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学案-高中生物学常见题型解题要点+综合试题题型分类探析+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高考生物学案-高中生物学常见题型
解题要点+综合试题题型分类探析+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生物学常见题型解题要点(附参考答案)
生物学中常见的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图表题、实验设计题、材料分析题等。
各种题型自有各自的解题要点和技巧。同样的题型在不同学科中也有不同的解法。
一 选择题:
选择题大多由题干和选项组成,由单选和多选之分。生物学中常见的为单选题,考察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辨析为主。解答选择题,一审题要严,二方法要对。
审题严,是指对题干和选项要仔细审题,分析语句,抓住关键,特别是要辨析一些易混淆的
概念、名词。对于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名词要认真分析,去伪存真。有的题目要运用一定的原理和计算
方法方能解答。
方法对是指解选择题时要注意正确的方法,否则,轻则浪费时间,重则前功尽弃。解选择题
的方法主要有作答法,排除法,计算法,推断法,比较法等。
二 填空题(解答题)
此类题目源于教材段落或稍加变更,对答题的规范要求较严,因此在解题时要注意做到“规
范,达意,通顺”。
“规范”即尽可能用教材原句答题,特别是一些专用名词,绝不可妄加更改。
“达意”即填入的内容必须符合整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要能很好地表达出题者的意图及答题
者的思路。同时这也是在“规范”达不到时的一种变通,以尽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分。
“通顺”是指填入的语句要使得整个句子通顺,段落意思明了,符合语法规则。有的同学答
的题意思也对,专用词也正确,而把填入的内容放在整个句子或段落中一读,便漏洞百出,甚至造成“歧
义”。
三 图表题:
图表题是运用图形或表格来帮助出题者设疑和解答者解题的一类常见题型。其中又可分为以
下几类:(1)结构图(2)细胞分裂图(3)遗传系谱图(4)生理生态图(5)实验装置图(6)其他综合
图(7)表格图等。对于这类图表题,须做到“分析图表,采集要素,分析特点,关注变化”方能顺利解
答。下面就(2)(3)(4)三类题的解法作一详细说明。1 细胞分裂图:细胞分裂图一般要求是(1)该图
所示分裂类型及时期;(2)该图细胞内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统计;(3)该图往前往后时期的情况等,
其中关键是判断分裂时期,一般采用下面两步来判断:a 同源染色体情况。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则一
定处于减Ⅱ各期;如有同源染色体,又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分离等变化,则必为减Ⅰ各期;如有
同源染色体而无上述行为变化,则一定为有丝分裂各期。b 根据细胞分裂各期特点,判断所处具体时期。
2 遗传系谱图:遗传系谱图一般要求根据图谱判断遗传模式,求出某些个体基因型和某些组合后代的性状
几率。其中关键是判断遗传模式和求几率。
关于判断遗传模式,可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a:判断:Y 染色体遗传
男有女无
b:判断显隐性
双亲无,子女有-----隐性
双亲有,子女无-----显性
不隔代遗传-----显性
隔代遗传-----隐性
c:判断基因位置
女有父无------常染色体
无性别差异------常染色体遗传
有性别差异------伴 X 遗传
有病个体男多于女------伴 X 隐性
有病个体女多于男------伴 X 显性
关于几率的求解,最关键的是注意统计范围,要辨别清楚“有病男孩”和“男孩有病”是不同的统计范围,
几率也就不同。
3 坐标曲线图:此类题一般题目给出一张坐标曲线图,然后要求根据图表分析曲线变化的情况,变化原因,
各曲线间相互关系等。对于这种题目,关键抓住以下几点:(1)横、纵坐标的含义:即横坐标,纵坐标分
别代表什么量的变化。含义不同,所得的结论也就不同。(2)曲线发生变化的转折点分析:曲线发生变化
的转折点,往往与横或纵坐标及其他条件的改变有关,应认真分析这些关系,结合所学原理,找出因果关
系。(3)抓住要点,规范答题:经分析后对曲线的成因有了深刻的理解,然后结合所提问题,精心组织语
言,按照“规范,达意,通顺”原则填写答案。
四 实验题
实验题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实验分析题;一类是实验设计题。
对于实验分析题,主要是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进行分析,作出合理解
释,辨别实验错误等。对这类题要密切联系所学实验内容(包括课文内的实验)仔细分析,一般不难解答。
对于设计题,一般要求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仪器,设计一实验,来验证或说明某一生命现
象。这类题相对难度大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1)联系经典实验。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经典实验,如生长素发现,孟德尔遗传实验,米勒实验,噬菌体
侵染细菌实验等等。这些经典实验中较详尽地介绍了实验设计原理,过程,结果等,体现了科学家严谨踏
实的研究风格,值得同学们学习和模仿。如,孟德尔实验即体现了“观察→实验→现象→解释→验证→结
论”的科研过程。我们在设计实验时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思想来构思自己的思路。
(2)严密设计过程。在设计实验时要防止粗枝大叶的做法,想当然的做法,而要科学严密地设计实验过
程。特别是对照系的创立一定要保证只有唯一变量,其它相同条件必须提出,而不能省略。
(3)综合理化规范:在生物实验中使用到许多理化实验仪器和药品。如天平,试管,滴瓶,量筒,乙醚,
石油醚等。在使用这些仪器和药品时要严格按照理化实验要求执行,不能随便应付。
(4)注意学科特点:生物实验毕竟是研究生物的实验,因此它又有其本身的特点。在实验设计时也要注
意到学科特点。例如,植物杂交实验中的年限计算,动物杂交实验、动物生理实验中的可操作性等问题都
要认真考虑,以免犯科学性错误。
五 材料分析题
这种题目要求学生在阅读一段材料之后,分析解答相关问题。解这类题要做到以下两点:
(1)认真阅读材料,充分联系教材:所给材料大多是第一次见到,因此应认真加以阅读,并分析其中的
关键语句,中心思想,然后得出一个总体概念;紧接着必须尽量与教材内容挂钩,所谓“题在书外,意在
书中”,所供资料必定要运用教材理论去解释,理解,因此,一定要找到与教材的衔接点。只有这样才能
正确把握解题方向和思路。
(2)给合各题要求,规范答题要求:各个题目所做要求不同,在分析了所供材料并找到教材衔接点后,
就可以根据各题的要求来解答了。在解答时不要就题论题,而应认真分析,挖掘其延伸义,并尽可能用教
材语言,规范答题。对于联系教材的有关原理、概念等,一般要求在答题时复述作为论点或论据。
生物题型千变万化,各类题目的解法自有各自的特点,但也不能死搬硬套而应该结合具体题
目展开分析,逐步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规律。
高考生物综合试题题型分类探析(附参考答案)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轨迹,综合试题已经成为新高考生物科试卷的主力题型。而且综合试题具
有以下明显的特征:
1.知识的整合性 生物综合试题包括了学科章内跨节综合、学科内章节综合、甚至跨学科综合,
强调了知识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因此可以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角度、条件和方法的能力,能否
对知识融会贯通,重组、整合多个知识,灵活寻求试题答案以显示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情景的模拟性 综合试题往往在信息和材料方面以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线索为背景,材料
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生物的角度看,当前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问题、人类的疾病与健康、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问题等等都可被列为综合试题的背景。
3.应用的普遍性 综合题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生物学的基本
概念和原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往往以现实问题立意,突出自然科学与科技进步
及社会发展的联系。
4.思维的开放性 思维的开放性是指解题的思维方向不惟一,或殊途同归或扇形发散。这类试题
往往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问题情境,学生要自己选取相关的知识或方法来解答,使学生“灵活运用”是
这类试题突出的特点。
5.答案的多样性 标准化答案会禁锢人的思维,导致学生无条件服从书本和答案,扼杀学生的创新
精神。而这类综合试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有不同的答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答案开放的试题,能
激发学生的思维,为教与学提供更大的空间,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探究的过程性 探究是科学的核心,重视探究是新课程教材的特点,表现在高考试卷中则要较多
地关注生物学概念原理的运用过程。
7.实验的设计性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必出的内容,从近
几年的实验题在高考中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结实和分析的
能力成为命题趋向,其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
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
验改进方法等。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
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综合试题真正体现了高考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移,下面结合试题进行分类探析。
1. 文字信息迁移题
信息迁移题是生物学科高层次的能力要求,信息迁移题是高考试卷中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题型。信息
迁移题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产、生活及科技的发展,考查学生接受处理信息、加工利用信息、反馈表达信
息、迁移创新信息的能力。因此从本质上看,信息迁移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字信息迁移题是以一段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解题时必须通过阅读完成信息筛选、信息加工、信息运
用,才能完成试题目标。根据信息迁移题的特点,一般这类题型的命题意图是:从能力立意(决定考查那
些知识和原理)→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确定设问(提出要考生回答的问题)。其解题方法为:阅读→
审题→找出问题的实质→联系相关的学科知识→写出完整答案。这就要求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牢牢把握
住生物现象的一般规律、原理和特征,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例 1:1977 年,科学家在深海中的火山口周围发现热泉。热泉喷出的海水温度超过 300℃,并且富含硫化
氢和硫酸盐。令人惊奇的是,在这样的海水中,竟发现大量的硫细菌。这些硫细菌通过过氧化硫化物和还
原二氧化碳来制造有机物,在热泉口还发现多种无脊椎动物,如大海蛤、蟹、管水母、没有口也没有消化
道的管居环节动物等。近 20 年来,人们不断在深海发现这样的热泉生态系统。有些科学家认为热泉口的
环境与地球上早期生命所处的环境类似。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
(2)与一般的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特殊之处?
(3)研究热泉生态系统有哪些意义?
解析:显然上述硫细菌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化能自养型。根据生态系统的成分逐个进行比较,可以得出有以
下几点不同:(1)能源是化学能,而不是太阳能;(2)生产者是化能自养细菌,不是绿色植物;(3)无机
环境是高温、高压、无光环境,不是常温、常压、有光环境。以上特点,打破了人们对生物的常规理解,
给科学界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如在没有阳光的深海,化能合成细菌和周围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构
成的复杂生态系统,怎样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这些特殊的生物如何生存等等,因此其意义是:丰富
了人们对生物适应性或多样性的认识;对研究生物抗高温、抗高压的机理有重要价值;对研究生命的起源
和生物的进化有一定意义。
特别点评:这是一题典型的文字信息迁移题,考查考生对生态系统知识的理解应用和分析能力。背景材料
并不是课本的,体现了高考“即遵循大纲,又不拘泥于大纲”的命题原则。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背景材料,
找出其所描述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以及和一般生态系统不同的特点,然后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根据其独
特之处来寻求研究其的意义所在。
2. 图象图表信息迁移题
图象图表信息转换是生物学科较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是高考试卷中考查学生能力的常见题型。生物体
内的生理过程往往随着时间、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些规律往往通过曲线的形式表达出
来,以曲线、图表为载体,可考查学生将图表转换成文字表达,或把文字转换成图表表达,甚至图表间的
转换能力。这类试题能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而且有较好的
区分度,所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和重点。
例 2.(09 北京卷)30.(16 分)
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 用,美国一
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 3 年实 验。实验区
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 1、2),两个山谷各有一 条 小 溪 。
1965 年冬,研究人员将 2 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 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 量 , 发 现 2
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 40%。两条 小溪中的硝
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 N2 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
物的两大类生物是 。
(2)氮元素以 N2、NO3
-和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 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 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 。
(4)1966 年 5 月后,2 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 。
(5)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水不宜饮用。在人体消化道中,硝酸盐可转变成亚硝酸盐。NO2
-能使 DNA 中 C-G 碱
基对中的“C”脱氨成为“U”。上述发生突变的碱基对经两次复制后,在该位点上产生的碱基对新类型
是 、 。
(6)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 。
(7)该实验结果说明森林群落中植被的两个主要作用是 。
答案:
(1)生物固氮 闪电固氮 植物和微生物
(2) 3NH 蛋白质,核酸
(3)对硝酸盐的利用量不同
(4)①丧失了植被对硝酸盐的吸收
②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
(5)T-A U-A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成 N2,返回大气,雨水的冲刷
(7)涵养水源,同化无机环境中的氮元素
解析:
(1)大气中 N2 进入生物群的主要途径是生物固氮,另外还有闪电固氮。能够固氮的生物有植物(如:大豆)
和微生物(如:圆褐固氮菌和根瘤菌)。
(2)氮元素以 N2、NO3
-和 NH4
+ 的形式被生物吸收,并参与生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类生物大分子的合
成。生物体内的生物大分子有蛋白质、核酸、脂质、糖类,而 N 元素是核酸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元素。
(3)据图分析可知,1 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可能是不同季节生物对硝酸盐
的利用量不同。
(4)1966 年 5 月后,2 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从来源和去路上分析:一个是因为硝酸盐
的去路减少,二是因为硝酸盐的来路增加。根据题意,1965 年冬,2 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被砍倒留在原地,
丧失了植物对硝酸盐的吸收;动植物遗体分解后,产生的硝酸盐进入小溪,导致小溪中硝酸盐的含量急剧
升高。
(5) U-A U-A A-T(新类型)
C-G U-G
G-C G-C C-G
(6)通过细菌的作用将硝酸盐最终变为 N2 返回大气或雨水的冲刷,可以将 N 元素从森林群落中输出。
(7)植物被砍倒,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增加说明植物可以同化无机环境中的 N 元素;将 2 号山谷中的树
木全部砍倒,发现 2 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 40%,说明植被还有涵养水源的作用。
3. 数据处理型试题
数据处理型试题是利用生物学知识,通过对数字的分析和计算等处理方式来考查某个生物现象或规律
的试题 ,它形式简洁、信息容量大、考查角度灵活、思维容量高,且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在新高考生物
试题中常出现用数学计算的方法研究生物新陈代谢过程中物质或能量的变化规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生动
而直观地表达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生态系统中种间关系和种群数量变化;用概率计算预期遗传发生的结
果;微生物生长曲线中的相关的计算等等。
例 3.(09 江苏卷)27.(7 分)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上世纪 50 年代从江西引进
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 。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 。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 5 级,每
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等级 a级 b级 C级 d级 e级
高度(cm) h≤10 10
300
数量(株) 120 62 32 16 6
根据表中数据,在答题卡...上的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 。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
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 关系。
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 柱形图见下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相关知识。(1)由于从江西引进到中山植物园,远离原生长地进行的保护,所以称为
迁地保护(易地保护);(2)对植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样方法,活动范围比加大的动物采用标志重捕
法;(3)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年个体比较多,老年个体少,中年个体在其中间,所以为增长型。(4)鸟类吃
红豆杉的种子,所以是捕食关系,鸟类又为种子传播提供便利,所以还存在互利共生关系。
特别点评:就数据处理型试题而言,本题为计算推理型试题,其于在高考中出现的题型还有分析比较型、
数据计算型等类型。
4. 概念原理整合应用题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科学体系中思维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人们对丰富多彩的生命活动本质属性的概
括和总结。生物学理论揭示了生命活动变化的规律,是生物学知识体系的主体内容。学习这些原理、规律
的发现过程、发现方法,理解其使用条件、范围,并能够运用这些原理、规律指导时间活动,解决实际问
题,是中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在中学生物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主动运输原理、渗透吸水原理、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数量的变化规律、DNA 的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
中碱基互补配对规律、遗传基本定律、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原理、现
代进化理论、细胞质遗传、免疫理论等等,这些内容是历年来高考命题的主要考查点。
例 4.昆虫学家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昆虫产生基因突变,导致酯酶活性升高,该酶可催化分解有机磷农药。
近年来已将控制酯酶活性合成的基因分离出来,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它导入细菌体内,并与细菌内的 DNA
分子结合起来。经过这样处理的细菌仍能分裂繁殖。根据书、上述资料回答:
(1)人工诱变在生产实践中已取得广泛应用,因为它能提高———,通过人工选择获得————。
(2)酯酶的化学本质是—————,基因控制酯酶的合成要经过—————和—————两个过程。
(3)通过生物工程产生的细菌,其后代同样能分泌酯酶,这是由于——————,
(4)请你说出一项上述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
解析:本题综合了人工诱变育种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基因工程生产能保护环境的细菌以及基因
控制性状的过程等生物学知识,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生物科技新成就。
(1)诱变可以提高突变频率(另外还能大幅度改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等),通过人工选择获得人们所需
要的突变性状,因而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2)当产生了高酯酶活性有关的基因后,就可控制酯酶合成的基因随着细菌 DNA 的复制而复制,并在后
代中得以基因表达。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需转录和翻译两个连续的过程。
(3)由于该科研成果的应用前景应紧扣题干信息强调保护环境,因此可降解污水中的有机农药,其带来
的间接后果是避免了有机磷农药的污染,保护了环境。
特别点评:用生物学基本原理来分析研究现代生命科学前沿课题是新高考的方向。其解题思路一般为:阅
读情景材料→理解:材料筛选→思维整合:确定概念原理→联系材料:组织答案。
5.反向论证型
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新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知识,新成就形成了许多新观点,多年使用的教材某
些知识点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或本身就存在着争议),因此而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反向论证题,
此类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观点、某一实验、某一研究成果进行讨论与评价,作科
学的论证”,如 1999 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第 45 题对生命起源的论证。
例 5.近几十年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成果层出不穷,生物学的观点不断更新或面临挑战或得
到补充。
资料一:80 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奥尔特曼和切赫研究和发现了的 RNA 催化功能,由此他俩获得了 1989 年
的诺贝尔化学奖。
资料二:1996 年英国曼延的“疯牛病”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一种能致病的蛋
白质,它不含核酸,我们称之为朊病毒,美国生物学家普鲁辛纳就是由于研究软病毒做出了卓越贡献,而
获得 1997 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研究朊病毒发现,朊病毒的复制倍增并不是为以核酸为模板,而是以
朊病毒自身为模板的。
资料三:1997 年英国的克隆羊“多利”的诞生轰动了全球。克隆羊“多利”是英国的维尔穆特博士领导的
科研小组将高度分化的成年绵羊乳腺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细胞中获得成功。
根据你所了解的生物学知识,上述的三则资料内容对哪些原有的生物学观点提出了挑战或补充或完
善?请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
解析:RNA 催化功能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除酶以外,还可以从其他物质中寻找生物催化剂。以前人们认
为病原体对其他生物的毒性从根本上讲来自核酸,但朊病毒不含核酸,却能致疯牛病,使人民对中心法则
的认识视野又大大到扩展了。体细胞有该种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单个体细胞发育成的新的生物个体,叫
做细胞的全能性,克隆羊的成功表明,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否认了动物体细胞发育不
具有全能性的这一传统观念。对动物细胞的全能性的开发,将会给人类带来福音。
特别点评:解此类题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首先要简要阐述前人实验的依据、过程及结论,然后再将题给
资料与背景知识相比较,概括出自己的论据、论点,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6.实验分析与解释类题
研究历年来的高考题中的实验题和得分率表明: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对实验结
果的归纳、总结能力是主要的设问角度且又是考生的弱点所在。实验原理是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依据,
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指导应用和验证,实验原理在实验中的理解和应用是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
理解应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的理解能力、实验条件的
控制和对实验结果的归因分析能力。
例 6.某同学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创新,分别采用 0.3g/ml
蔗糖溶液、0.5g/ml 蔗糖溶液、1mol/LKNO3 溶液和 1mol/l 醋酸溶液制作了四组临时装片,并用显微镜随时
观察。发现前三组在 2-3 分钟后发生了部分质壁分离,5 分钟后质壁分离现象明显,而第 4 组无质壁分离
现象发生。
对前三组在观察到明显的质壁分离现象后,再过 5 分钟观察,防第 1、2 组无变化,而第 3 组却发生了自
动复原现象。然后对前 2 组装片滴加清水,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第 1 组 4-5 分钟后复原,而第 2 组无变化,
不能发生复原。
请分析各组装片发生变化的原因。
解析:(1)0.3g/ml 蔗糖溶液由于浓度适中,可以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而 0.5g/ml 蔗糖溶液能够使细胞发
生质壁分离,但由于浓度过高,使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死亡的细胞不能发生渗透作用,当然不会再复原。
(2)1mol/LKNO3 溶液由于其浓度高于植物细胞液浓度会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细胞膜上有运输 K+ 和 NO3
-
的载体,所以会通过主动运输吸收 K+ 和 NO3
-,导致细胞液浓度增高,引起复原现象。
(3)1mol/l 醋酸溶液为酸性物质,破坏了原生质层的选择透过性,导致细胞死亡,故细胞不会发生质
壁分离。
特别点评:解答此类题目时,要善于运用实验原理,有针对性的从题目中提供的各种特征入手,找到解题
的切入点。训练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对每一个实验都要弄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熟悉实验器材,掌
握实验方法和步骤,既要重视实验结果,更应该重视对结果的分析,学会深原和推论;能正确处理数据,
对结果整理与计算,得出正确结论,能处理非预期现象。
7.实 验设计与评价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生物实验一直是生物学高考必出的内容,从近几年的实验题在高考中
题型变化来看,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侧重考查学生对实验进行结实和分析的能力成为命题趋向,其
中设计型实验题更是热点。所谓实验设计,就是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
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主要考
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学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境
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例 7. 为验证“镁是植物生活的必需元素”,三位同学进行了实验设计,下列是实验的基本思路。请分别
指出三个实验思路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再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1)实验一: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用符合实验要求的容器进行培养。对照组容器内只盛有蒸
馏水,实验组盛有用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并对溶液通气,观察比较
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2)实验二: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砂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
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蒸馏水,实验组浇以蒸馏水配制的镁盐溶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
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3)实验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大豆幼苗,栽培在盛有破性土壤的容器中(砂性土壤肥力均匀,容器
符合实验要求),对照组浇以含有植物必需的各种元素的完全营养液,实验组浇以不含镁离子的完全营养
液,两组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观察比较两组植物的生长发育情况。
(4)下面由你进行实验设计,请写出你的设计思路。
解析:实验设计题的的解题关键在于把握实验原理。此题的实验原理是:要确定植物体内某种元素是否为
必需元素,最好的方法就是溶液培养法,即在人工配成的完全营养液中除去或加入某些元素,观察植物的
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的变化。当除去完全培养液中某种元素时,如植物发育正常,就表示这种元素不是植
物必需的;如植物发育不正常,但当补充该元素后恢复正常,即可断定该元素是植物必需的。但采用土壤
培养法来研究这个问题时比较困难,因为土壤特性复杂,可能含有各种矿质元素,矿质营养无法控制。下
面应用这一原理对本题做一解析:(1)实验一,由于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培养液中都缺乏植物正常
生长所必需的矿质营养,因此两组植物都不能正常生长。虽然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条件有差异,但最终
实验结果相同,无法辨析两种溶液的优劣,不能达到实验目的。(2)实验二,也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因为
不管是对照组还是实验组,虽然浇以不同的溶液,但由于植物栽培在土壤中,土壤内可能已经含有各种矿
质元素,包括有镁存在,因此短期内两组植物都不缺镁,都可以正常生长,实验条件和效果是相同的,实
验没有意义。(3)实验三与实验二类似,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一样的。(4)通过对上述三问的总结分析和实
验原理的了解,再加上前面对答题思路的讲解,参照第一问和第三问的表述,描述实验步骤,得出答案。
特别点评:设计一个实验,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了解题目要求,明确实验要验证的“生物学
事实”是什么?要验证此“生物学事实”的哪一个方面?(2)分析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所依据的科学原
理是什么?涉及到的生物学及相关学科中的那些方法和原理。(3)确定实验器材的选择:要根据实验所提
出的问题和要求,联系命题者所提供的器材,准确判断和选取实验所需的用具及材料。不要少用或多用。
(4)设置实验步骤:分析每一环节之间的关联性,或几个相关实验的延续性,安排实验的最佳程序。(5)
预期结果和分析: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实验结果进行表达和处理。另外要注意的是,进行实验程序设
计时,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单因子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
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观察其对实验
结果影响的程度;设置对照原则,即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训练这方面的能力是:
重视课本中涉及到的实验程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去分析设计与课本有关实验以及其他实验。
8.条件讨论分析型
所谓条件讨论分析型就是提供一定的数据、现象,让学生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找出数据、现象后
面隐藏的本质规律,提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写出其中的方法的信试题。这种试题不仅不够训练学生的知
识应用水平,而且能够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规律的能力。
例 8.根据已学过的知识,不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药剂,请设计出不同方法来培育图示的植物盆景,并说
明原理。
解析:方法 1:给予单侧光照。其原理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光侧分 布少,背光
侧分布多,结果背光侧生长较快,植株向光弯曲生长,利用的是植物的 向 光 性 原
理。
方法 2:将花盆横放,使植株水平放置一段时间,待植株向上弯曲 后再摆正。
其原理是地心引力引起生长素在近地面分布多,背地面分布少,结果近 地 面 生 长
快,植株向上弯曲。
此题考查了学生“能应用生物学基本知识分布和解决一些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有关现实问题”的
能力,所用生物不同知识有不同解法,除上述两种方法外,如果题设不加限制,还可考虑人工修剪和使用
药剂,体现了解题方法的开放性。
特别点评:这种类型的试题题目给出了部分条件及确定的结论,要求学生深入认识题中的内部联系,写出
能得到结论的有种条件。这类试题常以基础知识为背景设计而成,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归
纳推理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9.生命科学前沿开放题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理科考试说明》和《生物科考试说明》先后对有关自然科学基本知识的理解能力
这条目标中明确要求:了解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和成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通常这一条内容课本中是
没有的,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这就是我们通常称为的以现代科技为背景的热点问题。
这类命题,通常以信息给予题形式出现。试题提供较为详细的背景材料,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要求考生
结合所给信息和自己掌握的知识,独立解决所提问题。
例 9:2001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科学家。这三位科学家发现了调控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
因,以及相关的酶和蛋白质。这项工作对肿瘤研究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同种生物不同类型细胞之间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有差异。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的细胞周期
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胞的____________。
( 2 ) 测 定 某 种 细 胞 的 细 胞 周 期 持 续 时 间 长 短 时 , 通 常 需 要 考 虑 温 度 因 素 。 这 是 因 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称恶性肿瘤为细胞周期病,其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____________,导致细胞周
期失控,癌细胞无限增殖。
(4)治疗恶性肿瘤的途径之一,是用药物抑制____________的合成,从而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
在分裂间期。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____________期。
解析:(1)蛙胚卵裂期动物半球细胞分裂比植物半球细胞快,所以其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比植物半球细
胞的短。
(2)在分裂细胞周期中有许多酶参与,容易受酶的影响,而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
(3)根据是调控细胞周期的基因发生突变
(4)由于将癌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断在间期,因此主要是用药物抑制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如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分裂期(前期)。
特别点评:新高考注重能力考查,试题背景常以前沿的生命科学为材料,具有能力的开放性。近几年高考
试题涉及的生命科学的前沿领域有: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干细胞研究、纳米材料、爱
滋病、癌症、克隆技术、生态农业、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中的生物学知识等等。读懂前沿素材所表达
的生物学内涵是解答前沿开放题的前提,具有开放性思维是答题的关键。
高考生物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选择题是一种客观性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在一定程度
上也可以考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考试时如果解答方法使用得当的话,不仅可以提高得分率,而且还可
以节省答题时间。本文中的解题方法就是根据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选择题目归纳总结出来的,并对解题过程
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简要说明。
【解题方法示例】
(一)直选法
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和提出来的问题以及已学的知识,可直接得出答案。这是选择题中常用的
方法。
【例 1】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属于( )
A.核酸 B.糖类 C.蛋白质 D.脂质
解析: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持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物质是性激素,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类物质,
因此答案为 D。
(二)排除法
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先把不正确的选项排除。一般来说,组合答案的题目多采用
这种方法。
【例 2】进行无性生殖的生物,其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 )
A.基因突变和和基因重组 B.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C.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D.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解析:一般来说,基因重组(指基因的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因此,只
要选项中有基因重组,该选项即可排除,所以答案选 C。
(三)比较法
对于相似性特别强的选项要充分比较,通过题干中的条件或已知的知识进行分析,以确定答案。
该种方法一般常和其它方法混用。
【例 3】一种细菌的 RNA 由 360 个核苷酸组成,它所编码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 )
A.约 360 个氨基酸 B.整 120 个氨基酸
C.约 1080 个氨基酸 D.少于 120 个氨基酸
解析:由于 RNA 中的 3 个核苷酸决定一个氨基酸,因此 RNA 中 360 个核苷酸应决定 120 个氨基
酸,比较 B 选项和 D 选项,考虑到终止密码的话,答案应选 D。
(四)求同求异法
即对题目中所给的 4 个选项进行对比,找出其中 3 个选项的某些共同特征(或某一个选项不
同于其它 3 个选项的特征),即可得出答案。
【例 4】大气中的 N2,经过固氮后形成的化合物中,哪一组化合物被植物体吸收后直接可用于
蛋白质的合成( )
A.NH3 和 NO3- B.NH4+和 NO2-
C.NH4+和 NH3 D.NO3-和 NO2-
解析:氮元素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中的含氮部分,即氨基(-NH2)及其残基(-NH-)。对比四
个选项与氨基及其残基的结构,只有 C 选项中的结构与氨基的结构最相近,所以答案选 C.
(五)逆向思维法
即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解答行不通或很复杂的话,不妨换一种思维方式,先求相对立的一种情
况,然后再利用所求的数据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例 5】基因型分别为 ddEeFF 和 DdEeff 的 2 种豌豆杂交,在 3 对等位基因各自独立遗传的条
件下,其子代表现型不同于 2 个亲本的个体数占全部子代的( )
A.1/4 B.3/8 C.5/8 D.3/4
解析:由于子代中表现型不同于 2 个亲本的有多种,如果不做遗传图解的话,很不容易写出
来,这样就给解答造成了困难。根据题干中亲本的基因型我们可以知道其表现型,我们不妨先求出子代中
与亲体表现型相同的个体所占的比例,然后用 1 减去所求的比例即为题目中所求的答案。
该题中与亲本 ddEeFF 表现型(隐显显)相同的比例为:1/2×3/4×1=3/8,与亲本 DdEeff 表现型(显
显隐)相同的比例为:1/2×3/4×0=0,所以子代表现型不同于 2 个亲本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为:1-(3/8
+0)=5/8,答案选 C。
(六)图解法
对于一些比较抽象或比较复杂的问题有的可以借助图解来辅助解答。
【例 6】已知一段 mRNA 含有 30 个碱基,其中 A 和 G 有 12 个,转录该段 mRNA 的 DNA 分子中应有
C 和 T 的个数是( )
A.12 B.24 C.18 D.30
解析:首先画一条线代表 mRNA,再在其上边画两条线代表 DNA,把题中所给的条件标在图上,然
后用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导即可得出答案为 D。
(七)逆推法
即根据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反推出结果。
【例 7】把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被染成蓝色的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 )
A.受精卵 B.受精极核 C.胚珠 D.胚囊
解析:玉米种子中被碘液染成蓝色的是淀粉,而淀粉存在于玉米的胚乳中,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
育来的,所以答案选 B。
(八)代入法
把选项做为已知条件再结合题干中所给的条件进行推理,若结果与题干中的相关条件相符,即为
正确答案。
【例 8】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是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
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 BbCc 的个体怀“个体 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
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 3:3:1:1。“个体 X”的基因型为( )
A.BbCc B.bbCc C. Bbcc D.bbcc
解析:让 A、B、C、D 四个选项做为已知条件,分别与个体 BbCc 交配,A 和 D 与 BbCc 交配的结
果是四种表现型的比为 9:3:3:1 和 1:1:1:1,与题干中的条件不符,被排除;B 与 BbCc 交配的结果
是对应四种表现型的比为 3:3:1:1,而 C 与 BbCc 交配的结果是对应四种表现型的比为 3:1:3:1,所
以答案为 B。
(九)假设法
先假设某种情况正确,结合题干中的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如果行得通,说明假设正确,否则另一
种情况是正确的。
【例 9】现有世代连续的两管果蝇,甲管中全部是长翅(V)果蝇,乙管中既有长翅(V)果蝇,
又有残翅(v)果蝇,两管中的世代关系可用一次交配实验鉴别之。最佳交配组是( )
A.甲管中长翅果蝇自交繁殖 B.乙管中长翅果蝇与残翅果蝇杂交
C.两管中全部长翅果蝇互交 D.乙管中全部长翅果蝇近亲交配
解析:具有世代连续关系的两管果蝇,只能有以下两种可能性:甲为乙的亲代或乙为甲的亲代。
甲管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 VV、Vv,若让其交配产生后代,情况复杂难以判定。乙管中残翅果蝇的基
因型为 vv,长翅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有 VV、Vv,若将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杂交得到的 F1,F1 中若全为长翅,
则说明乙为甲的亲代;若 F1 中出现了残翅,则说明乙为甲的子代。答案为 B。
(十)化简法
把题干中比较复杂的信息简化处理。
【例 10】用糊粉层红色的玉米(prpr)作母本,紫色的玉米(PrPr)作父本进行人工授粉,母本果
穗上所结籽粒应完全为紫色籽粒(Prpr),但在对多个杂种 F1 果穗上的 647102 粒籽粒的观察中发现了 7
粒淡红色的籽粒,导致这种遗传性状表现的最大可能性是( )
A.父本花粉中 Pr 中混有母本花粉 Pr
B.个别是父本花粉的 Pr 基因突变为 pr
C.个别母本卵细胞的 pr 基因突变不 Pr
D.不同环境条件下的 Prpr 的表现型不同
解析:把题干中 Pr 设为 A,pr 设为 a,则糊粉层红色的玉米(prpr)可写做 aa,紫色的玉米(PrPr)
可写做 AA,母本果穗上所结紫色籽粒(Prpr)写做 Aa,杂种 F1 果穗上的 647102 粒籽粒中发现的 7 粒淡
红色的籽粒应为 aa(prpr),据推测只能是原来的 A 突变成了 a,即 Pr 变成了 pr,答案为 B。
【注意事项】
(一)澄清题干中所给的概念,避免概念混淆
【例 11】大豆根尖细胞所含的核酸中,含有碱基 A、G、C、T 的核苷酸种类数共有( )
A.8 B.7 C.5 D.4
解析:核酸包括 DNA 和 RNA 两种,有的学生可能会由于忽略“核酸”一词,通过 A、G、C、T 四
种碱基误以为是 DNA 而把答案错选为 D;也有的学生只注意了“核酸”一词而忽略了题干中没有给出碱基
U 而把答案错选为 A;还有的学生可能错把“核苷酸”当成“碱基”而把答案错选为 C;该题的正确选项为
B。
(二)找出、找全题干中所给的关键词语
【例 1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
射弧的( )
①传入神经 ②传出神经 ③感受器 ④神经中枢 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解析:此题容易忽略“腰椎部受外伤”而把答案错选成 D。位于腰椎内的结构有传入神经、传出
神经和神经中枢,而感受器和效应器位于腰椎外,由于该病人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可推测他的
传出神经和神经中枢受到损伤,故答案为 A。
(三)注意避免思维定式对解题的影响
【例 13】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的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体杂交,F2 中重组类型的个体占总数
的( )
A.3/8 B.3/8 或 5/8 C.5/8 D.1/16
解析:受教材中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进行杂交的两纯合亲本分别为双显
性个体和双隐性个体,其 F2 代表现型的比就是 9:3:3:1,其中比例为 3 的两种个体为重组类型,占总
数的 3/8。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即为一显一隐和一隐一显两纯合亲本,其 F2 代表现型之比也是 9:
3:3:1,但比例为 9 和 3 的个体为重组类型,占总数的 5/8,所以该题的答案应为 B。
(四)充分挖掘题干中的隐藏条件
【例 14】香蕉的某一性状变异,其变异不可能来自( )
A.基因重组 B.基因突变 C.染色体变异 D.环境改变
解析:香蕉是三倍体,靠营养生殖,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所以选 A。该题中的“香蕉是三
倍体,靠营养生殖”即是隐藏条件。
(五)排除题干中的迷惑条件
【例 15】下图所示实验中,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分别入在甲、乙、丙三株幼苗切面的不
同位置上,然后从左侧单侧照光,下面实验结果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向右侧弯曲生长 B.乙直立生长
C.丙向左侧弯曲生长 D.甲、乙、丙都弯向光源生长
解析:该题中从左侧单侧照光即为迷惑条件,学生以为有光即向光生长,而错选 A,实际上,
该题中由于去掉了尖端,失去了感光部位,光的有无对三株幼苗无影响,所以答案应为 D。
一般说来,在解答选择题时有时必需依靠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当遇到无
法解答的问题时,一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题干中所给的条件,把不正确的选项排除,然后
再对剩下的选项进行充分的对比,这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题干中所给的条件,如果还不行的话,尝试用一下
其它方法,也许会找到出路的。实在选不出来的话,再进行猜答。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充分的把
握,不要轻易修改答案。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