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长安一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题(文科)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总计 60 分) 1. 根据如图,我们可以推知当时 A. 诸侯分布反映经济水平 B. 国家分裂阻碍民族融合 C. 分封体系濒临土崩瓦解 D. 长江以南地区尚未开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中分布于黄河流域的诸侯国,主要是周王室同姓贵族,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 平相对较高,战略地位重要,A 正确;B、C 违背史实;图片中长江中下游有诸侯国“吴”, 钱塘江流域的诸侯国“越”,故 D 说法不准确。 2. “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 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等。这反映出这一 时期 A 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B. 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 C. 为秦统一六国奠定思想基础 D.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兼并 战争频繁,出现了天下统一的趋势,正式基于这种社会现实,思想家们才会以整个“天下” 作为思考的对象,提出“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主张,故选 D。并非所有诸子 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如墨家就主张“非攻”,故 A 项说法错误,排除;统一天下并非只是 法家的主张,材料只是以法家作为例子进行举证,其主旨不在于强调法家思想,排除 B;众多 思想家服务于各个诸侯国,并非都是为秦国服务,故无法得出 C 项结论,排除。 3. 战国时代,中国的名家讲求辨别名实异同,注重文字的意义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 - 2 - 由此可见,名家与雅典智者学派的相同点在于 A. 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 B. 有统一的政治追求 C. 普遍忽视民众的政治需求 D. 仅契合贵族的需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名家注重文字和逻辑关系,强调论辩技巧,善于语言分析。 这与智者学派注重实利,以逻辑方法作为辩论的工具,辩论方式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 有共同之处,都忽视“评价事物的客观标准”,故 A 正确;材料未涉及二者名家的政治追求 及民众的政治需求,BC 错误;D 与材料无关。 4. 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刘邦相国萧何曾连续强买田亩数千颐;到 武帝时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现象说明汉 代 A. 农耕经济得到发展 B. 统治者“无为而治” C. 君主权力严重衰退 D. 重农抑商没有落实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前期,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地主土地买卖、扩大地产的活动增多,使得汉武 帝时期“富者田连阡陌”,说明汉代,A 项正确;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不能说明统治者的治国理 念是“无为而治”,B 项错误;汉武帝时期买卖土地现象增多,不能说明君主权力衰退,C 项 错误;汉代前期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D 项错误。 5. 文献上关于曲辕犁的记载始见于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但在陕西三原发现的 贞观四年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这说明 A. 曲辕犁在北方更早使用 B. 文献参考必须多重印证 C. 壁画比文献更具可信度 D. 史料难以还原历史真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在贞观四年陕西三原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 比历史文献记载的要早,这说明“文献参考必须多重印证”,B 正确;A、C、D 说法绝对。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晚唐陆龟蒙的《耒耜经》,称江东犁、陕西三原发现的贞观四年 李寿墓中壁画上的牛耕图上,已经有了曲辕犁”,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鉴别能力,曲辕犁 - 3 - 的出现,标志着牛耕技术的成熟。 6. 据史料记载,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 70 万,其中皇室及服务人员 15 万,在京官吏约 3 万余,禁军和附近驻军约 12 万,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的读书人 1 万,共需粮食 580 万石 左右,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据此可以推知盛唐时期 A. 长安已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B. 对东南地区粮食需求增加 C. 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D. 坊市制度瓦解速度加快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长安在盛唐时期人口总数约 70 万”“其中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可知,唐朝时期长安人口增长明显,特别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数增长较快,这必 然导致长安的粮食紧张,由此增加了对东南地区的粮食需求,故选 B。材料并未提及长安的国 际影响力,无法得出 A 项结论,排除;“三冗”局面是北宋时分化事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结 果,而不是唐朝,排除 C;坊市制度瓦解是在宋朝,盛唐时期的长安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故 排除 D。 【点睛】本题考查盛唐时期经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结合所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较好地落实了历史解释这一学科核心素养,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依赖国家供给粮食的人口约 32 万”。 7. 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 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有人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材料表 明宋代 A. 体育事业腐化国家政治 B. 继承唐朝尚武之风 C. 文体发展得到官方支持 D. 商业发展渗透体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宋代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蹴鞠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专事负责 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体现的是宋代商业发展渗透着体艺活动,D 正确;ABC 与材 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 D。 8. 明末的徽商利用王阳明“四民异业而同道”的思想,大力宣扬商业利润是源于对“道”的 追求。这种现象反映了 A. 理学重功逐利的价值取向 B. 商人诚信经营的行业理念 - 4 - C. 明末道德虚伪的社会风气 D. 儒学穷途末路的信仰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士农工商”四民,虽然职业不同,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有益于人 民生活,因此商人对商业利润的追求也是益于民生,故 B 正确;A、C、D 与材料无关。 9. 康熙皇帝曾说:“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而雍正皇帝 则说:“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这表明 A. 德才兼备成为选官共识 B. 皇帝喜好决定政局兴衰 C. 皇权加强日益达到顶峰 D. 统治需要影响官员选拔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凡为臣子必须才德兼全”“朕用人原只论才技,从不拘限成例”可知,康 熙和雍正帝强调不同的用人标准,表明统治需要影响官员选拔,故 D 选项正确;A 选项不符 合材料“若有才无德,不如有德无才也”,故 A 选项错误;皇帝喜好不能决定政局兴衰,故 B 选项错误;皇权加强达到顶峰是军机处的建立,故 C 选项错误。 10. 1860 年 11 月,太平天国政权在常熟贴出告示:“谕各业户,各粮户,不论庙田、公田、 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第二年再出告示:“勒令百长司马,细查田数,尽数补出, 如再隐匿,察出二罪俱罚。”这些内容反映出太平天国政权 A. 重视地方经济的恢复 B. 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序 C. 注重削弱地主的实力 D. 与农民的关系在日趋紧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这表明其“力图恢复传统的经济秩 序”,B 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征收租税,ACD 与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材料的关键信息是“……不论庙田、公田、学田等俱要造册,收租、完粮。”,考 查的是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土地政策的理解,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照旧完粮纳税”,《天朝 田亩制度》并未实行。 11. 《辛丑条约》规定,天津二十公里范围内,不准驻有中国军队。1902 年,袁世凯仿照西 法创设保定警务局,后接管天津地方治安。1905,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材 料反映晚清 - 5 - A.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B. 努力转变治理方式 C. 军阀统治逐步建立 D. 坚决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20 世纪初,从创设保定警务局到清廷设立巡警部,统管全国警察事务,说明清政府 正努力调整地方治理方式,转变治安管理模式,B 项正确;由保定警务局管理地方治安到巡警 部的建立,不能体现中央集权,A 项错误;近代军阀统治是在辛亥革命以后建立起来的,C 项 错误;《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通过 “清政” 建立起统管全国警察事务的治安管理体系,不能体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 D 项错误。 12. 胡适在《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中说:“诸子自老聃、孔丘至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 拯挤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此文发表后不久,即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影响颇为巨大。 这说明 A. 历史研究应着眼于还原真相 B. 历史认识深受特定时代影响 C. 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传统文化 D. 社会变革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故其学皆应时而生”可知强调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 经济方面的反映,即历史认识深受特定时代影响,故 B 选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不同时期的 思想都是因社会的需要而产生,没有强调历史研究应着眼于还原真相、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传 统文化、社会变革必须进行思想解放的内容,故排除 A、C、D 选项。 13. 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 1894 年 中国产业工人 10 万人 1871—1911 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 105 次 1912—1919 年 罢工斗争达 130 多次 至 1919 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 200 万人 1915—1920 年 中国还有 1000 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A.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初试锋芒 B. 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 6 - C. 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要旋律 D. 工业发展推动社会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从 1894 年至 1920 年,产业工人的数量不断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因此促进了无产阶级人数的增加,意味着工业发展推 动社会转型,D 正确;A 与题无关,排除;无产阶级额登上历史舞台是在五四运动时期,与题 干时间不符,排除 B;题干主旨是无产阶级群体数量的增加,与救亡图存无关,排除 C。 14. 抗战时期的游击战中,“日军、伪军、国民党、共产党的小股部队都是摸索前进,没有哪 方的情报网络能精确掌握对方的具体行动。”而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 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这主要得益于 A. 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 B. 掌握了有利地形 C. 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 D. 贯彻了群众路线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发动群众实行敌后战争的抗战,材料 中“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在战术情报和敌军动态的掌握方面较其他方占据优势”正是由于中 国共产党实行群众路线的作用,故 D 项正确。两个战场的积极配合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之 一,故 A 项错误。掌握了有利地形是敌后战争获取胜利的原因之一,不符合材料中获取情报 信息的特点,故 B 项错误;苏联等国的有力帮助是抗战后期,材料中获取敌人情报信息没有 得到苏联的支持,故 C 项错误。 15. 新中国成立前夜,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全 撒走。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完全回到中国人的手里,并禁止外轮在中国内河航行。这些措施 A. 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 C. 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 D. 坚定了社会主义的阵营立场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人民解放军所到达的地方”,驻扎在中国领土上的外国军队被迫完 全撒走,及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及内河航行权的收回,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A 正确;新 - 7 - 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 与材料时间不符;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 的半殖民地社会,C 与材料不符;D 与材料无关。 16. 1953 年 5 月,中苏签订“5.15 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 91 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 年底 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 156 项。1956 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 3113 人。“5.15 协 定” A. 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 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 C. 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 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答案】D 【解析】 【详解】“一五”计划期间,苏联与中国签订“515”协定,制定并实施援华项目,配合了中 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D 项正确;新中国经济恢复的任务在 1952 年底已经完成,A 项错误;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坚持的前提和原则是独立自主,B 项错误;中国对生产关系的社会主 义改造与苏联的技术援助不符,C 项错误。 17. 1960 年中国科学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 35 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 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这表明国家当时 A. 左倾错误波及科学领域 B. 经济政策全面拨乱反正 C. 普通劳动群众地位崇高 D. 重视工农经济协调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中科院学部委员的组成,“既有著名科学家,也有普通的工农大众”, 这说明了普通劳动群众地位崇高,C 正确;A、B、D 与材料无关。 18. “红悔”牌照相机曾风靡大半个中国。1981 年,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1985 年底,累计生产 10 个型号的产品共 86.51 万架:1988 年,年产量曾一度达到 21 万架。从材 料可以看出 A. 国家产业结构有所调整 B. 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 市场经济体系日渐形成 D. 国家组织力量得到彰显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红梅牌照相机” 属于生活消费用品,在 20 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体 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A 正确;中国现代企业制度在 - 8 -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才逐步建立,故 B 错误;市场经济体系形成于 21 世纪初,故 C 错误;材 料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应该是减少国家干预,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果,D 项说法错误。 19. 据如图可知 A. 农村经济体制失去活力 B. 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C. 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城乡差距不断扩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1992 年中共十四大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调整体现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显著, C 项正确;1993 年以来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不能说明农村经济体制失去了活力,A 项错误; 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不仅仅是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结果,B 项错误;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 说明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D 项错误。 20. 在古希腊社会中,人与神的关系诚如让.皮埃尔韦尔南所说:“凡人们从属于神,没有神 的同意,下界的任何事都成不了。”但是在其他民族中得到大量印证的“神的奴隶”的表达。 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这说明古希腊 A. 社会分化现象严重 B. 人文精神挑战传统权威 C 民主观念深入天心 D. 商业利益甚于来教信仰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在古希腊社会中,凡人们“信仰神”,并成为“神的奴隶”,但“神的 奴隶”在希腊人中并不通用,这是人文精神觉醒的体现,B 正确;A、C、D 与材料无关。 21.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入世界 - 9 - 各地,欧洲人也将疾病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上述现象说明 A. 殖民扩张导致世界人口锐减 B. 世界联系加强推动国际合作 C. 国际交流急剧增加各国压力 D. 世界移民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答案】 D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美洲,既促进了物质文明的交流,丰富了世界 人民的生活,同时也将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这说明世界移民 拴紧人类共同命运 ,D 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人口锐减,A 错误;B、C 与材料无关。 22. 如表是 15、16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述或做法。如表这反映出当 时 人物 做法或论述 威尼斯学者莱奥纳尔 多·朱斯提尼安尼 我听说有些将绘画和诗歌联系在一起的最有威望和学识的人已 经把他们称为姊妹艺术……因为她们都受到一种热切的思想和 神圣灵感的指引。 诗人阿涅奥罗·加里 赞美画家皮萨内罗:“技艺、比例、绘画能力、情感、风格、透 视法和逼真描摹的能力——这一切都是天堂赋予他的奇妙天 赋。” 佛罗伦萨画家贝渃佐·哥 佐利 在其作坊的一本素描手册上写到:“画家和诗人拥有,且必将永 远拥有同样的能力。” A. 对艺术的人文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B. 对艺术家的赞美成为新时尚 C. 对人文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D. 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新的追求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表格中三人的做法或论述来看,三者都强调了绘画中人的非凡能力,表明了当 时人们对艺术的人文价值有了新的认识。A 正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新时尚,对艺术 - 10 - 家的赞美是人文主义的表现之一,B 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对人文主义的内涵有新的理解, C 排除;人生的目标有了新的追求与材料信息无关,D 排除。故选 A。 23. 18 世纪中期,美洲种植烟草几乎无利可图,黑奴们劳作的价值降低。19 世纪初,一个成的 黑奴种植生产出来的棉花,在市场上可以卖到 600 美元,而种植出来的烟草、水稻,只卖到 60、70 美元。该变化 A. 导致奴隶贸易萎缩 B. 受到了技术革命的影响 C. 源于殖民方式变化 D. 得益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 世纪后期到 19 世纪,受工业革命影响,世界市场中对原料需 要增多,导致美洲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价格上涨,B 项正确;19 世纪初黑人奴隶的劳动价 值上涨,不会导致奴隶贸易萎缩,A 项错误;19 世纪初工业革命还未完成,殖民方式没有发 生重大变化,C 项错误;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D 项错误。 24. 伏尔泰说:“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 宗教时,大家就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据此可知,伏尔泰 A. 反对英国国教 B. 推崇信仰自由 C. 主张宗教改革 D. 提倡君主 立宪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如果在英国仅允许有一种宗教,政府就很可能变得专横,但是,当有大量的 宗教时,大家就能幸福地生活、和睦相处。”强调的是多种宗教信仰“大家就能幸福地生活、 和睦相处”,故 B 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伏尔泰对英国国教的反对,排除 A 项;材料只 涉及伏尔泰对宗教信仰的理解,而没有主张宗教改革,也不能反映出他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故排除 CD 项。 25. 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和加拿大 2 万多个企业的 35 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资本家实 施八小时工作制;1889 年,第二国际宣布每年的五月一日为国际劳动节。由此可知,国际劳 动节的出现 A. 完成了保障工人权益的使命 B. 旨在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 C. 得益于世界民主运动的促进 D. 在世界各国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 11 -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国际劳动节的建立是得益于 1886 年 5 月 1 日美国和加拿大工人举行的 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民主运动,故 C 选项正确;A 选项中“完成了”表述过于绝对;国际劳 动节的出现不是为推动无产阶级革命发展,故 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劳动节出现的原因, 没有体现在各国得到认同,故 D 选项错误。 26. 1932 年 1 月,美国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取代国家金融公司,该公司有权在取得足够担保的 条件下,向银行、保险公司、铁路公司等工商企业放款。第二年,国会允许贷款给各州救济 失业机构和自负盈亏的公共工程。美国的这些做法旨在 A. 缓解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 B.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为全面推行新政创造条件 D. 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此时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政府采取了贷款的方式给工商企业、 救济失业机构和公共工程,目的是刺激经济的复苏和发展,D 正确;材料不仅有对救济机构的 贷款,而且还有对企业的贷款救助,故 A 片面;据材料时间可知此时是胡佛政府时期,而强 化国家对经济干预是罗斯福新政,B 错误;C 与材料无关。 27. 下表是二战后三次柏林危机的基本概况,从中可以看出 第一次 1948 年,苏联全面切断西方占领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只保留三条空中 走廊。美国组织空运,同时实行反封锁。危机延续近一年,苏联才撤销 封锁。 第二次 1958 年,苏联发出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的最后通牒,英美法 拒绝,并宣称将诉诸武力。在美国同意召开新一轮首脑会议协商后,苏 联撤销通牒。 第三次 1961 年,苏联再次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遭到肯尼迪拒绝后,苏联和东 德筑起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间的边境。西方国家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 柏林墙。 - 12 - A. 美苏争霸苏联占据优势 B. 冷战加剧世界局势紧张 C. 世界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D. 意识形态凌驾国家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次柏林危机充分体现了冷战下的美苏两国对抗,而且在每一次危机时,往往容易 诱发武力冲突,导致世界局势紧张,B 正确;从最终结果看,第一次、第二次柏林危机都是以 苏联退让为结局,说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排除 A;柏林危机的发生说明当时世界局势并不是 缓和局面,排除 C;意识形态服务于国家利益,排除 D。 28. 1965 年 3 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决议,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农业。1960—1980 年,农业投资总额达 3830 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 40 多年的农业投入还高 2.5 倍。这体现了苏联 1966—1980 年苏联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 年份 农业总产值 人均实际收入 1966—1970 3.9 5.9 1971—1975 2.5 4.4 1976—1980 1.7 3.4 A. 改革重点转向农业 B. 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C. 农业经济持续滑坡 D. 苏联模式弊端日益暴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60—1980 年,农业投资总额达 3830 亿卢布,比十月革命后的 40 多年 的农业投入还高 2.5 倍。”表明对农业加大了投入,但是从“1966—1980 年苏联农业总产值 和人均实际收入增长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农业总产值和人均实际收入并没有获得较快的 发展,增长率反而逐步下降,说明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不相适应的问题 仍未能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故选 D;1965 年上台的勃列日 - 13 - 涅夫仍然重点发展重工业,A 错误;材料显示增长率提高,不能说生活水平下降和农业经济持 续滑坡,排除 BC。 29. 对于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学术界存在着”多极论”、“两超多强论”、“三极论” 等不同观点。这反映了当今世界 A. 处于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 B. 各国政治经济实力趋于平衡 C. 美国的综合国力盛极而衰 D. 第三世界左右国际政治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学术界对未来国际格局的演变趋势有多种观点,说明当今世界正处于 新旧格局的交替时期,故A 选项正确;各国政治经济实力趋于平衡不符合材料“两超多强论”、 “三极论”,故 B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美国综合国力的发展趋势,故 C 选项错误;材料 内容没有涉及第三世界的国际地位,故 D 选项错误。 30. 朗香教堂被认为是 20 世纪世界建筑艺术的一朵奇酷。它不再遵循建筑由墙面、屋项等构 成的传统形式,而是以扭曲的造型、变化的构图,创造出-个令人惊奇的教堂形象。与这一建 筑艺术风格最为接近的美术作品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扭曲的造型、变化的构图”描述符合现代主义美术风格,故 D 符合题意;A 项是浪漫主义风格;B 项是现实主义风格;C 项是印象画派。 - 14 - 【点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扭曲的造型、变化的构图,创造出-个令人惊奇的教堂形象”, 考查的是学生对现代主义特点的把握,现代主义“反传统,强调自我”。 二、非选择题(共 4 个小题,总计 40 分) 31. 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 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 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 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则兼顾 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若仅就规则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 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誊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 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 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 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 也 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 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 ——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 (1)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则,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发展表现。 (2)据材料二、三,归纳唐宋时期在选官、用官两方面各有何特征。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 代选官用官制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答案】(1)选官原则:以德(孝廉)取人;发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 结合。 (2)选官:开放性;严密化。用官: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 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解析】 【详解】(1)原则: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归纳出以德(孝廉)取人。发展表现: - 15 - 根据材料“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可归纳出注重官员 的吏治能力;根据材料“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可归纳出举荐与 考试相结合。 (2)选官:根据材料“允许自由报考”可归纳出开放性;根据材料“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试的 试卷一律‘封弥’、‘誊录’”可归纳出严密化。用官:根据材料“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核 官员课绩”可归纳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根据材料“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 立检举、相互核查”可归纳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主要有选贤 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 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特质而被实 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是所有受过 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常常听不懂彼此所操的方言。基于同一原因这种 文字也是中国人所能理解的,所以受过教育的日本人、朝鲜人或越南人都能阅读汉文,但却 不会说一个汉字。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 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 5.5 亿人中超过 4 亿是文盲,文盲率高达 80%以上。农村 的文盲率更高达 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也找不出一个识文断字的人来。文盲成为新 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提 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是关键。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一 问题,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 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扫盲运动从 50 年代初,一直持续到 60 年代初,10 年间先 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在 20 世纪末,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使得青壮年文盲率降到 5%以下。2001 年 1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如期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 ——摘编自《新中国扫盲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在历史上起到的重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开展扫盲运动的特点及其重要意义。 - 16 - 【答案】(1)作用:沟通传达信息;维护国家的统一;增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 凝聚力;承载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传播中华文化。 (2)特点:党和政府大力推动;全国性运动;时间长,成显著效。 意义:扫盲运动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大众文化知识教育,开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 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了人口文化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 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扫盲运动取得了辉 煌成就,实现了中国基本扫除文盲的战略目标,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沟通传达信息;根据“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 的特质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得出维护国家的统一;根据 “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尽管他们常常听不懂彼 此所操的方言”得出进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根据“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 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在整个东亚的影响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得出承载中华文明数 千年的历史进程,传播中华文化。 (2)特点:根据“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得出党和政府大力推动; 根据“在全国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得出全国性运动;根据“一直持续到 60 年代初, 10 年间先后有近一亿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得出时间长,成显著效。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开 启了新中国文化教育的新篇章、改变了自古以来国民缺少文化教育的局面、提高了人口文化 素养、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新政权、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等角度概括。 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78—2002 年企业所有制结构 1998—2002 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业产值比较表 年份 私营企业 国有企业 外资企业 - 17 - 数值 (亿元) 比重(%) 数值 (亿元) 比重(%) 数值 (亿元) 比重(%) 1998 2083 3.90 33621 62.90 17750 33.21 1999 3245 5.62 35571 61.57 18954 32.81 2000 5520 7.94 40554 58.32 23465 33.74 2001 8761 11.18 42408 54.10 27221 34.73 2002 12951 14.30 45179 49.87 32459 35.83 ——摘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面临的危机重重,1979 年起,奉行新自由主义的保守党 连续执政 18 年,形成了“权力与资本”的第三次结盟,重点是“重返”自由经济,即“解放 市场和压缩大政府”。历史再次相似,新自由主义政策进入高潮也物极必反。工党在 1997 年 大选中获压倒性胜利上台执政 12 年,提出两个政策思想:市场社会主义和第三条道路(在国 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关系中谋求新平衡)。 ——摘编自吴必康《变革与稳定:英国经济政策的四次重大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经济的新变化,并说明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改革措施的异同点。 【答案】(1)变化: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展;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 趋势。 原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与深入; 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同: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异:英国采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私有化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中 国坚持公有制的主导地位;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详解】(1)变化:依据企业所有制结构来看,我国经济从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依据 1998—2002 年私营、国有和外资工业企业的工 - 18 - 业产值比较表中的数据来看,国有企业产值在增加,所占比重在下降,而私营企业、外资企 业产值的数值和比重呈上升趋势。原因:依据材料时间并结合当时的国内状况可知,随着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完善,政府在经济调节中起到的作用逐渐减 少;中国对外开放的开展与深入,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产生这种变化 有着一定的影响。 (2)同:依据材料“解放市场和压缩大政府”来看,二者都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减 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推动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异:依据两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可知,英国采 取大规模出售国有企业方法,进行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部调整;而中国仍然坚持公有制 的主导地位,由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史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观 点 一 以 1900 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逐步在全世界取得支配地 位的各发达国家资本主义从自由向垄断过渡,约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之际。因此 1900 年可以视为已在支配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化的标志 观 点 二 以 20 世纪初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这种观点认为:20 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将旧的国 家秩序一扫而空,加上欧洲、亚洲地区接连爆发的政治革命,是以成为新旧时代划分的 标志。 观 点 三 以 20 世纪 40 年代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的世界,出现了新的形势, 其有新的特点,有着不同于近代时期的独特法治规律,可以把它纳入世界现代史的研究 范围。 ——摘编自李世安《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以上是史学界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一些主要观点,从中选择一个观点或者提出一个新观 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观点:我同意观点二,20 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论证: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入,20 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由此,列强也掀起了瓜 - 19 - 分世界的狂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巨大变化,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重建 了欧洲与亚洲的政治经济格局,世界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苏 俄的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社会。 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及其相互影响和斗争,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综上,世界近代史是西欧主导世界的历史,20 世纪初开始,国际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步 入现代史。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从材料 中选择一个观点或者提出一个新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材料主要阐述了史学界关 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一些主要观点,解答时选择自己熟悉的角度,如可以选择我同意观点 二,20 世纪初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的角度,结合所学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和俄国十月革命相关 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