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文体)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写作作文专项突破文体)第05课模拟考试(含解析)

第 05 课 模拟考试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久前,一则关于中国游客在泰国餐厅抢虾的新闻引爆舆论,一些网民纷纷指责中国游 客“素质”低。可没过多久,相关媒体却爆出,这段热传的视频至少有两年的历史。更关键 的是,视频中的中国游客之所以“抢虾”,是因餐厅其他食物太少,只有虾能随意取食,但 是取食钳又太少,而旅行团又在催促游客尽快就餐。在这件事情中,某些媒体显然充当了“造 谣者”的不光彩角色。 然而,一则毫无价值的旧闻,何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类似事件,近年来已 出现多次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针对网民、造谣者、中国游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写一篇 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谣言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 一些“大 V”成为“大谣”的传声筒和扩音器,这种现象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思和警惕。 “秦 火火”等人为什么能推出 3000 多条谣言,公然声称“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原因 之一就在 于他们善于“借力”,把影响力大、受众面广的“大 V”当成了自己的传谣渠道。 古人云:“众议成林,无翼而飞;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在网络信息实现快速、 高 效、全面传播的同时,网络谣言也像是“流行性病毒”,通过一个个不明真相的“感染 者”扩 散至社会各个角落。传播网络谣言的大军中,甚至不乏较高知名度的“大 V”。一 些制造谣言 者名不见经传,他们“制作加工”的谣言也本无兴风作浪之机,但某些“大 V” 不探明真相甚 至借传播谣言之机博取关注成为“大谣”,便助长了网络谣言传播的势头。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秦火火”们毫无底线地炒作热点、制造谣言,“大谣”们毫 无 责任感地评论转发、煽动社会不稳定因素,这样“一根绳上的蚂蚱”影响了社会稳定, 损害 了国家形象,无耻利用网民的热情和正义感,理当受到“重拳整治”。然而笔者也不 禁要问, 打击网络谣言势必要给“秦火火”们一些颜色看看,给“大谣”们一些滋味尝尝, 但这些就 足够了么? 1947 年产生了一条著名的谣言决定公式,“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也 就是 说,谣言产生跟事件的重要性和事件的模糊性成正比。事件越重要而且越模糊,谣言 产生的 几率和效应越大。我们从公式中可以看出,只要重要性和模糊性其中一个要素趋向 于零,谣 言便不容易产生。所以,披露真相、消除模糊性是“根除”谣言的一剂“良药”。 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当谣言传遍天下,真理刚刚穿鞋;当谣言已经深入人心,真理开始 上跑道;当谣言已经深入骨髓,真理开始全方位出动做工作,老是慢半拍,所以事倍功半。 “秦 火火”之流叫嚣的“谣言止于下一个谣言”,其中有各种势力的“搅拌”,但为何独 独真相缺席? 谣言止于智者,更当止于真相。要使谣言无立锥之地,还需真相在纷纭的网络生态中生 根发芽。这其中需要政府、媒体、网民的协调努力,共同维护真相的尊严。 二、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手机、kindle 电子书阅读器以及其他各种电子阅读器的兴起,纸质书的出版在近 几年里受到了很大的挑战。有人说,纸质书终将消亡,这是阅读媒介的革命和进步,就像当 年纸张替代竹简一样;但也有人说,纸质书不会消亡,不仅因为纸质书有独特的便利性和可 靠性,而且因为纸质书能与阅读者建立独一无二的生命经验。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 800 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 电子阅读器可以取代书吗? Naomi S.Baron 在《读屏时代》进行了一项测验,对不同媒介上进行阅读的记忆效果进 行评估。有 52%的人认为自己在平装书那里能够记到更多东西;而 46%的人则认为没有影响。 同时,他也对电子阅读器和平装书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做了统计,发现差异也十分微小。从这 些方面来说,kindle 的确做得相当成功;它尽可能还原人们对传统书籍的视觉体验。单从 信息获取的效果来看,电子阅读器不落下风。 但在某些无法测评的地带,电子阅读器永远无法取代一本书的存在。 一个人阅读一本书的时候,他绝不是想要单单获取某些信息,而是想要在文字和内在生 命间创建共同的经验。 也许电子书最失败的地方,在于它永远无法还原人与书之间那股独一无二的铭记。传统 阅读是一种互相的铭记,书给人的生命造成铭记,同时,人也在书内保留了铭记的片段。电 子屏幕阻隔了人与书互相铭记的可能,所有人手里的电子文本都是相同的。 每个有过深度阅读体验的人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当你想要重复阅读某个念念不忘的段 落时,总是能快速准确地翻到那一页;不依靠书签,也不需依靠页码检索。我们的记忆储藏 了这种铭记。 纸质书与精神接触的方式绝不止于一块显示文字的屏幕。即使它合上了,它的重量,形 状,味道,厚度依然保留在我们的脑中。这也使得我们更容易与一本纸质书发生“命中注定 的邂逅”,我们会在图书馆及实体书店抽出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或者取下一本大部头著作, 感受它在手中的轻盈或沉重。一本书的文本,与其封面、形状等等一同成为读者独一无二的 阅读经历。 相比之下,电子书则显得十分冷漠。它拒绝参与你的生命,只是在你面前苍白地展开文 本。使用者不过是通过交易获得了阅读的权限。它永远不能真正为你所有。所以,它也没有 共享的价值。 每次当我和他人共享书籍的时候,我会很期待看到某些独一无二的印记,例如扉页的留 言,边白的笔记,或者藏书印章。另外,对纸张的触觉,独特的味道,也都影响着一个人的 阅读体验。 这种复杂的情感共鸣自然引起了一些公司的注意。杜罗斯波特电子公司便以此为商机,销售 一种可以美化电子书气味的气雾剂;为的就是还原读者和纸质书之间的立体感知。这个“书 味”的产品有“经典霉味”或“新书气味”等多种选择。可见,纸质书依旧是大众内心最高 的阅读标准,也是最完美的阅读媒介。奇怪的是,既然人们宁愿大费周章来改良电子阅读设 备的体验,为什么不选择直接回归纸书阅读呢? 可以写 400 字左右,不宜过长。接下来,就是文章由此及彼的内容了。我们可以由“书香” 讲到“虚静”,讲到“慢文化”,讲这些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而写到这一层,我们就发现, 这是一个大家都接触到的一个母题,有可能在其他文题的写作之中早已涉猎。也就是说,我 们可以站在一个熟悉的大的文化层面上来审视如何阅读这一个小的具体的文题了。我们也可 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书香”如何守护。现在的实体书店举步维艰,我们该如何守护书香 文化呢?比方读者要爱护,政府要扶持等。当然,还有很多的拓展、深化的角度。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似乎是一夜之间,一辆辆颜色鲜艳的“共享单车”出现在了城市各地。只需扫二维码, 交上押金,就可以骑上单车,解决公交站与目的地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多么方便。城市 人很快都爱上了这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 随之而来的负面消息也不少。北京频发单车被损毁事件:有的单车零件缺失,有的被人 额外加了锁,有的车身被贴上“刻章办证”,等等。南京仅某个街口就有近 600 辆单车因违 章乱放被管理部门拖走。山东一男子因十几辆单车影响自己路边摆摊,而将车杂乱叠放成 “一座小山”。 有人说共享单车让我们看到了民间蕴藏的巨大创造力;有人说共享单车是面照妖镜,照 出了中国人“丑陋”的一面;有人说共享单车会被随意停放、破坏,反映了企业运营的不成 熟、政府监管的不利。 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从上述观点中选择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自拟标 题,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骑稳共享单车,何止要点共享精神 这些天,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很火。比如有的市民给单车加上自己的锁,共享秒变私享 了;有的干脆重新喷漆装上儿童座,巧取豪夺地侵占了;再有的到地方顺手一扔,管它占不 占道,方便潇洒了……还有推测为同行相煎的:比如共享单车一出来,开黑摩的的饭碗没了, 那我也砸了你吧! 一句话,可怜的共享单车,纵使三头六臂,似乎也难逃多舛的厄运。 事实上,共享单车的好处,自然无需赘言。一则,方便了市民出行,解决了短途交通的 不便问题。二则,绿色环保,健康低碳。颜色醒目的共享单车,在路权均衡的城市,简直是 现代文明的一道风景。三则,朝阳产业,创新引领。APP 加持的共享单车,在互联网+新技 术的引领下,开启了产业竞发的另一片蓝海。有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国共享单车企业已 超过 20 家,车辆达数百万辆,用户总数接近 1900 万人。眼下,来自中国的“小黄车”甚至 已经漂洋过海,出现在了美国硅谷等街头。这引得英国《金融时报》等国际媒体撰文称,中 国的共享单车是全球创新的典范,也是最新向外输出的成功案例。 顶层设计叫好、市场也很叫座,但就是这样的共享单车,在一些城市却成了谁都要咬一 口的唐僧肉。 这样的尴尬,当然要话分两头来说:一方面,单车运营方的防范技术亟待升级,指望市 民自觉来扞卫共享单车的完好无虞,这显然有点过于单纯。GPS 定位等技术,也许比抽象的 人性考验更值得信任。另一方面,它也确实反映了城市文明在局部“微循环”中的沉疴与积 弊。共享经济模式翻新,与技术文明和人文精神难舍彼此。如果各自为私,有缺乏公益与公 共的边界,共享经济再好,恐怕都会被找到“薅羊毛”的漏洞。 对于共享单车运营方来说,面对居高不下的被盗率、损毁率,是该想想技术性的办法: 既让单车更强大、更结实,也让单车时刻处于轨迹监控之下。不能因为运营成本和硬件成本 的掣肘,而放任共享单车处于粗放发展的阶段。于此而言,花钱打补贴战、广告战,不如真 金白银“武装”好每一辆共享单车。 当然,就像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一样,泛道德的指责,有时可能不如黑名单更速效。 私自改装或侵占共享单车,这哪里是什么道德文明问题呢?这是赤裸裸的违法犯罪。不 爱护共享单车的,可以道德教化;将单车据为己有的,警察叔叔就该及时出手了。共享单车 “风吹雨打”的命运,更多的,还是指向制度呵护与管理的缺位。如果没人问没人管,养眼 的单车就成了福利洼地--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朴素道理。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既希望地方部门为创新的共享单车营造良好运营环境--比如深圳市 交通、城管、交警等部门选取了一批轨道站点及常规公交站点,按照标准规范设置自行车停 放区;上海市也将出台相关意见,试图及早解决车辆标准、区域分布、违停处理等问题;更 希望运营方与地方执法部门能严肃偷盗损毁共享单车行为的惩戒与责罚--起码《治安管理处 罚法》等要及时为共享单车的平安畅行兜底撑腰。 治霾又治堵的共享单车,要骑稳骑好,看来还要各方真下功夫、多下功夫。 共享单车“停好”才算挺好 立意参考: ①从赞美民间创造力的角度:共享单车是用共享经济的理念在解决生活难题,它带来的 是出行方式的变革,促进了创新创业的氛围,最终也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②从批判国民素质的角度:共享单车的出现满足了公众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公德的检验。 随意损毁单车,实则是从“共享”中谋“私利”,要实现真正的“社会资源大共享”,国民 狭隘短视的利己观念必须要改变。 ③从企业运营的角度:企业有管理责任,共享单车企业可以利用大数据,确定乱停乱放 多发的路段地区,派出专人归置车辆,使其有序停放。企业产品设计应尽可能规避被轻易破 坏的可能。 ④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公共管理与执法要跟上,对盗窃、故意损毁、强行占用公私财物 早有相关的处罚条例,要执行到位。用好行政处罚之外,更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展教育群众 的工作,做到教管结合。 ⑤也可综合其中两至三个角度立意行文。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6 岁的四川泸州农民刘金银,给自己取了个昵称“金牛”,从今年 2 月份起,直播“农 村日常”:扫地、喂猪、插秧、打鱼……有人说看到了农村的真实生活,有人说找到了儿时 美好的回忆,半年时间,刘金牛收获了近 10 万粉丝和打赏 8 万多元。然而,作为全村唯一 的留守年轻人,刘金银的生活方式却使乡邻感到不解,认为他“疯了”;即使获得了比打工 更多的收入,他父母仍觉得他“搞啥视频,不务正业”。 对刘金银的做法,你有何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历史更新又换代,文明转眼几千载。只有创新才能拔开人们遇到的障 碍。 ——题记 一张阿大家的葱油饼,一串老北京的糖葫芦,一碗老北京的炸酱面......是经过岁月的 碾压而留存下来的积淀。它们不仅仅是小吃,更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也是可寻找到的心灵 慰藉。它们有权为更多的人来创造回忆,但这样就足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我看来,就这家葱油饼店而言,应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这里所谓的“新”并不是什 么都要“新”。你可以在坚守原味的基础上去改变经营的模式与策略,进而广受大众欢迎。 就拿“排队需要时间太久”这个问题来说,就有很大的改进空间。让客人在网上下单,在不 改变原有口味的前提下,送货上门,这样不是可以省去排队时间吗?还比如口味问题,可以 推出多种口味,就有具有时代记忆的原味葱油饼,也有清新健康的现代葱油饼等多种口味, 这样可以由顾客自由选择,这与坚持原味并不冲突,而且还能增加客流量,不是一举两得的 事吗?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固守根本不是可采取的有力生存模式。中国古代的清朝正是因 为闭关锁国,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而落后于世界之林。再看现代中国,积极创新,“墨子号” 的成功入轨让我国成为第一个应用量子通信的国家,“球面射电望远镜”的大功告成,让中 国开了“天眼”,与外星文明建立了联系。凡此种种,无不揭示了创新是多么重要的武器, 大胆的想象与创新让我们过上了这么便捷的生活,要知道这些都曾是古人的想象啊! 历史为我们留下的记忆是很宝贵,也是一方净土,但我们不能因为固守一方净土而不去 大胆地展望未来。而如果只是坚持原有的思想就很难去跟随时代的潮流。不仅仅是一家葱油 饼店如此,一个国家乃至民族更是如此。 初心与创新并不冲突,要勇敢地迈向属于未来的路。 帮助了解乡土文化,农耕文化。 敢于求新求变。 内容单薄,难以长久。 这种直播,没有推广性。 建议: 丰富内容,不断创新,更上一层楼。 提升直播的文化内涵。 五、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②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天地》 ③“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④王凯、王悦兄弟俩是黑龙江兰西县农机局汽车队退休职工。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母 亲的夙愿,从 2007 年至 2010 年,兄弟俩自制板车为“房车”,取名“感恩号”,载着八旬 母亲畅游中国。三人风餐露宿,磨破 37 双鞋,徒步 30 多个省(区、市),跨越 1000 多个城 市,517 天走过 3.7 万里路程,完成了母亲畅游中华的感恩之旅。——凤凰网 ⑤一位创业者接受北京卫视的邀请,去参加一场类似电视路演的活动。临行前,他收到父亲 的病危通知书,因担心路演临场发挥不好,他向父亲和护工交代:“万一发生什么事千万不 要打电话来跟我说。”当晚,他的父亲去世。——“寻找中国创客”公众号 阅读上面几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其中两到三则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 理引用或进行分析,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 孝敬父母 昨日晚饭时分,姐姐带着小侄女小侄子来到我家。小侄女说让我帮她写一篇作文,题目 是《孝敬父母》。我起初讪笑着说:“不好吧,你们老师布置的作业,自己来完成比较好。” 可是拗不过她的请求,为了照顾她,我只好惶恐着说:好,好吧。 我拿出纸来,思考了一会儿。于是写出了下面的文章。有的人,穷尽一生,庸庸碌碌, 工作的时候常常只顾着自己的事业,却不知父母之爱远比金银来得珍贵。有的人早开心窍, 慧根初具,知道这世上除了父母之爱是永恒的,其他都是过眼烟云,浮生幻象。可这个看似 简单的道理,愚顽不懂事的人,怕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明白了。值得肯定的是,若要 参透这一道理,必须有极高的智慧和悟性。佛典上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父母之爱 如同一杯净水,有的人能喝出甘甜的味道,有的人却只是浅尝辄止,根本体会不出什么来。 我们知道,母亲经过分娩的痛苦才使我们得以生在世间。我们如同一株小树苗,被慢慢 的呵护,慢慢的培育,慢慢的关爱。父母为我们拔去周围的荆棘,放在阳光充盈的地方,不 容许我们受到一点点的伤害。照料我们,使我们远离危险。孩童的时光,温和的阳光洒在院 子里,树上的鸟儿也在老槐树上上蹿下跳。我们是否在母亲的怀中,半酣着晒太阳,听她讲 过去的有趣的故事?那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曾经是家中宝贵的物品,载着母亲的梦,叮叮的 铃声,同学们三五成群,在乡间的路上,欢快的谈论着各自的理想,度过他们青涩的少年时 光。当母亲和父亲相遇,当父亲捋了捋母亲前额的头发,温和的笑,满眼都是璀璨的星光。 当我们知道他们有这么美好的过去。我们也都感动。他们也有幼稚懵懂的童年,也有活力青 春的壮年。在未知的将来,也会有垂垂老矣的时候。 而我们就要担当起我们的责任。年龄在成长,责任也在成长。 当我们的父母激动于于我们的每一个成绩,当他们把巧克力糖放入我们的嘴中,以示嘉 奖时,我们无疑也醉心在父母的关心中。当处理人生的问题时,他们告诫我们,提点我们。 谨慎,自由。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当母亲为了做一道你喜欢的菜肴,琢磨半天,到处求教和 打听。当她从呛人鼻息的厨房中端着菜出来时,你也许很高兴。可是你没有注意她已不像年 轻时,皱纹深刻在她的眼角,她的眼睛已浑浊,她也许没有城里妈妈一样有着宽裕的生活, 没有耀眼的珠宝,没有华贵的衣裳。生活如同千斤砖石压抑在心头,可是她还是任劳任怨地 操持着这个家。难道我们还能不屑一顾,熟视无睹?我们应该行动了,孝心无价。因为人是 很容易衰老的,也是很容易慢慢记性不灵,行为迟缓,需要照顾的。理所当然的,我们这颗 树苗长大了,也要懂得为父母这颗渐渐老去的树遮风挡雨。风霜的欺压,夏雷与冬雪,这棵 老树,有了我们的保护与照顾,有了我们的回报和感恩。应该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快乐。要 懂得,我们的生命由父母中来,自然也要守护他们的生命。 ②⑤谈如何理性孝顺父母。孝顺父母在于平时长久的侍奉和陪伴,而不在临终那一刻,他日, 他若事业有成,则是对亡父最大的告慰。 六、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 外。 “碰撞”,大大小小,时刻发生,惟其如此,这个世界才能够精彩;当然,它有时也令 人感到痛苦…… 【答案】 碰撞后的成长 我们在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碰撞,有时是与他人的,有时是与整个环境的,(虽未必会 大带来痛),但碰撞之后带来的自信,或许才会被称作坚强;碰撞 之后带来的蜕变,才能被 称得上成长。 人是一种坚韧的生物,这在碰撞中显现,大多数时候,碰撞来自于自身与外界的不同, 而对这份不同的坚持,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摩擦碰撞。曾经在佛道盛行之时,坚持儒道韩愈; 在革命当道的法国,雨果勇敢地提出革命也是种破坏的雨果,我们无法一言而蔽之是这些 “刺头儿”还是主流为正确。世人会因他们的碰撞而反复思考起这些事件的本质。而如韩昌 黎、雨果这些在碰撞中坚持的人,他们的观念在碰撞中越发坚韧,越发明确。 所谓的多样性,所谓的客观,大概就是来源于对多方不同观念的思索和坚守。那些坚守 者,耐住了寂寞,耐住了不被他人理解的痛楚,将自己这份独特的色彩添在了世界这幅巨作 上。 而令人惊叹的则是在蜕变中的成长,这不仅是坚守,还是改变,融合的过程。有的时候, 碰撞会将双方“击碎”,接着逐渐形成新的样子,这大概也是文明进步必须经历的一种痛苦 的裂变重组,物理界争论数百年的波动说和粒子说困扰了无数科学家,智慧绝伦如爱因斯坦 也因坚持波动说而头痛许多年。然而最终波粒二象性的结论一出,震惊了双方。他们之前的 坚守自己的观点难道无用吗?不,是在碰撞中,双方都指出了对方的不合理,由此彻底“击 碎”了双方的理论,为两者的融合创造条件。 这大概也是一种“真理越辩越明”,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无论之前是怎样坚守,人总 有一种成长性,能不断地推翻过去的自己,重塑改造新的自我,这是碰撞带来的蜕变和反思。 然而,这里的“碰撞”是一种深层次的,对本质的拷问,而并非只要有冲突就会带来成 长,许多人在网上肆意提出只基于自己的狭隘观点,却从来不去思考其他人的意见,这里只 有“喷子”式的快感,而没有碰撞中的痛楚,反思。这只是一种故步自封,谈不上碰撞,因 为无论怎样的碰撞都来源于自我的探索思考。 碰撞的痛楚消散后,总会带给人前进的力量,走向那个崭新的自己;无数碰撞中,推动 着这个世界永不停止的变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