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2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3全国高考各地作文题汇编与点拨
·1· 2013 全国高考十八道作文题审题点拨 高考已过,高考作文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个人认为,从全国 18 套作文题看,17 套 材料作文,1 套半命题作文,形式太单一,足见出题者心有灵犀。综观,有以下特点: 1、作文题注重文化底蕴,诗歌、名言、文化名人直接进入材料的有好几个,北京卷 的莫言(暗),山东卷的莫言(明),安徽卷萧伯纳的名言,福建卷顾城的诗歌《忧天》 (暗),浙江卷的三句名言。 2、注重对个人修养的反思。新课标 1 卷的勇气,上海卷“更重要的”,四川的“平 衡”,江苏的“善”,湖南的“付出”,福建的“扎根”,广东的“感恩”,山东的“改 错”,重庆的“改变”,湖北的“善与用”,浙江的“童心”,广西的“善”。此外, 课标 2 卷的“同学关系”,天津卷的“求知”也含有个人修养的成分。 3、能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展望将来生活。比如北京的“手机”,江西的“周树 人”,是学生身边的东西;重庆的“豆腐”,课标 1 的“经验与勇气”更为学生的未来 磨剑。 4、注重思辨性。北京的“科技双刃剑”,课标 1 卷的“经验与勇气”,安徽卷的“现 实和梦想”,四川卷的“平衡”,福建卷的“飞翔与扎根”,辽宁卷的“珍珠与沙子“, 广东卷的“施与受”等,作文时都要注意两方面的思辨性。 5、文体限制明显。湖南、福建、江西卷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有的是“明确文体 (诗歌除外)”。 当然,今年的高考卷个人认为也有些瑕疵: 1、词语意思难理解。四川卷“平衡的生活”,湖北卷“上善若水任方圆”,江西卷 的“周树人”等,意思让学生在短时间里难以把握。 2、个别题目的要求限制太死。比如江西卷。“对上述学习的怕与不怕”,课标 2 卷的“同学关系”。有的材料不一定科学,比如江苏卷的“蝴蝶”真的会自觉飞向更深 的山洞吗?有的材料审题难以明确,比如湖南卷的两则材料,从一则材料入手立意算不 算偏题呢?下面是老师从学生的角度对 18 套高考作文题的审题进行的点评,能力有限, 不足或错误处敬请谅解。 1、新课标Ⅱ卷(适应:贵州甘肃 青海 西藏 云南 河北 黑龙江 海南吉林)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 高中学习阶段,你一定在班集体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收获了深厚的情谊,同窗共 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即便是一次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 向成熟。 某机构就“同学关系”问题在几所学校作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0%的人表示满意, 36%的人认为一般,4%的人觉得不满意。 如果同学关系紧张,原因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我自我意识过强,有人认为是志趣, 性格不合,也有人认为缘于竞争激烈,等等。 对于增进同学间的友好关系,营造和谐氛围,72%的人表示非常有信心,他们认为互 相尊重,理解和包容,遇事多为他人着想,关系就会更加融洽。 要求: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 不得抄袭。 点评: 这篇作文从高中生的同学关系入手,切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话可说。很 明显,这道作文题切合了室友投毒事件,引导学生由社会新闻反思自身。在导向上,强 调和谐美好的同学关系,所以,在开始以优美抒情的文字抒写同学关系,“即使是一次 不愉快的争执,都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伴你走向成熟”奠定了作文写作的健康导向。 材料是一篇调查报告。涉及的既是常见的“同学关系”的话题,又涉及到个体的差异性, 不易套作和抄袭。 据材料立意: 1、同窗共读,互相帮助,彼此激励,不愉快的争执等同学关系往事给留下难忘的记 忆,可以写成记叙文,重在描写,妙在倒序,可以用日记,书信等体裁。 2、探讨同学关系紧张的原因,材料提供了自我意识、志趣性格、竞争三个角度,可 以攻其一点,也可以多点综合,更可以另抒新见,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借助故事阐发 道理,宜联系历史、社会深入分析,不宜面面俱到,蜻蜓点水。 3、如何增进同学间关系,材料提供了尊重、理解、包容、换位思考等方式,写法同 第二点。 从总体上说,本文写记叙文较有话可说,但要注意不要平铺直叙,记流水账,要从 小处着眼,讲究波澜与语言。写议论文,要注意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前人友谊的典型 事例为证,不要通篇以周边同学论证,因而缺乏说服性。 注意立意要积极健康,肯定和谐的同学关系的正面作用。 ·3· 二、新课标Ⅰ卷(适应:吉林 黑龙江 山西 河南 新疆 宁夏 河北 云南内蒙古) 题目: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 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 当地许多富有经验的老工匠都不敢去切割这样一块昂贵的宝石,这时,一位年轻工 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年轻工匠的师傅感叹的说,有些时 候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作文要求结合上述材料写作。 要求:考生根据材料自拟题目,写 800 字作文。 点评: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涉及到三个人:商人,老工匠,年轻工匠;还有三人围 绕的中心之物是宝石。从理论上说,三个人有三个角度,但本材料在审题时要抓住关键。 这里赞扬的是年轻工匠,赞扬的是他的“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因此,立意的重点应 放在勇气上。不过,在赞美勇气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老工匠”和“宝石”的象征意义。 可以这么看:年轻工匠是勇气的象征,他们敢打敢拼,能抛弃顾虑,做事敢于对事 不对人,不论在社会变革的道路上还是在各行各业里,这样的人才能用于创新,有创新 才能有发展。老工匠是经验,老资格的象征,他们有正面的作用,他们经验丰富,技术 娴熟,甚至人事关系丰富,遇到事情能恰当处理,容易使团队关系和谐;但是他们身上 的不足也是明显的,他们畏首畏尾,做事缩手缩脚,怕得罪这个得罪那个,顾虑重重。 宝石的象征意义特别重要,它价值高昂的象征;我们在处理小事时无需过多顾虑,但涉 及到大事就难以应对了。不如,最近的热点问题。新一届政府上台,政府的招待问题, 官员的腐败问题,食品安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土地占用问题,房地产 调控问题等等,这些都是宝石,敢切割就能为子孙后代带来更美的宝石,不敢切割,只 能是混沌一片。当然,宝石的象征意义远不止这些,大到企业、团体的发展,小到个人 创业,个人前途、发展等。 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些象征意义,便可以打开我们的思维空间,写出立意更高,思想 更深的作文。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确定如下立意: 1、抛开顾虑,勇往直前。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也可以写写论文, 可以选择历史上的政治改革先锋,科技创新先锋,个人创业先锋,卓尔不群的文人典范 等。议论时最好有一些对比。 2、经验与勇气。 ·4· 可以写童话故事,不过有些幼稚。可以写记叙文,叙述你的经历。可以写小说,需 要有一点的文学修养。可以写议论文,采用层进结构,表明经验诚可贵,勇气价更高; 可以二者兼顾,也可以将二者看成正反面。关键是注意事例的选择和议论的展开,注意 过渡的巧妙。 3、勇气真的可嘉吗 ?采用逆向思维,从反面着手,通过例证,证明勇气往往和鲁莽、冲动融为一体, 一定要将勇气中的消极因素排除方能成大器。可以写记叙文,要把握好细节。可以写议 论文,不过负面事例不容易举,要提前想好;最好是采用对比论证,在批判的同时让我 们认识什么是正确。总之,在写作时不能只写经验和勇气的一面,不能忘记了“宝石” 的含义,切记。 三、北京卷: 题目: 科学家:假如爱迪生来 21 世纪生活一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是什么?文学家:我 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 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 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 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 者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点评: 这段材料来自杨振宁和莫言的一段对话:5 月 15 日,在北大举行的“科学与文学的 对话”中,91 岁的杨振宁频频绕过主持人范曾向 58 岁的莫言发问。(片段)杨振宁: 这个当然是。我常常在想一个问题,假如今天把爱迪生突然请回来,让他在二十一世纪 的世界里生活一个礼拜,然后问他,现在有什么东西你觉得是最新奇的?(全场笑) 莫 言:我先回答一个,我们用的手机会不会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呢?杨振宁:对,我同意。 手机简直是不能想象的发明。现在随便拿手机出来就可以跟美国的朋友打电话。这是不 是一个研究科学的人幻想出来的产物呢?我想应该算是。当然,这段材料大多数学生是 不知道的,而且这段材料跟审题的关系也不大。 ·5· 咋一看这个材料,让我们很快会联想到 99 年的高考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好像 带着穿越性质的。但是,细细审题可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材料的主体是科学家和文学 家的对话,评论语是“不同看法引起的想象和思考”。作文题属于给材料作文中的社会 现象类作文,但不算“社会热点”。作文题很有现实感,不太容易“套作”,也就是不 容易借用别人的文章,主要考查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注。这篇作文要让考生思 考的,无非是以“手机”为媒介、为触点、为引子,思考科技进步与人文情感之间的关 系,如果从科学精神和科学技术的关系角度写会比较容易有深度。现在技术在突飞猛进, 但科学精神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科技发展是把双刃剑,值得反思。这则材料学生看到 后第一印象应该是手机,因为手机几乎成了所以学生的重要的伙伴,又手机引发的故事 不胜枚举。比如,某一天忘了带手机是什么感觉?难以控制玩手机,甚至边吃饭边玩, 怎么办?同学把我的手机弄坏了、丢了怎么办?等等。 当然,这些事情不是写出来都符合题意的,这就要求审题时抓住关键。材料跟手机 又关联的是文学家和科学家,强调的是“功能”,科学家也就是科技的;文学家强调的 是“情感”、“观念”,也就是人文的。科技是把双刃剑,原子能可以发电,原子弹也 可以杀人。怎样以手机为媒介,既写出科技给人们带来方便,又写出科技带来的负面影 响,这应该是本作文审题的关键。综上,可以从如下角度立意: 1、手机,让我欢喜让我忧。 以记叙文为主,写自己的经历,不能泛泛而谈,要注重细节,特别是不能脱离材料 中的科技和人文。可以从交往方式、个人情感等方面,写出细节。 2、便利与烦恼。 (科技是把双刃剑)可以写议论性散文,也可写典范议论文。以手机为引子,联想 到北京的雾霾天气,联想到汽车的方便和尾气的危害,由此引发开去,谈一下科技的发 展与环境的保护,科技的发展与伦理的矛盾(如克隆),科技的发展与亲情的缺失(电 脑孤单症)等等。 四、天津卷: 题目: 中国自古有“学而知之”的说法,这里的“学”,通常被理解为从师学习。韩愈就 说过:“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随着时代 的发展,我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的途径日趋多元。 请结合你的心得和体验,在“____而知之”中的横线处填入一字,构成题目,写一 篇文章。 ·6· 要求:①不能以“学而知之”为题;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 800 字;④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前面已经给出了足够的提示,应该说审题不是问题。当 然,在写作之前要想好是写记叙文还是写写论文。以此来定下自己的写作角度。按照前 面的提示,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 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除了填写词外,还可以填写短语。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 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 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本题 写成记叙文应该更合适一些,更容易使人感到。当然也不排除议论文,比如写常规内容 “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 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五、上海卷 题目: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总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也不尽相同。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 你的思考。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 800 字;(3)不要写成诗歌”。 点评: 题目的前两个字就是生活,紧扣课标要求:高中生要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里要 抓住几个关键词“自己认为重要的是”,“世界上”,“更重要的”,“思考不尽相同”。 这些词告诉我们,这次作文中要有“事”,有“两个”事,有“更重要的事”。不管写 什么文体,都不能忽略了这一点,不能忽略这种递进的关系。这次作文审题难度不大, 要想抓高分,除了内容充实,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之外,立意深刻也不容忽视。 由此,我们可以从一下角度立意: 1、低头干与抬头看。 2、自家门前雪与他人瓦上霜。 3、学习知识与培养技能。 ·7· 4、合作其实也很重要。 5、脚踏实地与仰望星空。 6、我是打酱油的吗?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总之,应该从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自己的与别人的,个人的与社会的,知识的与能 力的,金钱的与情感的,经济与环境……方面,只要能打开思维,等能写出立意深刻之 文。 六、安徽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 用标点符号。 点评:这是一篇以名人名言为材料的作文。这句话采用了对比手法,把别人的做法 和自己的做法形成对比。审题的重点当然是关注萧伯纳自己的做法,“我却梦想一些从 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我认为萧伯纳的话和我们当前流行的 某些话意思是差不多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想,就没有做不了 的事。”我想,出题者的用意其实很明显,就是紧扣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而设题。 当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出现过很多让人不如意的事,大家都在问, “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在这条道路上是没有榜样可以学习的,是没有先例可以遵循 的,我们只有多想一想没有发生的事,比如“中国梦”,多想一点“为什么不能这样”, 才会将“中国梦”早日实现。如果有考生能从这样的高度去审题,去写作,我想这应该 与出题者的意图是一致的。除了这种紧扣时代脉搏的审题角度外,常规的角度应该是“敢 于梦想,敢于创新”, “梦想未发生的事情”就是不为前人思想所羁绊,在创新中求发 展,求生存;这样,我们就可以把这道题化为常规的话题来作文了。如果从前半句入手 ·8· 可以从“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别老是为做过的错事而埋怨而消沉;但这一角度不 能片面,一定要联系后面的话,把前面的作为反面来写,后面的作为正面写,采用正反 对比的结构模式,论证应该是比较前面而深入的。进一步理解可以是敢于放弃过去,积 极面对未来。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下立意角度: 1、为“中国梦”的实现献计献策; 2、放飞梦想,向未来挑战; 3、创新,发展,才是硬道理; 4、别只是看着打翻的牛奶哭泣,一切要向前看; 5、放弃必须放弃的,梦想应该梦想的。 七、四川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有人说:过一种平衡的生活—学些东西,想些问题,做些事情,打打球,针对这种 说法,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2、不得抄袭,不得套作;3、用规范汉书书写。 点评:拿到这个作文题,最让人头疼的就是“平衡”这个词。平衡一词,百度百科 里对此的基本解释有 7 项,详细解释有 10 项。对照本材料,可以关联的解释:1、 对立 的各方面在数量或质量上相等或相抵。2、 倾向于保持稳定的情况。体内平衡,心理状 态稳定。3. 谓保持平衡;同等。 如果通过一些例子来化抽象为具体的话,我们可以从如下事例中来体会。 1、你爸妈疼你哥不疼你,你不平衡。 2、我比他努力,但成绩老是不如他,我不平衡。 3、学习成绩上去了,身体健康下来了,不平衡。 4、有知识,缺乏实践努力,不平衡。 ·9· 5、学习也顺心,老觉得没有朋友,很孤单。 6、知识有了,道德严重缺失。以上主要是从学校生活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从社会生活的层面考虑,也可以这么想: 7、一天十多小时的工作与几乎没有娱乐的不平衡。 8、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破坏。 9、综合国力的提高与贫富差距的加大。 10、父母的挣扎与孩子的铺张。 如果我们能将思维放宽一些,立意就会深一些。但是,在写作时,如果写记叙文, 不能泛泛而谈,不能角度太多而流水账。写写论文更不能面面俱到,想着各方面都不平 衡而侃侃而谈,从而导致议论如蜻蜓点水。 八、江苏(70 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 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 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 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的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要求:阅读材料、自选角度、题材不限,诗歌除外,完成作文。 点评:这是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中讲述了探险者和蝴蝶的故事。探险者是善良的, 他们发现了美丽的蝴蝶,没有想法去占有,而是“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这是 多么善良,多么理智,多么细心的举动啊。如果说探险者的举动让人感动,那么蝴蝶的 举动则更让人值得反思:蝴蝶为什么要离开,要“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 审题时,要抓住两个对象:探险者和蝴蝶。要抓住关键词句:不想惊动打扰,到更 深更黑,影响了。从故事本身看,这是一个关注自然环境的故事。如果我们再深入思考 一下,可以看出故事中显示的人文关怀不单单是自然环境,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再逆向思考,可以想到很多反面的事例——破坏自然,伤害弱势群体。我们在审题 时要放宽思维的范围,不能局限在蝴蝶本身,也不能仅仅局限在环境上,也应该联想到 更多的家庭、学校、社会等问题。 ·10· 综上分析,从探险者的角度看,探险者的象征意义应该有:政府建设部门,科学家, 旅游者,父母,老师等等。可以立意为: 1、关爱环境,从细节入手。 2、城市扩展与关爱农民耕地。 3、父母应该给孩子留下一点自由的天空。 从蝴蝶的角度看,蝴蝶是美好的象征,是美丽的大自然,是原始森林,是濒临灭绝 的生物;是孩子们的无忧的童心,是人们独立私有的空间;是城市中的文物建筑,是城 市边沿的农民的耕地;是国有资产,是个人的血汗钱……立意为: 1、我们需要独立的生活。 2、该如何保护弱势群体。 3、我们无处可躲时。 4、我的地盘我能做主吗? 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看: 1、关爱与躲避。 2、进军与退让。 从文体方面看,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被关爱”的生活经历,叙述时要中 心突出,细节感人。可以写成书信,日记等形式。不要套作扩写改写本故事。可以写议 论文,要定好立论的角度,选择好事例,最好选择新鲜,热门的事例,能涉及社会热点, 关注环境,关注民生等方面。 九、 湖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饿、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 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经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 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的答道:“我愿意。” ·11·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 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 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点评: 一、审立意。 考生看到作文题的第一感觉就是:是二选一还是找共同点。这儿有两则材料,一则 是写飞向苍天的鸟的自白,一则是写儿子陪伴父亲时的内心表白。两则都是故事类材料, 所反映的信息量较大。第一则是个寓意故事,我们应该通过寓言看出道路:为了实现理 想,我们需要拼搏,即使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第二则写了一个“幸福”的画面,写了 一家人的和谐。材料一是才个人奋斗方面着眼,材料二从与人交往方面着眼。但两则材 料放到一个题目中,是二选一还是找出共同点呢?这是审题的关键。按照多个材料组成 作文题的审题要求,我们应该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来着手立意。两则材料字面上的共同点 都有“愿意”两个字。另外,材料一中有“充实而满足”,材料二中有“充溢着宁静的 幸福”,这两句其实说的都是幸福,为理想拼搏,再苦再累也是幸福的,能体会到家人 的辛苦,多陪陪家人也是幸福的。也有人认为两则材料还要一个共同点:劳动最美丽; 材料一的鸟是劳动,材料二的父亲也在劳动。不过我感觉这样的说法有些勉强。 综上,较好的立意: 1、幸福需要付出:鸟为了追求理想,付出了艰辛,感觉到是幸福的;孩子为了陪父 亲,付出了自己玩的时间,感觉是幸福的。应该从个人奋斗和与人交往两方面着笔,不 要脱离材料含义。 2、我愿意,我幸福。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态度决定行动。为了实现理想,我付出了 艰辛,我愿意我感觉幸福;为了和谐家庭(集体,社会等),我只有心甘情愿付出,我 才感觉幸福。现在时,不能把材料化为话题“愿意”,要扣住材料及含义作文。 如果单就一个方面写,最多只能算“基本符合题意”。比如从材料一引发的立意: 1、为理想而拼,其乐无穷。 2、为了寻求美,不怕苦和累。 3、走自己的路,别怕别人的质疑。 4、成功需要付出。 ·12· 从材料二引出的立意: 1、家庭和谐,需要相互理解。 2、爱,需要付出。 3、让理解成为沟通心灵的桥梁。 有人认为这则材料中有负面表现:儿子看着父亲剪报却不去帮忙,剪报既不是重体 力活也不是复杂的技术活,孩子是可以帮忙的,既然“父亲辛苦”,孩子为何“坐在那 里”,这些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想这样立 意的话太过牵强,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应该审视出题的用意。这则材料给出的是如此和谐 的画面,我们强拉硬扯家庭教育的缺失,应该不太恰当。当然,这也反映出这个作文题 的一点缺憾,如果材料中写孩子帮着整理父亲的剪报,控制父亲的面容,应该更加合适 的。 二、审文体。 材料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记叙文或议论文。也就是说除了这两种文体外,没有第三 种选择。也就是说不能写成小说,不能写随笔等。写论文将两方面结合倒是容易,写记 叙文该怎么做呢?不如说,叙述自己为某次比赛付出了特别多的汗水,最终取得了好成 绩,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自己也在其中理解了家人的爱。像这样的 记叙文,我认为应该是符合题意的。 十、福建卷(70 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我仰望着夜空, 感到一阵惊恐;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 我就会变成流星, 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 哦,不能。 为了拒绝这种“自由”, ·13· 我愿变成一段树根, 深深地扎进地层。 上面的材料,引起你怎么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或议 论文。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标题自拟; (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点评: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诗歌类材料作文。审题时,我们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比喻义。关键词:夜 空,流星,“自由”,树根,地层。这里是两组组对比的景象,天空的和地层的,他们 的本质区别是“自由”。天空中的流星比喻什么?是无约束的自由,是“无依无附”的, 是“我”所拒绝的?联系我们的生活,想一想这应该是什么样的生活呢?是不愿受约束 地自由玩乐,整日地泡在网吧,离家出走,不受任何人管束的我行我素等等。这让我们 很容易联想到“断了线的风筝”,只有受约束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长久。那么,扎进 地层的树根又比喻什么的生活呢?树根扎根地层,是为了吸取营养,为了大树长得更茂 盛。那么,人要想让自己更强大,应该应该扎进怎样的“地层”呢?由此我们可以吧“树 根”可做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个国家,把“地层”看做是家庭,班级,组织,社会(道 德,法律),世界,等;我们要强大,就应该拒绝所谓的“无依无附的自由”,在家庭, 班级等约束下,努力提高道德素养,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把这些比喻义弄清楚了, 立意也就容易了。 综上,可立意如下: 1、家庭,我成长的摇篮。 2、文化知识(道德修养,团队精神等)是成长的根基。 3、合作,使你我更强大。 4、“根”深“叶”茂。 5、“自由”谈。 在写作中,我们要根据材料,从“自由”和“扎根”两个方面写,可以从正面强调 “扎根”,但不要忘了反面;也可以详写反面表现,给予批驳,肯定正面。也就是说要 注意文章的思辨性。 二、审文体。 ·14· 要求写记叙文或议论文。只能二选一。这种要求主要是防止一些学生套用文化散文, 小说等。若写记叙文,比如从正面写自己参加比赛,努力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看到其 他学生有时间自由自在地玩,我也曾动摇过,但我最终排除干扰,经过打拼,取得了好 成绩,认识到了根深叶茂的道理。也可以从反面写自己不受约束,整日跟所谓的朋友上 网吧,到处乱逛甚至打架、喝酒等,最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有所反省而努力拼搏。注 意,这里是写记叙文而不是小说,一定要注意其真实性,要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身份 特点。若写议论文,最好写规范议论文,要有鲜明的论点,清晰的层次,丰富的论据, 严密的论证过程。比如写“文化知识是成长的根基”,可以从“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是道德素养的基础”,然后强调学生必须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能为了追求小 小的“自由”而停止学习。 【转:1.从“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思考:做一个有“根”的人。 这“根”是根基,是家国的认同、是亲情的牵绊、是传统的文化、是知识的底蕴、是坚 定的信仰、是社会的人脉……2.从“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 天宇飘行”思考:写“家园”与个人的关系,人们从未觉得地球引力对人类生存的重要 性,从未对此有所感恩,可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失去了地球的重力,就将成为宇宙的流浪 儿,根本无法生存。当然,这更多的是哲学层次的“忧患”。但由此可以引出许多类比: 地球的引力可以是国家、民族的“凝聚力”、某一种目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体制的“庇 护力”等等,而这一切,真的有可能会失去……我们可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3.从“我 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以及后文内容反向思考:“仰望夜空”象征着对未知时空、 对人类前景的思索和追求,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难免有顾虑、有恐惧,甚至畏缩不前。 但人类不会因为有可能会“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便放弃对宇宙的探索。人类更需要的 是那种不畏牺牲的精神……但这种写法一定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过分批判“愿变成一 段树根”的人…… 4.从“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思考:失去地球引力的约束固然自 由,但这种自由带来的是毁灭,可以写自由与适度约束的关系。(福州高三语文教师阿 笨猪)】 十一、辽宁卷 题目: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有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 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和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 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颗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 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15·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 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点评: 应该说,这则材料作文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难度,一般不会跑题。这是一篇故事类材 料作文。故事中有老者和年轻人。他们围绕“珍珠”展开了思维碰撞。这让我们很容易 联想到他们的比喻义,“沙子”指的是普通人,“珍珠”指的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此 题在审题时要注意年轻人的“疑问”,也就是说要注意思辨性:珍珠固然能引人注目, 但沙子就不需要吗?也就是说,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强调做“珍珠”的重要,也要说一 下“沙子”的意义;强调“沙子”的重要,也要说说“珍珠”的意义。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珍珠与沙子。 2、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3、是金子总会发光。 4、红花与绿叶。 5、甘做沙子。 6、雕像与铺路石。 7、怎样才能受人尊重? 因为审题难度不大,所以我们要想有所突破,就应该有一定的创新。本题在“文体” 上没有约束,为我们创新留下了空间。我们可以通过寓言,小说,文化散文,日记等从 形式上吸引阅卷者的眼球;更重要的是内容上。应该说,强调“沙子”的立意应该比强 调“珍珠”的立意好一些。有思辨性的作文应该比单一强调的作文得分高一些。在语言 上,层次上,议论文的论据使用上有特色点的也是提高分数的亮点。 十二、广东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一天,他了解到有 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一家 ·16· 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一家谢谢 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3,不少于 800 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个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常规话题也是热点社会问题:捐助。材料 中涉及到捐助者和三类受捐助者。如果从多角度立意的话,材料中的四类人应该有四个 角度。 从捐助人的角度看:奉献是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助人,快乐之源等等。 从接受捐助的角度看,应该有三类,这实际反映的是三种人。有人说,我跟捐助没 有缘分,其实,跟我们学生关系最大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一些捐助:国家助学金及某些 企业助学金,助学基金等;我们也会成为捐助者,比如为生病的同学捐款,为灾区捐款 等;应该说我们离捐助并不遥远,这些为我们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生活素材。 综上,可以有如下立意: 1.接受捐助,理所应当; 2.捐款是债务吗; 3.自食其力; 4.我们需要精神上的捐助。 上面的立意应该说都算“符合题意”,但最好的应该是从捐助与受捐助之间的关系 入手,谈深入一些。比如,材料中给的是一个富翁做慈善,联系现实生活,我们可以反 问:“慈善,带有功利目的吗?”另外,三种受捐助的人中,第三种人让我们刮目相看。 他为什么拒绝?本文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捐助别人的经过,也可以叙述自己接受别 人捐助的经过。不过,本题写议论文比较合适。因为文体不限,也可以写散文,小说, 剧本等。 参考拟题: 1、我与慈善有个约会 2、我得到过的一次捐助 3、我该接受捐助吗? ·17· 4、慈善小议 5、是关爱还是施舍 6、我得到了助学金之后。 以上都是就捐助这个话题而谈的,侧重点应该在受捐助身上。如果吧捐助扩展一下, 扩展成爱心,怎么样呢?面对爱心,第一个家庭认为是理所当然;第二个家庭认为是一 种债务,在感恩的同时,承诺偿还;第三个家庭表示感谢,但明确拒绝。作为爱,我们 该如何选择?由此我们联想到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过,不可脱离材料作 文,可以延伸到爱,感恩,回报,但一定要从材料中引出,还要回归到材料。 十三、 江西卷(50 分)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段时间以来,“中学生有三怕,奥数、英文、周树人”成了校园流行语。实际情 况是,有些同学有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学不但不怕反倒喜欢。 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 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记叙文或议论文。(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得抄袭,不得套用。(4) 不少于 700 字。 点评: 这是一篇话题讨论类材料作文。讨论的话题是学生的学习问题,贴近学生生活。大 多数学生在学习这三方面时或多或少都碰到过烦恼。如果写自己在这些方面的学习中表 现的害怕或喜欢的经历,当然是非常扣题。问题的关键是,材料中涉及学习的三个方面: 英文,无疑意;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奥数,能代表数学吗?周树人,能代表语文吗? 如果写“思考”,也就是说写成议论文,该怎么审题呢?我认为,要想写好议论文,首 先要审好“周树人”。奥数和周树人是什么意思?是让我们对数学和语文学科的反思。 如果我们单就“周树人”来反思语文学习不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奥数反思数学学习 难度过大,实用性不强,应该不算太扣题。 这样,我们一定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你对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欢)有 何体验或思考。怕,为什么怕;不怕,又是为什么不怕。“怕”,是大多数学生的体验, 但真的思考起来却很难。是努力不够,方法不对还是老师教得不好?如果稍不注意,可 以会扯得太远而导致偏题。 ·18· 写“不怕”,可能只有少数学生的真实体验,思考起来也简单得多:只有功夫深, 铁杵磨成针;勤能补拙;勤奋加方法加自信等于成绩等等。如此,跑到了老套路上去了。 因此,写这篇文章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别想着去套范文。另外,在审题 时还要注意文体的界定,不能乱写。 综上,立意如下: 1、我怕学英语(语文,数学) 2、我喜欢英语(语文,数学) 3、功夫不负有心人——我学奥数的一点思考 4、自信与成功 5、勤能补拙 6、方法也很重要——由学英语想到的 7、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趣味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个人认为这个题目出得不是太好,首先,“周树人”不能和“奥数”相比, 它很难代表语文学习的最高难度,切鲁迅作品在高中教材中并不多,难度也不是太大; 这样的代指给学生的审题增加了难度。其次,材料的最后一句限制太死,“你对上述 ‘怕’或‘不怕’(含喜欢)有何体验或思考”,让学生在作文时好像只能写上面的三 “怕”(喜欢),如果学生对其他方面延伸,比如“孰能生巧”、“喜欢你就不怕你”, 不是写学习上面三门可的体验,算不算跑题呢?第三,有些学习成绩中等偏上的学生既 没有怕也没有喜欢,那他们只有“造假”了。 十四、山东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当代著名作家的作 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 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 “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 ·19·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 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点评: 本题的审题难度不大,指向明确,就是针对“错误”而设置的叙事类材料作文。围 绕“错误”设置了对立而统一的两个对象:杂志社——纠错人,作家——出错人。面对 错误,是不是人人都敢于纠正?面对错误,是不是人人都理解并感谢别人的纠正呢?此 题,不仅为高考作文提出了论题,也为我们的价值观提出了一个挑战。题目能紧扣时代 脉络,联系时代背景,让学生有话可写。本文要求文体不限但要求文体特征鲜明,也就 是说写什么文体像什么文体,不要“四不像”。比如,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给别人 (同学,父母,老师等)纠错的过程,也可以写自己出错后受别人指正的过程。要求写 出真情实感,写出感恩之心。可以写童话,比如《灰太狼改错记》等,写小说,散文等 都行。不少学生会写成议论文,要求写成规范议论文,在选择论据时列出一定的名言, 充足的事例;举例时最好能联系当地的名人勇于改正错误的事例,当代官员一错再错的 事例,当今政府勇于纠错的事例,也可以放眼世界,联系日本和德国对待二战错误的态 度,关键要注意文章的论点,结构层次,事例后的议论和衔接等。 综上,可立意如下: 从杂志社的角度看: 1、敢于改正错误。 2、敢于挑战权威。 3、职能部门要尽到监督责任。 从作家的角度看: 1、敢于承认错误。 2、面对纠错者,应抱有感恩之心。 3、良药苦口利于病。 4、面对挑战者,应虚怀若谷。 5、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十五、重庆卷 ·20·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大豆是蛋白质含量极其丰富而又十分廉价的食物。可它的境遇曾一度尴尬,煮熟的 大豆难以引起人们的食欲,并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需要更好的大豆食用方式,后来, 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发明了豆腐。 豆腐的诞生彻底改变了大豆的命运。豆腐让人体对大豆蛋白的吸收和利用,变得更 加容易;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给擅长烹饪的中国人留有极大的创造空间,豆腐也因此被 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和喜好。所有这些,让普通的大豆 得到了升华。 要求:1、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2、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 歌除外),不少于 800 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是一篇科普短文类材料作文,介绍的对象是大豆;当然,出题者的目的不是让我 们就大豆写大豆,而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让我们做大豆那样的人,做大豆那样的事。 那么,大豆有什么特点呢?我们要寻找材料中的关键词:大豆,丰富,廉价(好而不贵), 胀气,豆腐,柔软变通,品类繁多,适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大豆到豆腐,本质没变, 品质得到了升华。 由此我们想到了那些人呢? 1、改变自己,做一个让社会能接受的有用人才。 2、善于变通的人。 3、多才多艺的人。 由此,我们从材料中可以提取以下立意: 1、从大豆境遇的尴尬角度看:莫让固执束缚人。 2、从“盐卤点制豆浆”看: (1)磨难是成功的前提; (2)要善于借助外力来成就自己或催化剂的意义。 3、从“豆腐柔软变通的个性”看: (1)变通很重要; ·21· (2)以柔克刚很重要。 4、从“制作出品类繁多的菜肴,以适应不同地区人们的口味”看: 多才多艺,更能适应这个社会。 总之,本题审题难度不大,但一定要抓住材料,不能单一地把材料变成“执着于变 通”的话题而进行作文。 十六、湖北卷 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而 装酒的圆瓶子一般一般又装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 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 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这道题猛一看不难,不就是写“上善若水”吗?细想想又难:开头介绍各类容器干 什么?“任方圆”什么意思?“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什么意思?我们先来解释 一下“上善若水”。这是老子的名言。出自《道德经第八章》,原文是:“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强 调的是一个“善”字。 “上善若水任方圆”,出自唐朝诗人顾况的一首闺怨诗:《宜城放琴客歌》。诗的 上下两句是“上善若水任方圆,忆昨好之今弃捐”,在诗中的意境并不高妙。当然把这 句话拎出来,其哲理还是成立而深刻的。这句话的直白意思就是,只有你善良了,为人 处世就能可方可圆,适应一切。“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意思是,方形器物和 圆形器物虽然是不同的器物,但他们的作用确实都呈现出来了。也就是各现其能,各尽 其用的意思吧。其实,我们把这些意思梳理一下就明白了:方器物也罢,圆器物也罢, 都是有用处的,我们只要有“善”(善心,善行),该方的时候我们可以方,该圆的时 候我们可以圆;也就是说“善良能行天下”。但材料明显不是让我们单单就“善”论 “善”的,我们要把善和“方圆”联系起来。“方圆”就是用途。联系起来就是:善良 之人,能成为有用之人。 综上,可以立意如下: 1、永葆善心,服务他人。可以联系慈善家,雷锋精神等,立意应该较高。 ·22· 2、善良是做人的基础。 3、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付出善,得到有用) 4、莫将善良丢江中。(反面立意,扣住恶报) 5、善有善报。(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作用或自己受到重用而有用武之地)。 总之,不能光写善,还要写“器”,写自己能发挥作用。因为文体不限,可以写记 叙文,叙述自己因为善行被别人认可的经过;写小说,把善与用通过故事展现出来。如 果写议论文,要注意联系时代,尽量举一些名人事例。无论如何,写作中不能把“方圆” 丢掉,切记切记。 十七、广西卷(全国卷大纲版) 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4 月 29 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 挂断。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 2000 元“买”回手机。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 要归还手机。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 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 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我不能见利 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点评: 一、审立意。 这是一篇故事类材料作文。材料涉及的主题是个人修养方面的。是一个常规话题: 拾到物品后是否归还。材料中涉及到两个人:丢物品的人尚先生,拾物品的年轻人。本 题审题难度不大,能扣住拾物是否归还的话题写作,应该不算偏题。但材料中的休息又 是很丰富的,所以审题的角度也是丰富的。尚先生的手机丢了,为什么能找回来?不时 因为他愿意出 2000 元买回,而是年轻人看到了手机的休息受到了感动,这不单单是拾金 不昧的问题了。我们要想把常规的话题写深刻,写出新意,就要细心审出题目中的细节, 题目中的新意。 ·23· 我们要揣摩出题的意图:本题是褒扬一些精神的,是什么精神呢?是拾金不昧精神 吗?显然不全是。应该说出题者主要褒扬的是尚先生的“爱心”、“真诚”和“友善”, 之所以会出现物归原主的好结局,关键是“感动”。 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审出“正能量”,由此立意才可高远、深 刻。 综上,从尚先生的角度选立意: 1、好人有好报;付出与回报。 2、失而复得。 从年轻人的角度立意: 1、榜样的力量。 2、善良是攻打贪心的利器。 3、利与义。 4、战胜心魔。 二、审文体。 可以写记叙文,写自己的“得”与“失”(丢物或拾物的体验,感动,要真实,有 细节)。写议论文,论点最好由材料引出,表达自己对榜样,商量,付出等的看法,要 注意层次清晰,论据充足,围绕论点有深度地议论。也可以写小说,散文,剧本等,可 以用日记体,书信体,实验报告,病例报告等创新形式写作;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作文时不能脱离材料含意,中心要鲜明,能彰显正能量。 十八、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中国作家丰子恺: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英国作家赫胥黎:为什么人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 美国作家菲尔丁:世界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 沉沦。 ·24·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 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 点评: 这是一篇名言连缀累作文题,和多材料作文题类似,我审题时要找出各个名言的共 同含义。题目中有要求:综合上述材料。你们这三句话有什么共同点呢?从字面看,都 提到了孩子。 第一句从正面赞扬了孩子的优点:真诚、直爽,不拐弯抹角、虚情假意、尔虞我诈、 阳奉阴违等等。 第二句从反面写了孩子心灵的“硬化”,“硬化”是什么意思?这当然是比喻义。 硬与软是相对的。这句应该是赞扬孩子心灵的“软”,也就是善良,有爱心。 第三句也是从反面说的,“沉沦”的反面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沉沦呢?可能是因为 人性的阴暗面(假丑恶)太多才会沉沦吧,孩子王国中充满了真善美,所以才是“伟大” 的。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材料的主题应该是道德修养反面的,是让我们多保持一颗 童心,多追求真善美,摒弃假丑恶。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如下立意: 1、永葆一颗童心。 2、莫让功利占尽孩子的心灵。 3、童心与童年。 4、少年强(心灵)则国强。 5、直爽(善良)不可丢【扣住材料】。 6、不能失去的孩提王国——真诚价更高(针对各种假货)。 总之,本题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作文时想得到高分,就应该剥开乌云见日月,扣 住社会热点,深入挖掘,个人认为本题写成议论文比较有优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