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学前摸底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学前摸底考试试卷(解析版)

安徽省亳州市涡阳县育萃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学前摸底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2.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宋真宗御制武臣“敕七条”规定,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由此可见宋朝初年( )‎ A.治军突出理学思想 B.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C.制衡兵权管控过度 D.铲除地方割据势力 ‎3.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 )‎ A.是对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 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 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 ‎4.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中方为此发布告示:“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这表明清政府( )‎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5.在对外交往中,“天朝”和“中国”的使用频率:道光最初10年,“天朝”50余次,“中国”不满10次;道光十六年(1836年)四月至十七年四月“天朝”6次,“中国”5次;道光十八年一月至五月,“天朝”6次,“中国”14次,首次超过了“天朝”。这表明( )‎ A.中国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B.洋务思想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C.中华民族主权意识增强 D.清政府逐渐形成对等外交的理念 ‎6.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地。公文中有“仰慕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D.中华民国时期 ‎7.1926年12月,英国向曾参加华盛顿会议的列强宣布《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主张列强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立即与中国谈判修改条约。英国这一举措( )‎ A.体现了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 B.适应了南京国民政府修约的要求 C.是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高涨的回应 D.说明中国重新获得外交事务主动权 ‎8.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一览表(部分)‎ 国家 片名 发行方式 美国 ‎《热血忠魂》‎ ‎《八百壮士》‎ 赠送 苏联 ‎《精神总动员》‎ ‎《热血忠魂》‎ 赠送 新加坡 ‎《抗战特辑》‎ 出售版权 据上表可知,抗战电影在海外传播( )‎ A.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鼓舞了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 C.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 D.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 ‎9.19世纪30年代,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在一次庆典中,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 A.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 B.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 C.专制王权曾一度出现复辟 D.君主立宪制仍在发展之中 ‎10.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1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是国际交往中国家主权的唯一体现者,但各联邦成员仍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帝国军队也是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巴伐利亚和符腾堡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此外,各邦还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这一现象( )‎ A.植根于长期分裂的历史 B.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 C.推动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D.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12.西汉后期至东汉,虽然农村受到高利贷盘剥和天灾人祸等影响,农民的处境不断恶化,但是占有一定土地的自耕农,在全国人口中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当时( )‎ A.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 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统治者“无为而治” D.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13.《新唐书百官志》记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之工,二年,矢镞竹漆屈柳之工,半焉;冠冕弁帻之工,九月。教作者传家技,四委以令丞试工,岁终以监试之,皆物勒工名。”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成为主要考核指标 B.工种技术的难易度影响工匠学制长短 C.产品主要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的消费 D.技术传承的开放性保证产品质量精美 ‎14.北宋真宗成平年间(998—1103年),丁谓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福建交通运输事务。他在任期内大力加强对北苑贡茶的管理,使北苑贡茶的质暈、品种和数量都有极大提髙,并因此得到提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 A.茶叶生产的影响力 B.荼叶商人地位提髙 C.选官制度发生变化 D.制茶技艺达到顶峰 ‎15.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 )‎ A.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 B.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C.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D.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16.下表是《英国社会各阶层(职业)1560-1700年识字率变动趋势分类统计表》(表中数据为具备识字能力的成员占该阶层(职业)全部成员的百分比)。这一变动趋势( )‎ 年代 阶层(职业)‎ ‎1560年 ‎1700年 贵族、绅士、教士 ‎100%‎ ‎100%‎ 商人、律师、政府官员 ‎100%‎ ‎100%‎ ‎(伦敦)店主、制造业者 ‎60%‎ ‎90%‎ ‎(乡村)店主、制造业者 ‎30%‎ ‎60%‎ 农场主(含自耕农)‎ ‎50%‎ ‎75%‎ 农牧业雇工和佃仆 ‎15%‎ ‎15%‎ 茅舍农(含牧民)‎ ‎20%‎ ‎20%‎ A.说明社会上层政治地位稳定 B.表明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C.反映出英国基础教育已普及 D.有利于英国生产方式的变革 ‎17.“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 )‎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18.16世纪中期,英国谷物价格上涨了8倍。1495年,一个工人以15周的劳动就能挣得全家一年的口粮,1564年则要花40周的劳动,而到1593年,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也不能保证全家一年的口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萎缩使农产品供应出现不足 B.圈地运动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C.土地贵族对农业工人残酷的压榨 D.殖民掠夺加剧了货币的贬值 ‎19.“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 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 ‎20.1924年,季诺维也夫在俄共(布)十三大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强调“不会再有因新经济政策而采取的新的退却”。此后,党的许多领导人也纷纷表示,反对“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这表明当时他们认为,新经济政策( )‎ A.已经完成了恢复经济的任务 B.是特殊时期被迫做出的暂时妥协 C.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D.应该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取代 ‎21.1927年苏联第聂伯河水电站开始动工建设。它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由苏联水利建设专家设计、美国水电专家小组指导。历时5年,先期5个发电机组建成投产。据此可知当时( )‎ A.美苏两国由对手变成盟友 B.苏联推崇市场经济体制 C.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 D.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 ‎2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23.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 A.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24.明代思想家王艮认为,政治思想应该是“百姓日用之学”,百姓为国家之本,草莽匹夫亦应关心国家天下大事,追求尧舜时代那样的理想政治。“道”不应远人,其核心是“百姓日用”,其检验标准同样是“百姓日用”。该思想( )‎ A.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兴起 B.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色彩 C.成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 D.颠覆了传统儒学的民本观 ‎25.明亡后,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对明朝覆亡的原因进行沉痛的理性反思。他们认为,明中叶以来“阳明学说之风行天下,而蠹坏世道人心,甚至人人束书不观而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当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据此,他们主张( )‎ A.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B.经世致用 C.“天下为主,君为客” D.唯物主义 ‎26.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要求的“平等”往往局限在“市民”范围之内,而启蒙学者中较先进的人物则把平等明确地扩大到一切人,且从政治平等上升到财产平等。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市民阶层力量削弱 B.封建专制统治加强 C.人文主义不断传播 D.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7.古希腊神学发达,即使是体育竞技会也被普遍认为是希腊人献给神的祭品。希腊人为了表明自身的虔诚,将自己认为最美、最纯洁的躯体献给神,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就意味着上苍把胜利之福恩赐给了谁。这表明古希腊( )‎ A.直接民主政治影响体育竞技 B.神学思想中隐含着人文精神 C.神学泛滥导致公民体质下降 D.体育竞技充满公平正义精神 ‎28.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 A.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29.1900年,在甘肃敦煌发现的木刻印刷物《金刚经》,末尾题有唐“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等字样。扉页上是释迦牟尼说法图。印品雕刻精美,图文浑朴凝重,印刷浓厚匀称,清晰显明。由此判断正确的是( )‎ A.印刷术推动佛教在中国传播 B.唐代雕版印刷进入黄金时代 C.此经书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 D.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刷效率 ‎30.“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31.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 )‎ A.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 B.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 C.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 D.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 ‎32.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论争( )‎ A.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C.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33.1905—1907年,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在《民报》上发表了大量介绍社会主义的译文和论文,并指出“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据此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 )‎ A.汲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 B.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 C.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D.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34.“毛泽东的调查研究,从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开始,到四月二十四日结束。共听取国务院三十四个部门的工作汇报”“这是毛泽东在建国后乃至在他一生中所作的规模最大、时间最长、周密而系统的经济工作调查”。通过这一调查,毛泽东( )‎ A.开辟了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B.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式 C.积累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建设经验 D.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 ‎35.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 A.适应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36.1964年10月19日,《参考消息》援引合众国际社东京十七日电:“红色中国……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最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建立了全方位的国防体系 B.具有了远程打击敌国的实力 C.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 D.科教兴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7.18世纪60年代,牛顿物理学等新兴课程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成为多数大学的标准课程。尽管学生在早期教育中被灌输进顺从和正统的观念,但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这段材料突出的表现了( )‎ A.启蒙运动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近代自然科学知识逐渐普及 C.近代教育促进了科学发展 D.科学观念推动了人文精神 ‎38.下表为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的比较,通过比较反映了当时的东西方( )‎ 中国 西方 ‎1596年刊印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1637年刊出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1639年刊出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1642年刊出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 ‎1543年刊出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628年刊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 ‎1687年出版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A.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 B.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 C.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 D.西方已进入了民主时期 ‎39.1940年,德国将入侵波兰的残酷情景拍成故事片《火的洗礼》,并在进攻挪威时放映,以打击其斗志。而英国则将这部电影改名为《苦难的一幕》在国内放映,丘吉尔还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苏联和美国。这段材料说明( )‎ A.电影技术最早诞生于二战时期 B.冷战时期东西方文化严重对立 C.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 D.立场差异影响电影的使用意图 ‎40.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 A.超现实主义己成为当代文学主流 B.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 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二、非选择题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但是这种禁令有很多漏洞,走私很容易,而且工业间谋也很多,英国禁止机器出口的禁令从长期来看是徒劳无功的。到182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一年就达到60万英镑,来自欧洲大陆国家的资料充分证明,它们成功地购买并安装了英国的机械设备。同时,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 ‎——摘编自高德步《中外经济简史》‎ 材料二 ‎ ‎ 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点,《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西算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技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 邓小平复出主管教育事业后,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指出:“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科研人员美国有120万,苏联90万,我们只有20多万,还包括老弱病残,真正顶用的不很多。”‎ ‎——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卷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对待先进技术态度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邓小平复出主管科教事业的意义。(6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二 19世纪的欧洲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变革 ‎1830年 法国:七月革命,建立七月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1861年 撒丁王朝:基本统一意大利。实行君主立宪制 ‎1867年 英国:议会改革,城市工人获得选举权 ‎1871年 德意志:实现统一,颁布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1875年 法国:男性公民均获得选举权,共和制度最终确立 ‎1884年 英国:议会改革,农村工人和矿工获得选举权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社会是如何从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方层面来“重建文化自信心的”。(8分)‎ ‎(2)依据材料二,归纳19世纪欧洲政治文明演进有哪些主要方面,并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12分)‎ ‎ ‎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2.C ‎【解析】据材料“宋太宗选拔将领,重视其是否“循谨”,即能很好管束下属,武勇则次之”可知,重视规矩,武勇次之;据材料宋真宗“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儒家思想要求将领,但不主张将领自己果敢用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将领军权的严格限制,以防武将专权,C符合题意,C正确;据材料“将领的关键在于修身、守职及威严三项,无一条涉及果敢用兵等要求。”信息可知,以理学治军的关键是以防武将专权,A片面;据材料不能反映重文轻武政策,B错误;据所学可知,宋太祖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不是宋太宗时期,D错误。‎ ‎3.B ‎【解析】材料叙述了关于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体现出翰林院地位的上升,这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丞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 ‎4.D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天朝”体现了中国盲目自大的外交观念,而“中国”首次超过了“天朝”,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对等的外交观念,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B项不选,题干所说与洋务运动无关;C项不选,题干所述与民族主权意识无关。‎ ‎6.C ‎【解析】由“仰慕天恩”可以看出当时有朝廷存在,题干中还说到有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所以应该是在提倡政治上的民主,办公地在“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从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之后;据这三项信息可知是在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故选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时期,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未能获准成立,故排除AB;中华民国时期,清政府已经不存在了,故D不符合题干中的“仰慕天恩”。‎ ‎7.C ‎【解析】根据“应体认中国人民修约要求之正当性”可知,英国面对中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出台了《变更对华政策建议案》,即对中国的修改条约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列强既争夺又勾结的关系,排除A;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可能获得外交事务的主动权,排除D。‎ ‎8.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在美国、苏联和新加坡等国家抗战电影有《热血忠魂》《八百壮士》《精神总动员》《抗战特舞》等,这些走上海外银幕的抗战电影成为控诉侵略者暴行、宣扬中国军民抗战意志的有力武器,在国际舞台上帮助中国建立英勇而正义的形象,表明政府注重国际形象的构建,故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抗战电影的海外传播,意在揭露日军暴行的同时,赞颂中国军队与民众的战斗意志,无法得出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故A选项错误;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战电影海外传播的目的是要建立世界影响力的良好国际形象,与鼓舞国内军民的抗战意志没有直接关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抗战时期中国抗战题材的电影海外传播的意图,无法体现政府与美苏关系更为密切的信息,故D选项错误。‎ ‎9.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英王威廉四世曾经多次解散内阁和议会,他还三次为大臣制订正式提案”“他不听从其政治顾问而允许使用自己的名字,以对上议院中一次关键的投票施加影响”可知,这时期英国国王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说明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还没有完善,依然在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故D选项正确;英国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国王已经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材料只是体现了这时期英国国王的影响力,而不能体现国王依然是国家权力中心,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能体现这时期国王的影响力依然很大,但不能说内阁和议会受到国王控制,故B选项错误;英国在光荣革命之后已经不是专制制度,且没有复辟过,材料无法体现专制王权复辟,故C选项错误。‎ ‎10.D ‎【解析】本题以美国政治权力的制衡为背景旨在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不是专制君主”强调了在美国权利的制衡,虽然“政治和官僚精英”的权利很大,大大超过了普通的公民,但不是“专制君主”,其权利受到制约,据此分析可知材料重在强调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选D。‎ ‎11.A ‎【解析】根据材料“保留了派遣和接受对外使节的权利”、“由各邦分担的份额军队组成”、“都有自己的陆军部和邮政管理机构”、“保留有教育、宗教、部分司法、征收直接税等权利”等信息,可以看出在德意志帝国联邦制之下,地方各邦保留较大权力,这一现象同德意志历史上分裂割据状态下各邦长期分裂独立有密切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同军国主义传统无关,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的统一推动国内市场的形成,而各邦保留较大权力,如征收直接税,这不利于统一国内市场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是表明各邦拥有较大权力,未体现其浓厚的专制色彩,故D项错误。‎ ‎12.A ‎【解析】由于汉代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故自耕农经济得以发展,故A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属于政策原因,并不是根本原因,故B排除;西汉初统治者实行“无为而治”,并不是西汉后期至东汉,故C排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不利于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 ‎13.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不同工种有不同的学习时间,而学习时间的长短受到工种技术难易程度的影响,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不投入市场;C选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皇室和官府使用,并非用于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教作者传家技”结合所学可知,这种师徒式、父子式、兄弟式的技术传承具有封闭性,并非是开放的。‎ ‎14.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丁谓因督造贡茶、改进贡茶制造技术、提高贡茶品质,获得皇帝赏识,由此可见,当时统治者对包括贡茶在内的制茶业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生产的巨大影响,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丁谓并不是茶叶商人,排除B项;北宋仍采用科举制度,选官制度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仅提到贡茶的制造,不能说明整个制茶技艺达到顶峰,排除D项。‎ ‎15.A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 ‎16.D ‎【解析】从表格中给出的内容来看,1560年与1700年相比,1700年中下层阶级(制造业者、农场主等)的识字能力有明显的提升,这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有利的。这些阶层直接参与生产劳动,他们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生产方式的变革,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我们不能仅仅通过识字水平就得出政治地位的稳固;B选项错误,我们不能够说识字水平增长就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崛起,只能说有利于他们的崛起;C选项错误,农牧民的识字水平没有增长,说明并没有普及基础教育。‎ ‎17.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欧洲的城市中心和贸易中心发生了变化,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北部地区。结合材料中16、17世纪的时代背景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商业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欧洲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获得“优势”。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是要适应对外殖民扩张的需要,材料主要反映了欧洲城市的发展,不涉及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发展;C选项错误,到19世纪中后期,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最终取得世界殖民霸权;D选项错误,欧洲北部城市发展较快,而地中海地区城市发展停滞不前,不涉及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经过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18.D ‎【解析】材料中农业工人的困境,是因为谷物价格上涨幅度过大,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物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美洲金银涌入欧洲,引发了价格革命,故选D项;16世纪中期,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英国农业不断发展,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的“一个农业工人甚至成年累月地劳动”信息可排除B项;C项表述与谷物价格上涨无关,故排除C项。‎ ‎19.C ‎【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反映出农民对集体农庄生产的不满,这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体现,C项正确。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题干中当时农业实行集体农庄生产,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的表现,不符合新经济政策,B项错误。私人土地仍然存在,说明还没有建立单一公有制,D项错误。‎ ‎20.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获取良好的效果,1925年,苏俄的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A项错误;材料中许多领导人都表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满,并不认为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只是把它看作一个权宜之策,B项正确,C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当时许多领导人的认识;正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了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因此才被新经济政策取代,D项错误。‎ ‎21.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和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并且得到了美国的技术指导,这种做法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结合材料时间1927年,可见新经济政策影响并未消失,选项C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27年是斯大林执政时期,当时计划经济模式正在形成,选项B排除;1937年苏联工业位居世界第二,选项D排除。‎ ‎22.D ‎【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符合题意;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A错误;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B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C错误。‎ ‎23.B ‎【解析】“《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属于儒家的经典之作,“上下尊卑”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说明司法审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故B正确;西汉时期主要是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中说明的是法律受到儒家思想影响,没有提及判案的随意性,故C错误;儒家经典难以保证司法公正性,故D错误。‎ ‎24.B ‎【解析】材料中,王艮的政治思想核心及检验标准是“百姓日用”,强调平民意识的重要性,故选B项;推动市民阶层兴起的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是“百姓日用”的思想,排除A项;明朝时期,官方的主流意识是程朱理学,排除C项;“百姓日用”是传统儒学中“民本”思想的体现,没有颠覆传统儒学的价值观,排除D项。‎ ‎25.B ‎【解析】据材料“阳明学说……从事于游谈,空谈心性而不致为世实务,故导致士林无耻,以至于社稷丘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阳明心学空谈心性导致亡国的后果,故一些知识分子主张经世致用,故B项正确;“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属于明朝李贽的思想,不是明亡后,故A项错误;“天下为主,君为客”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也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6.D ‎【解析】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到了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对社会改造的能力和目标增强,对“平等”的追求在范围上不断扩大,在内涵上逐渐拓展,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D项正确;资本主义发展,市民阶层会壮大,A项与史实不符;B项是背景,与材料现象出现没有直接关系;材料体现的是人文主义精神随着启蒙运动发展,不是得到“传播”而影响扩大,C项是结果。‎ ‎27.B ‎【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神学思想中体现了浓厚的人文思想特征。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看不出民主政治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看不出公民体质下降,排除;D项,材料不是强调公平正义的精神,排除。‎ ‎28.A ‎【解析】结合材料时间“18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与史实不符。‎ ‎29.A ‎【解析】用雕版印刷佛经,有利于佛经内容的传播,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故A正确。从材料上看,唐代的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无法体现进入黄金时代,故B排除。从所学知识可知,此经书是现存我国发现最早标有确切时间的印刷品,但不一定是我国最早的印刷品,故C错误。活字印刷出现在北宋,不是唐代,故D错误。‎ ‎30.B ‎【解析】材料是《唱脸谱》中的歌词。“蓝脸的窦尔敦”,蓝色在脸谱中寓意刚烈勇猛,所表现的人物大都是绿林豪杰和勇猛剽悍的将领。京剧脸谱与角色的性格关系密切,其图案是程式化的,判断B项正确。脸谱来源于生活,又是实际生活的放大、夸张,排除A、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如“白脸的曹操”,白色寓意奸诈自负,否定了曹操的历史贡献。‎ ‎31.D ‎【解析】由早期维新派“王韬”用“《易》”和天道、人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发展和改变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严复是用“进化论”证明维新的必要性,两者的时代和理论依据不同A项错误;王韬用《易》分析问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变革的依据,减少顽固派的阻挠,并不能体现“民众”推崇,B项错误;从洋务到维新,王韬主张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32.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场论战是“科玄论战”。科玄论战争论焦点可概括为两个核心问题:首先是对科学与玄学价值问题的讨论,其次是科学能否支配人生观。论战的后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也参与进来,推动了思想的进一步解放;进一步推动了科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有利于提高大众的科学素养);引起人们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对“科学万能”“全盘西化”偏激思想的纠偏,或引导人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对当今认识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所以该争论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答案为D项。材料涉及的是“科玄论战”,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也不是材料的主旨意思,排除B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是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 ‎33.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处今日中国而言社会主义,即预防大资本家之发生可矣”可知,革命党人此举旨在吸取资本主义发展教训,预防出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故答案为A项。材料中的看法不是为民主革命做思想动员,排除B项;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后,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抨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排除D项。‎ ‎34.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56年的时间,结合在全国范围的调查,可得出这主要是致力于理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关系,是对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的经验的总结,故D正确;A项是邓小平理论,排除;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以矛盾的处理,排除B;这一调查主要是要积累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排除C;‎ ‎35.B ‎【解析】从材料“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可以看出,星火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特点,故B正确;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67年氢弹研制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是20世纪90年代,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36.C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垄断。故答案为C项。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A项说法夸张,排除;原子弹本身不能做到远程打击敌国,必须同导弹结合才行,排除B项;科教兴国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政策,排除D项。‎ ‎37.D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学过这些新兴课程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人类事务”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物理学更新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推动了理性观念的发展,进而使人们用理性主义思想认识人类社会,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发展,故D项正确。A项,学生群体不能说明启蒙运动具有广泛基础,排除。B项,题干不能反映自然科学知识的普及,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教育与科学发展的联系,排除。‎ ‎38.B ‎【解析】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哈维的《血液循环论》、和牛顿的学说都属于近代自然科学,这说明西方科技逐渐具有近代化特征,故B正确;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已全面落后于西方,A错误;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不断加深,C错误;16、17世纪西方还没有进入民主社会时期,D错误。‎ ‎39.D ‎【解析】根据材料“德国和英国对待同一个电影有不同的态度”可见各国的立场不同对电影的使用意图不同,D选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电影技术产生并非二战期间,A选项排除;冷战时期大致时间是1945年—199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B选项排除;历史影片能客观还原事实真相说法过于绝对,C选项排除;‎ ‎40.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时间被凝固、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有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的题材,C选项正确;超现实主义是1920年到1930年盛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与20世纪50年代前后兴起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不是同一时期,A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内容,排除B选项;材料未涉及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 ‎41.(1)变化: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英国工业革命率先逐步完成,工业优势地位确立;自由主义思想观念的影响;欧洲大陆国家对英国垄断技术的突破。(8分)‎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6分)‎ ‎(3)意义: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有助于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冲击;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6分)‎ ‎【解析】(1)变化:根据“1825年以前英国禁止工匠迁居国外。而机器、零部件以及设计图纸的出口禁令一直维持到1842年”“到1825年有2000多名英国熟练技术工人移居到欧洲大陆。而合法的机器出口总值在1840年一年就达到60万英镑”得出防止技术向欧洲大陆国家扩散到允许欧洲大陆国家学习和效仿。原因:抓住“欧洲大陆国家意识到人才是关键的问题,为此制定了各种优惠措施引进英国技术工人”,从区欧洲大陆国家的努力、自由主义观念以及英国工业革命的逐步完成等方面分析作答。‎ ‎(2)原因:根据“甲午战后”“《西学富强丛书》”,可从甲午战后民族加深、西学东渐等方面分析作答。表现:根据“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据此归纳作答。‎ ‎(3)意义:抓住“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20年”等,结合时代背景,可从为科技政策的转折作了理论准备、有助于采取正确的政策激励科技人员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等角度分析作答。‎ ‎42.(1)物质层面: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魏源)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8分)‎ ‎(2)主要方面: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代议制民主进一步发展;统一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说明:19世纪,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民主代议制。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意大利和德意志相继完成统一,形成民族国家。(12分)‎ ‎【解析】(1)根据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物质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洋务运动的开展;在制度层面的重建主要包括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中国民主政体的形成;在思想层面的重建则包括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思想解放的推动和发展。‎ ‎(2)主要方面:欧洲怎样的政治文化理念只可能是历史是不断进步的,应该进行变革。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是指近代民主政体的扩展、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统和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任选其中一个方面予以说明足以证明本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 但是一定要界定在“19世纪欧洲政治变革的主要方面”;说明:根据前一问的主要方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即可。例如可以回答为:19世纪,欧洲越来越多的国家确立了民主代议制。英国、法国、德国进行议会选举权方面的变革,代议制民主发展。意大利和德意志相继完成统一,形成民族国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