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全册

八年级·人教版·《思想品德》·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权利义务伴我行 第一课 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公民基本权利的含义;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国家的性质;人民和公民的区别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编排书本中的案例小品。‎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小品表演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flash《灰色的震撼》,可能在新年,新的学期看了这样的片子,心情会比较伤感,但这就是社会的现实,会这样有很多的原因,从自身来看,无论是孩子还是民工、农民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权利,所以没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举例:比如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它可以得到国家社会的帮助;而民工他有劳动义务,也有获得报酬的权利等等。我们未成年人的权利问题已是当代一个世界性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青少年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权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第一单元权利义务伴我行,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的知识。‎ 新授:板书第一课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 第一框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一)大家了解我们的国家吗?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国徽。‎ ‎1、大家看见哪些地方悬挂国徽的?‎ ‎2、所有的公共和私人场合都能悬挂吗?为什么?(国家的象征和标志)‎ ‎3、请大家观察国徽的图案是怎样的?你知道每个图案和整个图案体现了什么吗?(多媒体出示或请同学准备一个一元的硬币)‎ ‎(二)国家的性质 ‎1、国徽的图案正是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谁是我们国家的主人?(人民)‎ ‎3、人民包括哪些人?P4‎ ‎4、哪些人不属于人民的范畴?(少数敌对分子)‎ 说明:人民当家的地位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 二、法律确认、保障权利 ‎(一)大家属于人民吗?你们觉得自己是国家的主人吗?在我国,作为人民,宪法赋予了人民管理国家的权力。作为国家的公民,宪法和法律赋予了公民各项权利。‎ ‎1、阅读P5材料,举一些选举人大代表的例子。提问:上述情景表明了什么?(我国人民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其具体途径是人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即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代会,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2、公民权利的含义(举例:受教育的权利、人身自由权利、隐私权、名誉权)‎ ‎3、什么是公民基本权利?(举例:政治权利和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利)‎ ‎4、看漫画,思考问题 ‎(1)人民和公民是一回事吗?是不是年满18周岁才成为公民?(人民——政治概念,与其相对应是敌人;公民——法律概念,与国籍密不可分;公民的范围大于人民;)‎ ‎(2)在押犯人是不是公民?他们是否享有公民权利?(是,比如同样享有隐私权但不享有全部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不能履行服兵役义务)‎ ‎(二)我国的权利保障体制 ‎1、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小品表演)‎ ‎(2)小寒的哪些权利受到了侵害?(抚养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 ‎(3)小寒作为公民理应享有各项权利,可她的权利为什么未能实现?(没有得到家庭的保障)‎ 小结:我们享有的权利,通过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他人来保障。其中,最重要、最有效的是法律保障。‎ 我国通过建立以宪法为核心(母法)、以立法保障(制定各部法律)和司法保障(公、检、法)为主要内容的权利保障体制,保障公民的权利。‎ ‎2、法律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关系是怎样的?(P7写一写、说一说)‎ ‎3、案例分析 ‎(1)阅读案例 ‎(2)讨论:傅某把6名同学带到治安室强行搜身是否侵犯了学生的权利?什么权利?(人身自由权利——公民的人身(包括肉体和精神)由自己支配和控制,非经法定程序不受逮捕、拘禁、搜查和侵害的权利。)‎ ‎(3)6名同学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得到司法保障)‎ ‎4、司法保障的含义 小结:‎ 法律是保障我们权利的法宝,有了法律,我们就有了维权的利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于人权能够得到尊重和保障。‎ 第二框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主人翁地位的能力;分辨公民和人民的能力;认清公民可以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能力;提高正确行使权利的能力;自觉遵纪守法,学会寻求法律保护。‎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我们是中国公民的自豪感。在行使权利时,不能我行我素,要重视他人的权利,要维护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要遵循法定程序和法律规定。‎ ‎★重点和难点 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翻阅宪法第二章,了解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请学生搜集不正确行使权利的案例,并指出这样做的后果 ‎★教学方法:情感激励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书本田甜的案例导入。从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公民享有的权利是广泛的。学生讨论完成书本的填空,回答书本的问题:1、这些权利对她有什么好处?你认为我们还应该享有哪些权利?‎ 新授:板书二、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宪法规定的9点),请同学们齐读,老师做简单解释。‎ ‎(二)正确行使权利 我们已经知道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但是要注意,权利多并不意味着可以滥用权利,我们要正确行使权利,不正确行使,可能就会作出违法甚至犯罪的事情。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1、学生阅读书本冯某养狗的案例 ‎2、提问:‎ ‎(1)在都市生活的冯某由养狗的权利吗?(有)‎ ‎(2)冯某不文明养狗侵犯了邻居和其他居民的哪些权利?(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 ‎(3)你认为文明养狗应注意什么?(冯某养狗不应该损害他人的休息权、环境权、人身权。进而提升为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的权利,对他人权利的侵害,就是对自身权利的侵害。应该在不损害他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行使自己的权利,满足自己的需求。)‎ 结论1:公民在行使权利时要尊重他人权利。(作简要解释)‎ ‎3、学生阅读书本非典的案例 ‎(1)提问:蒋某的所作所为是在正确行使言论自由吗?其危害是什么?‎ 通过讨论师生达成共识,结论2:公民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权益。‎ ‎4、学生阅读书本造纸厂厂长的案例 ‎(1)提问:诬陷别人,属于言论自由吗?‎ 诬陷别人,于人于己于社会有什么危害?(重点讨论)‎ ‎(2)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都要受法律的制约。‎ 结论3: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行使权利。‎ ‎2、学生阅读书本球迷打算游行的案例 ‎(1)提问:这些球迷将要实施的行为,受法律的保护吗?(学生辩论方式展开讨论)‎ ‎(2)帮助学生认识行使权利必须采取合法方式,依据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 ‎(3)引导学生全面看问题,即一方面看到这是爱国的情感和表现,对此应充分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进行,得到批准方可采用游行方式表示庆贺,得不到批准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表示庆贺。‎ ‎(4)了解相关链接关于集会游行示威法的规定 结论4:要以合法方式行使权利。‎ ‎6、学以致用 ‎(1)学生阅读老吴家和小辛父母的案例 ‎(2)学生回答书本问题,教师检查掌握知识的情况。‎ 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在行使权利的时候要注意哪些方面?(四个方面,即四个结论)。‎ 第二课 我们应尽的义务 第一框 公民的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义务的内容;道德义务含义,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关系;‎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从活动“小明履行了哪些义务?”导入(帮助学生认识义务来自亲情、道德、法律等各个方面,法定义务是必须履行的义务。)‎ ‎1、请学生仔细阅读图文资料 ‎2、经过思考,分四组分别讨论其中的一个方面,将相关内容分别填在表格中。‎ ‎3、几个学生介绍自己填写的内容后,教师对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4、小明的上述活动,分别履行哪方面的义务?哪项是法定义务?哪一项义务是我们必须履行的?‎ ‎  小结:我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基本权利,还要对他人、对社会履行相应的义务。这些义务来自亲情、道德、纪律、法律等各个方面。其中,法定义务是宪法和法律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 ‎  我们不能只获得而不付出,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强调)。对于法定义务,我们必须履行。‎ ‎  朗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讨一下关于公民的义务的问题 ‎  新授:公民的义务(板书)‎ 一、我们的法定义务(板书)‎ ‎(一)我们为什么要履行法定的义务。‎ ‎   案例分析:小珊应该纳税吗?‎ ‎1、小品表演 ‎2、在思考,小组辩论(甲方认为小珊是未成年人不要纳税;乙方认为小珊是中国公民要依法纳税,这是公民的义务)基础上,在班上交流见解。(辩论中论述精彩的学生加5分,参加辩论的加3分,获胜团队每人加1分)‎ ‎3、教师小结(相关链接)‎ ‎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每个人既是享受权利的主体,又是履行义务的主体。因此,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依法行使权利、维护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依法履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因为这还是爱国的表现。比如公民有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  朗读并请学生说说马克思的话的意思。‎ 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马克思(相关链接)‎ ‎(二)我国公民应履行哪些义务?‎ ‎1、学生朗读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义务,教师作简单分析。‎ ‎2、除了上面谈到的义务,我们还应该法律履行哪些义务?‎ ‎3、“只想享受权利,不想履行义务;想多享受权利,少履行义务”的认识正确吗?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 ‎  总结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们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为什么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呢?(三点见书)‎ 二、我们的道德义务 ‎(一)‎  ‎ ‎ ‎ 道德义务和含义以及道德义务与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 ‎1、分析小龚的案例引出道德义务的含义。‎ ‎2、广义的义务,既包括法定义务,又包括道德义务。‎ ‎3、公民履行道德义务的意义。‎ ‎4、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的区别和联系(相关链接)‎ ‎5、列举各种义务让学生分辨哪些是法定义务,哪些是道德义务?‎ ‎(二)我国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 ‎1、案例分析单先生的行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称赞?‎ ‎(感受不能仅仅局限在拾金不昧上,引导学生扩展思路)‎ ‎2、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公民要履行很多的义务。义务分为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公民履行义务,是每个人责无旁贷。‎ 第二框 忠实履行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忠实履行义务的要求;法律鼓励做得我们积极去做,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得我们坚决不做。‎ 能力目标:增强对公民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这一道理的理解能力,提高对履行道德义务重要意义的认识能力,提高践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明确履行法定义务和道德义务的重要意义,明确忠实履行应尽的义务的要求;增强对国家、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责任意识,做负责任的公民。‎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公民为什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义务? ‎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填好教师事先发下来的调查表,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有关义务知识的认识状况;请学生总结自己升入中学以来履行过哪些道德义务,并写成书面材料,共班级展评;将自己了解的三类行为,即法律鼓励做的行为、法律要求做的行为、法律禁止做的行为,写成书面材料,为参加教学活动做好准备 ‎★教学方法:课前调查法;情感激励法;小品表演法;设疑讨论法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马克思说过: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我们享有权利的同时,要忠实的履行义务。 新授:板书 忠实履行义务 一、法律鼓励做的,我们积极去做 ‎(一)某中学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 ‎1、出示东南亚地震和海啸发生后,我校师生纷纷捐款的图片资料(引用身边的实例,更有说服力,学生感兴趣。)‎ ‎2、师生援助灾民的行为,体现了宪法提倡的什么公德?(人道主义)‎ ‎(二)相关链接——“五爱”‎ ‎(三)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举例说明两者的关系:人们的道德水平高了,不但自己会自觉守法,而且敢于同违法现象做斗争。法律所禁止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鼓励的,都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的。法律不可能规范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需要道德来补充。道德涉及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深入人们的心灵,以特定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内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四)实践活动:我国法律提倡和鼓励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1、对法律所提倡的,我们要积极去做,这是忠实履行义务的重要表现。‎ 二、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去做 ‎(一)地理环保小组同学践行法律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 ‎3、教师点播——法律要求做的,应该像地理环保小组同学那样积极去做,自觉去做,不要无可奈何勉强去做。如果不做,就要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如法律要求公民要依法纳税。‎ ‎(二)观察图文材料,根据材料讨论我们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做,我们可以怎样来做?(一小组为一个团队,选择一个法律要求做的义务进行讨论,哪一个团队想出来的做法多而且可行,获胜加分。)‎ ‎(三)实践活动:我国法律要求公民必须作出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2、对于法律要求做的,我们必须按照法律的要求去做,而不能不做。‎ 三、法律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 ‎(一)贾某和姜某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 ‎1、阅读材料 ‎2、围绕设问展开讨论(重点放在第二个问题上)‎ ‎3、教师小结——第一,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危害。第二,帮助学生明确实施了法律禁止做的行为的后果,即会受到法律的惩处。‎ ‎4、阅读相关链接,让学生明白实施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就是触犯法律,会受到法律制裁。‎ ‎5、实践活动:我国法律禁止公民实施的行为还有——(抢答加分)‎ 结论3、对于法律所禁止做的,我们坚决不做,做了就是触犯法律。‎ 总之,我们只有做到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才能是一个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高尚道德的合格公民。‎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知道怎样来忠实的履行公民的义务了吗?(三个结论)‎ 第二单元 我们的人身权利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第一框 生命与健康的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能力目标: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热爱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尊重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尊重权利,增强法律意识,远离暴力。‎ ‎★ 重点和难点 重点:什么是人格权?怎样用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  ‎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学生对“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的已有认识,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调查学生对此部分内容有何疑问,以便有针对性进行讲解;相关知识的贮备和拓展。如:有关人格权、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相关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围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确立本课和各框的教学主题;收集相关的案例与素材。‎ 学生准备:向老师提出自己在“人格权”方面想要了解的问题;反思自己是如何行使生命健康权的;反思自己是否有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收集侵犯他人生命健康权的相关案例。‎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设疑讨论法、体验教学 ‎★授课过程 导入新课:‎ 引言导入,学生阅读引言中的3个情景,简要回答引言中提出的两个问题。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也有这方面的经历,在这个方面还有哪些疑问。(增强教学针对性,激发学生兴趣,利于教学。)‎ 生命权和健康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珍惜生命,维护健康既是我们的权利,也是我们对自己、对社会的义务。‎ 新授:板书 第三课 生命健康权与我同在 ‎ 第一框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 ‎ 一、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 ‎(一)看图例案例回答问题:‎ ‎ 1、请同学观察三副图,编一个情景剧本。恶作剧的可以让学生表演;‎ ‎ 2、补充最近煤矿爆炸新闻(北京讯)就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强调煤炭生产安全之际,山西却发生煤矿爆炸事故,吕梁交城县煤矿在3月8下午6点半左右,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至9日下午3时为止,已确认有16人死亡,11人仍然下落不明,伤者6人已送医院抢救。事发当时井下有83人工作,54人成功脱险。中国有三分之一的煤炭产于山西,山西也因矿难频发而出名,官方数字显示,2004年各类煤矿发生死亡事故175起、死亡497人。‎ ‎2、以上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 (生命健康权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格权的重要性 ‎(三)相关链接 人权知识 ‎(四)人格权的构成及其特点 特点: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由每个人单独享有,不得转让、抛弃、继承,也不受他人的非法限制,更不可与我们的人身相分离。‎ ‎(五)相关链接 封建和新中国对于人格权的维护情况 ‎(六)生命健康权的地位——首要地位 ‎(七)相关链接 健康和其他利益的比较(请学生齐读后,谈对健康问题的看法)‎ ‎(八)通过对书本三个情景问题分析,引出人身自由权 ‎ 1、分析三个情景,提问上述行为侵害了人的什么权利?‎ ‎ 2、了解人身自由的作用、具体内容、侵权行为 二、法律捍卫我们的生命健康权 ‎(一)分析雇佣童工的案例 ‎ 1、阅读案例 ‎ 2、提问法律禁止使用童工,对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有什么意义?‎ ‎ (二) 未成年人的生命受法律的特殊保护的具体法律条文(引导学生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共同讨论作为未成年人受害者应如何依法维权。)‎ ‎(三)相关链接 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规定以及雇佣童工的危害 ‎(四) 国家法律(提问哪些法律?)对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加以保护。当公民的生命健康权受到非法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请求国家保护。非法侵害他人生命和健康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初步了解人格权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不受侵害,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生命和健康的特殊保护,了解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方式;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害公民生命健康权的行为;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的能力,如果受到伤害能运用法律武器追究对方的法律责任。)‎ ‎《同样的权利,同样的爱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  1、知识目标: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和危害别人的生命和健康。 ‎ ‎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生命能力。 ‎ ‎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生命、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和健康,远离暴力。 ‎ ‎【教学方法】 ‎ ‎  采用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解为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积极思考探究,在此基础上掌握。 ‎ ‎【教学准备】 ‎ ‎  教师:收集相关案例素材,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 ‎  学生:通读材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和资料。 ‎ ‎【教学重难点】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 ‎ ‎【课标内容】 ‎ ‎  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健康,不得侵犯和危害人的健康,生命和权利。 ‎ ‎【教学过程】 ‎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创 设 情 境 我们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予以保障的公民权利,生命健康权是行使其他权利的先决条件,那么我们究竟如何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呢? ‎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提出新的主题 ‎ 合 作 交 流 积 极 行 使 生 命 健 康 权 活动一: ‎ 一、出示一组图片(见教材 28 页) ‎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 ‎1 、以上图景中,人们在行使什么权利? ‎ ‎2 、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行使上述权利? ‎ 二、出示资料(见教材 29 页) ‎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 ‎1 、上述行为哪些属于合法行为?哪些属于放弃权利的行为?为什么? ‎ 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形成对行使生命健康权的正确认识。 ‎ ‎2 、我们身边有哪些珍爱生命健康权的事例? ‎ 教师指导,得出结论,作为青少年,应正确行使生命健康权,认识到关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是一种责任。 ‎ 合 作 交 流 关 爱 他 人 的 生 命 与 健 康 活动二: ‎ ‎1 、出示案例(见教材 30 页) ‎ ‎2 、学生思考: ‎ ‎? 此事给小君,小哲双方家庭造成什么后果? ‎ ‎? “进一步山穷水尽,进一步海阔天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非法侵害生命健康权者受制裁”,结合这两句话,谈谈此桩惨案如何避免。 ‎ 教师指导总结:利人就是利己,亏人就是亏己,让人就是让己,害人就是害己,君子以让人为荣。 ‎ 通过对小哲伤害案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权,害人就是害自己,遇事应冷静,应通过合法手段解决问题。 ‎ 活动三: ‎ ‎1 、出示案例: ‎ 案例一:“杀人狂魔黄勇伏法”(见附录 1 ) ‎ 案例二:“美国青少年枪杀数人案(见附录 2 ) ‎ ‎2 、学生思考: ‎ 两则案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教师指导、归纳:我们要远离暴力文化、珍爱生命。 ‎ 沉溺于暴力电影和游戏,虽不至于直接促成犯罪,但却在诱导青少年以暴图解决问题,在学生中形成远离暴力,尊重生命,敬畏生命。 ‎ 拓 展 延 伸 活动四: ‎ ‎1 、出示“同学落水之后”案例(见教材 35 页) ‎ ‎2 、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 ‎? 请从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评价上述三种表现; ‎ ‎? 如果你遇到 类似情况,应该怎么办?(提示:从自护与救人两个角度考虑)。 ‎ 活动说明:全班分成 8 个小组,每 2 个小组组成 1 个大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基础上进行大组汇总,然后选派 1 位代表发言。 ‎ 引导学生认识到既要珍爱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也要主动关爱,他人的生命与健康。 ‎ ‎1 、各组交流。 ‎ ‎2 、教师指导、归纳 ‎ 结语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从小事做起, 关爱他人生命与健康。 ‎ 附录1:2003年冬,中国震惊全国的雇舆特大杀人案侦破,29岁的杀人魔黄勇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连续杀死青少年17人,杀伤1人,黄勇供述本人身小酷爱看武打录像,凶杀恐怖片,自感杀人刺激。 ‎ 附录2:1999年4月20日 ,美国,年龄同为18岁的哈里斯和克莱佰特身穿黑色军用雨衣,闯入位于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的哥伦拜恩中学,开枪扫射杀死12名学生,1名教师,打伤数人,制造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校园枪击事件,该屠杀案的两名凶手平时喜欢在网上“冲浪”,并经常玩“世界末日”等暴力电子游戏。 ‎ 第四课 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 一、           本课在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讲我们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生命健康权是首要的人格权,而本课人格尊严权是人格权中的核心权利,它是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最起码的底线权利,因此,对学生讲述这部分知识,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十分必要。‎ 二、           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格尊严权及具体内容,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明确侵害公民人格的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增强学生尊重、保护自己人格的意识,引导学生尊重爱护他人的人格权。‎ 能力目标:使学生关注自身、关注他人,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和他人的人格权利。‎ 觉悟目标:使学生增强维护人格权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公民人格权的意识。‎ ‎2、  本课安排依据 ‎(1)学生所处的情况:在道德、法制建设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难看到我们的学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的一些权利并未得到真正的维护和落实,如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善意恶意的会受到来自同学、老师的歧视,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社会和家庭对未成年人在人格上的伤害等现状依然存在,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安全感、无助感、自卑感,甚至做出违法的行为。因此,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他们明确他们的人格权受法律的保护,并积极引导他们去尊重他人的人格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新课标的要求:“我与他人的关系”的第三部分“权利与义务”中指出:了解法律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能够自觉尊重他人,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  逻辑分析和课时安排 本课线索:围绕我们的权利——侵害权利的行为表现——侵害权利应承担的责任来讲述。具体为:‎ 法律权利 法律行为 法律责任 人 ‎ 名誉权 侮辱、诽谤等 格 尊 严 权 如是违法行为则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轻者承担道德责任)‎ 肖像权 恶意毁损、玷污、丑化肖像;‎ 利用肖像进行人身攻击等 姓名权 盗用、冒用他人姓名 隐私权 ‎(第五课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4、教学方法:‎ 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明确我们依法享有的人格权及侵害人格权必须承担的道德、法律责任。‎ ‎5、教学具体活动 第一框 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人享有尊严权,法律维护我们的名誉权 难点:我们享有法律规定的名誉权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名誉权的义务。‎ ‎(2)课前准备:发放表格评选最满意老师和班级星级学生并做统计。‎ ‎(3)教学过程 第一步:从“乞丐有尊严吗”说起 ‎1、(事件背景介绍:广州白云机场有一乞丐在行乞时,有一个乘客 鄙夷的将施舍的钱用力的扔在乞丐的脸上,该乞丐不满这种施舍态度,认为有伤他的自尊,他说:宁可饿死、冻死也不需要这种施舍。)‎ 根据这件事,许多网友发表了评论,请你以“乞丐有尊严吗”加入网评。‎ 摘录或及时捕捉学生评论的思想火花 。如:‎ 我心飞翔:我为乞丐要尊严喝彩 冰糖葫芦:生命诚可贵,尊严价更高。‎ 总结:你可以不去施舍,但你决不因为施舍了别人钱物就有权利去侮辱别人的尊严。哪怕他只是一个乞丐,哪怕他在伸出乞讨的双手时已经自己轻贱了自己的人格与尊严,但是你,作为一个旁人,均无权因此而雪上加霜,去侵犯他仅剩下的一点人格尊严。‎ ‎(目的在于:1、引出“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它不分地位高低、贵富贫贱、年龄大小;2、明确人格尊严权的含义、地位及具体内容;3、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宪法第38条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 第二步:从评选活动谈个人名誉 ‎1、说说自己评选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的依据 ‎2、根据统计结果公布大家选出的最满意老师和星级学生名单,并说说你对他们的具体评价。‎ ‎(目的在于:通过评选活动让学生明白,名誉就是社会对一个人品德、才干和信誉的评价,评出的老师和学生就是我们对他们品德、才干等方面的认可)‎ ‎3、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品行时,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描述?(完成下列表格,并思考问题。)‎ 品行表现 评价所用的词 名誉 优良 ‎(诚实、善良、正直等)‎ ‎(好的名誉)‎ 不良 ‎(奸诈、邪恶、卑鄙等)‎ ‎(坏的名誉)‎ 问题一:名誉对一个人会有什么影响?(可联系小故事:在日本打工的学生和卖瓜的小男孩:得出好的名誉能获得尊重和经济效益;坏的名誉使人寸步难行。)‎ 问题二:品行优良者一定会受到相应的评价吗?‎ 第三步:带着问题二分析案例 ‎1、见书本:受冤枉的大江(组织学生利用材料针对问题二展开讨论)‎ 老师引导学生分别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加以说明:‎ 从理论上讲:品行端正是获得客观评价的前提 从现实中讲:品行端正不一定会受到相应的客观评价(要求学生分析得出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任意践踏他人名誉的行为依然存在着。然后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维护自身名誉的同时要维护他人的名誉。)‎ ‎2、呈现相关的法律条文 民法通则第101条:通过熟悉法律条文要求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的名誉权?法律是如何规定公民的这项权利的?‎ 第四步:案例分析——君子动口不动手也违法吗?‎ 小张和小林是同班同学,有一天小林自修课吵,被小张记下后受到老师的批评。于是小林怀恨在心,想寻机报复。碍于面子他既不敢和小张正面吵,又怕打架受处分,终于想了一个操作简单的万全之策:在网上臭骂小张。小林骂的解气,越骂越过瘾,可第二天小张难过了,面对同学们的指指点点,他是有口难辩,心灵受到很大的伤害,最终请病假在家休息。小张还得意的说:“我君子动口不动手,骂死了也不犯法。”‎ 讨论:1、小林的做法和说法对吗?为什么?‎ ‎2、如果你是法官,对这件事该如何判决?‎ ‎3、你的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把有关内容填入下表 侵害名誉权的行为方式 具体表现 造成的危害 应承担的后果 ‎1.侮辱 谩骂他人 ‎2‎ ‎3‎ 通过案例分析和表格填写使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侵害他人的名誉权要受到道德甚至法律的制裁。‎ 第二框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教学活动和建议:‎ ‎1、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2、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3、课前准备:搜集学生在艺术周美术长廊中的人物画作品。‎ ‎4、教学过程 第一目:(1)、导入:以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这样就进入本课要讲的内容。‎ ‎(2)、展示学生艺术周的相关作品:有人物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目的让学生去感受肖像含义、制作方法的丰富性、多样性及之所以成为特定人的容貌标志。‎ ‎(3)、案例分析:‎ 见书本:15岁的小红,喜爱芭蕾舞,让爸爸给自己拍了张跳舞的照片。某刊编辑找到了小红,要求将该照片刊登于杂志封面上。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了编辑的要求,编辑将使用照片的报酬交给了小红。‎ 思考: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 连连看:‎ 小红让爸爸给自己拍照片 肖像使用权 小红征得爸爸同意后答应编辑的要求 获酬权 小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 肖像制作权 通过思考和动手连线让学生明确: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规定。‎ ‎(4)、小品:朱月坡的烦恼 我叫朱月坡,上月在潇洒楼拍了艺术照,今天莫名其妙发现橱窗里摆着自己的巨幅艺术照,难怪同学们见到我就说“美女”,我好不自在。另外,因为我的字不好,老师点名时无意中念成了朱肚皮,于是一个女孩子多了一个不雅的外号,我还发现自己送给同桌的照片在别的同学手里,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我长了山羊胡子和一对猪耳朵。哎,我最近比较烦,比较烦。‎ 思考:朱月坡遇上了哪些烦恼?小品中除了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外还有哪些侵权行为?她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目的:根据这段小品的表演让学生知道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表现和侵害肖像权的行为要承担的责任,即: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反之,就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二目:(1)、由此及彼话人物 鲁迅 刘翔 比尔.盖茨 霍金 我们之所以一看到这些名字就能说出他们的事迹,是因为姓名是一个人的文字符号,它与某个特定的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等。‎ ‎(2)、案例分析一 见书本:牛顺父子的冲突。‎ 思考:牛顺可以改名吗?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出你的依据。‎ 目的: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知道法律对年满18周岁的公民和未成年人、精神病患者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3)、案例分析二 如此玩笑能开吗?‎ 案情:宋明怎么也没想到,一个玩笑惹上了一场官司,落得与好友对簿公堂反目成仇,心中懊悔不已。今年9月,宋明突发奇想,到邮电局以申洋妻子江玉的名义,向远在云南的申洋拍了一封加急电报,电文内容为:“家有急事,速归。”申洋接到电报后信以为真,心急如焚地赶回家里,谁知却是一场虚惊。申洋夫妇一怒之下将宋明告到法院,提出了要宋明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的诉讼请求。‎ 思考:宋明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通过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学生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 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宋明为寻开心,假冒江玉姓名虚构事实愚弄他人,其行为构成侵权,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责任。遂判决宋明向申洋夫妇赔礼道歉,并赔偿二人因此遭受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失合计5100元。‎ 通过法院的判决我们可以看出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相关链接 我国《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所谓干涉,是指采取某种积极行为干涉他人使用或变更其行为(如无合法根据强迫他人更改姓名)。所谓盗用,是指未经他人同意或授权,擅自以他人名义实施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盗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活动)。假冒他人姓名与盗用他人姓名一样,都是指非法利用他人姓名并侵害了权利人的姓名权,但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区别。盗用的结果常常直接损害了被盗用者的利益,而假冒是指使用他人的姓名从事某种民事、经济及其他活动,假冒者的目的常常并不是为了直接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而只是为了谋取个人的非法所得。当然,假冒的结果也可能损害被假冒者的利益。根据《民法通则》第99条的规定,凡是非法干涉、盗用、假冒他人姓名的,不管是否造成了他人财产损失,均构成他人姓名权的侵害。‎ 隐私和隐私权 教学目标:了解隐私和隐私权的含义、隐私权的内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 教学重点:隐私的含义、隐私权内容。 教学难点:保护隐私的意义: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错误观念。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根据引言导入。‎ 第五课 隐私受保护(板书)‎ 第一框 隐私和隐私权(板书) 一、人人有隐私(板书) 1、隐私的含义(板书) 教师导入小红的故事,我们在座的一些同学,可能在刚上初中的时候,也有这样的困惑,谁能讲清这里的道理吗? 学生发言,教师小结:这里牵涉到隐私问题,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这就是隐私。那么,什么是隐私?隐私是指公民不愿意为人所知或不愿意公开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私生活秘密。它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私人信息、个人私事、私人空间(教师依据教材46页的内容讲解,要求学生划书)。以我们学生为例,我们的通信、日记、身体隐疾和家庭住址都属于隐私。以往我们对隐私的概念十分陌生,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将隐私与不光彩的事联系起来,认为隐私就是丑事。下面我们来一场小小的辩论会,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隐私不是丑事(板书) 活动:小小辩论会 目的:通过辩论,澄清隐私就是丑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 要求: (1)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正方:隐私就是丑事;反方:隐私不是丑事。 (2)教师进行课前辅导,提供必要的材料。 (3)教师小结点评引出下一话题。提问:法律为什么要保护个人隐私? 3、保护隐私的意义(板书)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保护隐私的意义或必要性:是人独立自由的需要:是人们对自身安宁和安全的需要:是建设以人为本、崇尚人性与个性的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让自己的心灵有个家的权利(板书) 1、隐私权的含义(板书)  活动:报社侵权案  目的:通过分析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隐私权。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对书中的问题(增加一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保护公民的隐私权?)讨论交流。  教师归纳:报社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私人生活安宁和私人信息保密的权利。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那么,公民的隐私权包括哪些内容哪? 2、隐私权的内容(板书) 我们先看一个案例(教师导入案例),提问:你同意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派出所在没有搜查证的情况下,搜查公民住宅是非法的,侵犯了公民的住宅权。(教师结合“相关连接”讲解搜查权的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私人生活安宁权 ‎ 这是隐私权的一种,除此以外公民还享有个人信息保密权,如公民可以依法不公开自己的身体状况、家庭关系、储蓄密码等,并禁止他人非法搜查、传播和利用自己的私人信息。 教师板书:个人信息保密权 我们在分析一个常见的案例。 活动:拆信的案例 目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公民有权对自己的通信内容保密,个人通信保密受法律保护。 要求:学生阅读(P49)材料,讨论交流并回答问题: (1)上述行为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2)假如老师或父母拆看未满10周岁学生或子女的信件,是否合法? (3)这一案例体现了法律保护公民隐私权的什么内容? 教师根据教材并结合“相关连接”的内容归纳讲解。略。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保护公民的隐私权,可以维护个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自由,能够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安定。我们要逐步树立隐私意识,养成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增强依法维护隐私权的意识。‎ ‎ ‎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教学目标:知道我国法律对公民的隐私权给与保护,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明白侵害者应承担的责任: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保护个人隐私的技巧和法律方式,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讨论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个人都有隐私,我们每个人都有隐私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隐私权。那么,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隐私权?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 第二框 尊重和维护隐私权(板书)‎ 一、尊重隐私是道德的期盼(板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遇到父母擅自翻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折阅子女信件的事情,我们想一想: (1)父母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2)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3)为你应该如何尊重别人的隐私? 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小结: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律保护公民的通信秘密和通信自由,也包括我们未成年人。父母不征的我们同意,擅自翻阅子女日记和擅自折阅子女信件,是不对的。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不要激化矛盾,问题一定会解决。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别人的隐私? 第一、尊重他人的隐私,就要树立隐私意识(板书)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我们不能干涉他人的私事,不打听、不传播别人秘密,矫正不尊重他人隐私的陋习。‎ ‎ 第二、尊重他人的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板书) 活动:肖肖的案例分析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尊重他人的隐私,需要强化责任与信誉意识,要替亲人、朋友保守秘密。 要求:阅读案例,讨论分析书中的问题。 老师归纳:尊重隐私需要强化我们对他人、对朋友的责任意识和信誉意识,责任可以保证隐私的安全,信誉可以体现对他人的忠诚。只有责任和信用才能为我们的隐私建立安全的港湾。上面我们分析了家庭和学校隐私问题的几个场景,那么,下面让我们把眼光投向社会,看看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 处理“相关连接”的内容。(可以省略) 提问过渡:我们应该如何维护自己的隐私权哪? 二、依法维护隐私(板书) 1、侵害隐私权表现(板书) 我们先了解一下那些行为是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教师根据教材第53页的内容讲解,并指导学生划书。 2、如何保护隐私权(板书) 活动:小旺和小松的案例分析 目的: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明白个人隐私权受法律保护,当我们的隐私权受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要求:阅读案例,讨论分析书中的问题。 教师小结:当我们的隐私权受侵害时,首先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板书)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些其它方法。(学生阅读P55页内容,进行归纳)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不要随意透露自己的秘密。 向别人敞开心扉时,要认真选择对象。 上网时,要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掌握网上安全知识。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连接”。 课堂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彼此的隐私。保护公民的隐私既是道德的呼唤,又是法律的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希望每一位同学在保护隐私上能作到守口如瓶,让我们的生活少一些摩擦,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 ‎ 第三单元     我们的文化、经济权利 ‎ 共编《维权手册》保护合法权益 目的: (1)增强学生的维权意识; (2)增强学生的初中能力; (3)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件维权“工具”。 操作要求: (1)学生在认真学习有关法律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围绕生活、学习等方面搜集侵权的表现; (2)结合法律条款和维权帮助的范例,整理出有效维权的途径和方法;‎ ‎ (3)查询能够给予维权帮助的机关、部门的地址和电话(如消协等的地址、网址、投诉电话),为维护权益提供信息资料; (4)按照事先拟订的提纲,以“当XX权受到侵害时怎么办”为题撰文; (5)将上述成果装订成册。‎ 第六课    终身受益的权利 学生面临的问题 当今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型社会。人人都要受教育,人要终身受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知识急剧增加的形势下,一个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就不可能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岗位,甚至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只有接受教育,掌握知识本领,才能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享受现代文明。因此,受教育是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现在在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侵犯初中学生受教育权的行为,如有的家长不让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有的学校随意开除学生,有的校舍危险不能上课,有的教育场地被非法占用,有的不法分子扰乱学校秩序妨碍学生学习,等等。学生应该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受教育权。 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和家庭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创造了条件,学生则要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而现在在初中学生中存在一些不完全履行受教育义务的现象,如有的初中生动辄迟到早退,甚至逃避作业,逃学……,因此应该帮助学生明确受教育不仅是权利,也是义务。对于正在接受高义务教育的初中学生来说,要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接受教育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知道教育的含义和重要作用。 ⑵明确义务教育的含义和特征。 ⑶明确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⑷明确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三项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⑴了解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受教育是一项基本的人权。 ⑵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懂得教育既赋予人类智慧与美德,又赋予社会进步的力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繁荣昌盛,都离不开教育。 ⑵懂得教育对下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另一方面,教育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课时:2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知识助我成长 创设情境: 例子——在西北昏黄的天幕下,有这样一段学者和放羊娃的对话: “你放羊做什么?” “挣钱” “挣钱做什么?” ‎ ‎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 “生娃” “生娃做什么?” “放羊” 短短的一段对话,述说了放羊娃的一生,从放羊到放羊的轮回中间只有简单的挣钱、娶媳妇、生娃三个环节。我们不去考究这个轮回在此之前已经轮回了多少个轮回,以后还要轮回多少个轮回,单纯从生存的意义上来讲,这给我们有什么启发? 刚刚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种悲哀,一种对生存的厌倦。难道我们的生活就那么简单?我们不甘心那么简单的轮回,却又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轮回。这种轮回对于正处于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渴望和憧憬的热血沸腾的少年来说,是一种生存的悲哀。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创造一种幸福的生活呢?课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 引导学生讨论得出以下结论。 1、教育为人的幸福生活奠基 进一步让学生了解:(1)教育的含义P58 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传承活动和催化活动,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中介。 (2)教育的重要作用意义。 ①P59对个人来讲,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育是每个人生活的准备。它通过向个人传递文化帮助人超越一己之见去掌握前人的经验,分享人类世代积累的知识财富,获得独立的必要前提。另一方面,它又唤起人的潜能,不断提高和革新自己,从而开辟人性发展的道路,奠定走向未来的基础。总之,教育获取知识、知识改变命运。 ②P60对国家来说,教育能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能成就我们的未来。 创设情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五条规定:几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往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引出:2、我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出示多媒体音像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 但是,每位少年儿童受教育的权利都得到保障了吗?请看以下事例——‎ 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槐房村是外来打工人员的聚居地,来自河南农村12岁的孙小燕和8岁的弟弟孙向阳随着父母两年前来到了北京。小燕的父母在工厂里打工,十天半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小燕的奶奶就带着姐弟俩挤在这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早上6:00点钟,姐弟俩便起了床,洗漱之后,小燕便不停的向外张望。过了一会,一个女孩子匆匆来到小燕家中。来找小燕的女孩叫小娟,是小燕的同学。小燕把自己头天晚上写好的作业交给了小娟,拖她带到学校让老师批改。 看着好朋友能背着书包去上学,小燕心里很难受。今年2月16号,也就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小燕就读的打工子弟学校 槐房实验小学被丰台区教委查封了,而小娟随着实验小学搬迁到了十几里外的大兴县。因为路途远,学生们每天都要乘坐班车去上学。小燕姐弟俩因为交不起每学期增加的200元车费失学在家。姐姐小燕正在读四年级,弟弟向阳今年读二年级。失学以后,姐弟俩每天在家坚持自学,按照课文的要求写作业。虽然他们对课文的内容似懂非懂,但他们仍然读的非常认真。‎ ‎ (师过渡):小燕和弟弟虽然失学在家,但仍坚持自学,她的经历令人心痛。但是,是谁剥夺了小燕上学的权利,谁又应该在失学少年的遭遇中承担责任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走进今天的热点辩论。 热点辩论 : 1、辩题:少年失学谁之过? [教师事先把学生分为五组,分别代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个人] (师):请同学们结合录像提供的信息,利用手中的材料、教材,对其进行加工重组, 要求:1、寻找对方的责任 2、尽力为自己开脱 记住:你给对方找的过失越多,你的责任越小,为自己开脱的越好。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时候到了,让我们赶紧行动吧。 [第一阶段:学生看书、资料,自由讨论, 第二阶段:自由辩论,教师应随时调控、并适时转移矛盾,挑起战争。 此环节是本节课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学生的看书、交流、整合知识、自由辩论,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从中找到对方的责任,从而为己开脱。本环节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本节课掀起了第一个高潮。] (师小结):同学们的辩论很激烈,也很会为自己开脱。但我们知道,在失学儿童问题上,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均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只不过是责任大小而已。 为了保护我们的受教育权,下面我们来学习—— (1)P60受教育权的含义: 所谓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有从国家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以及获得受教育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面对向小燕一样的失学儿童,我们来帮助他们重新走上复学之路呢? 2复学之路共探讨 : [学生讨论、交流,陈述各自的职责、措施] 国家:加大教育投入,兴办学校,培养师资,提高教师待遇 社会:捐资助学,尊师重教,拒招童工,维护教学秩序和场地设施 学校:按时接纳学生入学,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保质保量,按时进行教学活动 家庭:家长应及时送子女入学,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辍学 你们各方的措施都很好,关键是付诸行动,挽救失学儿童。 (师小结):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义务教育要实施,不仅涉及到儿童少年,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予以保障,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辩论总结义务教育的含义: (2)P61义务教育含义: 所谓义务教育,是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含义) 从义务教育的含义中可看出义务教育包含两方面: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等都有责任,而《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的保障作用也正体现在这两方面。由此可见,在义务教育上,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有法律义务。 (师过渡)另人欣慰的是,失学儿童的遭遇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国家的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到全社会的捐资助学、希望工程、春蕾计划,无不象一股股暖人的春风,点燃了失学儿童心中的希望。但有些人想得更远,提出了修改《义务教育法》,让我们关注来自两会的最新报道: 时事追踪: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卷烟厂厂长程佳华向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的议案。他指出:对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即使是象征性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也可能成为他们读书的障碍,因此实行义务教育全免费是他们受教育机会的根本保障。‎ ‎ 请回答:程佳华代表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议案? [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后教师分析、总结] 师分析:1、提出全免费,说明目前的义务教育不是全免费,而仅仅是免除学费,这是义务教育的一个特征。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全免费,真正体现义务教育的免费性。 2、 如果议案能够实施的话,所有的适龄少年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遍性。 3、 他提出修改法律,想依靠法律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实施,而法律又对全体社会成员有普遍约束力,这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多媒体出示义务教育的特征) (3)P61义务教育的三个特征: ①强制性,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推行和实施; ②普遍性,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都要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 ③免费性,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免收学费。 以上就是义务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显著特征。 我们希望:农村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能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共同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我们期待着义务教育全免费这一天早日到来。 知识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很积极,很活跃,老师非常感动,实际上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请同学们结合前三个版块的内容,归纳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第六课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懂得教育的含义、教育的作用、受教育权的含义、义务教育的地位、含义和特征;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依法维护自己受教育权的能力,增强学生履行受教育义务的自觉性。 (3)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从具体的情景和事例提升观点,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能用基本的观点和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由个别——一般——个别的认识过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也是来自生活又服务生活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和要求。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机会,履行自己的受教育义务的意识和决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认同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使学生认识到,接受教育,既对个人成长和家庭有利,也对国家和社会有利;既是道德责任,也是法律义务。 教学重点:如何维护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难点:在实践中落实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小品表演 新课导入: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 新授:第二框  珍惜学习机会(板书) 一、维护受教育权利 (一)“假如你是小梅,你打算采用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案例分析 1、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八年级学生小梅,你遇到了材料中所说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在小组内集思广益,尽可能多地寻找维权方式和途径。‎ ‎ 3、比一比:各个小组陈述本组找到的方法,可行方法最多的为优胜组 4、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提出的方法进行可行性分析,指出可以选择非诉讼方式或诉讼方式给予维护,并作适当的补充。 结论:中学生必须学会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 (二)“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应该怎么办”案例分析 1、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该校学生的受教育权被侵犯了吗?为什么? 2、学生在班上对上述问题交流看法 3、学生思考材料提出的两个问题 4、学生交流 5、拓展活动:说一说在我们身边还存在哪些类似的侵犯我们受教育权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 6、教师做适当引导和总结 注意事项:学生对该种侵权行为可能认识不足,在活动中会出现思路较狭窄的情况,教师可多做引导,让学生思考该种情况下学习的质量和对今后学生命运的影响,将危害结果和原因进行联系。 二、履行受教育的义务 (一)“你从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家长创收供材料中感悟到了什么”案例分析 1、学生阅读材料 2、学生围绕设问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讨论 3、各小组代表发言讲述自己小组的感悟 4、教师进行总结和提升 注意事项:1、对于材料一、二可多作一些提示来帮助学生理解 2、对于材料三的利用可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了保证自己的受教育权得以实现,自己的父母付出了什么?心血、精力、金钱…… 3、可作一个小的延伸: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得到的国家和家庭努力予以保障的受教育权报有感恩之心。 (二)“小刚拒绝辍学,对自己、家庭、社会有什么好处……”案例分析 1、学生阅读材料 2、教师提出两种观点:小刚不服从家长的安排,在家庭贫困的情况下还坚持学习,不为家里挣钱是不对的;小刚坚持完成学业,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的表现,是正确的。 3、学生选择自己支持的观点,分成2大组进行辩论,教师作引导。 4、在辩论的基础上学生思考、回答材料后面提出的问题 注意事项:1、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小刚的维权行为及与此相对应的结果:小刚重返校园。因为他主动地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所以能享受自己的受教育权。再次强化学生的维权意识。 2、在分析小刚拒绝辍学的好处时,可引导学生从接受义务教育对个人和家庭以及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两个方面去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全面地看待和分析问题。 (三)作为正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履行受教育的义务,最主要的有三项(简答) 1、认真履行按时入学的义务; 2、认真履行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的义务,不得中途辍学; 3、认真履行遵守法律和学校纪律,尊敬师长,努力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义务。 (四)“为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我们应该做到什么”?活动 1、学生阅读材料,进行思考 2、完成材料上的填空内容。回答问题:假如遇到下列问题,你打算怎么办? 3、学生交流,教师作总结 ‎ 注意事项:1、提示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学习生活出发,实事求是的写出自己应该做到的事情,使活动更有实效。 2、指导学生细化对自己的要求,如按时上学,不迟到不早退,至少接受完九年的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五)引导学生认识作为学生应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要终身学习。帮助学生将初中学习的意义上升到为了自己的生命焕发光彩和为了祖国的繁荣的高度。 小结: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知道受教育权受到侵害时要采取各种合法方式予以维护;明确履行受教育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七课    拥有财产的权利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社会财产的分类和个人财产的内容及财产所有权的含义。 ⑵明确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法律规定和保护。 ⑶明确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继承权的含义及实现方式。 ⑷明确智力成果的含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2、能力目标 ⑴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所有权。 ⑵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权不受侵犯。 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在遗产继承中,除了要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外,还要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 ⑵保护智力成果权,要树立维权意识。 课时:3课时。第一框为1 课时,第二框为1 课时,第三框为1 课时。 教学内容提要 一、财产属于谁 1、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1)财产的含义(归属):属于国家、集体或个人所有权的物质财富。公民的财产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具有经济利益的权利。财产权包括财产所有权、准物权、债权及知识产权等。 (2)公民的合法财产的含义:公民正当的、合法的途径获得的财产。 教育学生能辨别哪些是合法财产?哪些是非法财产?结合教材P68——70页来学习。 (3)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教材P70 分别解释: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 2、法律保护合法财产所有权 (1)为什么要保护?P71 (2)怎样保护? ①宪法保护 ②民法保护 ③刑法保护 3、当财产所有权受到侵害时 (1)确认财产所有权的归属 ‎ (2)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财产属于谁 一、导入新课 “拾金不昧”。 教师:哪位同学解释一下这个成语? (学生回答)“拾金不昧”指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教师:现实生活中,对于拾金不昧的人社会是怎样评价的呢?(学生回答) 教师:的确正如同学们说的,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对于拾金不昧的人我们不仅要大力表扬而且政府和有关部门还会给予他们特殊的奖励。我们看看这张图片。 就在我们感叹好人有好报的时候,我在某一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则内容: 出租车司机李某应旅客王某的要求将其送往火车站。王某下车时不小心将钱包丢在了出租车上。李某发现后,打开一看,内有5000元现金。此时,他正好从收音机里得知某大学的学生因患白血病而向社会求助。李某就产生了将这笔意外之财捐给患病的学生的想法,于是就将这拾到的5000元现金寄给了这位大学生用以治病。 教师:看到这儿,你会怎样评价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 (学生说这个司机善良、有爱心,但是不应该未征得失主的同意自行处理其财物。) 教师:看来大家是很能辩证地看待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的。丢钱的王某肯定是心急如焚,相信他会找到司机李某。那么如果你是失主,当你找到李某听到他将5000元捐给了白血病患者的消息后,你会做出什么反映? (学生回答) 让我们看看王某的做法: 王某上了火车后发现钱包不见了,经回忆,钱包可能丢在了出租车上,于是他根据票上的车号找到了李某,要求返还钱包中的5000元现金。李某说钱已经捐给了患白血病的大学生,自己并没有得到利益,并拿出汇款存根为凭证,因而拒绝返还钱款.王某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李某返还5000元现金。 教师:你支持王某的行为吗?为什么? (支持) 好,让我们来看看法院最后做出了怎样的处理? 法院依据《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经调解后,李某自愿返还王某3000元,王某愿意放弃剩余的2000元。 对于这个结果,有的同学可能会想拾金不昧为什么还要赔偿,这是否有悖情理,法院做出如此处理的依据是什么?要解决大家头脑中的这个疑问,就需要我们从财产的归属问题说起,因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财产属于谁”这一课的内容。 板书:财产属于谁 一、合法财产及其所有权 要想理解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财产所有权。 (一)财产所有权 教师:同学们每天都在教室里上课,相信大家最盼望的就是放假了。那么,一年365天,你最喜欢过哪个节日(法定节日)? (学生回答) 教师:春节期间大家一般可以收到多少压岁钱?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好。假设春节期间你收到了1000元压岁钱,你会如何安排这些钱呢?‎ ‎ (学生回答) 教师:你会把这1000元放在哪里? (学生回答存银行)老师说,看来同学们年纪虽小但却十分具有理财思想。近期央行根据国内经济形势调高了存贷款利率,相信你这时存钱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教师:如果你去商店看到了自己十分喜爱的物品,你会怎么办? (学生回答) 教师:(找存银行的同学继续提问)刚才你说会把这500元存入银行。如果你过一段时间去银行取钱,钱是多了还是少了?多了的部分叫什么?是归银行还是归你自己。 (学生回答) 教师:如果你在报纸上也看到了类似出租车司机李某听到的消息,你会怎么做? (学生回答) 教师:从我们拿到这500元到现在,在这个过程中你对这500元都做了哪些事呢? 其实将大家做的这些行为后面加上一个“权”字就是我们财产所有权的全部内容。 财产所有权即: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之后,回过头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个案例中法院的处理结果,谁能将法院作出处理的理由给我们大家试着分析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好!了解了财产所有权的含义。下面请大家想想在生活中你都对周围的哪些财产享有所有权呢? (学生回答)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感到在我们周围可为我们所有的财产越来越多,刚才有同学说到对家庭财产(家庭中的电脑、电视等)享有所有权。前两天,我的一个朋友接到了这样一个咨询电话: 6月初,我花3600元买了一架数码相机。三个月后,我发现相机不见了,经再三追问,儿子说他将相机以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同学。我找到那位同学及其家长,表示愿以1000元将相机赎回,但那位同学的家长认为:张明是14岁的中学生,不是小孩,说话是算数的,买卖已成交并写有字据,双方出于自愿,哪有反悔之理,不同意退回。请问我该怎么办? 教师:你如何看待中学生张明的卖出行为? (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民法通则第11条和第12条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根据这些规定,一般情况下,10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从上述材料看,一个只有14岁的孩子属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只能进行简单的与其智力、年龄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出卖家里的高档照相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14岁的孩子的行为能力。因此,其与买方之间的买卖行为应是无效的。 我们在生活中决不能做案例中张明所做的事,虽然我们是家庭中的一员,但是由于年龄、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我们目前对家里的财产只有使用权,只有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才可以行使对财产的处分权。 教师:刚才大家列举了那么多属于自己的财产。下面请看图片,看看这些财产的所有权都归属于谁? (出示图片:学校的桌椅、路边的电话亭等。) 教师:我们如何划分财产归属的种类呢? (学生回答)‎ ‎ 我们可以将财产分为个人所有、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 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财产都属于公民个人,我国法律规定属于公民个人的合法财产有哪些呢? (二)公民合法财产的范围 财产范围的法律规定: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 教师:我们看教材第68~69页出示的五种财产占有情况,判断一下哪些应该属于个人,哪些不属于个人?为什么? (学生判断,教师总结) 所谓合法财产是指公民通过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方法取得的内容合法的财产。 因此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公民的个人财产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这个规定强调合法性。 过渡:了解了财产所有权和合法财产的范围,那么生活中我们的合法财产受到侵犯应该怎么办呢? (过渡:请同学们看家庭盗窃现场的图片) 教师:如果你放学回家,看到了图片中的情形,你的反映是什么?(家中被盗了) 教师:看到如此情景,你接下来会做什么?(打电话告诉家长,或直接打110报警) 教师:由同学们对刚才情景所作出的反映,我感到大家还是很有法律意识的。即在自己财产受到侵害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应该说依靠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的最有利的武器。 (三)法律保护合法财产的所有权 为了切实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所有权,我国的根本大法——宪法做出了具体的规定。 现实生活中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具体手段有那些呢?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案例:农民甲于1991年3月2日,在县城农贸市场以600元买了一只毛驴。1991年3月4日,甲一时疏忽,毛驴从家中走失。这只毛驴恰被邻村农民乙发现并将其赶回了自家。乙对其邻居说这只毛驴是刚从集市上买来的。1991年3月23日,乙赶着这头毛驴到集市上去卖,正好经过甲家门口,当即被甲认出。甲即向其索要。乙拒绝返还,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甲遂向县人民法院起诉。 我们请左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案件中的甲,你怎样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 我们请右边三组同学注意,如果你是法官,你又会做出怎样的处理?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上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是最普遍的做法。 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我们又该怎么办呢?播放FLASH──抢劫 教师提问:画面中的开车人遇到了什么事情?(学生回答抢劫) 教师提问:抢劫行为使你的什么权利遭到了损害?(学生回答财产所有权和人身安全) 教师提问:如果该抢劫犯在对你进行抢劫时,恰好被公安机关抓获,你认为应怎样处理他?并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 ‎ 教师总结:相信大家对他的处理意见是一致的,即交由公、检、法机关依法对其进行相应的惩罚。具体来讲,就是运用刑法这一最为严厉的法律武器对犯罪人进行最有力、最有效的打击,从而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不受侵犯。因为这些进行抢劫、盗窃、诈骗、抢夺、敲诈勒索行为的犯罪人,他们的存在不仅会给公民财产带来一定的损害,而且还对公民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胁。不仅如此,这类实行侵犯财产所有权犯罪的犯罪人,还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如果仅用民事手段来解决,根本无法起到威慑、保护作用。因此,国家在规定通过民事法律手段保护公民财产所有权的同时,还规定了公民可以通过刑事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财产。‎ ‎《财产留给谁》教学设计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的传统美德。 过程和方法目标:以晓军一家的遗产继承故事为线索,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有关遗产继承的几个概念、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请看 活动一:角色扮演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 生1:晓军的父亲尚未辞世,其财产不能继承。 生2:即使晓军父亲死亡,也不是所有的财产和家产都能继承。 生3、假如晓军父亲的财产中有来源不明的,晓军的家人就不能继承。 生4:父亲死亡后,他的所有个人财产如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可以作为遗产继承。 生5:还有家产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属于父亲的那部分可以作为财产继承。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谁来归纳作为遗产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学生归纳得出: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合法的个人财产。遗产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一、必须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财产;二、必须是公民个人所有的财产;三、必须是合法的财产。(多媒体显示) 活动二:人生AB剧(学生扮演) 不久,晓军的父亲因病去世,晓军的家人召开了家庭会议,准备继承遗产,可是在谁能继承,继承多少这些问题上争执不下。爷爷、奶奶认为遗产应该由五人平分,但母亲不同意,认为姑姑不能继承。 师: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出依据。 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的坐在右边,赞同母亲的说法的坐在左边。‎ ‎ 生1:因为爷爷奶奶是长辈,应该由他们说了算。 生2:姑姑与父亲是亲兄妹,财产分给妹妹也是理所当然。 生3:姑姑总是要出嫁的,不能把家里的财产带给外人。 师:同学们似乎说得都有点道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7页,然后请你再次作出选择,赞同爷爷奶奶的坐右边,赞同母亲的坐左边。 生4:我国继承法在第二章“法第继承”中规定,被继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为法定继承人,享有继承权。所以我赞同爷爷奶奶的说法。 生5:我赞同母亲的说法,因为我国继承法规定,遗产按照继承顺序继承。继承开始后,由第一顺序继承人继承,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姑姑是第二顺序继承人,因而不能继承。 师:同学们通过争论、阅读教材已经对上述问题形成了共识,姑姑作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不继承父亲的遗产。 师:晓军家的这种继承方式属于哪种继承方式?它应该按哪些原则对遗产进行分配? 学生阅读教材78页,理解上述案例属于法定继承以及法定继承中,遗产份额的分配原则。 活动三:律师到我家 学生角色扮演晓军一家和律师:正当晓军的家人准备分割遗产的时候,晓军父亲的律师来到晓军家,拿出了晓军父亲生前的遗嘱,遗嘱中提到:晓军是未成年人,要把遗产的二分之一留给晓军,父母年老体弱,四分之一留给父母,另外四分只一给晓军的母亲。晓军继承的份额由暂时爷爷奶奶和母亲共同管理。 师问:你认为晓军父亲的遗嘱有效吗? 生答:有效,因为父亲的遗嘱具备了以下条件:父亲有遗嘱能力,意思表达真实,内容和形式都合法,继承人都在法定继承的范围。 师:父亲立遗嘱确定继承方式与法定继承有什么区别? 生:这种是遗嘱继承,遗嘱继承的最大优点在于被继承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达到财产。 师:晓军家到底该采取哪种继承方式继承父亲的遗产呢? 生:我国法律规定: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因而晓军一家应该根据父亲的遗嘱继承遗产比较合理合法。 活动四:家庭纷争 媒体展示:三个月后,晓军的母亲另嫁他人,对晓军不闻不问,对爷爷奶奶更是置之不理,姑姑也远嫁他乡,从此音讯全无。为此,年迈的爷爷奶奶和邻居家签定了协议:爷爷奶奶由邻居一家照顾,死后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临死前,爷爷奶奶立下遗嘱并办理了公证:两人死后,存款由晓军继承,房产送给照顾他们的邻居。晓军的姑姑知道父母去世,回家要求继承自己父母的遗产,要求晓军交出爷爷奶奶的存款,,并要把邻居的房产收回。晓军的母亲也以晓军是未成年人为由,霸占了晓军应继承的遗产。 师:晓军爷爷奶奶的遗嘱有效吗? 生:有效,因为这份遗嘱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必须的条件。 师:姑姑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 生:不正确,因为爷爷奶奶的遗嘱是有效遗嘱,而且邻居受赠房产属于遗赠,受我国法律保护。 师: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是我国继承的两种继承实现形式。而邻居接受遗赠取得遗产不属于遗嘱继承,但是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 师:面对姑姑和母亲,假如你是晓军,你会怎么做?‎ ‎ 生1:与姑姑协商,拿出爷爷奶奶的部分存款给姑姑。我们要注重情义、互谅互让,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做有利于继承人之间的和睦团结和整个家庭的稳定幸福,有利于充分发挥被继承人遗留财产的效益。 生2:通过老师,做姑姑和母亲的工作,向她们宣传有关法律知识,通过协商取得自己应该继承的遗产。 生3:起诉姑姑和母亲,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师:看来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法,你最赞同哪种做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畅所欲言。 媒体展示:(一)我国继承法第15条规定:“继承人应当本互谅互让、和睦团结的精神,协商处理继承问题。遗产分割的时间、办法和份额,由继承人协商确定。协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湖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未成年人保护法第45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当继承发生争议时,我们应尽量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积极协商解决。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还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活动五:模拟法庭 媒体展示:金、吴夫妇生育了四个儿女。甲男、丙女在家务农,乙女、丁男在城里工作,四人都已成家,共同承担着赡养父母的义务。两老口相继病故后留有房产三间。丙女、丁男因房产继承问题发生了争议。丙女提出丁男收入丰厚就别继承房产了,三间房由其他三兄妹个继承一间,而丁男却不同意。最后四兄妹弄上了法庭。 以大组为单位,模拟法庭进行法庭辩论与庭审活动,由学生扮演法官、律师、书记员、四兄妹等角色,然后全班交流。‎ ‎ ‎ 第七课第三框《无形的财产》教案 教学目标 1.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 2.能力: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3.知识:了解有关智力成果权方面的法律知识、基本作用和意义。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等态度、情感、价值观。 教学难点 培养在智力成果权的问题上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地做出选择。‎ 教师提问:平时生活中,你们最喜欢吃什么?喝什么?或者你最喜欢什么品牌? 看看你喜欢的品牌是否在下列排行榜里。‎ 我想同学们看到自己喜欢的品牌在这些排行榜里,一定很高兴。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喜欢的有些品牌,特别是我们国家有些著名品牌的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 材料分析:中国商标在海外被抢注(材料一)‎ ‎ 目前中国内地已有15%的企业商标在海外申请注册时遭抢注,最近内地企业的商标在港澳台地区也开始频遭抢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国际注册处工作人员提醒企业,强化商标先行意识、适当构筑防御性注册以及加强国际市场的监测可以有效规避遭抢注的风险。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超过80个商标在印度尼西亚被抢注,近100个商标在日本被抢注,近200个商标在澳大利亚被抢注。今年6月份,拉芳、舒蕾、雕牌等13个知名日化商标在香港遭抢注;3月份,泉州8个知名鞋业商标被台湾商人抢注;2月份,泉州有17个知名商标在澳门遭抢注,其中大部分为服装品牌商标。 比如,五粮液集团正是因为错过“异议期限”,只好耗时长达15个月,花费数万元,终于夺回被一韩国人抢注的品牌价值达269亿元的“五粮液”商标权利。 五粮液集团办公室相关负责人陈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不夺回自己的商标,我们又将面临着被诉侵权或退出已有市场的命运。”他还表示,“商标的注册和保护应该成为品牌先行的必要手段,准备拓展国际市场的企业更需对这些炒家们的恶意行为提前防范。” 目前内地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反抢注”行动,除了五粮液成功在韩国夺回商标外,在香港遭抢注的“满婷”品牌拥有者九鑫集团已经请了律师并定好基本方案,日前向香港商标总局递交了异议申请。 而柒牌服饰集团办公室主任叶林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此次抢注事件使我们意识到在商标保护上的缺陷,我们在国际上的商标注册已经付诸行动。” 教师提问:看了这份材料,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我们再看两个案例。 材料分析: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 日前,记者从“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处了解到,“小小诉耐克‘火柴人’侵权”案将于今天在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目前,“小小”方面已向法院申请增加为耐克公司进行广告创意的一家国外代理公司“Wieden+Kennedy”为另一被告。 去年10月,耐克公司在电视媒体上相继推出一则“Stickman”(又名“创意小子”)的广告。但闪客“小小”(朱志强)认为,这则广告中的主角“Stickman”的形象是抄袭自己“火柴人”的创作,因而将耐克公司告上法庭。 此前,双方对各自形象的创作都有自己的解释。“小小”认为,“火柴人”的形象源于其早年创作,早已深入人心并已完成商标注册,这一创作的运用可带来可观的效益。耐克一方则表明其所涉及的广告形象“Stickman”由耐克及其广告代理公司原创,类似的形象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多见,例如人行道指示灯里表示“停”和“行”的小人等。 昨天,“小小”的代理律师王惠红表示:“‘火柴人’形象是一种动态的立体的创作,已被多数网友认可,而耐克‘Stickman’在广告中的形象存在雷同,已构成对‘小小’创作的侵权。” 材料分析:《细节决定成功》一书发现盗版。 2004年6月11日,《细节决定成败》一书在地坛书市发现盗版,当日下午一时左右,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执法大队进行了查收。 《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自出版以来,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该书第二版2004年2月出版,为16开本,红色特种纸内衬,定价24.80元。在书市查收的盗版书为32开本,定价18元,无内衬,印制粗糙,封面颜色黯淡,插图模糊不清。据新华出版社有关人员说,该书在广东还有一种盗版,其版式、开本均与原书相同,定价为2980元,封面无覆膜,全书纸张较薄,印制装帧质量较差。 教师提问:这两个案例反映了我国经济建设中存在的怎样严重的问题? 学生回答:侵权。老师说,这就涉及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保护无形财产,保护智力成果权。 板书:无形的财产 ‎ 一、关于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结合刚才讨论的几个案例,试着说说什么是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是指依靠人类脑力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成果。表现为科学技术成就、发明创造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 看书P82,书上列举了六项智力成果。 教师提问:请你说说这六项智力成果对人们的生活分别有什么影响?你还知道哪些智力成果?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智力成果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人们能够生活得更好,我们需要更多的智力成果出现,我们也就需要对智力成果进行保护,让更多的人有积极性创造智力成果。 看图片。 教师提问:请你猜猜图片里的人物是谁? 他就是著名的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先生。 他曾经给我国有关领导写过三封信。 材料(二)分析: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 皮尔•卡丹是著名的服装大师,以他自己名字命名的“皮尔•卡丹”是一个闻名全球的品牌;皮尔•卡丹先生还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8年以来先后28次访问我国。然而“皮尔•卡丹”品牌在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同时,也成为“傍名牌”者“最喜爱”的目标。2001年6月,皮尔•卡丹先生出席南京一个国际服装节时,展厅里一个高达两米的“意大利皮尔•卡丹(香港)国际有限公司”的广告牌赫然而立。皮尔•卡丹先生对此大惑不解:我没有这个公司!真假皮尔•卡丹竟在展厅见面了。 面对众多的“傍名牌”现象,皮尔•卡丹先生坐不住了。2003年9月10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给他非常敬重的一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投诉信。在信中,皮尔•卡丹先生写道:“作为对中国情有独钟的一个法国人,我迈入中国市场已有20多年了,一直受到中国政府和您的关照,才得以有今天的发展。但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我有幸被贵国称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直遵纪守法,苦心经营,与中国各有关部门及公司的合作始终十分愉快。但由于上述公司的违法行为,我的声誉及我在中国合作伙伴们的利益都受到了严重侵害。”皮尔•卡丹先生提出:“我在这里,恳请您的帮助。烦请中国工商部门助我公司一臂之力,清除中国市场上的‘皮尔•卡丹’侵权现象。”‎ ‎ 国务院领导把投诉信批转给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工商总局领导接到投诉信后立即行动,公平交易局、商标局、企业注册局共同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反映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迅速发出《关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通知》,要求各地工商机关开展一次专项执法检查,对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北京代表处投诉的违法行为认真调查核实;对构成商标侵权和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包装装潢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对不适宜的企业名称依法坚决纠正;对在市场检查中发现的其他违法行为一并处理。2004年4月9日,国家工商总局公平交易局在江苏省扬州市召开部署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专项会议,对涉及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重大不正当竞争案件部署全国统一查处。会上,与会者形成共识,做好法国皮尔•卡丹公司等8起案件的查处工作,是保护知名企业合法权益、知名商品市场信誉、为企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保护消费者根本利益的客观需要,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内容。会议要求,以查处重大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知识产权为重点开展专项执法活动,整合工商系统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合力,加大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力度和案件督办力度。要通过建立执法责任制度,保证执法工作取得实效,解决问题要坚决彻底,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不留死角。随后,全国各地工商机关的统一行动全面展开。 工商系统的全国统一查处行动取得的成效,使远在法国的皮尔•卡丹先生十分满意。2004年4月19日,皮尔•卡丹先生在巴黎又给这位国务院领导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您对我公司对目前中国市场上的侵权现象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我的首席代表宋怀桂女士也高度赞扬了您多年来对‘皮尔•卡丹’品牌的一贯支持。我想在此为您对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我衷心的谢意。” 同日,皮尔•卡丹还给负责部署查处行动的国家工商总局写了一封感谢信:“我在中国的代表处向我汇报了贵局对我公司的投诉予以了高度重视和大力的配合,为维护‘皮尔•卡丹’这一品牌在中国的合法权益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我在此对贵局为维护‘皮尔•卡丹’品牌所做的一切表示衷心的谢意。” 教师提问:快速看上述材料中楷体字部分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分别是什么样的信? 学生回答:这三封信有一封是投诉信,有两封是感谢信。 教师提问:皮尔•卡丹先生写投诉信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一次国际服装节,在展览厅出现了假的皮尔•卡丹公司。相关的原因是近几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假冒‘皮尔•卡丹’,或采用与‘皮尔•卡丹’极其相似的名称、包装及标牌在各大商场公开销售。更有甚者,在中国许多城市用‘皮尔•卡丹’(中文)注册公司。 教师提问:通过这个事情,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回答:保护智力成果不仅仅是涉及个人利益,还会影响到国家的形象,以至于影响到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智力成果权 智力成果权也叫知识产权。 回想一下刚才讲过的几个案例。 教师提问:说说这几个分别涉及哪一方面的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抢注事件和皮尔•卡丹先生的三封信涉及的主要是商标权。 耐克广告涉及的主要是创作方面的权利。 《细节决定成功》涉及的主要是著作权。 教师提问:请你说出还有哪些权利也属于智力成果权? 学生回答,智力成果权还包括:专利权和反不正当竞争中的商业秘密等。 教师提问:从查处侵犯法国皮尔•卡丹公司合法权益违法行为的行动中可以看出,维护学生回答,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什么? 学生回答,维护知识产权,最强有力的手段是法律。 三、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 材料分析:16岁中学生三项发明引资200万,换得10%股份当老板(材料三) 武汉一16岁的在校高中生胡登煌凭借3项发明专利,成为一家注册资本200万元的企业的股东。他是武汉地区“学生股东”第一人。他发明的“无压痕眼镜架”在宁波市投产。他的另两项专利“世界筷子”“自洁水龙头”也进入生产进程。前者在一双筷子上加三个套环,以固定筷子,让外国人也能熟练地使用;后者在传统水龙头把柄上钻4个孔,一开水龙头,把柄便溢水自洁。 3项发明吸引了浙江知名企业宁波天安集团,该集团3个月前投资200万元成立“天之煌公司”予以开发,胡登煌凭专利技术拥有公司股份10%。 胡登煌的家人说,胡登煌自幼爱好发明,去年3月至今已申请10项专利。 教师提问:这个16岁中学生当老板的事情,给你什么启示?‎ ‎ 学生回答,未成年人也能够享有智力成果权。 看书P83,案例。 教师提问:依法保护智力成果权最重要的是要有法可依,说说你所知道的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重要法律的名称。 学生回答,维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重要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现在我们已经明确了,我们每个人都享有智力成果权,而且为了保护我们的智力成果权,我们要紧紧地依靠法律。不过,还需要明确的就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首次采用了先进的纸雕防伪技术,纸雕防伪兼有水印防伪的视觉效果和雕刻防伪的触觉效果,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同时对奥运商品的价位不会造成影响。所有经北京奥组委同意使用的会徽商品都将使用此种防伪技术。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副部长袁斌介绍说,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防伪标志由目前我国在防伪技术领域最好的企业制作。截止到8月12日,北京市的朝阳、西城、丰台、延庆等区县工商分局已经分别检查了动物园、秀水街等服装市场,依法查扣擅自使用会徽标志的服装134件。 在新闻发布会现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官员手拿印有“中国印”的真假T恤衫做了展示。真品的标签运用了纸雕防伪技术,与假冒品有着显著区别。此外,假冒品在水洗后胸前的标志很容易掉色,而真品则不会。发布会上,北京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从今天起,将组织全市工商系统开展保护奥运会会徽专项执法检查。 奥运会会徽“中国印”公布还不到一周,朝阳工商部门就在秀水街市场查获了28件仿冒奥运会会徽“中国印”的T恤。而在万通,记者也发现有人在偷卖“中国印”。奥运一向为社会所关心,因此,“中国印”一公布,新一轮的奥运标志保卫战就此开始。 根据《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申办委员会的名称、徽记、标志以及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的名称、徽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会歌、口号,“北京2008”、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及其简称;其他与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有关的标志等都受到此条例保护,其中就包括2008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 未经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许可,任何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奥林匹克标志。其中包括将奥林匹克标志用于商品、商品包装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书上,用于服务项目中,用于广告宣传、商业展览、营业性演出以及其他商业活动中。同时,也不得销售、进口、出口含有奥林匹克标志的商品,制造或者销售奥林匹克标志,以及可能使人认为行为人与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之间有赞助或者其他支持关系而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其他行为等。 因此,在没有经过北京市奥组委同意和授权的情况下,任何以商业为目的使用“中国印”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工商部门可对其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5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诈骗等活动,还要追究刑事责任。 教师提问:从奥运会会徽采用防伪技术这件事,你对如何保护智力成果权又有什么想法?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提问:据你所知,我们国家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学生思考并回答。 展示我国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的工作。 教师提问:根据今天所学,以及你对保护智力成果权的理解,在保护智力成果权方面,你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学生思考并回答。‎ ‎ ‎ 第八课    消费者的权益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了解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项作用。 ⑵明确法律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同时,消费者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 2、能力目标 ⑴学会运用智慧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主动学习和掌握有关消费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充分行使消费者的权利。 ⑵知道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当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要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培养良好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⑵学会理性消费,选择适当合理的消费行为。 教学时数:3课时,其中第一框2课时,第二框1课时。‎ 我们享有“上帝”的权利 ‎【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保护自身合法权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诚信的道德观,提高对自觉履行义务的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做一个文明的消费者。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运用关于消费者的九个基本权利的知识来指导实际消费。 3.知识目标:知道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合法权益,理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4.重点: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5.难点:增强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设计理念】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突破知识点,更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的法律。在学习过程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强化情感体验。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消费者,都享有消费者的权利,中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在进行本节课教学时,设计“小鬼当家”的活动,虚拟了一个八年级学生李华,以他的消费经历为主线,借助他的消费体验,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自主探究认识到“上帝”即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理解保护“上帝”权利的必要性,认识“上帝”享有的权利,并明确应该怎样做一个文明的“上帝”。 【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设计 主要说明 导入 大家都看过《小鬼当家》吧?一定还对小主人公麦考利机智勇敢的表现记忆犹新。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欣赏《小鬼当家法律篇》。我们要随着身边的“小鬼”——‎ 李华一起来学习公民在经济生活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权利:消费者权益,即“上帝”的权利。‎ 设计意图:设计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教师需充满激情,以感染学生的情绪,精神饱满地进入新课学习。‎ 情景一:快乐的“上帝”续表 重要的“上帝”‎ 设置情景:李华在超市买东西,明确李华在超市里的身份是消费者,即“上帝”。   活动一:分析讨论   消费者在社会生产中处于什么地位?为什么要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消费,因此“上帝”的权利与我们息息相关。)‎ 分析时教师的语言尽可能通俗易懂,不要太书面化。‎ ‎“上帝”的权利 情景二:倒霉的“上帝”   请学生欣赏小品《倒霉的上帝》,并对照课本分小组讨论:小品中的老板侵犯了李华的哪些权利?   (设计意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小品中的情景,结合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讨论掌握“上帝”的九大基本权利。)   活动二:你说我说   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事情,举例说明消费者权利的存在。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体验到“上帝”权利的存在。)   情景三:歌曲《天亮了》   欣赏歌曲《天亮了》,介绍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到经营者义务和消费者权益的一致性。 ‎ 在学生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正面说明消费者权利的存在,而不是仅仅看到消费者权益被侵犯的情况。‎ ‎  (设计意图:从反面提醒消费者保护自身权益的重要性,激发对经营者不诚信行为的强烈谴责与愤慨,更好的落实情感觉悟目标,充分体现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文明的“上帝”‎ 情景四:我是“上帝”我怕谁   请学生欣赏小品《我是“上帝”我怕谁》,思考:“上帝”是这样的吗?(你怎样看待这样的“上帝”?)   活动三:自由论坛   消费者都有哪些不文明行为?作为消费者,应该怎么做?假如你是经营者,你希望消费者怎么做?   活动四:即兴表演   请学生即兴表演一段微型小品,展现经营者和消费者良好的关系。   表演结束,教师展示一幅对联:“经营者诚信为本规范经营  消费者依法维权文明消费”,横批为“携手共进”。   (设计意图:认识到法律保障“上帝”的合法权益,作为“上帝”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做文明的“上帝”。)‎ 换位思考,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结束语 ‎(播放轻音乐《致爱丽丝》。)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希望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能积极学法、用法,不仅做一名维护自身权益的“上帝”,而且做一个现代社会中文明的“上帝”。   (设计意图:提出希望,将法律和道德教育延伸到未来生活,有助于思想品德课终极目标的实现。)‎ 附录一: 倒霉的“上帝” 表演者:四学生分别扮演李华、老板、李华的妈妈和96315热线工作人员。 道具:牛肉干三包、电话机。 情景:从超市出来,李华来到新市街夜市。听见一摊主高声吆喝:“走一走,看一看,美味食品大减价。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啦。” 李华:肚子好饿呀!买点东西吃吧! 老板:小同学,你想买点什么? 李华:我先看看。 老板:我们这里的牛肉干很棒,新鲜可口、物美价廉!同学,买点吧! 李华:便宜吗? 老板:便宜!为了配合市政府三项整治工作,现在门面拆迁,我们所有商品一律进价出售,绝对低哦!你去看看如果有比我们卖得更便宜的,你拿多少来,我们收多少!‎ ‎ 李华:这牛肉干好吃吗?(故作迟疑状) 老板:绝对好吃,不信你尝尝! 李华:你不会骗我吧? 老板:为这几块钱骗人,这种事我们可不会干! 李华:算了,你给我来一袋吧! 老板:这么便宜的价格,我们都是两袋一起卖的! 李华:我吃不了那么多!能不能只买一袋呀? 老板:吃不了可以带回去给你的家里人呀! 李华(无可奈何地):好吧,我要两袋。 老板:2.95一袋,一共5.9元。 (老板趁李华低头在书包里掏钱时,偷偷换了一包过期的牛肉干。窃喜:“终于把这包过期的牛肉干卖掉了。) 李华:喏,给你6块。 老板:没有零钱找,这一毛钱你就不要了吧! 李华:你们是怎么回事?多称斤两,又少找钱,真缺德! 老板:你这人这么罗嗦,我们商店一直都是这么卖的!穷鬼,买不起东西还逞什么强?!真是个小气鬼,现在一毛钱丢在地上都没人捡,居然还要我们找钱?! 李华:算了,我不跟你们计较! (李华只好忍气吞声走了,一边走一边吃牛肉干。) 李华垂头丧气回到家。李华的妈妈上场。 妈妈(杭州话):哎,宝贝儿子回来了。 李华:啊。 妈妈:咦,儿子,你在吃什么东西? 李华:牛肉干。我刚刚在夜市买的,很便宜的……哎呀,我的肚子好疼呀! 妈妈:怎么啦?是不是这牛肉干有问题? (李华妈妈仔细查看牛肉干的外包装。) 妈妈:哇,这牛肉干是过期的!我找他们算账去! 李华:哎哟!我的肚子越来越疼! 妈妈:我们先上医院去! (到了医院,经过医生的及时诊治,李华的病情稳住了。) 妈妈:这怎么办?难道就这样算了?! 李华:不行,我要投诉。(拿起电话)喂,你好,是96315吗? 工作人员:是的,请问我可以帮你什么? …… 旁白:两天后,在杭州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下,李华讨回了公道,不仅赔了医药费,水果店老板还向他赔礼道歉。这件事圆满解决了。 附录二: 歌曲《天亮了》创作背景 ‎ 1999年秋天,在风景入画的贵州麻岭风景区,阳光明媚,游人如织。然而,却发生了一起与这里的景色极不和谐的悲剧。由一架卷扬机改制的缆车未经安全部门的许可被私自投入运营,原本只能容纳9人,最终却挤进了27人。严重超载仅仅是滑向深渊的第一步。驾驶者是一名刚来两天,仅仅学会起步和刹车的年轻人。由于严重超载,缆车一开动便迅速下滑,司机猛踩刹车板,钢绳崩断。随着一声巨响,缆车在数秒内从相当于20层楼的高处跌入山谷。在转瞬即至的生死关头,一对年轻的夫妇用他们的双手将自己两岁半的儿子高高举起。结果,大部分游客遇难,两位年轻的父母也都失去了生命,而这个小孩,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著名歌手韩红根据这个故事创作了一首歌——《天亮了》。 附录三: 我是“上帝”我怕谁 一个月后,李华又一次经过新市街夜市。听见有个摊主在高声吆喝:“走一走,看一看,时鲜水果大甩卖。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快来买啦。” 李华:咦,这不是上次那个老板吗?怎么改卖水果啦?! 于是上前:“老板,这苹果多少钱一斤?” 摊主:3块,你要的话,便宜点,2块5拿去。 李华拿过一个苹果,咬了一口,“怎么是酸的?”扔掉了。又拿过一个橘子,拨开,吃了一瓣,“太甜了!”就将剩下的扔了。 摊主:小鬼,你干什么? 李华:你不认得我啦?一个月前,我在你这里买过美味食品牛肉干。 摊主(满脸堆笑):哦,是你,小朋友,你想买什么? 李华:我看看这西瓜怎么样?(假装不小心将西瓜碰到地上,西瓜摔碎了。) 摊主大怒,欲打李华。 李华:你来呀!来呀!顾客就是“上帝”,我是“上帝”我怕谁! 附录四: 消费者不文明行为当戒 随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深入贯彻实施和市场的日益繁荣,消费者的地位和自身素质逐步提高。但也有一些消费者不珍惜自己的形象。做出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举动。 (1)损坏购物环境。商场为消费者营造了较高水准的购物环境,商场甚至成为人们休闲的好去处,但有的消费者在商场内乱扔废物,随地吐痰吐口香糖。有的消费者甚至在商场为顾客准备的休息椅、凳上睡大觉。 (2)顺手牵羊。在超市和开架售货的商场,有的消费者钻商家管理的空子,顺手牵羊,造成经营者货物损失。 (3)索赔漫天要价。一位消费者因购买的饮料中有一小块发酵物,竟狮子大开口,索赔10万元。这种已超出正常范畴的索赔,属于敲诈。 (4)钻“承诺”空子。某消费者在一家大商场买了一架高级摄像机,用于结婚摄像。婚礼完毕,他根据商场“不满意就退货”的承诺,将用过的摄像机又退回去。 (5)秽语中伤服务员。商场购物时,对服务员故意刁难,稍有不顺,就口出秽语,甚至骂人,损害服务员的人格,有的甚至动手打人。‎ 第八课第二框《维护消费者权益》教案 消费者权益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情境体验,使学生了解消费者权益及其保护的必要性,消费者享有的权利,消费者协会保护消费者权益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展示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法、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并勇于同经济领域内的违法活动做斗争。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对消费者权利的认识;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教学思想]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构建“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多媒体播放巩汉林、赵丽蓉主演的小品《打工奇遇》片段)同学们,看了这则小品,你想到了什么? 生:(略) 师:为了打击这种现象,我国专门制定了一部法律,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法律所规定的有关内容。 二、新课教学 1、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案例:《如此麻花谁敢吃》(略,摘自《桐庐报》) 提问:你怎样看待案例中“加工点老板”的所作所为? 生:(略)     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渐认识“消费者权益”的概念,并明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从那些方面来规范经营者的行为,从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师:(过渡)既然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么重要,那么消费者应该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某商场发生的一件事,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情境模拟)小品表演:4名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商场营业员、商场经理和商场保安。顾客到商场购买“CD随身听”,营业员竭力向他推荐某牌子的随身听如何质优价廉。顾客当场试用,发现该“CD随身听”质量极差,而且耳塞冒出的一个细小铁钩挂伤了顾客的耳朵。因此,顾客决定不买该“CD随身听”。但营业员声称只要试听了就必须买,还叫来了商场保安对顾客推推搡搡。顾客一气之下找商场经理反映情况,结果反遭经理辱骂。‎ ‎     问题导向:请同学们观察、思考那位“顾客”的遭遇反映了市场交易活动中哪些不正常的现象?并根据模拟表演中的具体情节,分析该商场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合法权利? (学生以4人组成学习小组,根据模拟表演中的具体情节,结合问题,共同学习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加强学法的指导,收集反馈信息。然后,4名学生扮演记者,分别采访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老师和学生共同评议学生的发言,最终达成共识,弄清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中依法应享有的权利,并用多媒体把它们显示出来。)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权利名称 ‎ 主要内容 生活中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表现 安全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产品或服务缺陷伤人损物,如伪劣药品害人、食物中毒等 知情权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享有知悉其相关情况的权利 不明码标价、虚假宣传 自主选择权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服务的权利 强制购买、搭配销售 公平交易权 消费者有权获得质量保证、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 缺斤少两、坑蒙拐骗、强制交易 求偿权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而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商家拒绝消费者的合理赔偿要求或互相推委 受尊重权 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的权利 商家对消费者随便搜身、歧视、辱骂 监督权 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对消费者反映的情况置之不理或打击报复 获得消费知识 消费者享有获得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 ‎ ‎ 成立社团权 消费者享有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 (继续多媒体展示)案例:(略,摘自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节目)  提问:(1)酒吧的行为是否侵害了高彬作为消费者的权利?       (2)你认为侵害了什么权利?理由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完毕后,请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告诉学生案例的判决结果。 3、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师:(过渡)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刚才模拟表演中的那位合法权益受损害的顾客解决烦恼呢? (学生群策群力,为那位顾客的维权行动出谋划策,最后请一位学生做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补充,并介绍有关消费者协会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 ‎ ‎ 与经营者协商 不成 ,请求消协调解 不成 ,向行政部门申诉或提请仲裁机关仲 裁 不成 ,向人民法院诉讼 ‎  4、全面认识消费者     师:(过渡)通过刚才的“维权行动”,我们懂得了应该怎样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这里还有一则材料,其主人公周某也经历了一次维权过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周某的维权行动, (多媒体展示)案例:(略,摘自《广西政法报》) 提问:周某的维权行动能否成功?为什么?‎ ‎ (组织学生自主判断分析,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自由表达对周某“维权”行动的看法,教师在师生合作评议的基础上做小结说明。) 师:周某的维权行动不会成功,该餐厅没有侵害他的权利。周某作为消费者当然有自主选择权,但同样企业作为经营者也享有在合法基础上自主选择有利于其经营的方式方法,对此,消费者应尊重。所以在任何时候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消费者和经营者在行使权利的同时,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 三、小结巩固     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多媒体展示提纲)消费者权益                 1、消费者权益的含义                 2、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3、消费者的维权途径                 4、全面认识消费者权益 四、布置作业 收集今年“3.15”有关的消费者维权事例,并自己进行一次维权行动。‎ 第九课  我们崇尚公平 课标要求 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标准:理解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要求:懂得社会是一个合作系统,合作既能带来利益也产生负担,合作需要公平,公平互惠的合作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个人的发展,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第一课时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问题以及公平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能力目标:对社会稳定、个人发展需要公平的理解能力,对公平与不公平现象的独立判断能力,对公平的社会性和相对性特征的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努力培养合理真切的社会公平感和对待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理智感。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懂得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和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公平的相对性和如何理智地面对社会不公平现象 ‎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式导入 展示有关公平的名人名言和图片,直接由学生概括今天授课的主题——公平。 二、发散性授课 情景一:唐僧师徒一行到达西天后,如来准备论功行赏。 问题:1、你认为如来怎样行赏才公平,你应该得到怎样程度的赏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让学生分别从唐僧师徒四人或唐朝皇帝或唐朝百姓或现代社会旁观者的角度来设想回答,通过这个问题要得出的结论是: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对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而推广到不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对公平的理解都是不同的,公平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公平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不同的时代公平有不同的具体规定,包含了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 2、请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你认为什么是公平?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可以有比较广的参与度,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他对公平的看法,最后可概括出一般情况下人们对公平的看法,也就是不同社会情况下公平的共性:社会上每个人(合法公民)都应当被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社会给予每个人的机会是均等的,每个人所拥有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换句话说就是承担应分担的责任,得到应得到的利益。 情景二:如来和观音商量了很久,但一直拿不定主意。他们想出了很多个提案,但最终都否决了。 问题:1、为什么如来和观音会如此为难? 这个问题设置的目的是要告诉学生:公平其实多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2、如果按照他们的这些提案,会有怎样的后果? 这个问题是要让学生通过他们设想的后果了解到不公平的严重后果,有一种情感的认同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加评论,让学生自己用归谬法得出结论。 3、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么?结果如何?你有什么感想? 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把视线和思路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事例,谈不公平的现象对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破坏,让学生对不公平给社会稳定、个人发展可能造成的恶果有一定的认识,从反面了解认识公平的重要性,也是落实课标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一部分。 情景三:最终,如来和观音终于定下了一个方案。 问题:1、你对他们定下的这个方案有何感想?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么? 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到只有相对的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而且公平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公平的感受也是随着个人的发展而发展的。 2、请你续写后面的西游故事,并说明理由。 希望在这个续写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好地感受到公平对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从正面认识公平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落实课标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3、你能想出比他们的方案更合理更公平的办法么? 三、拓展性小结 探讨:公平与和谐大气的社会的关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对公平和个人发展、社会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已经认识到社会稳定和发展不能没有公平,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就是不断追求社会公平理想的过程。而且,我们国家当前更是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进程中提出了一个目标: “构建和谐大气的社会”,如果我们从社会学角度理解,和谐首先是公平与公正,‎ ‎ 2004年12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组织研究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认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应该是: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支付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的全面小康社会。可以说建设和谐社会寄托了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那么,我们在构建和谐大气的社会的过程中,在处理社会稳定和发展与公平之间的关系中,哪些是做得比较好的,哪些是还有待改进,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现在社会中存在的某些不公平现象呢? 这个问题是希望学生能联系实际,联系热点,进一步思考公平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树立公平意识,并能对不公平现象有一定的理智感,从而再次落实课标目标“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同时要注意的是,在讲这个问题时,应主要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的优越性,理解现阶段的社会公平存在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面。另外,在讲这个问题时,还需补充关于构建和谐大气的社会的一些材料。‎ 第九课第二框《维护社会公平》教案 第二课时  维护社会公平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认识公平意识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树立公平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能力目标:进行公平互惠的社会合作的实践能力,关于公平问题的辨证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积极维护社会公平的责任意识,自觉树立互惠公平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重点在于关于公平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公平合作对于社会共同生活的重要性,理解公平合作意味着同时分担利益和负担,最重要的是树立公平互惠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关于公平合作意识和社会不公平问题。 教学过程 一、行为实践导入 “是否公平大家谈” 判断下面的情况是否公平,并说明理由。‎ ‎ 1、班上只能选一名“优秀班干部”,并且这次的名额关系到初三中考能否加分,经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后,万兵和李超得票数相等,最后班主任决定万兵当选,因为他的成绩好。 2、期终语文考试,章卫的试卷被老师少给了5分,可语文老师说凡是6分以下的误差一律不改。 3、班级公开竞选班长,刘大海和钱小龙是两位候选人,钱小龙竞选前许诺如果他当班长,就请全班同学吃饭,最终钱小龙以微弱优势当选。 4、一次初三年级篮球赛,裁判误判一球,初三1班的参赛人员要求改判,裁判没有理睬,初三1班篮球队拒绝继续比赛,篮球赛不欢而散。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希望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公平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所谓的绝对公平的存在。理解公平,我们要善于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对待公平,我们更要有宽广的胸怀和理智的行为。为追求理想的公平,我们更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 二、小组合作讨论 (一)活动一:理智面对不公平 目的:通过这次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知道面对不公平的现象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第一,用合法手段去解决问题,以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第二,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理性地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念;第三,同破坏公平的行为做斗争,对受害者伸出援助之手。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曾经遇到的不公平情形及当时的真实感受。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遇到不公平情形时我们应该怎样做?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列举的对待不公平的方法和策略,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对策。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引导:理智面对不公平现象,我们可以有很多对策,可以从法律援助的角度,可以从心理调节的角度,可以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等等;我们要积极消除不公平现象,自觉维护社会公平,我们中学生需要从身边事做起,从小事做起。请大家设想一起,我们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我们也可以把思索的范围再扩大一些,思考一下你生活的社区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么?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 ‎ 在这个活动的进行中,讨论重点放在第三个环节,交流重点放在第五个环节。这个活动是希望学生能结合知、情、意、行综合看待处理公平问题,自觉培养对待公平问题的理智感,并培养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在讲到伦理道德时,可穿插讲解道德价值观。 (二)活动二、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 尝试当一次政协委员,谈你对一个议案的想法以及对党的十六大报告的感想,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材料:议案:萧灼基:特困补贴亟待提高 应开征高消费特别税 萧灼基委员(经济界委员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呼吁,“当前迫切需要提高农村贫困人员的补助标准”,建议从每人每年平均627元提高到1000元,并今后按照农村每人年均收入增长幅度相应增加补助金额,提高对特殊困难户的特殊补贴,特别是对长期伤病人员进行特殊关爱。 萧灼基委员提出要对一些高消费行为征收特别消费税,例如购置豪华住宅、名牌轿车、名贵消费品、化妆品、高档宴会、高档休闲娱乐以及饲养宠物等,“要根据具体情况征收特别消费税,作为扶贫扶困专项基金”。 十六大报告:“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我国现行的收入分配方式:宪法规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目的:通过这次的合作讨论,让学生知道社会需要合作,以公平为基础的合作才是良好的合作,同时,我们需要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 要求:1、6人组成一个小组,推选1名组长和记录员。 2、请每位同学谈谈自己对议案和报告的看法。记录员做好小组成员发言的书面记录。 3、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倡导的共同富裕与实际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和想法。记录员记录小组成员的建议,尤其是大家共同认可的想法和提议。‎ ‎ 4、以小组为单位,分别推举1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小组的主要观点。 5、由同学代表进行本次主题讨论的小结、点评。 这个活动,第一层次是要解决共同富裕、平均主义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第二层次是要解决效率、公平与合作的关系,最后是要培养学生树立公平合作的意识,自觉承担自己的责任。 三、模拟演练小结 班级要举行一次学农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要评比出最佳小组,请你为班级制定一套公平合作的评比制度。‎ 参考资料 1、美国的贫富差距 据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国内税务局等发表的调查报告披露,1989年以来10年间全国家庭净资产,包括住宅、其他不动产、股票、债券、汽车和银行存款等,其分配大体比例是:1%的最富家庭占37%,另外9%的富有家庭占31%,其余90%的家庭仅占32%;布鲁金斯研究所经济学家柏特里斯的研究发现,1995年美国最富有的5%的人收入是最贫困的5%的25倍,而1969年的差距为11.7倍。全国最富裕的20%的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的49.7%,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的3.6%。美国联合争取公平经济研究所日前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11年间,美国企业总裁的工资增长幅度高达571%,而普通工人工资的增长水平只有37%,扣除10年来的通货膨胀幅度32%,工人实际平均工资增长无几。另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目前美国老板的平均薪水是一般工人平均薪水的531倍!据计算,如果工人的工资从1990年开始也像企业领导那样增长,今天工人的平均年薪就应该是120491美元,而不是目前可怜的24668美元。1990年,美国法定最低工资为每小时3.80美元,目前才提高到5.15美元,如果最低工资界限也以老板工资增长的速度那样上涨,今天工人的最低工资界限应该是每小时25.50美元。2000年,美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3110万人,贫困人口占人口比重11.3%。其中黑人贫困率22.1%,白人贫困率7.5%。 2、两会焦点问题比较 ①2004年:保护私有财产 去年修宪焦点 ‎ 在去年的两会中,众多代表指出对私有财产提供宪法保护,有利于人们增强对私有财产的安全感,有利于充分调动人们创业的积极性,充分启动民间投资,使资本不外流,放手发展经济,保证就业,惠及长远。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基。通过修宪确立私有财产权,解决了市场经济中最敏感、最复杂的财产关系和产权制度问题,是顺应市场经济体制、顺应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可以充分调动劳动者、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这些无疑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相当水平之后,来自经济本身自然要求,也是维持经济继续积极发展的必要保障。我明显感觉到,在整个社会前进的过程中所必须平衡的公平和效率两方面因素中,政府和社会把对增长方面关注程度仍然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并为其创造了理论基础和宪法保障。 2005年:和谐社会压倒一切 在今年的两会中,和谐社会被视为重中之重的核心内容,而且其理论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和谐社会不是一个锦上添花的抽象理想,而是一个有着明确所指的现实战略构想。和谐的对立面是失衡,而严重的失衡就是断裂。但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和谐社会的最基本含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形成一种大体均衡的利益格局。这就要求政府在调整工作重心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做到效率和公平两方面兼顾,增长和稳定要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制约。而考虑怎样让不同的利益群体参与到制定过程中,表达出他们的意愿和思想,作为一个社会,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应该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依法行政能力。通过行政权力来维护公共权利,而不是侵犯公共权利。在本次两会中,代表委员们对于如何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提案、议案,政府也在政策面上做了很大的支持。 ②2004年:给民营经济以平等的国民待遇 2004年两会期间,我们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在谈到非公有经济时说:要解决非公有制企业主的后顾之忧,就必须为他们创造一个健康的思想和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同时还要积极为中小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大开方便之门,从客观上消除歧视现象。 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社会经济的发展,私营经济在几次修宪中逐渐得到承认。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表明我们将给民营经济以平等的国民待遇。宪法第十一条第二款“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修改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 2005年:权利与义务并举 ‎ 今年两会中,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两会代表,仍把非公有经济视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焦点,如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国防科技工业建设领域,清除限制国内非公有资本市场准入的体制壁垒,公用事业应向非公有企业敞开大门等等。但本届两会中值得人们关注的一个现象是,代表和委员们逐渐由为非公有经济争取平等权利的共时,也开始思考和建议非公有经济在获得权利同时也应该承担平等义务。 我们都知道在国有经济改革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历史和体制的原因造成的,如下岗,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十分巨大的成本,而且这些成本绝大部分是由国家财政和国有经济实体自己经来承担的。作为经济改革中最大的受益者(我们从非公有经济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就可以看出),不应该只享受成果而规避义务。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要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干涉,那是倒退。而要求非公有经济在市场经济中摒除片面追求企业经济效益,肆意污染、破坏环境,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制售伪劣产品坑骗消费者,拖欠民工工资激发劳资矛盾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了消极作用,依法承担在就业、税收、职工福利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应尽的社会责任。‎ ‎ ‎ 十课 我们维护正义 知识要点与学习要求 1、知识目标 ⑴明确实施正义行为,不做非正义的事,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⑵了解正义与非正义的含义。 ⑶了解公平与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⑷明确做有正义感的人的具体目标。 2、能力目标 ⑴理解正义要求处于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⑵自觉维护正义,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以自觉遵守各项社会制度和规则为荣的意识,培养正义感。 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勇于同非正义行为作斗争。 教学时数:2课时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 一、设计理念 ‎ 1.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学生的感受、经验、体验、学习、升华的过程,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究性学习,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学会“用教材教”,既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帮助学生进行自主的道德学习,积极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做到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辨认观点,在价值冲突的辨析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让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营造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帮助、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 2.按照课程标准的理念,八年级教学内容要从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来安排相关教学内容。这一阶段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表现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也逐渐加强,但受年龄的限制,是非观念还处于学习和培养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更多的是享受家人及社会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很少知道回报,付出;即使知道什么是正义,也不知道如何维护正义,做一个正义的人。因此,教学应适应学生逐渐扩展的生活内容。 二、对应课标内容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三、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生能比较全面地了解正义的内涵及表现;了解社会发展需要正义;正义与公平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正义的含义、表现、作用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能比较全面地概括什么是正义,了解正义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辨别是非的能力;探究、分析、归纳总结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的社会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对正义全面的认识(含义、表现及作用)。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五、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活动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课前准备 (一)教师准备 在本课教学中,我事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作了调查:提到正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一些正义的言论、行为,但却很少了解正义还体现在制度上,社会发展需要正义;道德学习更应重践行。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是非常重要的落脚点。以此作为切入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活动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帮助学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正义感,愿意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二)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正义的课程资源。 九、教学过程(见下表)‎ 教学环节 活动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活动一:经验激发兴趣 投影:撒贝宁与《今日说法》用法律与正义的关系引入课题。‎ 讨论、思考:‎ 你喜欢这个节目吗?为什么?‎ 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找到新旧知识联系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投影:任长霞与李真的对比照片,简要介绍案例。‎ 对两人作出评价并说明你的理由。‎ 通过鲜明的对比,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对邪恶的愤恨和对正义的渴望。‎ 讲授新课 活动二:游戏了解需要 ‎1.设计联想竞猜征集题目游戏。说明游戏规则:说出与正义相关的词语。2.设问:提到“正义”,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 3.板书经典词语。‎ 讨论、发言:与正义相关的词语有哪些?你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词语?‎ 以游戏开始新课,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活动反馈学生对正义的认识,,可为后面的教与学作准备,及时引导突破重难点。‎ 活动三:情景拓展思维 ‎1.投影蒋庆及其事迹。设问:蒋庆的哪些做法表现了正义?2.提到“正义”,你还会想到哪些人和事?为什么?‎ ‎1.阅读蒋庆事迹材料。2.讨论、思考:蒋庆正义的表现是什么? 3.讨论其他正义的人和事。‎ 通过设置情景,拓展对正义的认识。‎ 归纳总结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正义”的?‎ 思考、总结:什么是正义?你如何理解“正义”?‎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有同学想我不是法官,也不是公安局长,我可以为正义做些什么呢?放影:我校校运会裁判员和运动员宣誓录像。‎ 讨论:1.校运会上裁判员和运动员是如何体现正义的? 2.身边可以做的正义的事还有哪些?‎ 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体验正义就在身边,能自觉践行。‎ 归纳总结 正义可体现在思想、行为和制度等方面。‎ 讨论、发言:正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五:畅所欲言反馈效果 我国相关制度的规定体现了正义,设问:  1.你能列举出一些体现正义的制度吗? 2.国家为什么要制定这些制度?‎ 分组讨论、总结:我国的制度怎样体现正义?‎ 学生对知识的反馈与知识拓展。‎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活动六:澄清错误科学理解 ‎1.设问:多劳多得与交纳个人所得税矛盾吗?为什么?2.对一些贫穷地区实行优惠的经济发展政策是正义吗?为什么?‎ 分组讨论、总结:了解正义与正义制度的作用。‎ 通过讨论澄清学生的认识误区,让学生对正义有比较全面的理解。‎ 归纳总结 正义的制度与公平有何关系?‎ 分组讨论、总结:正义的制度与公平的关系。‎ 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 ‎1.科学归纳对正义的理解。2.‎ 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分组讨论、总结:对正义比较全面地理解。‎ 情感升华 链接与延伸 投影:马丁神父的悔恨诗P113相关链接 朗读。 思考、发言:这首小诗给我们什么启示?‎ 知识的延伸,激发学生的正义感。‎ 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社会发展需要正义。 “正义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做一个正义的人。‎ ‎ 附:【蒋庆事迹】 崇高的品德 伟大的人格 蒋庆──一名基层法院的女法官,既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豪情壮语,为什么生前受到群众的尊敬和爱戴,身后受到组织的肯定和表彰?我想主要是她崇高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力量。 蒋庆在16年的审判工作中,办理各类案件2000多件,包括休息日在内,平均不到三天就办理一件,没有一件错案,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她办案不公或不廉洁。 蒋庆亲民、爱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她对孤独无依的老人,失学无助的少年,迷失方向的青年,濒临崩溃的家庭,倾注了她所有的爱,撒下了她所有的情。可她却抛下了自己年迈的双亲,亲爱的丈夫,心爱的孩子。 有人说,蒋庆早就该当“官”了。可蒋庆对“官”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在我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公正司法,法官就是最大的官。”是啊,法官是正义的最高守护神,只要公正司法,不论其职位高低,都是威严崇高的。 她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在审判岗位上16年,从来没有当事人反映她有不廉洁的行为,从来不接受包括亲友在内的任何礼金馈赠。她住的是不足60平方米的单位旧公房,是她和丈夫自己动手搞装修。有许多老板、包工头主动找上门来,向她提出帮助装修,都被她谢绝了。 在法院工作,蒋庆却是“六亲不认”,她的姐姐受人之托,打听一桩案件何时下判,她硬是把姐姐给“顶”了回去,从此亲戚朋友们都不再向她打听案件上的事。从她获得的雅号“蒋铁锤”中,就能说明她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追求正义的坚定信念。 作为一个女人,一生中可能只生育一次;但作为一名法官,一生中可能要开成千上万次的庭。可她出差在外为了急着赶回院里开庭审理案件,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怀着5个月身孕的她在火车上整整站了13个小时。 “钱不可贪,文不可抄,师不可骂,友不可卖,官不可讨,上不可媚,下不可慢,风不可追,天不可欺。”这是蒋庆抄录的人生格言。这“九个不可”是蒋庆朴素而又充实的精神世界的写照,是她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体现。 对于蒋庆,我满怀敬意,同时,我并不认为这样的榜样是高不可攀的。她的事迹,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她是雷锋式的英雄,像一颗闪光的螺丝钉默默无闻、恪尽职守、锲而不舍地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第十课第二框《自觉维护正义》教学设计 河北省玉田县彩亭桥镇中学  唐立忠 ‎(一)   教材分析: 《自觉维护正义》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十课《我们维护正义》第二框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框《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了解了 “正义”的内涵、表现、作用及正义与公平的关系后,让学生进一步明辨什么是正义行为,什么是非正义行为,感悟到有正义感、为人正直,是做人应有的优良品质,以升华道德境界,践行伸张正义,激发学生为自身、为他人的正义而努力,为集体的正义而奔走,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的情感。 (二)   学生分析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还处于逐步认识并付诸行动阶段,尤其对“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这至关重要的问题也不甚清楚,所以这节课通过学生合作、探讨、体验、感悟等活动学会做正直的人、做自觉维护正义的人是十分重要的。 (三)   设计理念 1、  增强品德课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是通过教学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来体现的。 2、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收获,实现由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转化。 3、  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居主导地位;以人性养育为主线;着力引导和教育学生承担社会责任。 (四)   对应课标 知道正义要求每一个人都遵守制度规则和程序,能辨别正义和非正义行为培养正义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 (五)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较明确地了解“遵守社会制度规则和程序”及“自觉维护正义”的内涵,了解正义、正直与人格的关系;通过对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探讨、思考、体悟,使学生分析、判断、辨别能力、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中升华道德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以及做个正直人的强烈愿望。 (六)   教学流程(附表)‎ 教学环节 活动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主题引入 从上节课《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导入本课 明确:怎样“自觉维护正义”是本节课研究的主题 利用上节课已学过的知识,找到第十课前后两节课的联系点,从而切入本课 主题探究 活动一:探究如何“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问题 投影:(教材中)小赵和小孙保送名额让小敏挤占的短片 思考、讨论:1、保送为什么要通过综合考试的方式来确定人选?2、小敏得到保送名额会带来什么影响?‎ ‎3、你遇到过类似事情吗?有什么感受?‎ ‎4、归纳总结:正义和正义制度是面向全体成员的……维护正义。(教材112页)‎ 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体悟,得出结论,实现道德教育向道德学习的转化。‎ 接续投影:小孙找班主任要求给个说法,小赵忍气吞声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 思考、讨论发言:‎ ‎1、  小赵忍气吞声带来什么影响?‎ ‎2、  小孙的行为有意义吗?‎ ‎3、  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非正义行为?你当时是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4、  总结归纳:生活中非正义的行为会损害别人的权利和机会进而危害整个社会。‎ 通过学生辩论探究,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情感。‎ 幻灯出示:德国新教牧师的短诗:“在德国……没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教材113页)‎ 交流:举例谈“生活中面对非正义行为采取消极态度以后的结果”‎ 通过正反两反面的例子,增强学生“遵守社会规则和程序”的情感。‎ 活动二:探究如何“做有正义感的人”‎ 幻灯出示:‎ 几个辨别正义和非正义的案例:1、2、3、4、为教材中的例子 ‎5、  王嵌经常让老实厚道的李小华替自己做值日 ‎6、  小高经常趁交警不注意闯红灯 思考、讨论、体悟:‎ ‎1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正义行为和非正义行为 ‎2、如果你看到这些情形,会有什么感受?‎ ‎3、总结归纳:“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采取行动来维护正义”(教材113页)‎ 师生互动,体现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多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去感受、体悟。‎ ‎7、  小明制止了刘浩踩麦苗 ‎1、述:有正义感的人,也是正直的人,他们的行为感动着我们,也影响着社会。请拿出你们课前收集的这些人的事迹材料来,我们相互交流 小组交流:作品展,介绍古今中外有关正义之士的事迹、尤其是正直同学的事迹……‎ 归纳总结:“我们都希望……更和谐”(教材114页)‎ 树立榜样,使学生今后的行为有所依傍,知道自己要做个什么样的人。‎ ‎2.幻灯出示:“中华民族具有崇尚正直的传统……决不趋炎附势,奉承诌媚”(教材中相关连接)‎ 讲述《苏武牧羊》的故事 交流、体悟:‎ ‎1、  故事颂英雄,名言赞美德,把自己喜欢的名言做成书签 ‎2、  总结归纳:“有正义感……不能没有浩然正气”(教材114页)‎ 做有正义感、正直的人是中华传统的做人标准,以此来激发学生“做有正义感的人”。‎ 增强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引导学生做到知行统一。‎ 拓展延伸 活动三:探究如何“自觉维护正义”‎ 投影:徐洪刚勇斗歹徒的短片 讲述自己外甥勇斗歹徒事迹 思考、讨论:‎ ‎1、  徐洪刚的英雄壮举体现了什么情感和精神?‎ ‎2、  你的见闻中有哪些是体现正义、正直的人格力量的?‎ ‎3、  你想做受人敬佩的正直的人吗?怎么去做?‎ 通过现实例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到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化的统一。‎ 课堂总结 点拨,引导 总结归纳:“有正义感的人……为国家的正义而奋斗”(教材115页)‎ ‎ 附:(苏武牧羊的故事) 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以丰厚的奉禄和高官,苏武严辞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酷行。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提供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出来了。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 与他的同伴分开后,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单凭个人的能力是无论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与苏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使节棒和一小群羊。苏武每天拿着这根使节棒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拿着回到自己的国家。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节棒上面的装饰都掉光了,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 在贝加尔湖,苏武牧羊达十九年之久。十几年来,当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单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苏武的国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儿子继任皇位。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苏武接回自己的国家。 苏武在汉朝京城受到热烈欢迎,从政府官员到平民百姓,都向这位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表达敬意。两千多年过去了,苏武崇高的气节成为中国伦理人格的榜样,成为一种民族文化心理要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