互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热国际影响力,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借鉴、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创新,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发展。‎ ‎【典例6】近年来,我国在许多国家成功举办的“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活动受到普遍欢迎,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请你确定一组最能符合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政策或主张的关键词 A.相互借鉴 求同存异 提升文化实力 B.尊重差异 平等协商 认同外来文化 C.加强交流 文化共享 汲取各国文化 D.理解个性 积极创新 舍弃传统文化 ‎【答案】A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考法1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分析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传统实化的表现,特点时,通常侧重于分析判断传统文化四种形式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判断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且往往设置说明类选择题。如:一些艰湿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论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侧重于说明类、依据类、原因类题型,分析说明人们对来些传统文化的想法、做法的原因、依据,涉及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1.准确理解并区分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作用 ‎2.准确判断、区分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体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基本特征保留,具体内涵因时而变;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强调其个性、特色,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准确运用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分析问题 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传统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所以在回答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做法、想法的原因时,必须将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依据来运用,如:“家国伦理”是传统思想,对“家国伦理”作用的分析评价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 ‎【特别提示】辩证地评价传统文化的作用:一般需要对一些错误言论或者某些具体传统文化作出评价。要善于运用两种思维:一是要善于由个性上升到共性。如“某某历史古迹”可上升到传统建筑、传统文化,进而上升到传统文化的系列知识。二是要善于用知识体系去整体解答、分析问题。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应该包含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等知识。‎ ‎【易错提示】①传统建筑是展示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典例1】放鞭炮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很多地方相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环保、安全等因素,但很多人觉得不放鞭炮,便没有了年味,传统在被淡化。让春节在新时期下,用新的方式与传统韵味相结合,这样过年才会变得有意义。春节放鞭炮是 A.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B.一种封建迷信活动 C.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D.一种落后的过节方式 ‎【答案】A ‎ 考法2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应用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以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现状为载体,设置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选择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经常将这一知识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综合考查,即正确态度、二者关系、处理二者关系的措施三位一体,通常是原因类、措施类题型。‎ 全面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正确态度。概括起来就是:“取其精华、去其槽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即先分清精华、糟粕,再扬弃。‎ ‎(2)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关系,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4)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5)反对“极端民族主义”和“全盘西化论”。‎ ‎【考法提示】注意区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 ‎(1)以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往往提供对待某一传统文化的做法,设置体现类、依据类、措施类题型,注意区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涉及的是纵向的古今文化的关系,不是横向的文化交流,也不是中外的文化交流,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必须“扬弃”,不能全盘抛弃,也不能全盘继承。‎ ‎(2)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这一知识时,通常提供我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的现状,设置依据类、措施类题目。回答时,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措施整合为一个大知识体系,结合设问的题型特点和材料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和运用上述知识回答具体问题。‎ ‎【典例2】对如何传承、发展、用好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一套方法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告诉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 ‎①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②认为它既是社会财富也是社会包袱 ‎③运用其去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④利用其精华同时也要克服其糟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法3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及应用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以科技、教育、思想运动等影响文化发展的素材为背景,设置说明类、体现类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的判断区分。从近几年来看,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呈上升趋势,这也符合新课标考查考生科学文化素养的要求。这类题往往以科技运用于某一特定文化为背景,考查考生对科技在文化继承与发展中的具体作用的分析、判断、应用,同时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1.判断某种因素促进文化发展的方法 判断题目是否涉及社会制度变化、思想运动、科技、教育等因素促进文化发展,首先判断有无上述四个因素及是哪个因素。若有,则第二步就判断上述四个因素与文化发展是否具有因果关系。若是,则可以判断题目说明了某因素促进文化发展。‎ ‎2.准确理解影响文化发展的各因素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的差异 对文化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根本因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因素只能是影响因素。注意排除如下错误说法:教育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决定文化发展的性质等。‎ ‎3.从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来寻求促进文化发展的措施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文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不断解放思想;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考法提示】非选择题涉及科技对文化发展的作用的分析,可从形式、结果(实质)两方面入手。从形式上看,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从结果上看,应从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化继承、促进文化发展创新三个方面结合材料逐一分析。‎ ‎【典例3】在我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和西方的“文艺复兴”等思想运动中,不同的思想文化在其中相互激荡,既催生了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这说明 ‎ A.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 B.思想运动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每一次思想运动都促进文化向前发展 D.思想运动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彻底颠覆 ‎【答案】B 考法4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分析应用 ‎【考法点评】大多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某些想法、做法为背景,可设置体现类、原因类、依据类、措施类等多个角度,通常将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知识整合为“文化传承”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含义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文化发展是指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是批判地继承;不是简单的文化更替,是前进的、上升的,是对文化传统的“扬弃”。‎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继承与发展,是统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发展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否则,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正确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①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 要不断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继承传统文化,要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2.“文化传承”这一知识体系的核心知识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广义的文化传承还可以扩展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等知识。‎ ‎【典例4】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答案】D 三、文化创新 考法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分析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背景,强调实践活动对文化发展创新的基础、推动作用,通常设置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不会单独考查,而是与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综合考查。‎ ‎1.弄清什么是社会实践 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物质性活动。‎ ‎2.弄清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立足实践就是到人民群众中去,反映到文化创新上就是要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考法提示】分清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主体、根基、渊源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3)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继承传统文化。‎ ‎(4)文化创新的渊源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易错提示】克服几种错误认识: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源、源泉;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的源泉是创作者的灵感。‎ ‎【典例1】我国的中医博大精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随着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等都与过去发生很多变化,对于中医药来说,照搬古代典籍已经不能完全解决现代很多问题,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此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大力发展。环境、人的体质、生活方式、药材性状的变化推动中医药不断地与时俱进。这告诉我们 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B.文化创新能够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答案】A 考法2 文化创新的意义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通常以某种具体文化产品在内容或形式上创新取得良好效果为背景,设置体现类、说明类选择题。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往往提供文化创新所带来的深刻影响的素材,设置体现类非选择题,考查文化创新的作用。‎ 文化创新的作用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这是从创新对整个人类文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而言的)。‎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这是从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作用的角度讲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这是从文化创新对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的角度讲的)。‎ ‎(4)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5)文化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措施,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 ‎【考法提示】注意对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理解、区分 ‎(1)文化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带来了某种文化的发展、传播,促进了文化影响力的提高,深受群众喜爱,体现了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繁荣,使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 ‎【易错提示】克服如下错误认识:人民群众的喜爱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典例2】‎2017年5月11日至15日,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届文博会深圳宝安区展馆以“滨海宝安、产业名城、活力之区”精神主题为创意出发点,以“创见未来”为主题,围绕“创意创新、人文生活、文化+科技”,旨在展现出“滨海宝安”的自然禀赋特色和作为“深港文化之根”的历史人文特色,通过“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体现“文化+”元素的特色。“文化+创意”始终是深圳文博会的一个重要思路。这一重要思路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创新的检验标准是实践 ‎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③文化创新能促进文化的繁荣 ‎ ‎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 ‎【解析】“文化+创意”强调文化产业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③④从文化创新的意义角度阐释了强调文化创新的原因,符合题意。①②揭示的是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考法3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的分析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以人们进行文化产品创新时如何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为背景,通常设计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常设置一些错误说法作为干扰选项,增加思考难度。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常与文化创新的其他途径综合考查,涉及体现类、措施类、启示类、评析类非选择题。结合材料进行分析,题目材料若从正面体现这一观点,一要有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二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题目材料若从反面启示我们遵循“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的做法,则材料需要体现两个极端:一是全盘继承传统,二是彻底抛弃传统。‎ ‎【易混提示】克服如下错误认识:繁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文化创新必须避免重复传统的东西;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典例3】让精彩设计变成生活用品,让文化创意成为生活方式。‎2017年4月15日晚,湖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颁奖典礼在长沙音乐厅麓山中厅举行。创意是引领未来发展的原动力。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就必须通过创意设计出一系列文化衍生产品。这表明 ‎①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发展的 ‎③文化创新是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要求 ‎④文化的创意设计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A.②④ B.①②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考法4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的考查 ‎【考法点评】以选择题形式考查时,多以人们进行文化产品创新时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为背景,通常设置说明类、体现类、启示类选择题,选项中会设置一些错误说法进行干扰。以非选择题形式考查时,通常是以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进行交流、借鉴、融合时存在的问题为背景,设置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如何进行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也可以设置某种文化创新的过程的材料,与文化创新的其他途径综合考查,设置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非选择题,考查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 ‎(1)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2)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考法提示】涉及体现类题目时,一般涉及三个要素:文化产品创新,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文化交流、借鉴和融合。涉及措施类题目时,根据“文化交流、借鉴、融合的要求”的知识,结合材料的信息,分析创新的措施。‎ ‎【易错提示】克服如下错误认识:对外来文化要全面借鉴,加以吸收;文化创新需要认可西方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不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 ‎【典例4】某历史学家曾写道:“我们亏欠我们的小孩一个比我们所继承的更好的世界;但是我们也亏欠我们的前人一些东西。”从传统文化的角度,要对得起前人与后代,我们应该 ‎①继承传统文化,反对西化 ‎ ‎②立足社会实践,推陈出新 ‎③提高辨别眼力,选择利用 ‎ ‎④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离家千里之外,但“千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A.民族节日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答案】C ‎ ‎【解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A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正确。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2.我国传统民族节日包含家国天下的社会秩序,也包含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还涉及戏曲曲艺、音乐舞蹈等艺术品类;此外,也与娱乐游艺、游山玩水的生活趣味和美食、服饰、工艺等美的追求密切相关。这说明我国传统民族节日 ‎①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②表达着中华民族的美好追求 ‎ ‎③引领着时代文明的新风尚 ‎ ‎④支撑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包含的艺术品类等信息体现了①;我国传统节日包含的精神追求和美的追求体现了②。传统节日不能引领时代风尚,也不能支撑民族的发展,③④说法错误。‎ ‎3.比尔·盖茨说过,不久的将来,会有这么一天,你可能不必离开你的书桌或扶手椅,就可以办公、学习,探索这个世界和它的各种文化,进行各种娱乐……这段话说明 ‎①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无所不能 ‎②互联网技术正在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 ‎③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 ‎④网络技术等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 ‎4.因私人化、平民化、自主化的传播特点,微博、微信等被称为“自媒体”“公民媒体”。基于这一平台,一些通俗的“乡村诗歌”“打工小说”等来自泥土、流水线上的草根作品,有机会走向大众。这说明 ‎①旧传媒在文化传播中依然发生作用 ‎②新媒体手段具有更强大的共享功能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④新传媒助推多种风格大众文化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D ‎ ‎【解析】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④强调了大众传媒的重要性,符合题意;①不符合题意;③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选D。‎ ‎5.“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尤其在春节来临之际,离家在外的游子眼中往往只有一个目标——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对人的物质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 ‎ ‎②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 ‎④传统习俗具有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 ‎6.2017年2月,历时三年打造的精品图书《中华传统八德诠解丛书》正式出版发行。这是国内首部以丛书形式诠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通俗理论读物。发行该丛书,是因为 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B.中华传统八德建设有利于弘扬主旋律,推动先进文化建设 C.中华传统八德是优秀传统文化,必须继承与发扬 D.中华传统八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答案】B ‎【解析】本题宜用排除法。培养“四有公民”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A错误;对中华传统八德要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错误;D说法错误。故选B。‎ ‎7.如今的重阳节,除了是传统佳节,还被赋予了敬老、爱老等新的含义。“九九”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的,故“九九重阳”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含义。我国政府于1989年将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敬老节”。下列观点与材料意思不一致的是 A.文化具有继承性和时代性 B.庆祝民族节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C.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D.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能够因时而变 ‎【答案】D ‎ ‎8.一位中学生在谈到自己对传统文化漠视的“理由”时振振有词:“竞争太激烈了,学生们都在忙着学习高科技,无暇顾及传统文化。”这是发生在“佛山传统文化知多少”的论坛上的真实情景。为此,有识之士强烈呼吁,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这是因为 ‎①继承是为了发展,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 ‎ ‎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 ‎③传统文化中有许多有益的东西 ‎ ‎④传统文化钳制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为什么要强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教育,首先是因为其中有有益的东西,其次也是为了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①③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④说法错误。‎ ‎9.巴塞罗那案例馆是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唯一一个有两项参展案例的外国城市,这两个案例分别是中心老城区改造和创新城区建设。这里有现代的高楼大厦,也有充满历史的石板小巷,现代与历史的融合给参观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巴塞罗那模式”说明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 ‎②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 ‎ ‎③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 ‎ ‎④全面肯定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巴塞罗那模式”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发挥其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继承,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④说法错误。故选C。‎ ‎10.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研究过21种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结论是这些文明死亡的原因无一例外都不是他杀,而是自杀。它们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这说明 A.文化的自我淘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D.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答案】C ‎ ‎【解析】材料中“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后来又相继消亡的文明”都是“由于失去了创新的活力,被历史淘汰出局的”,表明了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故C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故A错误;B、D与题意不符。‎ ‎11.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 D.文化创新推动了社会实践的发展 ‎【答案】C ‎ ‎1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时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徒观,而是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这说明 A.古时的尊敬师长观念已过时 B.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创新 C.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 D.现代尊敬师长观念与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已完全不同 ‎【答案】C ‎ ‎【解析】“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C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尊敬师长观念并没有过时;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说法错误,现代尊敬师长观念与传统的尊敬师长观念具有相同之处。‎ ‎13.16世纪意大利生产的一件青花瓷壶,壶型类似中国瓷的器型,纹饰类似中国的缠枝莲,壶细部又表现出欧洲纹饰的特点。有专家评价说,这是“由进口中国青花瓷而得到的灵感”。由此可见 ‎①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 ‎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 ‎③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 ‎④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答案】D ‎ ‎14‎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留下了不少对外文化交流的千古佳话。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对外待之以礼,实行睦近交远。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说明我国和平发展道路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 ‎ ‎【答案】①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②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征,兼收并蓄、求同存异。我国的和平发展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 ‎③秉承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我国在和平发展中睦近交远,以和谐精神为我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中国人民历来崇尚‘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这已成为我国处理与他国关系的重要价值观”,说明我国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接受一切有益的外来文化”,说明我国发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特征,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我国的‘贵和’思想,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说明我国秉承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本题结合以上方面回答即可。‎ ‎1.(2017·天津文综)静止的时候,凝固着威严和庄重;走动的时候,流露出飘逸和洒脱。作为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从黄帝到明末清初,一直保持着相对一致的风格和形制,被誉为“穿在身上的诗书礼乐”。透过汉服文化可以感悟到 ‎①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 ‎②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 ‎③文化对人们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影响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 ‎2.(2017·新课标Ⅰ文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世界一流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世界第一颗量子通讯卫星“墨子号”遨游太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世界领先,“蛟龙”号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新的世界纪录,超级计算机排名稳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凸显了科学素养在文化素养中的核心地位 ‎②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手段 ‎③强化文化的统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 ‎【解析】本题考查科技创新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文化素养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是科学素养,①错误;文化具有多样性,不能强行让各种文化统一,也不能人为地消除文化的差异性,③错误。②④说法正确。‎ ‎3.(2017·江苏政治)在一些旅游景区,国内外的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天坛、鸟巢、兵马俑、埃菲尔铁塔、悉尼歌剧院等,经常被照搬、模仿或抄袭,山寨景观多次出现。对此类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 B.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C.发展了国家倡导的大众文化 ‎ D.需要通过文化创新去改变 ‎【答案】D ‎ ‎4.(2017·新课标II文综)2016年9月,中国歌剧舞剧院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在北京上演。该剧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又融入了时尚元素,洋溢着青春气息,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演出取得了极大成功,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表明 ‎①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 ‎②只有赢得市场,优秀传统文化才有价值 ‎③只要引入流行元素,优秀传统文化就能很好地传承 ‎④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解析】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域性音乐风格,在今天的舞台上大放光彩,这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①正确;文化的价值与赢不赢得市场没有必然关联,②错误;③说法过于绝对,不选;该剧融入了时尚元素,在表演样式,舞美设计、服装造型等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这说明善于推陈出新,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求,④正确;故选B。‎ ‎5.(2017·江苏政治)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今天要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就要 A.超越生活、改变社会 ‎ B.立足实践、扎根生活 C.继承传统、满足大众 ‎ D.博采众长、海纳百川 ‎【答案】B ‎ ‎【解析】A中“超越生活”说法错误,排除;文艺创作只有立足实践,扎根生活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B正确;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两个基本途径,不是根本途径,故C、D不选。‎ ‎6.(2016·北京文综)“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 ‎7.(2016·江苏政治)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B ‎ ‎【解析】“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不变,仍为人们所运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稳定性,“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说明“礼”的基本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因为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具有相对性特征。材料整体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B正确。‎ ‎8.(2016·新课标Ⅱ文综)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 ‎9.(2016·天津文综)在中国文字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B ‎ ‎【解析】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不选;用4D技术来展示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有效地吸引观众,这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B正确;C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不选。‎ ‎10.(2016·新课标III文综)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 ‎【解析】材料中“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体现了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①④正确,②③说法错误;故选B。‎ ‎11.(2016·江苏政治)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D ‎ ‎12.(2016·新课标I文综)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 ‎【解析】“华阴老腔”的成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①②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说法错误;传播手段和形式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排除④;故选A。‎ ‎13.(2015·山东文综)下图中的“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 ‎ ‎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 ‎ ‎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 ‎14.(2015·广东文综)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材料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④与题意不符,材料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5.(2015·北京文综)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管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产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C ‎ ‎16.(2015·福建文综)撰写《大众传媒与现代公民素养》的论文,在图书馆查到了下面四篇文章。从篇名判断,最符合论文主题的是 A.现代社会互联网传播特点探究 ‎ B.网络时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研究 C.网络背景下高中生形象的塑造 ‎ D.2014年央视收视率的调查分析 ‎【答案】C ‎ ‎【解析】解答时要把握关键词“大众传媒”对“现代公民素养”,A、B、D只谈到了大众传媒,没有涉及对现代公民素养的作用,不符合题意;C既谈了大众传媒,高中生形象的塑造又指向公民素养,符合题意。‎ ‎17.(2015·天津文综)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从某种角度上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点赞”“蛮拼”“任性”等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登堂入室被主流媒体采用。这种现象反映了 ‎①网络语言丰富了汉语言文化 ‎ ‎②网络语言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③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 ‎④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C ‎ ‎【解析】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被主流媒体所采用,进一步丰富了语言的内容,①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网络语言和文化软实力的关系;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是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③错误;互联网催生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进入了人们的生活,说明大众传媒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④符合题意;故选C。‎ ‎18‎ ‎.(2015·山东文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出版物日益增加,数字化资源在图书馆馆藏中的比例不断上升。2014年,中国国家图书馆向读者提供了大型数字化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为读者查阅古籍,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方便。由此可见 A.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 ‎ B.史书典籍印证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C.传统文化的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 D.文化传播手段的丰富有助于文化的传承 ‎【答案】D ‎ ‎19.(2015·江苏政治)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B ‎ ‎【解析】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A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B正确;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特点,C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20.(2017·北京文综)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 ‎ (3)某校学生参观“一带一路”展览,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参观学习手册的内容。(8分)‎ 元青花传奇 元青花“浣翠淌蓝逸海韵”的艺术特色,是在漫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一开始是为西亚地区制造的,订购外销瓷的是波斯和叙利亚的商人。‎ 中国元代以前的彩绘瓷,普通疏朗,写意手法居多。但元青花以一种伊斯兰式的标准手法,将中式动植物造像予以扁平化、抽象化,得以无尽连续重复,几乎看不到留白。‎ ‎ ‎ ‎ 元青花纹饰中的汉族文化元素 ‎ ‎ ‎ 元青花纹饰中的伊斯兰文化元素 ‎ 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中国青花瓷,发展到15世纪已经非常成熟,并成为埃及、叙利亚与波斯陶工模仿的对象。这些穆斯林国家的陶工们,慢慢地采取了更自由、解放的手法,增加了律动和空间感,他们的图案逐渐开放,融入中式特有的某些生命力与自发性。‎ ‎“元青花传奇”体现了“丝绸之路”文化“通”“融”“荣”的特点。请从以上特点中任选一个或多个,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 ‎【答案】知识角度:文化多样性;文化借鉴与融合;文化创新等。‎ 等级水平 等级描述 水平4‎ 观点鲜明,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紧扣问题,全面展开论述,或就某点深入分析;知识运用准确、贴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水平3‎ 观点比较明确,能表达自己的见解;能扣住问题展开论述,或能就某点分析;知识运用比较准确、贴切;逻辑性较强,有条理 水平2‎ 观点不明确;论述不能集中指向问题,罗列知识;知识运用不正确;论述缺乏逻辑,条理性差 水平1‎ 应答与试题无关;或重复试题内容;或没有应答 ‎【解析】本题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角度分析思考。“通”“融”可以从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借鉴融合、文化创新的途径等角度思考;“荣”‎ 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和特有的包容性角度思考。‎ ‎21.(2016·新课标Ⅲ文综)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新方法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首次获诺贝尔奖。‎ 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疾,困扰了人类几千年。20世纪60年代末,治疗疟疾的常用药物——氯喹或奎宁的药效已经减弱,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为了找到新型抗疟药物,中国政府启动了研制治疗疟疾药物的“523项目”,中医研究院成立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科研组参加研究工作。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屠呦呦小组与全国7个省市、3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协同合作,经过数百次试验、无数次失败,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传统中草药文献中获得灵感、汲取智慧,最终使用乙醚从青蒿中提取了疗效高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新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 屠呦呦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是我们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屠呦呦团队的发现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示。(10分)【答案】①立足于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当代价值。‎ ‎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增强其世界影响力。‎ ‎ 22.(2016·浙江文综)利用外媒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的一种新的有效方式。当国际上有人“唱衰中国”“抹黑中国”时,英国BBC2电视频道却于猴年春节播出了中英联合摄制的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引发收视热潮,进一步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中国、理解中国的兴趣。该片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结构处理,将春节的个人记忆与集体表达有机结合,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表现了中国人“归根”的家国观和团圆喜庆的文化精神,成为继《超级中国》《鸟瞰中国》《美丽中国》等纪录片之后又一个“借船出海”的成功事例。‎ ‎ (1)从文化创新和文化自信的角度,简述这一“借船出海”讲好中国故事的成功事例对我们的启示。(12分)‎ ‎【答案】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通过中英联合摄制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并在BBC2播放这一新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文化“借船出海”;纪录片通过叙事视角、结构处理等的创新,增强了视觉效果、亲近性与趣味性。这一成功事例启示我们,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进一步丰富文化传播方式,进一步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我国的文化是有价值和生命力的。纪录片的播放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的魅力,引发收视热潮,激发了国际社会探求、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因此,我们应当有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 ‎ 23.(2016·北京文综)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2016年4月至6月,第十一届“中法文化之春”在中国举行,促进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鲁迅和雨果分别是中国和法国的伟大作家,虽然相隔万里,但是他们的思想有很多相通之处。下文为鲁迅文化基金会秘书长、鲁迅长孙周令飞先生在“鲁迅对话雨果”中法文化交流活动中讲话的部分内容。‎ ‎“雨果在他的《悲惨世界》里说:‘只要本世纪三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换句话说,从更广的意义来说,只要这世界上还存在愚昧和困苦,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益的。’鲁迅先生以他高度浓缩的小说、精美绝伦的散文和浩瀚滚烫的杂文,表达了同样的意愿和同样的意志,正如他那首《无题》绝句所言:‘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3)结合材料,分析“鲁迅对话雨果”交流活动的文化意义。(8分)‎ ‎【答案】鲁迅和雨果都关心社会历史的进步,关注下层百姓的命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各自民族精神的代表,也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巨人。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能增进中法人民的相互理解,促进两国文化合作与发展,也有利于增强我们建设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在中法文化的交流中推动文化创新。‎ ‎ 【解析】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本题可先分析鲁迅与雨果文化作品的共性,这种文化上的共性是交流活动开展的基础。接着再具体分析这种文化交流的意义,可从文化交流有利于增进文化的合作与发展,有利于文化创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等角度具体论述。‎ ‎ 24.(2015·海南政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1)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10分)‎ ‎【答案】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 ‎ 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 ‎ ③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 25.(2015·浙江文综)祠堂是崇宗祭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10分)‎ ‎【答案】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 ‎ 【解析】对于本题,需要对材料信息进一步加工锤炼,提取出相应理论点。题中设问是建设礼堂文化,而材料中出现祠堂文化,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显然建设礼堂文化,要发挥祠堂文化这一传统文化的作用;但材料也有明确信息,祠堂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那就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同时材料中还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信息,显然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26.(2015·福建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在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 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 “一带一路”示意图 福建自贸区示意图 ‎ 材料三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三,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12分)‎ ‎【答案】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 27.(2015·天津文综)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 ‎【答案】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确定理论分析范围,然后回忆相关课本基础知识,并且审读材料,做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 28.(2015·安徽文综)材料二 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 ‎ 自古以来,专注细节、精益求精一直是中国工匠秉承的精神,这种精神铸就了传统制造业的辉煌,也是助推现代制造业的重要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自觉弘扬工匠精神,主动担当历史责任;要将工匠精神与现代高科技高度融合,创造高品质产品,满足用户消费。中国制造正在敞开一扇扇新的梦想之门。‎ ‎(2)根据材料二,阐明“工匠精神筑梦中国制造”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文化反作用于经济,工匠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体现,是助推制造业发展的精神动力。‎ ‎ ②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弘扬工匠精神,担当历史责任。‎ ‎ ③文化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秉承传统工匠精神,又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