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区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同步导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地区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八文言文阅读同步导练

专题八 文言文阅读同步导练 【2016·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卷】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 7—1 1 题。 (1 4 分)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 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 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 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 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四]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及老而还本国。 过晋!国,同行者诳之。 指城曰:“此燕国 之城。”其人变容。 指社(祭祀的神社) 曰:“此若里之社。”乃喟然而叹。指舍曰:“此先 人之庐。”乃涓然而泣。指垅(坟墓)曰:“此若先人之冢。”其人哭不自禁。同行者哑然大 笑,曰:“予昔绐(欺哄)若,此晋国耳。”其人大惭。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真见先人之庐 冢,悲心更微。 7.下列句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 晋陶渊明独爱菊 故人不独亲其亲 C . 微斯人,吾谁与归 真见先人之庐冢,悲心更微 D . 及至燕,真见燕国之城社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8 . 从文段中分别找出当“详细”“应当”“探求”“禁受”讲的词语,并依次写下来。 ( 2 分) 9 . 与“燕人生于燕,长于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2 分) A . 停数日,辞去 B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C . 此先人之庐 D . 咨臣以当世之事 10 .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6 分) (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 3)指城曰:“此燕国之城。”其人变容。 译文: 11.你学过了陶渊明和周敦颐的文章,请简要写出他们品格相同与不同之处。 ( 2 分) 答: 【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14 分)7.B(2 分) 8. 具 宜 求 禁(2 分)9. D(2 分)10 .(1)村人问渔人, 现在是什么朝代,村人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2)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 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或喜或悲。(3)同行的人指着晋国的都邑说:“这是燕国的都 邑。”那人听后,变了神色。(6 分,每句 2 分)11 . 相同点:自身品格高洁。不同点:陶渊明, 厌恶官场,辞官归隐,出世思想。周敦颐,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 分) 【2016·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卷】 (一)阅读下文。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 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者 彭端淑 节选自《为学一首示子侄》) 8.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 (1)迄乎成( ) (2)可恃而不可恃也( )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译文: (2)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译文: 10.本文第②段是如何论证“为学”的重要性的? 答: 11.清举一个事例,论证“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这一观点。 答: 【答案】8.(1)迄:到(2)恃:依移 9.(1)做它,那么难的也就容易了。(2) 我的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10.通过对比论证了人最终的成就不是取决于资质,而是取决 于能否坚持学习。11.示例:在《伤仲永》一文中,仲永幼时“指物作诗立就”,因其父“日 扳仲水环渴于邑人。不使学”,最终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充分证明了“自恃其聪 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解析】8.试题分析: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 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 9.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 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为” “则” “亦” “材” “庸” “逮”,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 可直接写出译句。 10.试题分析:仔细阅读第二段文字,疏通文意,抓住“吾材之庸不逮人也”“吾资之 聪倍人也”两句,分析本段两层内容,即可了解本段对比论证的方法。 11.试题分析:结合全文内容,理解“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此句的意思, 即指一个人再 聪明而不学习也会自己招致损害,此由自然想到《伤仲永》一文中的例子。 【2016·云南省】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 文,完成 13-16 题。(12 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 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 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 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 畏臣,臣之客 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2 分) (1)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 (2)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译文: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15.面对妻、妾、客的赞美,邹忌悟出了怎样的道理?(3 分) 答: 16.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我们能从齐王身上学到什么?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3 分) 答: 【答案】: (二)(12 分)13. (2 分)(1)孰:通“熟”,仔细。(2)蔽:受蒙蔽(蒙蔽) 14. (2 分)(1)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2 分)(2)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 15. (3 分)面对复杂的社会,人很容易受蒙蔽,要辨别真伪,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做出正确的判断。 16. (3 分)一个人要正确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赞美或批评,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 议,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2016·云南省昆明卷】 (二)阅读【甲】【乙】两则文选,完成 9~13 题。(12 分)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 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 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 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 勤且艰若此。 ②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 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①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②,人咸易③ 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不苟同俗;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 区④,以自畅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 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⑥,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 语,皆记书默诵也。如是默诵,书有弗记者乎? (节选自《郑板桥集·板桥善诵》) 【注释】①殊:特别。 ②寝陋:丑陋。 ③易:轻视。 ④赴古人之奥区:探求 古人高妙的境界。⑤畅:酣畅。 ⑥匕著:调羹和筷子。 9.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2 分) (1)主人日再食(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 (4)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 ) 10.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A.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乐者/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C.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学而不思则罔 D.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11.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段中划线的句子。(2 分)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译文: 12.从宋濂和郑板桥的学习经验中,我们获得了一些有益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请按提示 在 A、B、C 处填写恰当的内容。(3 分) 文 句 学习态度和方法 甲文: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A 甲文: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一心向学 乙文: B 循序渐进 乙文: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C 13.【甲】【乙】两文末尾画波浪线的名子有哪些共同点?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 (3 分) 答 : 【答案】: (二)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 9-13 題。(12 分) 9. (2 分)(1) 食:提供伙食(2)被:同“披”,穿(3)遗:给予,赠送 (4)咸: 都,全 10. (2 分)B 11. (2 分)女仆拿热水来(给我)浇洗,有被子围着、盖着(我),(我)很长时间 才暖和过来。 12. (3 分)A.虚心求教(或“恭敬有礼”) B. 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 C.勁奋 刻 苦(或反复诵读”) (A、C 处用四字词语概括、意对即可) 13. (3 分)都是反问句,加强了语气,能警示读者并引起读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学习 态度和学习方法;都总结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观点;甲文强调专心是业精德成的重要 条件,乙文肯定默诵是熟记书本内容的有效手段。 【2016·云南省曲靖卷】 (二)(12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l-15 题。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 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 分) ①略无阙处 阙: ②虽乘奔御风 奔: 【答案】①阙:通“缺”,空缺。②奔:奔驰的快马。 12.下列句中加粗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B.虽乘奔御风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C.春冬之时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不以疾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答案】B【解析】A 项中“ 自”分别是“在,从”“如果”;C 项中“之”分别是“的”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 项中的“以”分别是“认为,如”“来”; B 项中“虽”是“即使”,意思相同。 1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 分)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文: 【答案】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激流,比率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 的影子。(各 1 分) 1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 B.第①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②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 流的汹涌。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 曲同工之妙。 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 【答案】B【解析】第②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1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 请说说理由。(3 分) 【答案】示例一:①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②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 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 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①点 1 分,②点 2 分) 示例二:①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②因为三峡风景优美, 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 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所以我认为三峡的闻名是靠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① 点 1 分,②点 2 分。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 【201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卷】 (二)文言文阅读(共 12 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 12-15 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 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 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 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 分) (1)水尤清冽 冽 (2)卷石底以出 卷 (3)崔氏二小生 小生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 分)( ) A.心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全石以为底 不足为外人道也, C.以其境过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乃记之而去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 分)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译文: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 15.文中第一段中“伐竹取道”能否删去,说说你的理由(3 分) 答: 【答案】: (三 )( 共 12 分)12.(3 分) (1)(淸〉凉 (2)弯曲 3)年轻人 13.(2 分)C 14. (4 分)(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树枝和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 随风飘拂。(2 分)(2)(我)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 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2 分)15.(3 分)不能删去 (1 分),因为与“隔篁竹”中“隔” 相对应;为了亲眼看看清脆悦耳水声产生的原因,不惜伐竹开辟出道路,传达了作者喜悦之 情,同时也揭示了作身在贬官后为了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探山玩水。(答 出两点即可得 2 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