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3 发布 |
- 37.5 KB |
- 6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与社会中考总复习资料全
地理 我们生活的区域 考点一:地图知识: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 在地图上找出 地图的三要素: 方向 比例尺 图例、注记 地图三要素: 一、方向:1.N北、S南、E东、W西 2.指向标:(箭头指向北) 3.默认: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4.经纬网: 经线指示南北 纬线指示东西 比例尺: 1、概念: 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注意:单位) 3、种类:线段比例尺、数字比例尺、文字比例尺 4、图幅面积相等的地图 比例尺的特征: 比例尺 范围 内容 例如: 大 小 详细 <学校图> 小 大 简略 <世界地图> 考点二:大洲和大洋 大洲、大陆与岛屿的区别: 大洲:大陆及其附属岛屿的合称(最大的洲:亚洲) 大陆:面积广大而完整的陆地(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 岛屿: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最大:格陵兰岛) 半岛:三面临海,一面与大陆相连(最大:阿拉伯半岛) 一、大洲的划分(人为划定)(大小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山脉、河流等属于天然界线: 亚欧两洲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为界(最大) 北美洲与亚洲之间以白令海峡为界 欧洲和非洲之间以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为界 运河等属于非天然界线: 非洲与亚洲的界线是苏伊士运河; 南北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二、海洋包括洋、海、和海峡。其中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地球上海洋面积广大,约占地球表面总 面积的 71%(正所谓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四大洋按面积大小排列: 太平洋: 面积最大 大西洋: 形状象个“S” 印度洋:水温最高 北冰洋:面积最小、水温最低 三、海峡:连接两片海域的狭窄水道: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大西洋 霍尔木兹海峡:(石油阀门):波斯湾与阿拉伯海 英吉利海峡:世界上最繁忙的的海峡之一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与太平洋 麦哲伦海峡:大西洋和太平洋 白令海峡:北冰洋和太平洋 四、世界著名运河: 京杭大运河:世界最长 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与大西洋 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与红海 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 位于南半球的大洲有:南、北美洲 考点三 我们习惯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 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北方和南方的人们的生活存在明显的不同。 北方 南方 地形 多平原 多丘陵 气候类型 温带气候 热带、亚热带气候 1月均温 0度以下 0度以上 7月均温 普遍高温 普遍高温 年降水量 800毫米以下 800毫米以上 水资源 不足 丰富 干湿状况 干旱、半干旱 湿润 耕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 要 农 作 物 小麦等旱作物 水稻 饮食习惯 面食 米饭 交通工具 以陆路交通为主 陆路水路交通都好 民居特色 防寒保暖型 防雨通风型 东部与西部: 东 西 部 差 异 东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形 平原、丘陵 高原、山地 气候 气候湿润 气候干旱 资源 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矿产和能 源资源短缺 矿产和能源资源丰富、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 和沙漠化严重 人口 密集 稀疏 城市 集中、多 稀 少 交通 发达、便利 不 便 经济发展水平 发达 欠发达 考点四、中国地形: 一、五种基本地形及其特征 1、地形概念: 陆地表面各种各样的形态 2、地形种类: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1)、高原:海拔在 1000米以上、面积广大、边缘陡峭 (2)、山地:海拔 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较大 (3)丘陵:海拔在 200—500米、地表有一定起伏、但起伏不大 (4)、平原:海拔在 200米以下,地表比较平坦 (5)、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内部多为平原或丘陵 二、我国主要高原、盆地、平原、山脉的名称及在地图上的位置 1、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2、四大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 3、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4、主要山脉: A、西北地区:阿尔泰山脉、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 阴山山脉、贺兰山、秦岭 B、华北地区:太行山脉 C、东北地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 D、东南地区:雪峰山、南岭、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E、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横断山脉、巫山 三、我国的地形特征: 四、我国的地势特点: 西 高 东 低,大 致 呈 三 级 阶 梯 这种地势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1、东部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东部城市和 人口密集。 2、使江河大多自西向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阶梯交接处,落差较大,蕴藏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可建设大型水电站。 阶梯 主要地形 海拔 第一级 高原、盆地 4000 米以上 分界线 西起昆仑山脉,向东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部边缘 第二级 高原、盆地 1000—2000 米 分界线 从东北向西南依次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 平原、丘陵 500 米以下 近海 大陆架 0—-200 米 ○1 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有利于农业生产;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 地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东部和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和西部地区的大开发。阶梯交界处,落差 大,水流湍急,水能丰富,可以建设大型水电站;但是,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也成为我 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 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 ○3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东西走向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喜马拉雅山脉、南岭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东北—西南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贺兰山脉、横断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考点五、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 1.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 2.流经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3.干流长度:5400 多千米 4.上、中、下游分界:内蒙古河口、河南孟津 5.干流形状:“几”字形 6.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7.主要支流:渭河、汾河 8.黄河的作用:黄河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1)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远古:蓝田人.半坡人.黄帝.炎帝.尧.舜.禹 古代:孕育了我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 (2)养育:a.黄河冲积了肥沃的华北平原、宁夏平原……. (适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b.气候温暖、湿润 c.提供了灌溉、发电、航运等 (3)培育:培养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9.主要问题:上游:断流(原因:无节制的饮水,浪费严重) 中游:河水含沙量大 下游:成为地上河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中游、下游) 污染:沿岸企业无节制的排污 10.对策:中上游植树造林,严禁乱砍乱伐,退耕还林,加强水土保持;下游加固堤坝, 疏浚河道 11.主要水利工程:龙羊峡、三门峡、小浪底 12.注入海域:渤海 长江(黄金水道): 1.发源地:青海省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东雪峰 2.流经省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3.干流长度:6300 多千米 4.上、中、下游分界:湖北宜昌、江西湖口 5.干流形状:“V” +“W”形 6.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7.主要支流:四川:雅砻江、岷江、嘉陵江 重庆:乌江 湖北:汉江 湖南:湘江 江西:赣江 8.重要港口: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9.长江的作用: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1)孕育: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远古:元谋人、河姆渡人、 古代:孕育了我国灿烂的科技、文化成就 (2)养育:a.长江冲积了肥沃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b.气候温暖、潮湿(a、b适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 c.提供了灌溉、发电、航运等 (3)培育:培养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积极进取的精神 10.主要问题:洪涝灾害、污染…… 11.对策:(1)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禁止乱砍乱伐,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加强水土保 持。 (2)加固江防大堤,兴建水库。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加大执法力度,治理沿江污染,加强环保意识。 12.主要水利工程:都江堰、葛洲坝、三峡 13.注入海域:东海 综合运用: 历史上,长江流域多次发生大洪水。1300-1950 年,平均每 14 年就发生一次大的洪水。到 20 世纪下半叶,发生大洪水的频率提高到每 3 年一次。进入 80 年代,几乎年年发生洪灾。 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答: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 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 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 2、人与水争地,盲目围湖围江造田,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 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 考点六:中国版图 陆上邻国(14,逆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隔海相望的国家(6,由北向南):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 尼亚; 中国海域(由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中国省区 中国共有 34个省级行政区域,23个省、5个自治区、4 个直辖市和 2 个特别行政区 4个直辖市 北京市 京 北京 天津市 津 天津 上海市 沪 上海 重庆市 渝 重庆 23个省 河北省 冀 石家庄 湖北省 鄂 武汉 湖南省 湘 长沙 江 苏省 苏 南京 江西省 赣 南昌 辽宁省 辽 沈阳 吉林 省 吉 长春 山西省 晋 太原 山东省 鲁 济南 青海省 青 西宁 安徽省 皖 合肥 海南省 琼 海口 广东省 粤 广州 浙江省 浙 杭州 福建省 闽 福州 台湾省 台 台 北 河南省 豫 郑州 黑龙江省 黑 哈尔滨 甘肃 省 甘/陇 兰州 四川省 川/蜀 成都 云南省 云/滇 昆明 陕西省 陕/秦 西安 贵州省 贵/黔 贵阳 5个自治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 南宁 西藏自治区 藏 拉萨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 银川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 乌鲁木齐 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 呼和浩特 2个 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港 香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 澳 澳门 考点七 一、澳大利亚—现代化的大牧场 地理位置: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它是唯一一个领土覆盖整个大陆的国家。其面积为 768 万平 方公里。其面积是继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之后的第六大国。是个地广人 稀的国家 东南沿海地:气候温暖湿润 其他地区:炎热干旱、沙漠与草原 整体:干旱半干旱地区为主 羊比人多”是澳大利亚草原的真实写照。羊毛年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人们形象地称澳大利亚是 一个“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畜牧业的特点: 国土辽阔—大规模的牧场——机械化(现代化的畜牧业) 放牧方式——定居 二、波斯湾地区 原因:石油储量丰富,但由于当地工业不发达,有大量的剩余; 石油的输出可以为他们带来巨额的财富。 石油运输路线(3条): 世界政区图: 世界地形图 政治 考点一:社区的含义和功能 定义: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 往,这样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就是社区。 政治功能: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维护居民合法权益,建立各类组织,推进民主法制进 程 社区的 经济功能:组织、开展及管理生产经营活动 功能 文化功能:发展教育事业,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组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管理功能:维护治安秩序,调解民事纠纷,办理公共事务,管理流动人口及计划生育 社区种类:功能社区:工业区、大学区、生活小区 自然社区:农村 行政社区:街道、镇、县、市 考点二:大众传媒的种类和作用 一、大众传媒的种类、作用 种类 作用 书籍、报纸 杂志 1、大众传媒具有传递信息(最基本)、文化传承、监督(曝光、维护 社会正义)和娱乐的功能 2、大众传媒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和日常生活,已经影响 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3、大众传媒已经成为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 广播、电视电话 网络 二、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 正面: 传播信息、增加知识、帮助人们沟通,了解社会 负面:不良内容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甚至引发犯罪,危及生命 考点三、可持续发展 一、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认识到自己对自然、对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二、社会、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稳定的社会结构; 生态:恰当的人口增长,资源开发和污染物排放不超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持续的资源利用和能 源供给,使资源的开发不大于资源的再生速度,达到资源的再生利用. 三、《中国 21世纪议程》: 发布时间:1994年 3月 背景: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着重大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结合自身实际,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努力寻求一 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综合应用: 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我们还面临许多突 出的问题,还要做许多十分艰巨的工作。 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可持续发展做点什么? 例如:A、努力提高环保意识,决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B、通过自己的日常行为保护环境,如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少使用或不使用塑料方便袋等 C、开展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 D、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 考点四、人口、资源、民族 一、中国人口概况:中国人口现状之一:人口数量大 中国人口现状之二:人口素质不高 中国人口现状之三:人口老龄化 中国人口总量:13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分布: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口稠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 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黑龙江)至腾冲(云南)一线 黑河-腾冲一线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 土地占全国总面积 东南部 94% 43% 西北部 6% 57% 二、国策:计划生育(是惟一正确的选择) 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 目的:控制人口数量(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 提高人口素质: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实现 PRED 协调发展的关键 成果:人口出生率下降;节约了资源; 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口文化素质。 三、资源 1.定义: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可再生资源:指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指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3.资源现状:短缺 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的无节制 中国的资源概况: 1.中国资源的国情特征:自然资源的总量丰富(地大物博) 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很少(地大物“薄”) 2.中国资源面临的问题:总量丰富,人均占有量少;优质资源少,劣质资源多;时空分布不均衡; 利用不科学、浪费严重 应对资源危机的措施: 开源、节流(重要措施) 立法管理 资源空间调配(针对资源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 科学开采,科学利用 节约资源从身边做起 四、民族: 民族(56) 占全国人口的比例 分布地区 汉族 91% 全国各地(主要在东部和中部) 少数民族(55个) 9% 西南、西北、东北 (云南少数民族最多) (回族分布最广泛) 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大杂居,小聚居”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1)形成原因:我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 (2)提出目的:维护少数民族利益,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3)民族区域自治机构体系:自治区(省级)、自治州、自治乡、自治村 综合应用: 1.你认为中国人口分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答:东部以平原、丘陵为主,降水充沛,易于发展农业,同时东部地区发展工业悠久,经济水平较 高;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气候比较干旱,沙漠戈壁占了相当比例,工业起步晚,因此东 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疏。 2.这种人口分布状况会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 答: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又造成东部地区资源紧张,限制其发展。人口密度大,会产生住房 紧张、交通拥挤、淡水短缺、环境恶化等;西部地区:人口密度低,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资源利 用率低,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等。 考点五:PRED 人口(P)资源(R)环境(E)发展(D)问题 一、人口:世界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的不足、经济发展速度减慢,国 民生产总值下降。) 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资源1.定义:大自然中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和能量 2.分类:可再生资源:指那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指那些在人类历史时期,用完了就不能再生产的资源。 3.资源现状:短缺 原因:人口急剧增长人类需求的无节制 三、环境:以人类为中心的人类生存环境,其他生物和非生物被视为环境因素。 1、自然环境: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存的基础) 社会环境: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劳动创造所建设的环境 2、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协调: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是平衡的。 矛盾: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出现环境问题。 史前社会——自然灾害 农业社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破坏水土流失;环境退化 工业社会——除了以上因素外,增加:自然资源的大量损耗和破坏工业废水、废气、 废渣形成的“三废”问题 3、中国环境问题的影响 1.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2.影响社会安定 3.危害人民健康 4.威胁生态平衡 总之,环境问题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4、治理环境问题(我国治理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成果) 基本国策: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的主要方针:保持生态平衡的同时,防治环境污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 针。 我国目前的环境治理的主要方向: ○1生态环境建设(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2环境污染治理(水污染、酸雨、大气污染) 四、发展: 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提出: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 遵循的基本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可持续发展 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人类应该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不损害他人和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 追求发展。 ○1人口: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2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资源 ○3环境:保护环境 3、目的: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 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 综合应用: 人——从——众——?森——林——木——? 谈谈“我”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 答:我们应该: 思想:①呼吁政府加大保护资源的执法和投资力度; ②宣传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 ③提高自身的保护资源意识;同各种破坏资源的行为作斗争; 行动:①自觉参与保护资源的各项活动; ②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动物、山水、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养成节约用水、 用电,爱惜粮食等好习惯…… 。 ③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保护资源做贡献。 考点六:依法治国和公民基本权利 一、依法治国 1.含义:是我国的基本方略。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保证 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2.法: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保障所有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 最高法律效力 b.其它具体法律:如刑法、民法、行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 3.基本要求(主要内容):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4.意义: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5.特征:a.法律是民主制度中最大的权威(人治社会的最高权威:国王就是法律) b.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是我国法律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国公民一项基本权利) 二、公民基本权利 1.公民最基本权利是生命健康权(未成年人不享有选举和被选举权) 2.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 a.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转达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b.可以给有关国家机关写信或拨打联系电话 c.向有关公职人员当面反映情况 d.通过新闻媒体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 3.我国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打电话、写信、发邮件、传真、当面反映等 4.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要注意: a.要合乎法律程序,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自由和权利 b.权利与义务是一致的,在行使民主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 5.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法律是办事的准绳。谁能够懂法、守法、用法,谁就会成为生活的主人 1 政治权利和自由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民主权利)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2 平等权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3 人身自由 人身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人格尊严权、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权 4 宗教信仰自由 自由选择宗教信仰 5 社会经济权利 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物质帮助权 6 文化教育权 受教育权、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权 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 7 监督权 批评建议权、申诉、控告、检举权、获得国家赔偿权、补偿权 8 其他权利 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华侨的正当权益受国家保护 考点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含义: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 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 b.国家行政机关(政府),审判机关(法院)、检察机关(检察院),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 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了解) 3.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4.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的主要职权: 最高立法权、最高监督权、最高决定权、最高选举权和任免权 考点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含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了解) 2.核心:爱国主义精神 3.传统美德: 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4.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精神: 革命时期:五四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 a.五四精神:团结、进步、爱国、科学 b.井冈山精神:实事求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精神 c.长征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 d.抗洪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不畏艰险,自强不息, 公而忘私的精神。 e.“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艰苦奋斗。 f.载人航天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艰苦奋斗 5.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 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传统就是民族延续的血脉。我们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就要批 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保持中华文明的特色,又要借鉴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不断吸 纳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与时俱进 6.新时期发展传统美德特点: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 考点九: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区域经济的崛起 1.范围: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广东、福建、海南三省 2.过程: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对外开放的决定,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 ②1980年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大经济特区,以后又将海南全省作为一个经济特区 ③对外开放新格局:沿海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走向世界这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 局 ④1992年邓小平南巡,进一步促进东南经济的发展 3.经济特区作用: ①特区经济快速增长给全国经济发展以鼓舞与启示(激励作用) ②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龙头作用) ③特区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示范作用) ④特区是我国了解世界和世界了解我国的窗口(窗口作用) 4.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共同特点: ①地处沿海,交通便利,便于发展海外贸易,深圳与香港、澳门相邻,带动深圳发展 ②国家给予优厚政策 ③有大批高素质人才 ④发展速度很快,从落后一跃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 ⑤带动了地区经济发展 5.东南沿海区域的发展前景: 政局更稳定;经济更发达;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生活水平与日俱增 6.如何协调和处理好东南沿海地区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其经济的持续发展? ①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节约资源,利用高科技开发新能源 ③发展经济同时增强环保意识和环保力度 ④总之实现四者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国历史与文化 史前时代和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史前时代: ①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②黄帝、炎帝和华夏族 ③尧舜禹和禅让制 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历史朝代歌 :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华民族的屈辱与抗争 近代以来遭受的主要外来侵略: ①鸦片战争;②甲午中日战争; ③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 ) 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 ①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戊戌变法; ②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 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及破裂;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长征和遵义 会议; ⑤西安事变和抗日战争; ⑥重庆谈判和国共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新中国的风雨历程 政权的巩固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土地改革;抗美援朝; ②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两弹一星。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②一国两制的提出;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 考点一、我国境内几个重要古人类遗址的区域位置。元谋人。北京人使用天然火。河姆渡人和半坡 人的定居生活。 1、元谋人 云南省(简称云滇)元谋县 距今约 170 万年前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位于 长江流域,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 2、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中) 距今约 70-20 万年 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促进人类体 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大大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过着群居生活。 3、山顶洞人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穴中) 距今约三万年 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过着氏 族群体的社会生活。 定居生活的居民:农业出现以后 河姆渡遗址 : 1.浙江余姚河姆渡 2.距今约 7 千年 3.长江流域 4.农作物:水稻 5.房屋:干栏式 6.制作黑陶 半坡遗址:1.陕西西安的半坡村 2.距今约五六千年 3. 黄河流域 4.作物:粟 5.房屋:半地穴式 6.生活用具:彩陶(人面鱼纹彩陶盆) 综合运用: 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说一说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定居生活房屋不同的原因。 答:半坡居民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因为半坡遗址处于黄河流域,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种房屋冬 暖夏凉。 河姆渡居民的房屋是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因为地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这种 房屋有利通风、防潮。 考点二、 黄帝、炎帝和华夏族。禅让制 氏族:相同祖先的子孙聚居在一起,称为氏族。 部落:多个氏族聚居在一起,称为部落。 部落联盟:多个部落结成联盟,称为部落联盟。 A黄帝 时代 时间:约四、五千年前 地点:中国黄河中下游 人物:黄帝、炎帝、蚩尤 事件结果:炎帝联合黄帝,战胜蚩尤;黄帝打败炎帝成为中原的部落联盟首领,后形成华夏族,开 发了黄河流域。 a黄帝(轩辕氏)时代的发明创造 1.仓颉创造文字 2.嫘祖发明养蚕取丝 3.历法 4.衣裳 5.音律 6.宫室 7.打井 8.舟车 b炎帝(神农氏)的发明创造 1.发明耒耜 2.尝遍百草 3.教人农耕 4.发明医药 5.发明陶器 6.开辟集市 B尧、舜、禹和禅让制:黄帝以后,尧舜禹时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 部落联盟首领由各部落首领在部落联盟会议上共同推举有才德的人继承,这种方法被称为禅让制。 综合运用: 一、为什么炎帝、黄帝被尊称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为什么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 答:黄帝、炎帝等部落融合,共同开发黄河流域,形成日后华夏族主体。 二、那个时代的发明创造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社会发展。 黄帝陵在陕西、甘肃、河北、河南等地都有,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各地人们拜竭黄帝陵、寻根探源的举动,体现了炎黄子孙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 三、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会与哪些方面发生矛盾?如果发生矛盾,该怎样解决? 答:在保护文物古迹时,可能会与城市建设、旅游开发、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能源开发等方面发 生冲突。如果遇到矛盾冲突,首先要通过调查、讨论来协商解决;其次,协商不行运用《文物 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来解决 考点三、夏朝的建立(公元前 2070 年)。商代甲骨文。西周分封制。 一、夏朝的建立:约 BC2070年(BC21 世纪前期),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在位时, 划“九州”;铸“九鼎”,作为权利的象征;禹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权逐步加强和巩固。 二、商朝:BC 1600年建立,商王汤统治,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甲骨文(属象形文字)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文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过来的。我 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朝的酷刑: 三、西周的建立: 时间:BC1046 建立者:周武王 都城:镐京 西周实行分封制: 内容:除了王都周围地区由周王直接统治外, 周王将其他地区先后赐封给亲属、功臣等,建立诸侯 国;诸侯服从国王命令、守卫疆土、保卫周王室。 作用:确立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王朝的区域,使周成为疆域辽阔的强大王朝。 宗法制: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嫡长子继 承制。西周时发展成为系统的制度。 1.父死子继; 2.立(太)子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礼乐制度: “礼”的器物表现形式: 礼器: 青铜器→鼎 “乐”的器物表现形式: 乐器: 青铜器→钟 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礼乐制度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礼乐文明的确立 西周的制度还有:宗法制、礼乐制度。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决 定继承权的制度。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综合运用: 一、真是仓颉创造的汉字吗?为什么? 答:我们可以这样回答,也许造字的仓颉有很多个,不是一个吧。其实这文字就是人民群众创造的。 二、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有哪些权利? 答: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 三、诸侯们又要承担什么义务? 答: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四、分封制的实行在当时有什么积极作用? 答:确立了周王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 五、时间长了分封制度会不会有消极作用?为什么? 答:会。由于但是社会经济落后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交通又不便利,诸侯国与王室之间又相距 太远,彼此的政治、经济联系日益减少,因此,分封之下的统一只是一种松散的统一,日后必 然导致诸侯割据状态的出现。 六、孔子是怎么看待周代的礼乐制度的?他为什么如此重视这些制度? 答: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七、你认为古代的礼乐制度有什么利弊? 答: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考点四、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前 221年)的特点。孔子和儒学。商鞅变法的意义 A春秋战国 时间:1.公元前 771年,西周灭亡 公元前 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东周。 东周:春秋(公元前 770年-公元前 476年) 战国:(公元前 475年-公元前 221年) B春秋经济: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铁农具尖锐、便于翻土;种类增多,适宜各种条件的土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 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产能力和效率,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革。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 劳动效率提高,生产发展 周天子经济 诸侯日益 实力衰落 强大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C 春秋五霸 1、两种说法:齐桓公、宋襄公、楚庄王、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齐桓公首先称霸的原因: ——公元前 651年,齐桓公召集许多诸侯在葵丘会 a自然条件———背山面海,资源丰富(经济基础) b雄厚实力———管仲改革,富国强兵(善于用人改革) c高明手段———尊王攘夷,深得民心(策略正确) D争霸的作用: 消极 1、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积极 1、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春秋初年的一百多个小国逐步并成几个大国,实现 了区域的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2、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时期在少数民族袭扰中原和中原霸主的“攘夷”斗争中,出现了民族 大迁徙大交流,华夏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共处,打破了各族间原来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 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前提,大大密切了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各族的经济发展 和民族融合。 3、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各国为了战争的胜利,不得不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进行某些 改革,结果是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E战国七雄: 1秦、楚、燕、齐、赵、魏、韩(东、南、西、北在中间) F战国变法 春秋晚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一些人将新开垦田地变为私有财产, 成为新兴地主,到了战国时期,他们为确立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的利益,打着“富国强兵”的旗号, 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国家 国王 措施 成效 魏 魏文侯 李悝(kui)变法,发展经济, 改革军事 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楚 楚悼王 吴起变法,加强中央集权 国力一度强盛 赵 武灵王 学习胡服骑射 军力强大 齐:今天的山东一带; 楚:长江流域一带; 秦:在西边关中地带; 燕:在华北、东北一带; 赵:在今河北一带; 魏:在河南一带; 韩:在今陕西一带。 韩 韩昭侯 申不害改革 取得一定成效 齐 齐威王 邹忌改革 成为较强大的国家 燕 燕昭王 乐毅改革 国家强盛 秦 秦孝公 商鞅变法 战国后期最强国家 G商鞅变法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建立土地所有制 建立封建制 2.奖励耕战 励农奖耕 经济发展 国富 为统一全国 奖励军功 军队战斗力增强 兵强 奠定了基础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央集权 H东周西周比较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力 天子诸侯关系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镐 周围方约千里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 队多达 14 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 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地 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东周 东周初年王室直接 管辖地方约 600 里 的土地,后越来越 少,最后只约百里 的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 3 万人。后来逐渐减少 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 几,财力、物力、 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 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 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 春秋 战国 周天子地位 名义上是天下的共主 封建礼仪完全崩溃,连名义上的共主地 位亦不可得 列国国君 多以诸侯自居,称公 各以天子自居,称王称帝 流行政策 尊王(周天子)攘夷 富国强兵,军国主义、中央集权 国际秩序 赖霸主、盟约维系 以兼并争胜为能,全无信义可言 战争形态 次数少、规模小,车战为主,旨在败敌争 霸 战争频繁,规模大而惨烈,步骑为多, 以歼敌灭国为目的 政治趋势 1.国家数目愈来愈少,国君权力愈来愈大 2.春秋时代南北对抗,战国时代东西对抗 地方行政 晋、楚、秦先后实施郡县制 郡县制更盛 财富观念 珠宝、车马、榖物等实物 金属货币 都市功能 行政、军事性质 增加经济性功能 赋税制度 齐、鲁已履亩而税 魏国进一步定税率、创什一税 I百家争鸣 1、—所谓“百家”,是泛指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 2、—所谓“争鸣”指各家学派关于治国的策略,争相发表各自见解,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 自成体系。 孔子: 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仁” 以“德” 治民,以“礼” “礼” 内容 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 儒家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 影响 教育家: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扩大了教育范围。 影响:对后世的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主张。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以“德” 治民,以“礼”治国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 战国 痛恨社会不合理现象;乐天安命 法家 韩非 战国 主张改革;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兵家 孙武 春秋 “避实击虚”;“知己知彼” 孙膑 战国 强调战前准备;论述以少胜多的作战方法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以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考点五、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汉武帝的“大一统”,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造纸术 一、秦始皇统一中国和建立秦朝 A秦朝的建立 时间:BC221年, 都城:咸阳(陕西省) 人物:秦始皇(嬴政),自称始皇帝 B秦统一的条件:①秦国地处关中,物产丰富 ②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③秦王嬴政勤于政事,雄才大略 ④战国以来人民渴望和平统一 C秦统一意义: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秦朝 ②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D秦疆域:疆域辽阔,是世界上大国,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 E秦巩固统一措施 1、政治: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被历代沿用,直到清末被推翻)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中央设立三公;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文化:统一文字——小篆 3、思想:焚书坑儒(统一了思想,但摧残古代文化钳制了人们思想) 4、经济:货币——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 5、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东起辽东,西到临洮,中国古代规模最大防御工程 有效保护中原农耕文明);南征越族,开凿灵渠(沟通珠江和长江水系,促进南北经 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6、交通:修驰道,同车轨 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鼎盛时期)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西汉鼎盛时期) A 汉武帝 “大一统”的措施 1.政治: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用人才 2.思想: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 统思想 3.文化:长安设太学,地方设官学,大力推行儒家教育 4.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5.外交: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与西域联系 B张骞通西域(汉武帝时期) 1、西域的地理范围:西汉时期,阳关、玉门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中亚地区被称为西域。(陕 西 甘肃 新疆) 2、西域都护府:公元前 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从此新疆正式归中央管辖。 3、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目的:第一次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贸易:中原输出:铸铁、凿井、开渠、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技术 西域输入:良种马、石榴、核桃等植物、乐器和歌舞 意义:①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②汉朝与西域各国从此建立起友好关系,交往日趋频繁。 ③巩固了西汉统治 C丝绸之路 1、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经河西走廊、敦煌(丝路明珠、河西重镇)、新疆境内、中亚(大月氏 阿 富汗)、西亚(安息 伊朗;塞琉西亚 伊拉克)最远到达欧洲(大秦—古罗马 土耳其 意大利) 2、贸易:中国:丝绸、陶瓷、铁器、漆器 西方:毛皮、香料、药材、珠宝、古罗马魔术艺人、波斯马球游戏 3、意义(作用):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拓展: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宋元时期 ) 新丝绸之路(亚欧大陆桥——横跨亚欧大陆的 洲际铁路,当代) 考点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 A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对峙 时间:从东汉末年到隋朝统一前 特点:⑴以分裂对峙为主(三国魏蜀吴,西晋短期统一,东晋与北方十六国并立,其后南北朝并立, 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鲜卑族建立北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又有东魏、西魏、 北齐、北周四个政权统治,合称北朝。) ⑵民族融合:①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②北方人民南迁,从黄河流域迁移到长江流域(江南地区),带去了中原先进生产 机术,促进江南经济发展,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B赤壁之战 208 年(东汉末年),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长江中游湖北赤壁地区,结果孙刘联军采取火攻 的方法,以少胜多,曹操大败。 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魏:220年,曹丕建立魏,定都洛阳;修建水利工程(黄河中下游) 蜀: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定都成都;丝织业、蜀锦(四川盆地) 吴:222年,孙权建立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造船业、到达夷洲(台湾)(长江中下游平原) C北魏孝文帝 孝文帝,鲜卑族人。顺应当时民族汇聚的历史潮流,废除鲜卑陋习,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 族政治家、改革家。 改革措施:实行汉化政策:用汉制、改穿汉服,学说汉话,改用汉姓,与汉族通婚。 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①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鲜卑族人积极学习和吸收中原汉族地区 先进的文化,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考点七、隋朝结束南北对峙局面。大运河。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朝的繁盛。雕版印刷术。 A隋朝建立 时间:公元 581 年 隋朝建立 人物:杨坚(隋文帝) 都城:长安 意义: 589年,隋统一中国,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B大运河 开凿时期:隋炀帝时(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1.原因:①我国主要河流走向是自西向东,南北交通很不发达 ②隋炀帝为加强对北方和东南地区的控制,加强对东南财富的攫取, 2.一个中心:洛阳;两个端点:北通涿郡(北京),南达余杭(杭州) 3.四段运河: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北京市、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浙江) 4.连接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5.拓展:今天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经过大运河,解决北方的水资源问题 6.作用:①大运河贯通南北,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②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唐朝的繁盛 a 唐朝繁盛的原因 ⑴统治者吸取隋灭亡的教训,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⑵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政治清明 ⑶重视农业生产,农耕工具和技术进步,人民辛勤劳动 ⑷开明的民族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⑸ 重视人才的培养与选拔 b唐朝繁盛的表现 1.政治:从唐太宗“贞观之治”(善于用人、虚心纳谏(魏征)完善制度,处理好君臣、君民关系, 轻徭薄赋、重视农业,民族关系融洽(天可汗))经过武则天“贞观遗风”,到唐玄宗时期达到鼎 盛,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2.经济:农业发展,出现曲辕犁、筒车等新农具;手工业发达,如丝绸、瓷器(唐三彩、越窑的青瓷、 邢窑的白瓷);商业繁荣(长安(东西两市)、洛阳、扬州和成都等大都市) 3.文化:多姿多彩,胡汉交融,中外融合 文学:诗歌繁盛时期,“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宗教:唐代统治者推崇道教,唐玄宗为道教经典《道德经》作注 艺术:书法——颜真卿《多宝塔碑》颜体 绘画——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4.科技:雕版印刷术 5.民族关系:民族关系融洽,开拓疆土,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6.对外交流:唐朝鼓励对外交流,都城长安是各国交流中心;玄奘西行交流、介绍天竺佛教、历史、 地理、风土人情到中国,写成《大唐西域记》;鉴真东渡,讲授佛经、介绍中国技术、文化知识到日 本 C 科举制 1.定义:以才能为标准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衰落。 2.积极作用:(改变了隋朝以前依赖推举或凭借家庭出身选拔官吏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 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消极作用:明清时期,发展成为“八股取士”(内容《四书》、《五经》,格式八股文)不准发挥 个人见解,扼杀了人们的创造力,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社会进步 D 三省六部制 隋朝创立,唐朝沿用和完善的中央官僚机构 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 令)、尚书省(执行政令);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隶属于尚书省) 作用:分工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E 雕版印刷术 1.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品。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奠定了基础 2.印刷代表:《大藏经》《金刚经》 3.缺点:费工费时、不易修改、不易保存 综合运用: 一、世界各国为什么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答:因为唐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采取比 较开放的对外政策,使唐朝经济、文化对各国影响很大,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各国把唐朝 看成中国的象征,所以把中国人称为“唐人”。 考点八、北宋、辽、西夏对峙。南宋与金的对峙。元的统一。宋元科技与海上贸易。 A 两宋时期 (1)1.北宋、辽、西夏对峙 北宋(960年 赵匡胤 定都东京,今开封)实现了中国局部的统一, “澶渊之盟” 带来北宋与辽(契丹族)之间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 局面。同时通过议和的手段与西夏(党项族)和平对峙 2.南宋、金 、西夏对 峙 金政权(东北女真族建立)灭北宋和辽,宋王室南迁,史称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南宋岳飞抗 金,金与南宋形成对峙。 (2)两宋时期特点: ①多个民族政权并立,政治分裂时期。(大分裂时期) ②农耕与游牧文化在相互的征战与议和中逐渐融合,民族融合加强。 ③经济重心完成转移(南宋)(唐朝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 ④农业:“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占城稻; ⑤手工业:陶瓷制造业发达,瓷都:景德镇 ⑥商业: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B 元 朝 统 一 (1)统一过程 1271年,蒙古族的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建立行省制度,推行重农政策。1276 年, 元灭南宋,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朝代。是第一个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 政权 (2)巩固统一措施 a实行行省制度(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省级行政区始于元朝 b建立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C宋元科技 (1)印刷术:隋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 传到埃及和欧洲。 意义: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2)指南针:战国时,中国古人就发现磁石指南的特性(司南),后来人们又用磁针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又叫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使新航路的开辟成为可能,促使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3)火药: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宋元开始用于战争,引起了军事科技的 重大变革。后来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意义: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应用于战争,是人类战争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点。 (4)棉纺织技术:元朝 黄道婆传播棉纺织技术,宋元时期棉布日益流行,成为服装主要原料,松江 成为“衣被天下”的棉纺织中心 D宋元海上贸易 : 宋元时期海上贸易兴盛 港口:泉州(元朝国际性海港) 海外贸易范围:地跨亚欧非三大洲 商品:瓷器和丝绸 路线: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 作用: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考点九、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清朝的疆域和闭关自守。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 A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 1、政治:①明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 ②明初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对官民言行进行监督,称厂卫。 ③明初设立廷杖制度,使君臣关系沦为主仆关系 2、思想:①实行“八股取士”,控制思想 ②在社会生活领域加强思想控制,如贞洁牌坊 B清朝的疆域—奠定了今天祖国疆域的基础 C闭关自守 1、原因: ①清朝前期,工商业比较发达,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 ②清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盛,无需同外国互通有无。 ③害怕外国商人与沿海人民往来会“滋扰生事” 2、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下令封闭其他海港,只留广州一处对外通 商。 3、影响: ①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②消极(危害): 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 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 渐在世界上落伍了。最终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D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 1、“八股取士”: ①明清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 ②考试的格式为八股文,不许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 2、“文字狱”:清朝特别严重,主要是打击反清思想。严重钳制了思想,使人们不敢过问政治。 考点十: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A1.朝代顺序歌:黄炎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 明 朝 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 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 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辛亥革命帝王休。 2.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 4.我国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王朝:元朝、清朝。 5.曾经短暂统一过中国的王朝:秦、西晋、隋 6.曾统一过中国的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7.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鲜卑)、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元(蒙古)、 清(满) B(长期统一、短期统一、分裂割据) 夏 BC2070-BC1600 商 BC1600-BC1046 西周 BC1046-BC771 东周 BC770-BC221 (春秋 BC770-BC476 战国 BC475-BC221) 秦 BC221-BC207 西汉 BC202-AD9 东汉 25-220 三国 220-280 西晋 266-316 东晋 317-420 南北朝 420-589 隋 581-618 唐 618-907 五代十国 907-960 北宋 960-1127(与辽、西夏对峙) 南宋 1127-1276(与金、西夏对峙) 元 1271-1368 明 1368-1644 清 1636-1912 综合应用: 我国古代经历了三次分裂、四次统一,写出分裂和统一的历史时期。古代结束分裂的三次大一统后 为巩固统一,各政权都有开创性的政治制度建设,请分别试举一例说明。我国近现代最后一次统一 完成的标志是什么?这次统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最后一次统一时,还遗留哪些问题? 答:三次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四次统一:秦汉;西晋;隋唐;元明清。 秦始皇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统一(或:确立至高无上 的皇权;中央设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地方推行郡县制; 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 隋朝开创三省六部制(或:科举制); 元朝开创行省制度,以有效地控制地方。 标志: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特点:①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加; ②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和建立人民民 主专政政权的基础上完成的; ③统一后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④统一后的巩固程度、深度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遗留问题:到 1951年,还有香港、澳门和台湾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 考点十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洋务运动 一、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 1.原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上升时期,对货币及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急需打开中国的大门。 内因: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势衰败;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超。 鸦片输入: (1)时间:18世纪后期起,英国商人开始向中国大量贩卖鸦片。 (2)目的:为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利润。 (3)危害:a.损害了中国人的身心健康 b.降低军队战斗力大大 c.白银大量外流,加重人民负担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鸦片的大量输入已经危及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大计。 2.导火线: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3.重要事件:关天培 鸦片战争中虎门之战牺牲 4.结果:清败,签订《南京条约》,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 二、《南京条约》内容和影响 1.时间:1842年 2.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 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④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税率必须和英国协商。 3.影响: ①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洋务运动的主张和代表人物 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魏源在《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向西方学习、抵制西方侵略) 1.时间:19世纪 60年代开始——90年代 2.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3.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兴办近代企业,创建新式军队和新式学校(同文馆),派遣留学生 4. 口号:自强、求富 : 前期——“自强”:兴办军事工业; 组建新式军队(三支水师:南洋、北洋、福建) 后期——“求富”:兴办新式民用工业(轮船、铁路、电报、采矿); 兴办中国最早新式学堂(同文馆) 5.代表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李鸿章 曾国藩 左宗棠 6.外交:1861 年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 7.影响: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使中国的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没有走上富强道路。 8.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清政府的洋务运动是不能自救成功的。 综合应用: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当西方各国先后进工业革命,建立共和制国家, 发展经济,壮大国力的时候,清王朝自大无知,仍沉浸在古代的辉煌中,朝廷腐败无能、 国家经济实力贫弱,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强大的军事优势相比,自然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 考点十二: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1895年 2.原因:外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强大起来,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内因:中国已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主要战役:黄海海战 邓世昌 4.结果:清败,签订《马关条约》 二、《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 2.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增辟通商口岸; ③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④赔偿日本白银二亿两(后增加“赎辽费三千万两”)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加深,大大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列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 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三、维新变法运动与戊戌变法 1.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康有为) (梁启超) 2.序幕——1895年 公车上书 3.时间——1898年(中国旧历戊戌年) 4.原因: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为挽救中华民族。 5.内容:政治: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派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矿企业等 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 文化: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京师大学堂)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结果:慈禧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 8.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资本主义改良的道路行不通。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 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四、同盟会的成立 (孙中山) (袁世凯) 1.成立时间:1905 年,中国同盟会成立 2.领导人:孙中山 3.地点:日本 4.性质: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5.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6.意义:极大地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五、辛亥革命爆发时间,主要领导人 1.时间:1911 年 10 月 10 日 2.主要领导人:孙中山 3.地点:湖北(鄂)武昌 4.辛亥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由革命纲领而来 5.影响: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成立革命政府。标志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统治 瓦解。 六、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1912年 1 月 1日 2.地点:南京 3.结果:①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建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 ② 1912年 4月,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袁世凯,袁世凯任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 中国开始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4.辛亥革命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5.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综合运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各自的性质、作用是什么? 答:1、共同目的:向西方学习。 2、性质不同: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自救运 动;戊戌变法是维新派进行的一场向西方学习,实行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在中国发展资本 主义的救国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作用不同:洋务运动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培养 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它提 倡的新观念,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的冲击,促进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 想的传播打下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结束两千多年的 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十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主要代表人物 1.时间:开始于 1915 2.阵地:《新青年》 3.口号:“民主”、“科学” 4.主要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 5.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6.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五四运动的时间、口号和历史意义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时间: 1919年 5月 4日 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废除二十一条” “还我青岛” 4.结果:北洋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罢免曹汝霖的职务,没有在巴黎合约上签字 5.性质:彻底地反帝反封的爱国主义运动 6.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 台,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7.五四精神:团结、进步、爱国、科学 8.五四运动对我们的启示: 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尊严;热爱祖国,与 祖国荣辱与共;确立主人翁意识,把国家和民族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第一阶段:北京 学生; 第二阶段:上海 无产阶级) 考点十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南昌起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长征。遵义会议。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 ⑴历史条件: 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组织基础:陈独秀 上海 建立早期共产党组织 李大钊 北京 ⑵ 标志: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⑶时间:1921 年 7月 ⑷地点:上海(最后一天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进行) ⑸内容:①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②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 ③党成立后的重点工作是开展工人运动 ④党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⑹“一大”代表:毛泽东、董必武等十三人。 ⑺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 1.时间:1924—1927 2.准备:1923 年,中共在广州召开三大,确定同国民党合作的方针。 3.基础:孙中山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4.成果:⑴在广州创建黄埔军校 ⑵北伐战争 ⑶1925 年国民党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5.北伐战争: ①时间:1926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出师 ②目的:打倒列强,消灭军阀,实现全国统一 ③主要战役:湖北贺胜桥战役 ④先锋:叶挺指挥的第四军独立团 “铁军” ⑤意义: 极大鼓舞了国民革命,沉重打击了国内军阀,有力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 5.国共合作破裂: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 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国民政府。 三、南昌起义 时间:1927年 8月 1日 地点:江西南昌 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朱德等 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时间:1927年 9月, 创立者:湖南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 意义: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革命道路 五、长征 1时间:1934年 10月——1936年 10 月 2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经过:1934 年从江西瑞金出发;1936 年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4 意义:保留了革命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5.伟大转折点——遵义会议 ⑴时间:1935年 1 月 ⑵地点:贵州省遵义 ⑶内容: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⑷意义: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考点十五:中国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的起止时间:1937年 7月 7日—1945年 8 月 15 日 一、日本侵华方面 (一) “九 ·一”八事变 1.背景: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把矛头指向中国 2.时间:1931年 9 月 18 日 3.地点:沈阳(辽宁 东北平原) 4.事件:日本关东军进攻驻沈阳东北军,史称“九·一八事变”。 5.结果:蒋介石实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占领东三省全境,东三省沦陷 (二)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1.时间:1937年 7 月 7日 2.地点:北平 3.经过:日军借口士兵失踪,悍然向中国驻守在北平卢沟桥的军队发起进攻,称七七事变,也叫卢 沟桥事变。 4.标志: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正式开始。 (三)日本侵华暴行 1.1937年 12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至少死亡 30万人) 2.日军 731 部队,细菌活体实验 3.对重庆、成都、兰州、昆明等城市进行轰炸封锁 4.对占领区抗日根据地“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 二、抗日方面 (一)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意义 1.时间:1936年 12月 12日 2.地点:西安 3.人物:张学良、杨虎城、蒋介石 4.经过:国民党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在西安对蒋介石实行“兵谏”,要求他停止内战,联共抗 日。(了解) 5.中共主张:从民族利益出发,和平解决 6.意义:结束了国共十年内战,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七七事变后,抗战爆发,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共军队改编为八 路军和新四军 三、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1.时间:1945年 8 月 15 日 2.结果: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10月,被日本统治 50 年之久的宝岛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抗 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 3日) 3.意义:国内: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取得的第一次完全 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国际: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支 持和援助,同时中国人民也付出了重大的牺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4.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中国军民顽强抵抗,如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台儿庄保卫战,以及中国共产党灵活机智的战略战术, 如地雷战、地道战。 ②反法西斯盟国、爱好和平的国际力量和爱国华侨的支持 ③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综合运用: 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日本为实现征服世界的野心单独对中国发 动了哪两次侵略战争? 答: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1937-1945 年全面侵华战争;(1 900 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略我国) 二、这两次战争的结果如何,原因分别是什么?这两次战争结果对中 国社会有什么影响? 答:甲午战争:清朝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中国失败原因: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国家贫弱。 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灾难和半殖民地化程度。 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胜利原因:①实行全民族抗战,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本保证和根本原因); 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反法西斯盟国、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支持; ④人民战争的力量; ⑤国民党爱国官兵的英勇奋战。 对中国的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 全的胜利,它极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上振兴的历史转折点。 三、这两次战争对台湾有什么影响? 答: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全面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25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四、两次战争给我们的什么启示? 答:①落后就挨打; ②发展是硬道理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综合国力; ③必 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④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和人民军队; ⑤必须建立广泛的人民统一战线 五、二次侵略战争日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行 答:甲午战争:旅顺大屠杀 全面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731 部队细菌实验、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三光” 政策等。 六、面对日本右翼分子(军国主义势力)的行为,你会怎样做? 答:日本右翼分子、文部省教科书的行为和小泉纯一郎参拜靖国神社等行为等否认侵华史实,美化 战争的行为。我们应: ①、牢记历史,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表示强烈愤慨,警惕日本军主义复活; ②、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③、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考点十六: 重庆谈判和全面内战的爆发。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一、重 庆 谈 判 1.时间:1945年 8 月 2.地点:重庆(四川盆地) 3.人物:毛泽东、蒋介石 4.目的(原因): ①国民党为拖延时间准备内战 ②共产党为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5.成果: 10 月 10 日,双方签订了“双十协定”。决定建立民主国家 二、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战争) 1.时间:1946年 6 月,蒋介石撕毁协定,发动全面内战 2.中共军队:人民解放军 三、经过:三大战役(1948年 9 月到 1949 年 1月) 1.名称:辽沈战役(东北)、淮海战役(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平津战役(华北) 2.意义: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为全国解放奠定基础 四、结果: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覆灭 1.时间:1949年 4 月 2.事件:人民解放军雄师发动渡江战役。占领国民党政府首都—南京。 3.标志: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 22 年反动统治宣告覆灭。 综合运用:1、以史实说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答:(1)1924年,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为革命培养了许多军事人才;1926年, 又共同进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打击了国内军阀,也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第 一次合作破裂后,十年内战开始,使日本得以侵占东北。 (2)1937、7、7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 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并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合作破裂后,中国再次陷入内 战,最终造成两岸人为分裂。 (3)我们寄希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使中华民族完成统一大业。 2、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 答:(1)经过长期抗战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和平民主,所以中共应代表人民利益,努力争取和平; (2)通过谈判,能在和平条件下进行改革,这对人民是有利的; (3)通过谈判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孤立蒋介石。 (4)表明共产党和平谈判的诚意。 考点十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1.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1)时间:1949年 9月 (2)地点:北平 战国的燕 荆州 隋 涿郡 元 大都 明清 北京 国民党统治时期 北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北京 (3)内容: a.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b.新中国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 c.首都:北平,并改北平为北京; d.国旗:五星红旗; e.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f.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g.选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徽是 1950 年定的 2.成立:1949年 10月 1 日,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 3.意义:①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 ②中国结束了屈辱的历史,人民当家作主。 ③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 二、土地改革 1.时间:1952年底,中国内地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2.意义:彻底消灭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调动农民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三、抗美援朝战争 1.时间:1950—1953年 2.目的: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 3.原因: ①美国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严重威胁我国安全,同时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 放军解放台湾; ②唇亡齿寒,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全密切相关,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③应朝鲜政府的请求出兵 4.参战双方军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克拉克) 中国人民志愿军 5.重要战役:上甘岭战役 6.结果:中朝人民胜利,美国战败,签署《朝鲜停战协定》 7.美国失败原因(四个错误): (1)错误的时间:二战刚结束,新中国诞生,士气高涨; (2)错误的地点:美国远离本土作战; (3)错误的对手: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作战; (4)错误的战争:对美国而言这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 8.意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巩固了新生政权。 9.抗美援朝精神:热爱祖国,英勇顽强、不畏强暴、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纪律严明精神。 综合运用: 1、“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听到这 激昂的旋律,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这首创作于 1935 年的《义勇军进行曲》, 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被定为国歌,正式写入宪法。据此回答: (1)、 为什么说 20世纪 30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答: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制造了两次侵华事变:九一八事变不到半年,日军侵占了东北全境。七七 事变,日本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略战争。中日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 了亡种灭国的危急关头。所以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2)、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为“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哪些 重要措施? 答:(领导“一二·九”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 促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3)、经历了 70年的风雨沧桑,这首歌一直在中国人心中回荡:“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前进!进!” 请简要说明在和平年代,为什么要把国歌写入宪法? 答:它传递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时刻鼓舞着炎黄子孙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其深 远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警钟长鸣,在和平年代,仍提醒我们要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 2、说说下列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这些歌曲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 五四青年节:--纪念 1919年 5 月 4日的五四运动,弘扬民主科学、爱国进步的精神 七一建党节:-- 1921年 7 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八一建军军--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义,是我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 十一国庆节---1949年 10月 1日,新中国成立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长征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我的家在松花江上--------------------九一八事变 考点十八、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两弹一星” 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底 2.内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3.意义: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4.性质:社会主义改造 二、“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1.时间:1958年 2.原因: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 ③急于求成。 3.大跃进特点(表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4.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5.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违背了经济发展客 观规律,给我国社会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①自然环境:砍伐树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 ②国民经济:打乱了国民经济秩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造成工农业比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 失调 ③思想文化:造成人们急于求成、急躁冒进,浮夸风,假话盛行 6.经验教训: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 三、“两弹一星” 1.“两弹一星”:核弹 (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人造卫星; 2.中国第一颗原子弹:1964年 10月 16日 3.中近程地对地导弹:1964年 4.装核弹头的地对地导弹:1966年 10月 5.第一颗氢弹:1967年 6.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 年(中国是第 7.“两弹一星”的功臣: 邓稼先(两弹元勋) 钱三强 钱学森(中国航天科技之父) 8.“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 9.“神州飞船” (1)“神州一号”: 1999年 11月 20日 (2)“神州五号”:2003年 10月 15日 航天员:杨利伟 (3)“神州七号”: 2008年 9月 25日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4)神州飞船成功发射说明: a.国家的高科技和军事科技的发展; b.标志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创新力的提高; c.提高国人的爱国热情,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综合运用:联系神舟 5号和 6号载人飞船相继成功发射和返回。“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 答:和平利用原子能为人类服务,而不是用作杀人武器。 考点十九:文化大革命(1966 年-1976年) 1.原因: ①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过分严重地估计了我国的阶级斗争形势;采取“大民主”的错误方法 2.表现:大字报、蹲牛棚、破四旧、批斗会 3.影响: ①政治: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和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人格尊严被侵害; ②经济:国民经济遭受重大损失,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③文化:传统文化遭受严重摧残,国民素质下降,我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相差更大 4.教训: ①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②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重视传统文化 考点二十: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1978年 12月 2.意义:①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伟大的历史转折; ②我国从此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 ③从根本上结束了长期的“文革”的错误,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新一代领导 集体 二、改革开放 1.对内改革: ⑴农村:①1979 年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被称为“中 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②作用:a.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很快解决了 12亿人口的 温饱问题;b.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成功范例 ⑵城市:由单一公有制经济转变成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对外开放 ⑴经济特区:1980 年建立第一批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二批把整个海南省作为经济特 区) ⑵开放格局:沿海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走向世界(2001 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 组织(WTO),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⑶目的:①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 ②扩大对外贸易 ③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 考点二十一:“一国两制”。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台湾问题 一、“一国两制” 1.提出:邓小平 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它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实践:此构想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了出来,后成功地运用于解 决香港和澳门问题 二、香港回归和澳门回归(历史遗留问题) 1.时间:香港终于 1997年 7 月 1日回归祖国 澳门于 1999年 12月 20 日回归祖国(葡萄牙) 2.原因:①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主要原因) ②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③统一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符合人民愿望 3.意义: ①政治:a.是中国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b.证明一国两制正确可行,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c.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②经济:中国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三、台湾问题(中国内政问题) 1.由来:1949 国民党败退台湾,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两地从此分离 2.历史:①1895 年,甲午中日战争,清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②1945 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日本战败,被日本统治 50 年之久的宝岛台湾回归祖国 ③1949 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地分离 3.统一阻力:一些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扰;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4.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国际公认;共同的信念;交流的加强 5.基本方针: 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 ②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 一台”、“台湾独立” ⑹在台湾问题上,中学生应如何做? a.宣传“一国两制”和《反分裂国家法》的重要性; b.支持祖国统一,同破坏祖国统一言论和行为作斗争; c.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d.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与祖国荣辱与共; e.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⑺展望:两岸必然统一(中国不可分割领土;两岸人民渴望统一),但仍然存在阻力(两个) 综合运用: 一、台湾回归与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问题。 1、大陆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台湾,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的 是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和某些外国反华干涉势力不断进行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活动)。 2、解决台湾问题的前提和前途分别是什么? 答:前提: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前途: 和平统一 3、新形势下解决台湾问题要采取方针政策? 答: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总方针、总政策。促使两岸关系的发展,促 进国家的和平统一。如 2005年 3 月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的实施——对以后 两岸发展作用:有利于促进两岸关系发展,促进和平统一;有利于反对和遏制“台独”分 裂势力分裂国家、维护台海地区和平稳定。(反映“依法治国”,全国人大的最高立法权) ②、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③、大力发展以“三通”为中心内容的两岸交往。 ④、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不承诺放 弃使用武力,就是要在必要的时候使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解放台湾,维护中国统一。 ⑤、我们寄希望于国共第三次合作,使中华民族完成统一大业。 4、台湾的回归,祖国统一对两岸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经济上:促进两岸经济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提高。 政治上:促使祖国统一大业完成,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军事上:增强了祖国的国防力量。 文化上:增进两岸的文化交流合作。 5、两岸为合作和交流所作的努力与阻碍 答:努力:国民党、亲民党等访问大陆; 大陆给予台湾水果等农产品零关税优惠待遇; 大陆向台湾赠送象征和平友好的大熊猫等。 阻碍:台湾岛内分裂势力(台独分子)和某些外国反华干涉势力不断进行的“两个中国”或“一 中一台”活动。 6、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核心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答:核心:台湾问题 关键:遵守三个联合公报;或者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反对对台军售问题 7、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合理建议。 答:美国方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支持“台独”;不出售武器,尊重中国主权、领土完整。 中国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综合国力,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与美方的合作 与交流,增进了解。 二、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 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歌词中画线的部分分别指的是什么人和相应的什么事件? 答:毛泽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 (中国近代以来三大伟人:孙中山,辛亥革命。加上以上两位) 世界历史 一、世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及成就 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 欧洲古典文明的起源 古希腊、古罗马文明 三大宗教的诞生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有关知识 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和《天方夜谈》 二、巨变的时代 1.新航路的开辟 2.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欧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日本:明治维新 4.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5.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三、两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历史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状况 2.十月革命的爆发 3.罗斯福新政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状况 5.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和结束 考点一、亚非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及成就 埃及文明、两河流域文明、印度文明的地理位置 一、古埃及(埃及文明): 1.地理位置: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流域 2.文明成就:金字塔(古代埃及统治者法老陵墓,今天开罗一带,法国埃菲尔铁塔建起以前,一直 是世界上最高建筑物,其中胡夫金字塔最大)(象形文字、太阳历、木乃伊) 二、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西亚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2.古巴比伦王国(今伊拉克一带)的建立:a.时间:公元前 18世纪 b.建立者: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 c.都城:巴比伦城 3.文明成就: (1)《汉谟拉比法典》 a.制定者:汉谟拉比 b.目的:为了维护统治,维护社会秩序 c.内容: 282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情况 d.意义:是迄今发现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 (2)其他成就: 楔形文字、太阴历(星期制度) 、六十进位、空中花园 三、印度文明: 1.地理位置: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恒河流域 3.等级制度 a.含义:在古代印度内部逐渐产生不同的等级,形成了一种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又称为种姓制度 b.等级:第一等级婆罗门:僧侣,掌管祭祀大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和官吏,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包括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供养前两个种姓 第四等级首陀罗:包括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没有任何 权利,受剥削压迫 c.规定:下一等级不能从事上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之间禁止通婚 2.文明成就: (1)佛教 a.创立时间:公元前 6世纪 b.创立地点:古印度(天竺) c.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佛教徒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或佛陀 e.基本教义:主张众生平等;忍耐顺从,戒除欲望,刻苦修行,才能达到“极乐世界” f.传播路线: (公元前 3 世纪,阿育王在位时,佛教开始向外传播) (Ⅰ)向东南,传入东南亚 (Ⅱ)向西北,传入中亚:公元前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由中亚,经西域传入中国内地,此 后又由中国传入朝鲜和日本 (2)阿拉伯数字:古代印度人发明了 0到 9 十个数字符号,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又称 阿拉伯数字 四、四大文明古国出现在大河流域的原因 1.水利资源丰富,大江大河水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2.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 3.气候温和,适宜人类生存,利于农作物生长。 4.拓展:说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环境依赖较强 考点二: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海洋文明、蓝色文明) 一、古希腊文明 1.地理位置:欧洲南部希腊半岛,东临爱琴海 2.斯巴达和雅典及政治特色 1)雅典民主制度(濒临爱琴海,海上贸易工商业发达公元前 5 世纪,伯利克里当政时期,雅典民 主制达到极盛) a.公民大会:全体男性公民参加,投票决定国家的内政、外交等大事,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 b.五百人议事会:从公民中抽签选出,负责处理城邦日常事务 c.陪审法庭:从公民中抽签选出,审理各种重大案件,是雅典最高司法机构 (陶片放逐法:防止某些人权力过大破坏民主,得票最多的人会受到为期 10年的放逐) 评价:积极作用:使公民主动积极参政议政 局限性:这种民主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 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妇女和外国人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2)斯巴达(内陆城邦,发展农业):尚武,像一座大兵营,军事集权 二、古罗马文明 1.地理位置:地中海北岸亚平宁半岛 2.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及其政治特色 (1)罗马共和国 a建立:公元前 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b扩张:公元前 2世纪,取得地中海世界霸权 c政治特色:共和制,执政官有很大权力,尚武 (2)罗马帝国: a.建立:公元前 27年屋大维,自称元首,从此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取代 b.扩张:公元 2世纪成为地跨三大洲的帝国,地中海被称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c.政治特色:元首独裁,实行帝制,重视军事 d.分裂:3世纪,分裂为东罗马和西罗马 3.《十二表法》: a.颁布:公元前 5 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因其刻在十二块铜板上,称为《十二表 法》 b.影响: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影响很大,成为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的基础 考点三、基督教 a创立时间:公元 1世纪 b创立地点:古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西亚巴勒斯坦地区 c创始人:传说中的耶稣 d基本教义:耶稣是救世主,主张忍耐、顺从,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宣扬对人类的博爱 考点四、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天方夜谭》 一、阿拉伯帝国对外扩张 1.地理位置:阿拉伯半岛,亚洲西部 2.扩张目的:为了夺取商路和土地缓和内部矛盾 3.军队:穆斯林 4.结果:8世纪中叶, 先后征服中亚、北非许多国家,阿拉伯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5.首都:巴格达(现在伊拉克首都),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6.衰落:10世纪 二、《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1.体裁:民间故事集 2.来源:广泛吸收了印度、埃及、希腊等地的民间故事 3.代表性故事:《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神灯》 4.内容:反映了阿拉伯帝国人民的生活情况 5.影响: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考点五、伊斯兰教 1.创立时间:7世纪初 2.创立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3.创始人:穆罕默德 4.伊斯兰教纪元元年: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 5.基本教义: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 6.宗教经典:《古兰经》 7.礼拜场所:清真寺 考点六: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启蒙运动 1.时间: 14世纪 2.地点:意大利 3.原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重视人的作用和人的需要 4.影响:是一次崭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反映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使人们的思想从宗教愚昧 中解放了出来。 5.代表人物之一:达•芬奇,意大利艺术家,“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蒙 娜丽莎》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少妇的形象,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哈姆雷特《王子复仇记》《罗密欧与朱丽叶》) 考点七、16世纪科学革命中的代表人物 1.哥白尼:(1)时间:16世纪 (2)国别:波兰天文学家 (3)代表理论:“日心说”,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绕着太阳转 (4)影响:“日心说”否定了教会的权威,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现象,被誉为“科学革命的开端 2.牛顿 (1)时间:17世纪 (2)国别:英国物理学家 (3)代表理论:万有引力定律 考点八、启蒙运动中的代表人物 1.时间:17、18世纪(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 2.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 代表思想: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 3.卢梭:法国思想家 代表思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思想 4.孟德斯鸠:主张君主立宪,提出三权分立思想 5.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自由、平等、民主 6.作用(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启蒙运动的思想要求) 归 纳 14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 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把人们从宗教 愚昧中解放出来。主要借助文艺作品 16世纪 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延伸和 展,以人为本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落实到实践探 索中 17、18 世纪开始 启蒙运动 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激烈的批判专制 主义和宗教愚昧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 考点九:新航路开辟的条件、主要人物及航线、影响 一、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1.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欧洲人对货币和黄金的需求大增。 2.技术条件:①地圆学说被人们所接受; ②指南针从中国传到欧洲,应用于航海事业; ③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 ④西班牙葡萄牙国王的支持; ⑤航海家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知识,具有探险精神及超人的意志和智慧。 3.客观因素:东、西方之间传统的陆路商道被奥斯曼土耳其所阻断。 4.社会因素:《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黄金和香料的狂热追求。 二、新航路开辟的代表人物及其航线: 1.向东方向(葡萄牙): (1)迪亚士 1487年开始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印度洋的好望角 (2)达·伽马 1497年开始航行,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第一个开辟东方航线的人 2.向西方向,西班牙国王支持: (1)哥伦布(1492 年,意大利人,) :四次航行横跨大西洋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并把当地误 认为是印度。 (2)麦哲伦率船队(1519—1522,葡萄牙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西班牙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1.正面影响: (1)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使世界开始走向整体。(物种的交流) (2)拓展了人类的眼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交融 (3)人口开始大规模迁徙,形成了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 2.负面影响: (1)西欧各国对美洲、非洲、亚洲进行殖民扩张,掠夺土地和财富。 (2)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毁灭印第安文明 (3)从非洲大肆贩卖黑奴。 ——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国家的长期落后与贫穷。 考点十: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9) 1.原因: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 ②国王查理一世的专制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2.爆发: 1640 年,查理一世为筹措军费召开议会 3.领导者: 克伦威尔,资产阶级代表人物,领导议会军,处死查理一世。 4.1688年政变:资产阶级发动政变,采用“不流血”的方式推翻了复辟王朝(光荣革命)。拥立了 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新国王 5.《权利法案》 (1)目的:议会通过法令来限制王权 (2)核心内容:限制王权 (3)标志: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6.君主立宪制:由议会制约国王权力的政体,被称为君主立宪制 二、美国独立战争 1.起因:①17、18世纪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英国殖民统治的严重阻碍 ② 美利坚民族形成,英国殖民压迫造成北美人民反抗 2.第一枪:来克星顿的枪声,1775 美国独立战争序幕 3.《独立宣言》:1776年 7 月 4日,宣告北美各殖民地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1787年宪法:美国确立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世界最早 ) 5.华盛顿:美国独立战争领导人,任大陆军总司令;1787 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美国首都以他的 名字命名。 三、法国大革命 1.起因:①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的阻碍 ② 封建统治者的挥霍导致财政困难 ③政府加重税收,导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④启蒙思想家的推动 2.标志:1789 年 7月 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3.过程: (1)第一阶段: ①爆发:1789 年 7 月 14日攻占巴士底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标志,这一天后来成为法国国庆 纪念日) ②结果:结果法国颁布了《人权宣言》,实行君主立宪制 (2)第二阶段: ①爆发: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 ②结果:废除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路易十六被送上断 头台 (3)第三阶段: ①爆发:1793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三次起义 ②结果: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领导第三次起义,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将法 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到了顶峰。 四、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1873 2.改革代表人物:明治天皇 3.背景:①日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封建国家; ②美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4.作用: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改变了落后的面貌,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成为亚洲第一个走 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并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 考点 11: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状况及其影响: 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就是指第一次工业革命) 1.时间:18世纪 60 年代到 19世纪中期 2.发源及扩展:发源于英国,后扩展到欧美各国 3.开始部门:纺织部门(后扩展到机械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冶金业、采矿业) 4.标志: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5.重大成果: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发明第一台具有真正实用价值的蒸汽机)、英国人史蒂芬孙 发明了蒸汽机车 6.影响 (1)积极影响: a.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b.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世界各地联系;经济上形成世界市场;世界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社会上分 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c.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d.19世纪 40年代,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2)消极影响: a.西方列强加紧殖民掠夺,给亚非拉地区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b.工业化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新阶段) 1.时间:19世纪后半期 —— 二战前 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电气时代) 3.重大成果: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美国爱迪生发明电灯、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4.领先国家:美国、德国 5.影响 (1)积极影响: a.促进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改变了世界面貌,进一步密切世界各地联系 c.进一步加深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深刻变化 d.美国和德国后来居上,工业发展势头超过了英国 e.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制度逐步完善。(标准化生产方法和流水线生产方法) (2)消极影响: 工业化所带来新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加剧,如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两次工 业革命的共同影响取共同点即可) 考点十二: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创立者:马克思、恩格斯 2.标志:1848 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考点十三:十月革命的爆发,领导人,影响 1.原因:①20 世纪初,俄国经济仍然相对落后于欧美资本主义强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人民蒙受了深重的灾难; ③1917年 3月,武装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组成的临时政府继续战争 2.爆发: 1917年 11月(俄历的十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3.领导人:列宁 4.影响:①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俄国历史发展方向,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 俄国,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考点十四: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状况: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引起的 2.交战双方:英国、法国、俄国(协约国) 德国、奥匈帝国为首(同盟国) 3.起止时间: 1914――1918年 4.影响:①给人类造成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 ②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使帝国主义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③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 ④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 1.发动者:德、意、日法西斯集团 2.起止时间: 1939 年――1945年 3.意、德、日法西斯的投降: (记先后顺序) 1943 年 9月意大利投降 1945 年 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场结束 1945 年 8月 15 日本投降,二战结束 4.性质:一场法西斯侵略与反法西斯侵略战争,是正义与邪恶的战斗。 (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5.对犹太人的屠杀 : 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是德国法西斯在战争中对人类文明犯下的残忍暴行。波兰的奥斯 威辛集中营,至少有 110 多万犹太人死于此。 6.联合国的创立 (1)时间:1945年 10月 24日 (2)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3)主要创立国:中、美、英、法、苏 考点十五: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及作用 1.国家:美国 2.人物:罗斯福 3.时间:1933 年罗斯福就任总统开始 4.原因:①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最为沉重;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 ②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危机,日益恶化,引起美国民众强烈不满,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 5.实质: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干预,缓和矛盾 6.作用:①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 ②新政中的许多措施,后来被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借鉴 考点十六:两极格局的形成 1.原因: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力量削弱,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威望大增, 是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大国 ②1945年雅尔塔会议上签订《雅尔塔协定》,为战后两极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 ③美国推行称霸策略,苏联开始与之抗衡 2.两极(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标志 :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1)北约:1949 年,以美国为首的 12 个西方国家签订《北大西洋公约》,建立针对苏联的军事集团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2)华约:1955年,苏联和 7 个东欧国家在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称为“华沙条约”, 建立了抗衡北约的军事集团,简称华约 (3)影响:北约和华约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3.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杜鲁门主义”,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标志冷战正 式开始(拉开冷战序幕的是…铁幕演说) 4.冷战的表现: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柏林墙的修建;军备竞赛;古巴导弹危机;美国侵越战争, 朝鲜战争 5.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20世纪 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意味着东西方两大集团对峙 格局的终结 三大国际组织 一、英文缩写:UN 总部:纽约 建立时间:1945年 概况: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 产物,在《雅尔塔协定》中就提到成立联合 国 。 1945 年 , 中 、 苏 、 美 、 英 等 50 多 个 国 家在美国旧金山举行联合国制宪会议,通过了《联合国宪章》,宪章于 1945 年 10 月 24 日生 效,这一天成为联合国的诞生日,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组织,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美、 英、法、俄,现有 192个会员国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中国为什么要坚持恢复在联合国的席位 ①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发挥在联合国的积极作用; ③有利于中国的统一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各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促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中国与联合国:1971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 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为联合国的筹建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在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役的胜利作出 重大贡献 联合国会徽:1947年通过,左右两个橄榄枝环抱从北极上空看到的世界地图,世界地图象征着整 个世界,橄榄枝象征着环绕世界的和平,体现着联合国的宗旨。 二、英文缩写:EU 建立时间:1993年 总部:布鲁塞尔 概况:欧盟的前身是 1967 年成立的欧洲共 同 体 , 1993 年 , 欧 洲 共 同 体 成 为 欧 洲 联 盟 , 标志着这个组织从单纯的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发展。 性质: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政治经济集团组织 作用: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发展;提高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世界多极化;改变欧 美经济力量对比 货币:欧洲人为了推动地区经济一体化发展,于 1999 年 1月 1日启动了欧元 C世贸组织: 英文缩写:WTO 建立时间:1995年 概况: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95 年 1 月 1 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也被 称为经济联合国。我国于 2001年 12月 11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职能: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解决成员间贸易争端 作用:降低各地进口关税,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规定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促进了国际贸 易的有序进行;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他们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