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9周)每周一测(含解析)

每周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义是指整 个社会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 人,人将相食”的境况。文中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事清的愤懑。他最后感叹 说:“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 贱与有责焉耳矣。” 1915 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 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 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 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做了创造性的发挥。不同于顾炎武,他所讲的“天下”实 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 人士;“有责”是指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 政等。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 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 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首先是天下情怀。孟子认为任 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 治。其次是民本思想。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 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再次是主人意识。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 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最 后是以正心为本。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 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以史为鉴,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 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 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 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 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 衰;“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 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 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 是“世界公民”。马克思曾以“世界公民”自称,他将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同对人类命运的 关切紧紧联系在一起。 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知行合一。如果每一个人都自 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长治久安,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 (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谈书法 朱良志 卫恒《四体书势》中的“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 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这里重在强调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地 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 笔下干裂秋风,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迟与速、 燥与润、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 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 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 种特殊的场合中的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 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不是 把握形式上的节奏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 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 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著名音乐学家汉斯利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 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 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 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 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 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书法虽然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 艺术”,但绝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 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 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 价值。若没有黄庭坚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 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书法当观“韵”,“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而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 先”“书在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有删改) 请简要分析第二段的论述层次。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于“和同开珎”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铸造的数量须达到一定规模,交易中才有条件实现物畅其流。因 此与西方的币值较高的银币相比,东方的铜钱仍具有自己的优势。而毗邻中亚的新疆地区, 受到东西两方面的影响,曾出现过带有两大货币文化特点的产物。比如于阗的“汉佉二体 钱”,圆形,无孔,钱面为汉字“六铢钱”,当中为其族徽;钱幕用佉卢文标出王名,当中 为驼纹。它虽然是铜钱,但钱文却是用钢模打压而成,并不是铸出的。再晚些,魏晋时的龟 兹地区铸造的带方孔的“汉龟二体钱”,则接近中原货币。唐朝时,河曲六胡州之安国部所 铸的钱,正面与唐朝的“开元通宝”无殊,只在钱幕标出族徽,这表明来华的九姓胡人不仅 奉唐之正朔,且亦铸造和使用开元钱。 海东的情况又不相同,由于其与西方距离遥远,所受到的主要是中国的影响。比如日本, 这里原来不产铜,元明天皇时在本土发现铜矿,于是称其铜为“和铜”(日本铜),年号也随 之改为“和铜”(708—715 年)。有了铜,日本开始铸钱,其方孔钱的钱面上铸出“和同开 珎”四字。“和同”即“和铜”。吐鲁番所出土的一个寺庙的交纳账中记有“同钱”,那里 的“同”也是“铜”字的简写,可与“和同”相参证。这种钱无论形制、尺寸还是钱文,均 模仿唐朝的“开元通宝”,特别是那个“开”字,更完全照搬开元钱上的特殊写法。“和同 开珎”四字的书体颇美观,不过由于其中的“同”是个简化字,所以开元钱上原来用的 “寳”字被简化成“珎”,只留下此字当中的一部分。这或许是出于使钱文两侧笔画匀称的 考虑。1970 年在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出土的文物中,五枚“和同开珎”钱曾引起注意。《文 物》月刊于 1972 年发表的发掘简报将钱文释为“和同开珍”。因为在章草中“珍”字可以 这样写,故释文不是没有依据。然而比照钱币史,此说却是讲不通的。 试看从八世纪到十世纪,日本铸造的“皇朝十二钱”,钱文无一例外地都叫某某“宝”, 如“万年通宝”“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乾元大宝”等。十世纪以后日本 长期不铸钱,习用宋钱。直到相当于我国明代末叶时才又铸造“宽永通宝”,仍称之为 “宝”。因此没有理由认为八世纪时会出现一种名“珍”的钱。 日本古钱皆以“宝”字为称,其实这也是从唐代钱文之“通宝”“重宝”“元宝”“泉 宝”等名目中学来的,而唐钱并没有称“珍”的。不仅如此,由于唐钱中“开元通宝”行世 最久,影响最大,所以开元钱被尊奉为当时东亚的标准货币。它在日本曾被简称为“开钱”, “开宝”也是如此。也就是说,“开元通宝”尤其是简化了的“开宝”的叫法,已成为标准 货币的通称。日本“皇朝十二钱”中不是还有一种“神功开宝”吗?其上之“寳”字未曾简 化,清清楚楚,无可置疑。它与“和同开珎”一样,都叫“开宝”。也就是说,它们均被视 为在其所标出的年代中铸造的“开钱”。可见日本当时对唐文化的倾慕几乎达到亦步亦趋的 程度。在日本钱问世之初,面前的样板只有一种,那就是唐钱。所以从形制到名号,只有唯 唐钱是瞻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相对于西方的银币,东方的铜钱因为在铸造的数量上曾达到一定的规模,因此在交易中较容 易实现物畅其流。 B.从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时代的钱币来看,许多钱币不论其铸造手段如何,或多或少地要受 周围文化的影响。 C.日本古钱币中,无论是“皇朝十二钱”中的“宝”字,还是后来铸造的“宽永通宝”中 的“宝”字,都为简化字。 D.从钱币的铸造历史来看,日本当时对唐文化非常仰慕,唐朝文化也对当时的日本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6 年 11 月,浙江乌镇如约迎来了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江南水乡的千年古镇,成 为全世界读懂中国网络强国梦的重要窗口。开幕式精彩而意义重大,明确勾勒了中国网络空 间国际战略的轮廓:以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为基础,推进建设网络空间治理新秩序的 全面实践,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推动网络空间实现平等尊重、 创新发展、开放共享、安全有序的目标。 三届乌镇峰会的背后,是蓄势待发的中国网络强国梦:2014 年第一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在乌镇搭起了中国的主场,融合古镇风情与信息时代气息的乌镇,预示着中国必然在推进网 络强国建设的事业中走出独具特色的道路;2015 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系统描绘了中国 视野中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蓝图,尊重网络空间主权平等原则基础上的“四项原则”“五点 主张”,预示着中国设立了一个体现新型大国战略雄心的宏伟目标;2016 年第三届世界互 联网大会,一如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将实质性地启动“乌镇进程”,意味着在建设网络 强国的新长征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从全球网络空间的发展历程来看,2016 年标志着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传统意义上单一 或者少数优势行为体独占话语权的模式成为过去,政府、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共同参与 并制定治理新秩序的多方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现实。 这便是变革,注定到来的变革。身处这种变革的年代,身处这样的大时代,一如英国作 家狄更斯笔下的《双城记》,如果用于适应、面对和迎接变革,这将是最好的时代;如果相 反,答案也将是显而易见的。互联网的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要想发展好、治理好互联 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在互联网领域,创新驱动、造福人类是全世界共同的愿望。中国做过大量的探索,刚过 去的“双十一”一天的成交额让世界惊叹,而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打造农村电商等,可以 为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的借鉴。2016 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已经从一个单一主题 的大会,变身成为全方位展示如何迎接变革的平台,演绎的是多姿多彩的全球网络空间治理 生态。2016 年乌镇峰会将让历史的车轮在千年古镇悄然转动,世界也将因此读懂中国的网 络强国梦。 (选自《钱江晚报》,有删改) 从内容出发,最适合做选文标题的一项是( ) A.2016 年进入互联网的一个全新阶段 B.从乌镇读懂中国的网络强国梦 C.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 D.说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 1.首先,顾炎武和梁启超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内涵进行阐述。其次,交代“天下 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最后,点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当今世界的现实 意义。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作答本题,要通读全文, 归纳每段的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文章第一段讲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二、三段是梁启超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 观念的创造性发挥。第四段介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最后两段从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在当今的含意和价值两方面阐释了其在当今世界的现实意 义。考生据此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作答即可。 2.首先,提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不能只从表象和形式入手的观点;其次,分析原因,指出书法 是一种生命的反应,艺术家应有良好的内在;最后,指出书法中的对立统一问题是人的内在 情性和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3.C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皇朝十二钱”钱文中的 “宝”字并不都为简化字,如“神功开宝”中的就是繁体字。 4.B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能力。阅读可知,文章以 2016 年第三届世 界互联网大会为切入点,讲三届乌镇峰会背后中国的网络强国梦,因此,标题中应该有 “乌镇”“网络强国梦”等关键词,故 B 项最适合做选文标题。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