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解析版)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 出处 记述 ‎《通典》‎ ‎“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注:唐代永业田是可世袭的土地)‎ ‎《全唐诗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面食”‎ A. 自由买卖土地现象减少 B. 新兴工商业取代传统农业 C. 政府土地政策发生变化 D. 政府对土地的控制力有限 ‎2、《汉书·食货志》中记载:“治田勤谨,则亩益三斗,不勤,则损亦如之”;《荀子·富国》中也提到:“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A.“靠天吃饭”的观念 B.“重农抑商”的思想 C.“不误农时”的思想 D.“精耕细作”的特点 ‎3、我们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以及诠释。研究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发展情况时,不可以作为第一手史料的是( )‎ A. 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墓葬中发现的商代玉蚕 B. 甲骨文中有“蚕”、“桑”、“丝”等文字 C. 《诗经·卫风·氓》写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 刘克祥《简明中国经济史》记载:“商周时期的蚕桑生产和纺织手工业已相当发达。”‎ ‎4、周简王六年(公元前580年),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双方互不相让,就到晋侯那里打官司,最后周王室获胜,得到了这块土地。这反映了( )‎ A. 周王室仍深受诸侯拥戴 B. 晋国成诸侯纷争仲裁者 C. 土地国有观念严重削弱 D. 土地私有代替了井田制 ‎5、据南海沉船考古资料显示,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但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出现贸易上的“空白期”。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明朝前期( )‎ A. 商业发展受到严格限制 B. 政府厉行“海禁”政策 C. 瓷器业已失去技术优势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革 ‎6、15-17世纪的世界,东方的中国商业繁荣,兴起了像晋商,徽商这样的地域性商人群体;而新航路开辟以后,来自美洲的金银大量涌入西班牙。前者经商获利后便开始大量购买土地修建房屋,进而形成了今天在太原周边大量的山西大院;而后者纷纷购买奢侈品,购买贵族头衔。这些现象对二者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推动了殖民扩张活动 B. 缓和了国内阶级矛盾 C. 阻滞了国内工业发展 D. 提升了国际地位 ‎7、《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 )‎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 B. 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 C. 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D. 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 ‎8、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的消极影响是( )‎ A. 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B. 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C. 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D. 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9、学者黄邦和说:“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这表明“地理大革命” ( )‎ A. 促进了欧洲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B. 实现了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 C. 直接推动了三权分立思想的兴起 D. 奠定了欧洲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基础 ‎10、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 )‎ A.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 残酷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 C.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D. 亚洲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11、‎ ‎16世纪从事奴隶贸易的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到17世纪,荷兰人统治了大多数奴隶市场。18世纪又以英国人领先。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 A. 工业革命顺利完成 B.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C. 海上殖民霸权转移 D. 奴隶贸易空前繁荣 ‎12、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帶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人美洲。这说明( )‎ A.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13、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材料重在说明( )‎ A.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4、1913年,美国汽车产业最大的独占企业之一福特公司原来每生产一辆汽车所需劳动时间为12小时8分钟。当引进T型车装配线后,时间缩短至2小时35分。后来继续扩大T型车装配线后,平均每辆车所需时间降低为一个半小时。这说明( )‎ A. 垄断有利于提升产品竞争力 B. 行业垄断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C. 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 D. 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 ‎15、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结合数据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 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 D. 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16、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童工盛行,一些父母“很少从保护子女与子女福利的角度要求控制劳动时间,却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该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工业革命时的英国( )‎ A. 倾向于立法保护童工 B. 劳动力严重短缺 C. 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D. 价值体系的絮乱 ‎17、1861年,清朝海关的总税收共为503637库两,到1910年,增加到34518589库两,在50年中增长了5.8倍。这种增长( )‎ A.源于近代中国海关实现了独立自主   B.便利了西方列强在华的商品输出 C.表明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反映出中国近代工业竞争力增强 ‎18、清政府规定:“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办正式投产后,产品如在上海本地零星销售,应照中西通例,免完税厘;如由上海迳运内地及分运通商各地,转入内地,应照洋布花色,均在上海新关完一正税,概免内地沿途税厘,以示体恤。”据此可知,上海机器织布局( )‎ A.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企业 B.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C.获得国内经营贸易的特权 D.其设置旨在分洋商之利 ‎19、1896年,李鸿章访问美国时说:“所有资本,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都可以自由来华投资。”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物,要由我们自己控制。”李鸿章的主张( )‎ A.顺应了当时对外交往发展的需要 B.忽视了列强资本输出的侵略特征 C.弥补了洋务运动存在的主要缺陷 D.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观念 ‎20、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21、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有数据表明,我国1986年户均土地规模为9.2亩,1990年下降为8亩,1997年又下降为7.65亩。随着农村人口的日益增长,越来越少的人均土地面积和最初15年的承包权限的政策使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所以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这一现象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 实际上是小农经济的回归 C. 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 D. 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23、“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这种土地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只是将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了”。这里描述的是(  )‎ A.建国初期土地改革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4、1980年,北京市工商局为李桂仙创办悦宾饭店颁发了中国第一份个体餐饮营业执照。美国合众社记者尤步乐在报道中写道:“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重新焕发生机 B.发展私营工商业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的格局形成 D.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 ‎25、20世纪初,交际舞进入清朝宫廷。民国初年,举办交际舞会成为北洋政府礼待外宾的方式,也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一种时髦娱乐。20世纪20年代,交际舞业“迅速极盛”。这表明( )‎ A. 政府主导社会文化的潮流风向 ‎ B. 中西合璧充斥各社会生活领域 C. 西方文明影响的扩展 ‎ D. 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成为主流 ‎26、下表是1895—1897年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可能对表中反映的变化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其中中国人自办报刊 ‎1895‎ ‎7‎ ‎3‎ ‎1896‎ ‎11‎ ‎7‎ ‎1897‎ ‎49‎ ‎45‎ ‎①民族危机加剧刺激国人办报热情 ‎ ‎②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维新思想的重要手段 ‎③外国在华办报数量迅速增长 ‎ ‎④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27、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时人有诗云:“无媒婚嫁始文明,莫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这一社会景象说明( )‎ A. 自由恋爱结婚之风盛行 B. 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 C. 传统婚俗已经彻底废除 D. 辛亥革命推动移风易俗 ‎28、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出现的《中国日报》的“中国”二字取“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义,《神州日报》的“神州”是中国的古称。还出现了《民报》《民呼日报》《民主报》等带有“民”字的报刊。可见,这一时期的报刊( )‎ A. 宣传民族民主意识 B. 意在推动移风易俗 C. 坚决反对外来侵略 D. 符合民众文化需求 ‎29、从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竞选总统,到“新政”的整个实施期间,美国国内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该观点主要说明了(   )‎ A.新政没有使美国从危机阴影中走出来   ‎ B.新政使美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C.美国国内在解决危机的选择上有分歧   ‎ D.新政使美国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30、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 “两个方向”的是( )‎ A. 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C.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合组织 ‎31、下图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影响力演变曲线图,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 A. A.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并且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 B. B.理论崇尚自由放任政策 C. A.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经济滞胀的出现 D. 20世纪70年代以后, B.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不再发挥任何作用 ‎32、罗斯福新政时期某艺术家的歌曲唱到:“这样的一天总会到来: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歌曲反映出当时(  )‎ A.美国放弃了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 ‎ B.一些美国人对新政的本质认识不清 C.新政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人的处境 ‎ D.新政的实施缓解了美国的阶级矛盾 ‎33、“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 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 ‎ ‎34、下列不属于苏联工业化特征的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工业为中心 B.牺牲农业,发展工业 C.由国家通过“五年计划”的形式来进行工业化 D.通过市场机制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35、自1926年到1939年,苏联的城市人口翻了一倍多,其增长率美国需要30年而大多数欧洲国家需不少于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能达到。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大战影响了欧美各国人口增长 B.苏联工业化促进城市人口快速增长 C.经济大危机使美国城市人口增长较慢 D.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使欧洲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二、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立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期,中国是当时世界上唯一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隋唐时期的中国,各种政治制度业已经完备,经济空前繁荣。在当时的世界上,中国处在发展的前列,大大影响了世界,特别是东亚周边国家封建化的进程。亚洲各国人民都羡慕中国,“殷切希望政治上要有像中国那样统一的国家组织,经济上要过像汉人那样灿烂的文化生活”。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指出:“初唐和中唐时的中国人自信心最强,最愿意接受不同的新鲜事物。” ——据晁福林《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史实说明唐朝“中国人自信心最强”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4分)‎ ‎37、工业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是每个国家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具体表现在:‎ 时间 电力工业 煤炭工业 生铁 钢 ‎1920年 ‎772百万千瓦 ‎14.2百万公吨 ‎436815吨 ‎30000吨 ‎1936年 ‎1724百万千瓦 ‎26.2百万公吨 ‎958683吨 ‎556347吨 增长率 ‎9.4%‎ ‎7%‎ ‎9%‎ ‎40%‎ ‎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材料二 产品名称 单位 按人口平均产量 各国为我国倍数 中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苏联 美国 英国 电力 度 ‎7.9‎ ‎219.5‎ ‎1144.6‎ ‎514.9‎ ‎27.8‎ ‎144.8‎ ‎65.2‎ 原煤 公斤 ‎83.0‎ ‎761.0‎ ‎3498.0‎ ‎4938.0‎ ‎9.2‎ ‎42.1‎ ‎59.5‎ 生铁 公斤 ‎1.7‎ ‎84.4‎ ‎244.5‎ ‎165.9‎ ‎49.6‎ ‎143.8‎ ‎97.6‎ 钢 公斤 ‎0.9‎ ‎95.3‎ ‎376.3‎ ‎255.2‎ ‎105.8‎ ‎418.1‎ ‎283.6‎ 棉布 公斤 ‎7.34‎ ‎20.28‎ ‎61.42‎ ‎70.38‎ ‎2.8‎ ‎8.4‎ ‎9.6‎ ‎ ——《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 材料三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中的表格,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面临怎样的问题?(2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中国共产党采取的“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是什么?简要分析产生这一战略的国际因素。(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2分)‎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材料“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强调的是唐朝时期的土地兼并问题十分严重,政府对土地的控制力有限,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土地的兼并,主要和土地买卖有关,A选项排除。唐朝时期仍然是农业占据主导地位,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政府对土地政策的问题,C选项排除。‎ ‎2、【答案】D ‎【解析】材料“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强调要想连年丰收,就要重视精耕细作,故选D;材料“治田勤谨”强调要发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减少天灾人祸的破坏性,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商业政策,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遵循农时而劳作的信息,排除C。‎ ‎3、【答案】D ‎【解析】ABC三项都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属于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属于第二手史料,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井田制。从材料中“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可以看出周王室衰微,土地国有观念严重削弱,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的土地之争看出,周王室不再深受拥戴,故A项错误;材料中晋国仲裁一个纠纷,得不出晋国成诸侯纷争仲裁者的结论,故排除B项;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不符合题干时间,故排除D项。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周王室与晋国一大夫争夺温邑的一块田地……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井田制逐步瓦解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明朝前期的沉船中,中国瓷器的数量却急剧减少”,可知我国瓷器出口受到当时“海禁”的影响,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国内商业经济,排除A;材料“14世纪之前,中国在东南亚的陶瓷贸易中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说明技术优势明显,不可能突然失去技术优势,排除C;材料无关社会经济结构问题,排除D。‎ ‎6、【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晋商和徽商用经商挣来的钱购买土地,西葡用殖民扩张的钱来购买奢侈品和贵族头衔,导致国内工商业发展缺乏资金,阻碍了国内工业的发展,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在明清时期并未对外扩张,A选项排除。材料与国内阶级矛盾无关,B选项排除。西葡的对外扩张导致黄金大量流入本国,但是并未转化为商业资本,最终导致本国走向衰落,D选项排除。‎ ‎7、【答案】B ‎【解析】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A项排除;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贸易,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C项排除;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D项排除。‎ ‎8、【答案】B ‎【解析】晋商等区域性的商邦的崛起是对商业发展有利的,可是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更多的人选择将自己的资本投入到仕途,而不是选择扩大生产,这就使得资本流失,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这是积极影响;C选项错误,手工业市场依旧广大;D选项错误,晋商等商邦从事的并不是农业商品的贸易,故排除。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强调的是消极影响。晋商带来的影响有很多,其中要与材料描述的事情相关,而且还要是消极影响,而不是积极影响。明确这两点,问题很容易解决。‎ ‎9、【答案】A ‎【解析】材料“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就不可能出现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强调的是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A选项符合题意。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开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与三权分立思想无关,C选项排除。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选项排除。‎ ‎10、【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经济联系开始加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C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属于对欧洲的影响,排除。黑奴贸易属于资本原始积累的手段之一,B选项排除。新航路开辟时期,亚洲尤其是中国的经济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D选项排除。‎ ‎1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国家实力的变化,因此可以判断出C项说法正确。AB项说法只适合于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当时只是封建国家,并未涉及到工业革命,可以排除。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 ‎12、【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答案为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矛盾,排除B。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C排除。根据常识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 ‎13、【答案】A ‎【解析】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排除D。‎ ‎14、【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垄断的出现适应了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它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汽车成本下降,从而价格降低、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故答案为A项。B项,材料没有涉及“行业垄断”信息,排除;C项,自由竞争的企业法则遭抛弃的说法材料没体现,排除;D项,商业垄断行为破坏了社会公平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答案】B ‎【解析】从图表可以得出,自1870--1900年,欧美亚三洲铁路里程大幅增加,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的欧美两洲;其次,根据所学史实,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工业技术的革新加快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材料所对应的时间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铁路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首先,该项内容未体现在材料中;其次,此时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手段,故D项错误。‎ ‎16、【答案】A ‎【解析】“父母十分担心议会将限制劳动时间,剥夺他们子女的劳动利益”说明父母急需国家颁布法律保护自己的子女,故A正确;劳动力在工业革命时期并不缺乏,故B错误;社会保障建立是20世纪40年代以后,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价值体系的紊乱,故D错误。‎ ‎17、【答案】C ‎18、【答案】C ‎19、【答案】A ‎20、【答案】A ‎【解析】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主要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较好国际环境,一战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说明实业救国并不能挽救中国,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A正确;B是民族工业特点;C说法不符合事实,D属于思想层面。‎ ‎2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即农业合作化,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但农业仍然以个体生产为主,随后,人民政府领导农民组织互助组、试办初级社,三大改造后,农业生产合作社迅速发展,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A符合题意,B的表述均与题意无关;C项是“一大二共”不是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D项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不符合题意。故选A。‎ ‎22、【答案】D ‎【解析】材料中所述现象无法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性被激发,故A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征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材料中未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该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故C项错误;“农民不可能把太大的经营成本投入到土地中,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力还是低级的人畜力的水平”,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利于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故D项正确。‎ ‎23、【答案】D ‎【解析】题干中“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的集体所有的性质”“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是解题的关键,依据已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显著特点是“集体所有、分户经营”,将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开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由此分析可知D符合题意,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故ABC错误.故选D.‎ ‎24、【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不存在了;B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C项应该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提出并确立为我国一项基本的经济制度的;由“在共产党中国的心脏,美味的食品和私人工商业正在狭窄的小胡同里恢复元气”可以分析出非公有制经济在繁荣社会经济方面的作用得到认可,所以本题答案选D项。‎ ‎25、【答案】C ‎26、【答案】C ‎27、【答案】D ‎【解析】材料“无媒婚嫁始文明”当时说明提倡自由恋爱,但这只是个例,不具有普遍性,不能说明风气盛行,故A项错误;落后封闭的农村仍然是旧式婚礼,国人普遍接受西方礼仪不符合史实,故B、C两项错误;材料“民国初年,镇江、扬州等地举行新式婚礼,有证婚人演说、新人行三鞠躬礼,围观者有上千人”体现了社会习俗的变迁,这得益于辛亥革命的推动,故D项正确。‎ ‎28、【答案】A ‎【解析】从材料内容明显可以看出是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材料中特别强调民的作用,结合辛亥革命的背景,我们可知这一时期的报刊重点是宣传民族民主思想,为辛亥革命作思想准备和动员工作,答案为A。题干没有体现推动移风易俗思想,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外来侵略,C错误。材料体现宣传民族民主意识,但不一定能符合民众文化需求,D错误。‎ ‎2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根据所学内容可知,罗斯福新政克服了经济危机的影响,故排除A;新政并未使美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故排除B;罗斯福新政巩固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D;根据“罗斯福新政抛弃了美国传统的、至为宝贵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上了一种类似社会主义国家的‘计划经济’,最终会使美国走上政治‘非民主化’道路”可知美国国内在解决危机的方式上存在分歧,故选C。‎ ‎30、【答案】A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加强社会保障建设,福利国家发展起来;欧共体不但在经济区域集团化方面不断深入,而且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联系材料中“修补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A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但不是指令性计划模式,故排除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一个经济区域组织,不涉及国家政治层面的联合,不符合题干超越民族国家的内容,故排除C;亚太经合组织囊括了不同社会模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材料中修正资本主义不符,故D排除。‎ ‎31、【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理论诞生于工业革命,是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B理论始于20世纪30年代,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凯尔斯主义,排除B。A项自由主义理论是持续时间最长,但始终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理论错误,排除。70年代初,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滞胀”,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得到重视,C正确。经济“滞胀”后,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凯恩斯主义失去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但不等于说不再发挥任何作用,排除D。所以选C ‎32、【答案】B ‎33、【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前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产品实行计划分配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导致经济困难的出现,1921年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所以材料所说的“学会做生意”即为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选A ‎34、【答案】D ‎35、【答案】B 二、非选择题 ‎36、【答案】(1)官营丝织业发达;商人经营的丝织业获利丰厚;丝织品种多;丝织技术水平高。‎ ‎(2)制度先进: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经济繁荣:生产发展水平高,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创制了灌溉工具筒车,隋朝开通的大运河有利于灌溉;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空前繁荣,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海上“丝绸之路”畅通,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农产品(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高;出现“交子”;城市商业繁荣,坊市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不受限制;草市和市镇经济发展。(商人积极性较高;商品种类增加;商税成为重要财源。)‎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云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二“各种政治制度业已完备,经济空前繁荣”从政治制度、考试制度以及经济发展中农具、灌溉工具以及交通和对外贸易等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三“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等信息归纳回答。‎ ‎37、【答案】(1)特点:基础工业发展较为迅速(或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 原因:实现了关税自主;制定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设置综合经济管理部门。‎ ‎(2)问题: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3)战略:制订“一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国际因素: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对新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4)起步落后,艰难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