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新版 人教版

包头四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A.“重农”的思想                                      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经济形态,从先秦到汉初是贵族经济,演进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成为世族经济,进入隋唐后,日渐呈现出“士商合流”的趋势,到宋代,终于定型为士绅经济。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贵族经济的基础是井田制                    B.门阀政治依赖于世族经济 C.士商合流表明隋唐放弃了重农抑商    D.士绅经济强化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 ‎3.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4.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 ‎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 10 -‎ ‎5.隋朝将作大匠宇文凯曾严令:官府工匠不得入市工作,其晚年回乡后亦受到严密监视且不许“收授学徒”和“制作产品”。上述现象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者有严格的从业要求      B.隋朝的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 C.工官制度不利于手工工艺的传承      D.官营手工业者的匠籍制度被废除 ‎6.古代制瓷业中出现了浓淡协调、艳丽柔和、色彩丰富的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这种技术最早出现于(  )‎ A.汉武帝时期        B.康熙时期             C.雍正时期            D.乾隆时期 ‎7.史料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灯游行,争奇斗艳,四处张灯结彩,好不热闹。皇帝特地下诏,当天京城大街特许夜行,官府不加取缔。这段文字描述的景象最可能发生于 A.西汉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8.明末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对盛泽有这样一段描写:“镇上居民稠广,士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杵之声通宵彻夜。”这一材料可用来作为 A.分析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 B.反映明代北方市镇经济发展的第二手材料 C.说明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 D.研究明代短篇小说写作的直接材料 ‎9.有学着研究材料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10.下表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 ‎  ‎ 材料 ‎ 结论 ‎ A ‎ 唐代民谚赞誉浙江嘉兴的农业:“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 ‎ 南方正式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 B ‎ 宋英宗时,“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军费成为当时政府的主要财政支出 ‎ - 10 -‎ C ‎ ‎《农政全书》记载,松江地区“绫、布二物,衣被天下”,“原此中之布,实不如西洋之丽密” ‎ 手工纺织品的质量不如机器纺织品好 ‎ D ‎ 清政府认为宁波税额较轻,“恐将来赴浙之洋船日众”,日久生弊 ‎ 清政府中断了中外贸易 ‎ ‎11.据史料记载:“今闽省向销之江浙棉布及洋货等物,因被英夷所占,不克畅销……揆之事势,断不能使华夷两货,并用兼行……况现在商俱疲乏,更属招之不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这种现象在鸦片战争之前已经存在 ‎ B.这说明当时中国传统产业完全破产 C.当时闽省通商口岸包括厦门和宁波 ‎ D.东南沿海传统棉纺织品的商业贸易逐渐衰退 ‎12.下列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万两)所含信息的合理解读是(  ) ‎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农业税数额变化大,比重迅速下降,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B.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虽发展,但工商杂税收入无明显变化 C.税收主体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 D.中国主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外贸易使关税增加 ‎13.据湖南口岸贸易情形的记载,“自近年设立洋船税关,生意顿盛。洋纱一纵,尤为畅销。业此者现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获,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A.近代民族纺织业发展缓慢                    B.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销售 C.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D - 10 -‎ ‎.进口洋纱在中国销售萎缩 ‎14.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C.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15.下表是1866—1868年国外棉布在中国的售价变化情况。据此表格信息可推出(  ) ‎ 时间 ‎ ‎1866年 ‎ ‎1867年 ‎ ‎1868年 ‎ 价格 ‎2两9钱至4两/匹 ‎ ‎2两5钱至3两/匹 ‎ ‎2两2钱至2两5钱/匹 ‎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中国小农经济模式加速解体 C.中国民间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D.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激烈 ‎16.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挂着英国国旗,船尾悬挂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7.从1894年中状元,到1926年在破产风波中凄然弃世,张謇这三十余年可谓生活在政治极其让人失望的年代,他尝说,“我知道,我们政府绝无希望,只有我自己在可能范围内,得尺得寸,尽可能的心而已。”让张謇感到失望的根源是(  )‎ A.历届政府推行压制剥削的政策            B.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资本输出 C.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社会性质            D.广大民众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18.中国社科院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两大主题》一文指出:“1895年之后短短几年时间,外国资本像钱塘大潮一样涌进中国,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无法梦想的增长迅即实现,开平煤矿、汉冶萍公司等资源很快得到开发。”据此推断作者的观点是(  )‎ A.西方侵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甲午战争使中国遭受严重经济侵略 C.西方经济侵略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D.西方资本涌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19.1935年12月,国民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规定:“在目前国际情况下,凡基本工业之创办,重大工程之建筑,均须择国防后方之安全地带而设置之。”‎ - 10 -‎ 计划旨在(  )‎ A.缓和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B.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 C.改变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D.备战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 ‎20.1933年,《申报》登载了这样一段评论:“在内外层层叠叠高压状态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社会主义建设在苏区获得成功      B.民族工业在大危机机遇下迅速发展 C.中国经济建设深受苏联思潮的影响    D.日本全面侵华民族危机严重 ‎2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没收地主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地主兼营的工商业及其直接用于经营工商业的土地和财产,不得没收。这说明当时的政策是(  )‎ A.联合地主阶级    B.消灭私有制         C.搞合作化经营    D.保护工商业 ‎22.1958年6月12月,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的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这反映出 A. 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推动社会发展 ‎ B. B.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 C.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 D.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 ‎23.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  )‎ A.鼓励了个体经济的发展                        B.加快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 ‎ C.贯彻落实了“八字方针”                    D.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10 -‎ ‎24.下图为中国1953~1999年部分经济周期GDP年平均增长率及振幅(周期内年增长率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变化图。对该图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 ‎ A.一五计划期间轻工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经济稳定增长 C.改革开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长率连续攀升 ‎ D.市场机制逐步成长利于提高经济运行稳定度 ‎ ‎25.1980年代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人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两厂不能横向联合反映了(  )‎ A.企业没有自主权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市场竞争激烈                                        D.政企不分 ‎26.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  )‎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国有企业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27.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政策没有完全放开的情况下,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然而在1992年,广东人仍然担心来自北京的黄灯和红灯,他们亟想看到绿灯信号。1992年广东看到的第一个绿灯信号是(  )‎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 D.“计划与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2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 10 -‎ 报告重点强调了(  )‎ A.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B.计划经济的重要性 C.市场经济的重要性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 ‎29.“一国中过年景象……有官派与民俗之分,一岁过两年,相沿成习”。为近代中国带来上述变化的应是(  )‎ A.西方文化侵略的加深 B.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C.民国政府的社会革新 D.民主革命的胜利结束 ‎30.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 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 B. 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 二、材料题(共40分)‎ ‎31.(2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 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属于“原发型”与“传导型”国家的哪一类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是如何变化的?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又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14分)‎ - 10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有哪些?结合具体史实,说明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9分)‎ ‎32.(17分)纺织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中国历史发展变化的时代特征。 ‎ 材料一 明朝中期之后,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徐光启也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 ‎——根据《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摘编 ‎ 材料二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通州)产之棉,力精丝长,冠绝亚洲,为日厂之所必需,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利之不保,我民日贫,国于何赖?下走(我)寸心不死,……今厂工已毕,纱机已开,凡我共事之人,既各任一事以专责成。 ‎ ‎——张謇《大生纱厂厂约》 ‎ 材料三 1905年3月(清光绪三十一年二月)宁波商人戴瑞卿在江东建立“和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浙江有名的民族纺织企业。1953年底,企业负责人商议提出公私合营的申请得到批准,和丰纱厂结束了近半个世纪来私人经营的局面,走向新生成为全体人民的企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丰纱厂创造了众多优质品牌,产品走向国际市场。1998年,随着改革的深化,该厂融入宁波维科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逐步成为一家经营群体和骨干职工控股、国有和社会法人参股的股权多元化的现代企业集团。 ‎ ‎——《和丰蝶变——宁波近现代工业文明缩影》摘编 ‎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6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大致时间。分析张謇在该时间创办大生纱厂的原因。(5分) ‎ ‎(3)根据材料三说明,建国之后“和丰纺织企业”的性质发生过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丰企业”性质变化的原因。(6分)‎ ‎‎ - 10 -‎ ‎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 B D D C B B D D B D C C B D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C D D C D D C D B C D A C B 二。材料题 ‎31.(23分)(1)类型:“传导型”国家。(2分)‎ ‎ 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企业产生,资本主义经济诞生、发展;(4分)‎ ‎ 影响:经济方面,由传统农业向近代化工业演变,资本主义曲折发展,例如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和机器,促进中国工业化;‎ ‎ 政治方面,由封建专制制度向近代民主制度演变,如维新变法主张发展君主立宪制;‎ ‎ 文化方面,由传统夷夏文化观变为向西方学习,如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等。(8分)‎ ‎(2)条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3分)‎ 实现: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政治清明:新中国初期建立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 农村繁荣: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6分)‎ ‎32.(17分)(1)概况:棉纺织业专业化程度提高,苏州等地棉纺织业规模大,商品化程度高,南北方之间棉布价格差异大。(2分) ‎ 原因:技术积累上,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2分) ‎ 社会需求上,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分) ‎ - 10 -‎ ‎(2)时间:甲午战争之后(或1989年,或19世纪末)。(1分) ‎ 原因:纱厂创办有利于国计民生;不愿列强获利,“实业救国”;中国原料质量好;甲午战争后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有所扩大;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4分,答出4点即可满分) ‎ ‎(3)变化:从私人经营的民族工业企业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公有制企业;又从公有制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股权多元的现代企业集团)。(2分) ‎ 原因:1953年,党和政府提出社会主义总路线和一五计划,开始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和丰企业实行公私合营。(2分) ‎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2分)‎ - 10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