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1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陕西省安康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训练试题(解析版)
安康中学2020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训练 文综模拟试题历史部分 1.考古资料发现,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 这种现象说明 A. 诸侯与周王政治地位趋向平等 B. 周王赏赐青铜器物以笼络诸候 C. 中央集权推动器物标准化生产 D. 中原文化凝聚力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D 【解析】 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说明分封制把中原文化广泛传播开来,中原文化凝聚力得到显著增强和提高,故选D项;“诸侯与周王政治地位趋向平等”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周王把青铜器物赏赐给诸候,排除B项;当时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 2.以下为秦汉时期某地包括犁铧、锸、钁、铲、锄等部分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图,该图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 A. 官营冶铁业已非常发达 B. 铁制农具得到全面推广 C. 农业生产重视精耕细作 D. 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答案】C 【解析】 根据图表信息,秦汉铁制农具种类丰富,说明了耕作的繁复与精细,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选C项;题干和表格都没有涉及官营手工冶铁业,并且根据铁制农具数量也无法得知其发达程度,排除A项;图片展现的是秦汉时期某地铁制农具数量与种类,不能说明铁器已得到全面推广,排除B项;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 3.元末明初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贵由赤》记载:“贵由赤者,快行是也,每岁一试之,名日‘放足’,以脚力便捷者膺赏……在大都,则自河西务起程;若上都,则自泥河儿起程。越三时,走一百八十里,直抵御前,俯伏呼万岁。先至者赐银饼,余者赐段匹有差。”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是发生在元朝行省范围内的体育盛举 B. 是朝廷组织彰显民族习俗的体育运动 C. 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国际马拉松比赛 D. 是文学作品的夸张描述没有史料价值 【答案】B 【解析】 材料反映的“贵由赤”在蒙古语中是赛跑的意思,这一活动由政府组织,每年一次,在大都或上都举行,对优胜者给予不同奖励,具有鲜明的蒙古民族文化特征,故选B项;大都或上都在元朝归中书省管辖而非由行省管辖,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比赛的国际性质或东西方文明交流内容,排除C项;文学作品也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 4.有学者指出“明代许多皇帝多年不理朝政,不亲大臣,但政局从混乱中几次重新秩序化,都是因为有内阁大臣的调理之功。如果内阁……缺乏担当的勇气,那很难设想明朝会绵祚270余年”。这反映了明代 A.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必然导致弊端 B. 君臣关系紧张导致中枢机构变更 C. 内阁中央行政机构职能逐渐明确 D. 中枢机构的政治设计有其合理性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明代虽然有多位皇帝多年不上朝,但是政治秩序仍然相对稳定,而内阁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内阁制度对于维护政治稳定有其合理性,故选D项;题干是说明明代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并非强调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弊端,排除A项;题干没有反映君臣关系紧张的信息,排除B项;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法定的行政机构,排除C项。 5.1861年,咸丰帝接受恭亲王奕忻等人的建议,正式成立总理衙门,主管对外交涉、通商、关税、制造枪炮军火等全部洋务事宜。1901 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这一变化 A. 推动了洋务运动开展 B. 延缓了半殖民地化进程 C. 顺应了世界发展潮流 D. 有效维护了国家的权益 【答案】C 【解析】 1901 年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位居六部之首,顺应了当时中外关系发展的需要,推动了中国外交体制的近代化,故选C项;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排除A项;外务部的设立体现了外交的近代化,不能延缓半殖民地化进程,排除B项;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维护国家权益的保障,清政府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不能起到“维护了国家的权益”的效果,排除D项。 6.《万国公报》编辑范玮曾言:“至每月发行之《万国公报》,尤明目张胆讲平等,说自由,推美国之民主主义与立宪政体,而叹息痛恨于满洲朝廷之不进步。后来种族思想勃发而不可遏,中华民国成立于一举之间,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据此可知 A. 舆论宣传促进戊戌变法运动 B. 《万国公报》是近代报刊的先驱 C. 清政府注重舆论构建与引导 D. 公共传媒具有启迪民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根据“则广学会之书报与之有劳也”可得出材料强调《万国公报》等报纸传媒有启迪民智的作用,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戊戌变法运动,排除A项;“先驱”表述不正确,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是清政府的行为,排除C项。 7.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成立,以搜集、编译马克思主义文献著作和分组研究专题理论为主要活动内容,并关注国内大事,发展工人入会,指导和推动工人群众开展斗争。这说明该研究会 A. 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 B. 注重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 C. 最先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 D. 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搜集、编译马克思文献并关注国内大事,指导和推动工人群众开始斗争,反映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把理论与工人运动的革命实践相结合,故选B项;中国最早成立的共产主义小组在上海,排除A项;最早向国人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是李大钊,他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文章,最早在中国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排除C项;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是在国共对峙时期,排除D项。 8. 邓小平说:“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为它对着台湾;开放海南、汕头,因为它们对着东南亚;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由此可知,浦东的开发与开放 A. 是中国经济开放区发展的结果 B. 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标志 C. 更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 D. 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开放浦东是为了将长江沿岸城市推向全世界,有利于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以浦东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的开放是中国经济开放区发展的表现,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浦东的开放对外向型经济的促进作用,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故D项错误。 9.古代雅典公民很少直接经商,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同时法律禁止个人过多兼并土地。这一现象 A. 阻碍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加剧阶级矛盾导致城邦混乱 C. 利于解决平民债务负担 D. 强化了公民对城邦的认同感 【答案】D 【解析】 “农业被视为最体面的职业,只有公民才能购买本邦土地”一方面是提高公民地位,另一方面主要是增强公民对于城邦土地认同感,故D正确;经商少不能说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故A错误;材料是增强城邦集体意识,故B错误;材料不涉及平民债务信息,故C错误。 10.1864年,英国决定以优惠的利率贷款给地方政府,用以建造公共设施。曼彻斯特利用这一机遇,于1868年贷款购地建成了亚历山大公园及阿德威克绿地公园。在伯明翰,市议会也从私人地产主手中购置土地,建成卡霍普公园、阿斯顿公园以及阿德利公园。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逆城市化潮流影响凸显 B. 国家实行干预经济政策 C. 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发展 D.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滞后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可知,随着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英国通过政府出资的方式不断优化城市结构,故选C项;材料强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非逆城市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自由主义思潮兴起,排除D项。 11.以下是对苏(俄)联某项经济政策实施目的的描述:“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_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该项经济政策 A. 通过实行余粮收集制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B. 实行粮食税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 实行义务交售制掠夺集体农庄农产品 D. 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经济资源……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可知,该项经济政策为新经济政策,它实行粮食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B;A项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项为斯大林体制下的农业政策,它们都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是没有办法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故两项都排除;D项为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但它并没有改变集体农庄的这种经营方式,因此农民也并不能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排除。 12.观察漫面——“全球化”,Karikater von Luis Murschetz,1998,作者想要表达的合理主题是 A. 两极格局彻成崩溃 B. 美国求单极性界 C. 狄隘民族主义泛面 D. 全球化趋势的困路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极格局彻底崩溃是在1991年,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信息,故错误;漫画题目是全球化,不是世界格局,更不是民族主义,故BC项错误;漫画反映出地球被蛇吞掉,这意味着全球化趋势的困惑,故D项是漫画的主题。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点睛:漫画都有强烈的寓意,该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除了关注漫画本身外,还要高度注意图中或图外的文字信息。本题漫画本身信息是“蛇吞了地球”,文字信息是“全球化”,因此该漫画的主题应该是全球化进程出现困惑。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大小灾疫不断,“疫者连村或尽” 。朝廷规定“灾伤去处,有司不奏、极刑不饶”。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命户部遣人抚视”。根据灾情多综合运用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粮等方式赈济。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皇帝发内帑银,以及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国家设惠民药局“以救荒疫”,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勤扫秽物。出于对瘟疫的恐惧,官民常会以祈神、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但靠人口优势支持的传统农业恢复非常艰难,大量官员死亡或避灾使得政府不能正常运转,救济难于保证。 ——摘编自陈旭《明代瘟疫与明代社会》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9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当时,威胁着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是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各种地方病。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1965 年毛泽东作出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卫生工作的重点开始转向农村。 ——摘编自傅虹桥《新中国的卫生政策变迁与国民健康改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朝救灾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所具有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结合以上古今防疫抗疫斗争的史实,总结从中得出的重要启示。 . 【答案】(1)国家重视防灾救灾;有相应的救灾体制;有综合性的救灾手段;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管理配套;官方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抗灾救时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属传统的救灾措施,因其零散性、偶然性而实效有限。 (2)多样性:专科防治;妇幼保健;卫生防疫;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层次性: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成因:疆域辽阔,地方病众多,死亡率较高:建国前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落后: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出现的城乡差别;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联经验的借鉴。 (3)启示:重视保障民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与组织作用;依靠科学知识防治;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增强公共卫生意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明代大小灾疫不断,‘疫者连村或尽’。朝廷规定‘灾伤去处,有司不奏、极刑不饶’。”可知国家重视防灾救灾;根据材料一“大疫期间免除灾区官员朝觐考察,并‘命户部遣人抚视’。根据“灾情多综合运用施粥、煮药、助葬、发放钱粮等方式赈济。资金除地方起运的赋税可存留外,还可启用救灾仓储资金,皇帝发内帑银,以及鼓励民间富户出粮、出资等。”可知有相应的救灾体制;有综合性的救灾手段;根据材料“国家设惠民药局‘以救荒疫’,一些济世救时的医生也施医送药,并建议百姓‘静坐简出’、勤扫秽物。”可知有一定的医疗卫生管理配套;官方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根据材料一“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动带来田地抛荒,官府疫后多查断荒田,招集流民,给以牛具和种子,督劝耕垦,并免除赋税积欠。”可知抗灾救时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出于对瘟疫的恐惧,官民常会以祈神、驱鬼和祭祀等方法来祈求平安”可知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属传统的救灾措施,因其零散性、偶然性而实效有限。 (2)多样性:根据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仅有9个妇幼保健院和11个专科防治所”可知专科防治;妇幼保健;根据材料“为了加强对公共卫生事业的领导,1949年11月在卫生部内设立了专管卫生防疫的公共卫生局,统一负责全国的卫生防疫工作。”可知实行卫生防疫;根据材料“面对资本稀缺、人才匮乏的约束条件,新中国非常注重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提出了‘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可知卫生政策和卫生体制的本土化创新。层次性:根据材料“1951 年向苏联学习建立了城市职工医疗保障体系,此后,覆盖人群与享受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在城市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爱国卫生运动有序开展的背景下,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问题。”可知先推动城市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后进行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探索。成因:根据材料可以从疆域辽阔,地方病众多,死亡率较高;建国前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的落后;工业化中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出现的城乡差别;政府的高度重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苏联经验的借鉴分析其成因。 (3)根据所学可以从重视保障民众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充分发挥政府的领导与组织作用;依靠科学知识防治;建立公共卫生系统;增强公共卫生意识方面分析启示。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世界历史的认识,请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同、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仅供评分参考,其它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示例一: 见解:横向发展体现人类由孤立封闭向全球化发展的过程。 说明: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通,欧亚大陆实现了局部联系。1500 年左右,新航路开辟与地理大发现,世界孤立发展状态被打破,各地开始联结成为一个整体。西欧殖民扩张中,1763年英国确立日不落帝国,1840年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00年列强瓜分全球,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二战后从关贸总协定到WTO的建立,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 结论:横向发展打破了世界的孤立封闭,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示例二: 见解:在横向发展过程中增补“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说明: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问题,如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南北经济差距拉大,天下不太平,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更加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结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利于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解析】 根据“丝绸之路”“地理大发现”“日不落帝国”“世界工厂”“殖民体系建立”“关贸总协定”“WTO”等信息,可提出见解:横向发展体现人类由孤立封闭向全球化发展的过程。说明:结合所学史实,可从丝绸之路的开通使欧亚大陆实现了局部联系;新航路开辟使世界由孤立状态开始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900世界被瓜分完毕,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建立起来;二战后关贸总协定到WTO的建立使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等分析说明。最后总结说明:横向发展打破了世界的孤立状态,体现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 请考生在第三道历史题中任选-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材料 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教育改革中,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王安石为“一道德”,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在科举改革方面,王安石为改变当时士人“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现状,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变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北宋王安石教育改革的积极作用。 【答案】(1) 背景: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变法缺乏干练之才;传统科举教育的弊端。特点:严格太学管理,鼓励太学生积极上进;重新注释儒家经典,统一变法思想;改试经义和策论,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2)作用: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争取儒家学说解读权, 变革提供理论依据;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可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进行分析,从北宋中期的统治危机,变法缺乏干练之才,传统科举教育的弊端等方面分析回答。特点:根据材料“王安石在太学实行‘三合法’,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严格太学管理,鼓励太学生积极上进;根据材料“颁行《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的统一教材,此书由王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可知重新注释儒家经典,统一变法思想;根据材料“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规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可知改试经义和策论,注重知识的实用性。 (2)根据材料“规定初入学的为外舍生,不限名额;外舍生经过考试升为内舍生,名额200人;内舍生经过考试升为上舍生,名额100人。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有利于培养和选拔人才;根据材料“安石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故名《三经新义》。”可知争取儒家学说解读权,为变革提供理论依据;根据材料“定应试举人不再考诗赋、贴经、墨义,而考经义和策论,经义则以《三经新义》作为考试标准。”可知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59年5月,古巴国内推行了《土地改革法》,废除庄园制,禁止外国人控制土地,并把土地分给农民。8月,美国宣布减少古巴食糖对美出口份额。此时恰逢古巴食糖丰收,大量食糖无法出口,导致糖价大跌,古巴经济损失惨重。美古关系日趋紧张。就在此时,苏联适时出现。1960年,苏联宣布将大量采购古巴食糖,同时以低于美国三分之一的价格,为古巴提供各类石油制品。此后,古巴与苏联越走越近,美国则忧心忡忡,筹划推翻卡斯特罗。当年洛佩斯带领雇佣兵三次远征古巴的历史,给美国提供了历史经验。 1961年的年初,肯尼迪当选美国总统。在交接工作时,艾森豪威尔建议他要加紧训练反卡斯特罗的秘密部队。肯尼迪走马上任之后,急火火地想将苏联的气焰打击下去,对在古巴展开秘密军事行动也充满了兴趣。3月15日,中情局再次提交了对古巴的行动计划,并选择猪湾作为登陆地。经过再三商酌,4月14日 ,肯尼迪批准了行动计划。猪湾事件的最大影响,是使古巴彻底与美国决裂,形成了此后几十年对峙的局面。猪湾事件之后,美国对古巴政策目标,仍是将卡斯特罗驱除,但手段从军事行动变为禁运、孤立和限制来往。苏联则向古巴提供了大量军事、经济援助,两国关系日益密切,之后苏联在古巴建设导弹基地,更引发了新的危机。 ——摘编自袁灿兴《从洛佩斯到猪湾事件——美国对古巴政策的演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猪湾战争爆发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猪湾事件的影响。 【答案】(1)美国控制美洲的政治传统;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局势加剧;古巴推行《土地改革法》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的经济制裁政策的失败;苏联对古巴的援助,引发美国担忧;肯尼迪的个人主张和兴趣。 (2)推动美国对古巴外交政策的转变;苏联和古巴外交关系日益密切;推动了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美苏矛盾进一步激化,国际局势日趋紧张;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警惕性加强。 【解析】 (1)根据材料“推行了《土地改革法》……禁止外国人控制土地”得出古巴推行《土地改革法》损害了美国的利益;根据材料“ 美古关系日趋紧张。就在此时,苏联适时出现……苏联宣布将大量采购古巴食糖”得出当时牌两极格局下美苏对峙局势加剧且美国的经济制裁政策失败,苏联对古巴的援助,引发美国担忧;根据材料“ 洛佩斯带领雇佣兵三次远征古巴的历史,给美国提供了历史经验”得出美国控制美洲的政治传统;根据材料“ 肯尼迪走马上任之后……对在古巴展开秘密军事行动也充满了兴趣”得出肯尼迪的个人主张和兴趣推动战争爆发。 (2)根据材料“古巴彻底与美国决裂,形成了此后几十年对峙的局面……苏联则向古巴提供了大量军事……日益密切……更引发了新的危机”从美古关系变化、苏古关系变化、美苏矛盾激化、推动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及增加拉美国家对美国的警惕性进行阐述。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84年4月,清廷急授以刘铭传巡抚督督办台湾军务赴台抗法。刘铭传领导的10个月抗法保台战斗,取得最后胜制。 1885年10月,台湾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他任巡抚后特别注意开发台湾资源,进行经济建设。修筑公路、铁路,方便了陆上交通。设立“轮船招商局”,疏浚了安平等港,方便了海上交通;先后设立电报局、邮政局,方便台湾内部及其与大陆的联系。 为了开发台湾资源,他设立煤务局,整顿基隆旧矿,投银40万两,购买新式机器开采,并拟筹资另开新的矿井;在苗栗、后垅等地发现石油后,马上设立煤电局进行开采。蔗糖和茶叶是台湾大宗出口商品,过去一向为英商垄断,刘铭传积极组织本国商社与之对抗,夺取中国应有的商贸权利。 1890年10月,刘铭传草签协议,将基隆煤矿交中国商人承办,议定“由商经营、官不过问”。此举受到清廷处分后称病辞职,于1891年5月。返回安徽肥西故乡。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日本。刘铭传悲愤至极,身心交病,卧床不起,于1896年1月12日病逝 ——据《台湾巡抚刘铭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主要措施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刘铭传身上折射出近代先进中国人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案】(1)措施:改善台湾水陆交通;发展电报邮政事业;开发台湾矿产资源;组织台湾商人保护商贸权利;兴办民间工矿业。意义:加快了台湾当地的经济发展;保护了台湾商贸权利;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维护了国家统一。 (2)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独立精神;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进步意识;奋发有为的改革进取意识;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解析】 【分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刘铭传开发建设台湾的主要措施按照材料分层次概括即可,例如,开发台湾资源,进行经济建设、设立电报局、邮政局等均是可以作为答案的。意义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一是对台湾的意义,例如,加快了台湾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台湾的近代化等,二是要突出对国家的意义。 (2)可贵品质主要包括台湾割让日本时刘铭传悲愤至及的爱国精神、抗法保台体现的捍卫国家主权的民族独立精神、设立电报局、邮政局体现的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进步意识等,从具体的史实中去逐条提炼刘铭传身上所折射出的可贵品质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