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二轮专题一第6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时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专题一第6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限时练

限时练(六)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选择题 ‎“梳式布局”是我国岭南地区典型的村落布局形式,村中的建筑顺坡而建,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样纵向排列,前后建筑之间空隙很小,两列建筑之间有一小巷,宽约1.2至‎2.0米,是村内的主要交通道路;村落多以水为中心布局,村前多为湖泊或池塘。如图为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岭南地区村落“梳式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 A.采光和防风       B.通风和排水 C.御寒和防沙 D.防潮和防盗 ‎2.岭南地区民居其前后建筑之间空隙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多地少 B.地高林密 C.河宽岸窄 D.船多车少 ‎3.岭南地区民居多以水域为中心布局主要是为了(  )‎ A.灌溉农田 B.取水防火 C.生活供水 D.防御洪灾 解析:第1题,岭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少风沙,村落多采用“梳式布局”的主要好处是通风、排水、防潮。选B。第2题,岭南地区多低山丘陵,多湖泊和水塘,人口多而稠密,土地资源较少,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其民居建设多缩小前后建筑之间的空隙。选A。第3题,岭南地区村落采用“梳式布局”,房屋前后的间隙小,火灾隐患最大,以水域为中心利于防火。选B。‎ 答案:1.B  2.A  3.B 下图是模拟的黄河源区多年冻土的退化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与图中显示信息相符的推断是(  )‎ A.多年冻土厚度加大 B.多年冻土上限抬升 C.多年冻土面积缩小 D.多年冻土下限下降 ‎5.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将导致黄河源区占主导地位的高寒草甸(  )‎ A.土壤肥力提高 B.草地干化加重 C.水源更加充足 D.物种变得丰富 解析:第4题,图中多年冻土上限下降,多年冻土下限上升,所以多年冻土厚度变小,多年冻土面积可能会缩小。选C。第5题,多年冻土的变化趋势持续,即全球持续变暖,土壤微生物更加活跃,有机质被更多的分解,土壤肥力下降。A错误。蒸发更加旺盛,草地干化加重。B正确。全球持续变暖,最终冰川融化量减少,水源减少,C错误。随着气温的改变,原来的生态环境也会变化,物种可能会减少。D错误。选B。‎ 答案:4.C  5.B 坎儿井的原理是利用地形条件;通过人工地下暗渠,将水源引流至山麓涝坝(小型蓄水池)中,为干旱地区提供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近年来,我国吐鲁番盆地大量建设机电井导致坎儿井水量锐减。下图示意吐鲁番盆地局部区域涝坝和机电井分布情况。据此完成6~8题。‎ ‎6.推断该地交通线路的大致走向为(  )‎ A.西北-东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C.环湖分布 D.呈“之”字形爬升 ‎7.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长流,其主要原因是(  )‎ A.高山冰雪融水的补给 B.当地较为稳定的山地降水补给 C.灌区调蓄工程的建设 D.集水区的地下水较为稳定 ‎8.图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涝坝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6题,吐鲁番盆地的聚落一般分布在水源充足的涝坝附近,故交通线路大致与涝坝的分布一致。图中四个涝坝的连线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故该地交通线的走向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选B。第7题,坎儿井中的水可以四季长流说明坎儿井的水源补给比较稳定。根据材料,坎儿井中的水来自人工地下暗渠中的地下水,地下水相对稳定。选D。第8题,图中四个涝坝,①位于山麓,水源大多可以汇入,机井在其一侧,机井对涝坝的影响不大;③处的机井位于上游源头,此处集水量小,对涝坝③影响相对较小;④处机井距涝坝远,距坎儿井也远,对涝坝④影响较小;②处的机井位于涝坝上游多个坎儿井汇水地带,随着机井的大量抽水,会使②处涝坝的水量明显减少。选B。‎ 答案:6.B  7.D  8.B 雪屋,是生活在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独特建筑,是用多种规格的雪砖垒砌而成,屋内不同位置,具有不同功能。一般雪屋外气温-‎46 ℃‎左右,雪屋内气温-‎ ‎2 ℃‎左右。下图为雪屋示意图和景观图。据此完成9~11题。‎ ‎9.下列有关雪屋功能分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是卧榻 B.②处是储藏室 C.③处是客厅 D.④处是瞭望口 ‎10.雪屋内外巨大温差的成因不包括(  )‎ A.雪砖隔绝雪屋内外热量交换 B.雪墙阻挡彻骨寒风 C.雪砖能透射大量的太阳辐射 D.地下温度高于地上 ‎11.使用中的雪屋(  )‎ A.通风口也是出入口 B.窗户朝向南方 C.通风口正对北极点 D.雪屋内壁粗糙,雪砖缝隙明显 解析:第9题,读图可知,②③处上下空间较大,应为人们的生活区,而①处狭长,应为出入通道,在狭长的通道内应同时兼做储藏室,④处应为出口。而②处较高,且空间较③处小,应为卧榻,③处应为客厅。故选C。第10题,雪砖可以隔绝屋内外的热量交换,A对。雪屋呈圆形,可以削弱阻挡寒风,B对。雪砖反射大量太阳辐射,不能透射太阳辐射,C错。地下温度高于地上,D对。故选C。第11题,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④处为出入口,与通风口不是同一位置,A错。由于该地位于北极附近,窗户应朝向南方,可以获得充足的光照,B对。由于该地位于东风带内,风向为东北风,通风口应朝向东北方向,C错。雪屋内部应光滑,缝隙较小,结合紧密,D错。故选B。‎ 答案:9.C  10.C  11.B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如图)。每年的4~6月为晒盐旺季,7~9月为当地的雨季。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1)分析每年4~6月份为晒盐旺季的原因。‎ ‎(2)分析每年的7~9月份盐井围栏需关闭的自然原因。‎ ‎(3)根据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解释卤水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每年4~6月份为晒盐旺季的原因,可以从太阳高度、太阳辐射、气温、蒸发、降水等方面回答。第(2)题,每年的7~9月份盐井围栏需关闭的自然原因,可以从降水、河流水文等方面回答。第(3)题,卤水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地壳运动、断层等方面回答。‎ 答案:(1)4~6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角(增)大,白昼时间(增)长,光照强,太阳辐射量大;此时段雨季未到,降水少,晴天多,同时受干热风的影响(焚风效应)或地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有利晒盐。‎ ‎(2)7~9月份为雨季,流域内降水量增加;同时,7~9月气温高,上游高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速度加快,融水量增加,河流水位上涨;为了防止河水上涨灌入盐井中,(卤水溶入河水流失),所以需关闭盐井围栏。‎ ‎(3)由于地壳运动,(在盐矿层)形成断裂层,地下水在断层带富集,地下水与盐矿层接触,盐矿溶入地下水,使得断层带附近形成卤水。‎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如果因地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1 ‎867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衍生灾害?‎ 解析:第(1)题,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解题关键。如“海风型”“源地性气团”“对流上升”等。第(2)题,由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推知,日最高气温北部高,南部低,所以北部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间温差较大,陆地空气上升强烈,形成雷暴天气多。第(3)题,五指山地区白天山坡受热,空气膨胀上升,白天山顶气温高于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海风遇到山地的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第(4)题,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他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答案:(1)气团源地:海南岛周围海域。  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上升运动。‎ ‎(2)特点:北部高,南部低。  作用: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崩塌)、泥石流。‎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