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检测:课时训练8行星的运动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检测:课时训练8行星的运动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训练 8 行星的运动 题组一 对开普勒三定律的理解 1.下列说法都是“日心说”的观点,现在看来其中正确的是( ) A.宇宙的中心是太阳,所有行星都在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 B.地球是绕太阳运动的行星,月球是绕地球运动的卫星,它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同时还跟 地球一起绕太阳运动 C.天体不动,是因为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造成天体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 D.与日地距离相比,其他恒星离地球十分遥远,比日地间距离大得多 解析: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行星做的也不是匀速圆周运动,A 错误。恒 星是宇宙中的主要天体,宇宙中可观察到的恒星大约有 1012 颗,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所有的恒星都在宇宙中高速运动着。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也不是圆,故 B、C 错误,D 正确。 答案:D 2.(多选)关于开普勒行星运动的公式=k,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 A.k 是一个与行星无关的量 B.T 表示行星运动的自转周期 C.T 表示行星运动的公转周期 D.若地球绕太阳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 a 地,周期为 T 地;月球绕地球运转轨道的半长轴为 a 月,周 期为 T 月。则 解析:开普勒行星运动公式=k 中的 T 是指行星的公转周期而不是自转周期,其中 k 是由中心天 体决定的,不同的中心天体 k 值不同。故选项 A、C 正确。 答案:AC 3.某行星绕太阳运行的椭圆轨道如图所示,F1 和 F2 是椭圆轨道的两个焦点,行星在 A 点的速率 比在 B 点的大,则太阳位于( ) A.F2 B.A C.F1 D.B 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可知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太阳和行 星的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又因为行星在 A 点的速率比在 B 点大,所以太阳位于 F2 点。 答案:A 4.行星绕恒星运动时,其运行周期 T 的二次方与运行轨道半径 R 的三次方的比值取决于( ) A.行星质量 B.恒星质量 C.与行星和恒星的质量均无关 D.与恒星的质量及行星的运行速率有关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与行星无关,仅由恒星决定,故应选 B。 答案:B 题组二 开普勒三定律的应用 5.(多选)天文学家有这样一个大胆推测:地球有一个从未谋面的“兄弟”,其运行轨道就在地球 的运行轨道上,也就是说从地球上看,这个“地球兄弟”永远在太阳的背面与地球捉迷藏,所以 人类一直未能发现它。由以上信息可以确定这颗行星的(设地球的公转周期、轨道半径、平 均密度、自转周期为已知)( ) A.公转周期 B.平均密度 C.轨道半径 D.自转周期 解析:由于其运行轨道与地球运行轨道相同,所以轨道半径与地球的轨道半径相同,C 选项正 确;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可知,其围绕太阳运转的公转周期也可以确定,A 选项正确。 答案:AC 6.宇宙飞船围绕太阳在近似圆形的轨道上运动,若轨道半径是地球轨道半径的 9 倍,则宇宙飞 船绕太阳运行的周期是( ) A.3 年 B.9 年 C.27 年 D.81 年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所以年=27 年。 答案:C 7. 地球的公转轨道接近圆,但彗星的运动轨道则是一个非常扁的椭圆。天文学家哈雷曾经在 1662 年跟踪过一颗彗星,他算出这颗彗星轨道的半长轴约等于地球公转半径的 18 倍,并预言 这颗彗星将每隔一定时间就会再次出现。这颗彗星最近出现的时间是 1986 年,它下次飞近地 球大致是哪一年( ) A.2042 年 B.2052 年 C.2062 年 D.2072 年 解析: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有=76,又 T 地=1 年,所以 T 彗=76 年,彗星下次飞近地球的大致年份 是 2062 年。 答案:C 8. 如图所示为地球绕太阳运行示意图,图中椭圆表示地球公转轨道,C、Q、X、D 分别表示中国 农历节气中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地 球所在位置,试说明一年之内秋冬两季比春夏两季要少几天的原因。 解析:地球绕日运行时,对北半球的观察者而言,在冬天经过近日点,夏天经过远日点,由开普勒 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在冬天比在夏天运动得快一些,因此春夏部分比秋冬部分要长一些。从题 图看出,春分到秋分的春夏两季日地连线所扫过的面积比从秋分到次年春分的秋冬两季日地 连线所扫过的面积大,即春夏两季比秋冬两季长一些。一年之内,春夏两季共 186 天,而秋冬两 季只有 179 天。 答案:见解析 (建议用时:30 分钟) 1.关于日心说被人们所接受的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球为中心来研究天体的运动有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B.以太阳为中心,许多问题都可以解决,行星运动的描述也变得简单了 C.太阳是围绕地球旋转的 D.太阳总是从东面升起,从西面落下 解析:托勒密的地心说可以解释行星的逆行问题,但非常复杂,缺少简洁性,而简洁性正是物理 学所追求的,哥白尼的日心说当时之所以能被人们所接受,正是因为这一点。要结合当时历史 事实来判断。 答案:B 2.如图所示是行星 m 绕恒星 M 运行情况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速度最大点是 B 点 B.速度最小点是 C 点 C.m 从 A 到 B 是做减速运动 D.m 从 B 到 A 是做减速运动 解析:因恒星 M 与行星 m 的连线在相同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而 BM 最长,故 B 点是轨道的 最远点,所以 B 点速度最小,则 A、B 错误;从 A 到 B,行星 m 到恒星 M 的距离变大,则 m 从 A 到 B 是做减速运动,从 B 到 A 是做加速运动,故 C 正确,D 错误。 答案:C 3.关于天体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天体的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遵循不同的规律 B.天体的运动是最完美、和谐的匀速圆周运动 C.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所以太阳绕地球运动 D.太阳系中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动 解析:天体的运动与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遵循相同的规律;天体的运动,特别是太阳系中的八 大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都是椭圆,而非圆周;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答案:D 4.如图所示是“九星连珠”的示意图。若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轨道可近似看作圆轨道,地球与太 阳之间平均距离约为 1.5 亿千米,结合下表可知,火星与太阳之间的平均距离约为( ) 水星 金星 地 球 火 星 木星 土 星 公 转 周 期 (年) 0.2410.6151.0 1.88 11.8629.5 A.1.2 亿千米 B.2.3 亿千米 C.4.6 亿千米 D.6.9 亿千米 解析:由题表中知 T 地=1 年,T 火=1.88 年,由得,r 火=≈2.3 亿千米,故 B 正确。 答案:B 5.某一人造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轨道半径为月球绕地球轨道半径的,则此卫星运行 的周期大约是( ) A.1~4 天之间 B.4~8 天之间 C.8~16 天之间 D.16~20 天之间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可得,而 T2≈27 d,则 T1≈5.2 d,故 B 正确。 答案:B 6.两颗行星的质量分别为 m1 和 m2,绕太阳运行的轨道半长轴分别为 r1 和 r2,则它们的公转周 期之比为( ) A. B. C. D.无法确定 解析:由开普勒第三定律可知,解得,故 C 正确。 答案:C 7.(多选)把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视为圆周,由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之比可 求得 ( ) A.火星和地球的质量之比 B.火星和太阳的质量之比 C.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 D.火星和地球绕太阳运行速度的大小之比 解析:由于火星和地球均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k 为常量,又 v=,则可知 火星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之比和运行速度大小之比,所以 C、D 选项正确。 答案:CD 8.某行星和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均可视为圆。每过 N 年,该行星会运动到日地连线的延长 线上,如图所示。该行星与地球的公转半径之比为 ( ) A. B. C. D. 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 T 地=1 年,N 年转 N 周,而该行星 N 年转(N-1)周,故 T 行=年,又因为行 星和地球均绕太阳公转,由开普勒第三定律知=k,故,选项 B 正确。故正确选项为 B。 答案:B 9.天文学家观察到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 76 年,离太阳最近的距离是 8.9×1010 m,离太阳最远 的距离不能被测出。试根据开普勒定律估算这个最远距离,太阳系的开普勒常数 k=3.354×1018 m3/s2。 解析:哈雷彗星运行的半长轴 a= 由开普勒第三定律=k 联立得 l2=2a-l1=2-l1 代入数值得 l2=[2×- 8.9×1010] m=6.666×1012 m。 答案:6.666×1012 m 10.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地球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如图所示,地球距 离卫星的近地点 A 的距离为 L,距离卫星的远地点 B 的距离为 s,求卫星在 A 点和 B 点的速度 之比。 解析:设卫星在 A 点时的速度为 vA,在 B 点时的速度为 vB。 在 A 点附近截取一小段曲线,则此段曲线可看成是一小段圆弧,半径为 L,弧长为 l1;同理, 在 B 点附近也截取一小段曲线看成是以地球为圆心的一小段圆弧,半径为 s,弧长为 l2。分别 将圆弧两端与地心相连,如题图所示。设在 A 点运动弧长 l1 和在 B 点运动弧长 l2 用时相等。 由开普勒第二定律可知,卫星与地球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即。 由于在 A 点附近速度大小变化很小,所以有 l1=vAt;同理,在 B 点附近,l2=vBt。 所以,即 LvA=svB,故 vA∶vB=s∶L。 答案:s∶L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