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小升初阅读:分析标题的作用(解析版)部编版
第七讲 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从交代内容、吸引读者兴趣、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从交代内容、吸引读者兴趣、是文章的线索、点明主旨等方面分析标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 问答教学法 范例演示法 练习教学法 【教具准备】 教学PPT 【课时安排】 2小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交流 与学生交流讨论最新时事热点,帮助学生积累素材。(教师根据当时的最新时事热点,自行准备) 二、题型讲解 1.复习导入 【问】上一讲,我们学习了评析环境描写作用的技巧。下面,请同学们回答如下两个问题: (1)说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简述评析环境描写作用的答题步骤 【练】学生回答: 略 【过渡】今天,我们专题学习分析标题作用的技巧。 【问】分析标题作用有哪些常见的题目类型?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 【收】常见的题目类型有: (1)分析标题的作用。 (2)文章的标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3)本文为什么以“××”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结合全文,说说以“××”为题的妙处。 (5)本文标题“××”不可以改为“××”,请简述理由。 (6)这篇文章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一个是“××”,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 2.公式解说 如何分析标题作用?有什么样的答题公式? (1)真题展示一 请看下面的阅读题。 炸 豆 阿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 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标题是文章的名称,也是文章的眼睛或门面。对于标题的考查有两种考查方式:一种是考查对标题的理解,一种是考查标题的作用。而对于标题的理解,应归于理解类试题,前面已经学了,这里不再赘述。本讲只学习对标题作用的分析技巧。 要分析标题的作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熟悉标题的作用,二是要理解标题的含义,三是要清楚文章的内容,即根据标题的意义和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熟练地运用答题公式,掌握答题技巧。 【问】大家讨论一下,标题有哪些作用? 【练】学生回答: 【评】师生互评后小结: 可以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 可以吸引读者兴趣; 可以是文章的线索; 还可以点明主旨,更好地表现主题。 这几个公式或作用一般情况下是兼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标题都涵盖了所有的作用。如果只具有部分作用,则根据具体作用作答,还可以根据试题的分数来挑选答题点。 如果我们能够将这些术语记下来就可以轻松答题了。要想判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样要透彻理解文章的内容,没有这个前提根本不能答题。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文章内容准确判断该描写具有什么作用。 【问】那么,我们怎样根据标题的作用来构建公式去答题呢? 【练】学生回答: 【评】师生互评后小结: 公式一: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 有的题目直接点出了要写的对象、事物、景物,有的交代了与文章情节有关的人或事,有的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揭示了文章内容的范围或事情发生的处所等。这一公式是指文章的题目具有交代文章内容、点出写作对象的作用,与理解题目的含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在回答作用时,有两种答题形式:一是只答作用:如“点出写作对象”,二是在答作用后补充具体内容,如“点出写作对象××”。如果标题运用了比喻、双关、象征等手法,就具有显性意义和隐形意义,这种情况下,一定要答出这两种意义才可能不失分。 公式二:吸引读者兴趣 一个漂亮的作文题,大多很有特点,总会吸引我们的目光,引起我们的阅读兴趣。有的题目直接布下疑团设置悬念,有的题目干脆提出问题,有的题目本身就展示了矛盾,怎能不激起人们揭开谜底的欲望?另外,简捷醒目富有文采的题目都能快速攫住读者的目光,能给人一种良好的“第一印象”,如巧用修辞、化用古诗文、有乡土气息、引用经典素材、揭示哲理等。 公式三:是文章的线索 “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线索”就像一条“链条”,把与之相关的有内在联系的材料组织在一起,尽管题材多种多样,作者构思奇巧不同,笔法千变万化,但以线串珠,形散神不散。如果一篇文章一直围绕标题的内容来展开,或者类似于“一线串珠”式的文章,那么这种情况下就应该起到了“线索”的作用。 公式四: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 (点明主旨)。文章的技巧,非常繁多而复杂;但不管这个技巧多么精巧,运用多么高超,请同学们注意:技巧一定是为文章的主旨服务的。因此,标题同样具有这个特征。“可以更好地表现主题”,之所以这样表述,是因为,标题如果让人眼前一亮,那么这个标题和普通的标题相比,一定会起到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提醒一下: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在画线处答出文章真正表达的主题,以求答题的完整性。 【问】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析试题: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引】依据作用(公式)依次进行分析。 【练】学生回答: “炸豆”不仅是与文章情节有关的“物”,更重要的是连贯文章始终的线索。 【问】以“炸豆”为标题能点明主题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表面看不能点明主题,但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他们这种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的长大;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他们拾黄豆时这种临危不惧的品格也体现了二人的长大;拾黄豆时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这种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样表明她们长大。可以说,文中的“炸豆”是小姐妹成长的象征。因此,题目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问】标题能吸引读者兴趣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看到题目,我们自然会想:什么是炸豆?围绕炸豆发生了什么事情? 结合文章内容想:小姐妹为什么拾炸豆?拾炸豆时遇到了什么事情?他们是怎么做的? 通过这样分析,自然就会想到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下面,我们就根据刚才的分析,结合文章内容,用精练准确的语言把答案整理出来。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参考答案: ①“炸豆”不仅是与文章情节有关的“物”,更重要的是连贯文章始终的线索。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小姐妹在拾黄豆的举动中,可以看出她们孝敬长辈、临危不惧、生活经验丰富,体现了二人的长大。③看到题目,我们自然会想:什么是炸豆?围绕炸豆发生了什么事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真题展示二 请看下面的阅读题: 父亲的雨 谢宗玉 ①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 ②田是梯田,禾苗都是喝水长大的,但天雨常不遂人愿,所以在每一垅梯田的上坳总得有一口山塘。夏天热,禾苗需要同人一样拼命喝水,山塘没多一会儿就被喝得见了底,村人就有些慌了。好在天再糊涂,也不会让村人处在恐慌中太久。雨说来就来,一堆乱云一聚,几声炸雷一响,还不等村人都从田里地里跑回家,雨就下了。站在屋檐下,看雨中的庄稼欣欣向荣的样子,村人都一脸傻乐,乐得什么都忘记了。只有父亲还记得要往山塘补水,他是一个小小的村民组长。 ③父亲先也是站在屋檐下,傻头傻脑地看雨,突然就记起了什么的样子叫一声,哦,要去拦水,说罢提把锄头就冲进雨幕。等母亲转身从灶背屋寻来蓑衣斗笠时,他已经不见人影了。为这,父亲回来没少挨骂。 父亲并不在意,他湿淋淋地站在屋中央,垂着衣袖,笑着听母亲叨唠,仿佛挨骂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母亲一边念叨一边把准备好的热水提到灶背屋。父亲洗澡时,母亲又从衣柜里把干净的衣服找出来。 ④父亲年轻时很结实的,他什么也不怕,再大的风雨也敢往里钻。风雨越大,父亲就一副越快乐的样子。有时,父亲叫一声要去拦水,就被母亲眼明手快地拉住了。虽然戴上母亲寻来的斗笠,但一出门,风就将它刮跑了。父亲跟着风跑,终于跑在风前面将斗笠拾起来,然后一甩手,斗笠旋转着从大门口飘进屋来,雨水像珠子一样从笠沿四射开来,溅了我们一身。待我们弹落身上的水珠,再看父亲时,父亲又消失在雨中不见了。父亲在雨中的身影像个谜,一闪一闪的。 ⑤在瓢泼似的雨中,道道水流从山上落下来,父亲全把它们往山塘里赶。山塘像个气球,一下子就给吹胀了。我想,面对一下子就水灵丰活的山塘,父亲内心应该有一种满足。 ⑥但我仍怀疑父亲是为着好玩,他在雨中那副兴奋得不得了的样子同小孩儿没什么区别。但小孩儿不能玩雨,小孩儿只能在大雨初来时,在稀稀朗朗的雨颗中,嚎着叫着钻来钻去,迅速返回屋檐下。所以我竟有些羡慕父亲。 ⑦一年夏天,天旱了很久,大伙以为再没雨下了,就挖开山塘拼命往自己田里放水,父亲左劝右劝要节约,但没有人听他的。后来再下雨时,父亲硬撑了两个小时没出门,但终于没忍住又冲了出去。只有母亲看着心疼,念叨就更勤了。 ⑧母亲的念叨并非多余,如今年老的父亲一身病痛,不打半点折扣。母亲给父亲煎药时,还在不停地念叨,而父亲,也再不能笑吟吟地听她念叨了。他躺在床上,配合母亲的念叨,咝咝咝地从牙缝里抽着凉气,他疼呢。父亲正在为他年轻时所经历的风雨支付代价。只不过,父亲的心里未必后悔。 ●文章以“父亲的雨”为题有哪些作用?说说你的看法。 【问】你准备如何套用公式作答? 【练】学生回答: 依据公式的要求,依次思考答出。 【问】根据公式一,想想题目是否交代了文章内容? 【练】学生回答: 通观全文,标题能够表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因为文章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 【问】根据公式二,想想能不能吸引读者兴趣?为什么? 【练】学生回答 能够吸引读者兴趣。看到题目,首先我们会问:父亲还有雨?父亲与雨有什么关系?父亲与雨有什么故事? 【问】根据公式三,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 【练】学生回答 “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文章开头的“有一个人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那是我父亲”总领全文,后面就是在具体介绍父亲“总在来雨时走出家门”的事情。 【问】根据公式四,标题能表现主题点明主旨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本文是借助一个个雨中的场景,刻画出了父亲勤劳、朴实、憨厚,乐于助人,有集体责任感的形象。作者将雨荷父亲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雨中的父亲,坚定执着甚至像个孩子般的在雨中快乐地奔跑,雨来得越急,父亲心里的快乐就积攒得更多。这些都说明父亲对雨具有深厚的感情,形象地借雨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 无论任何技巧,归根到底是为主题和中心服务的;形式永远服从于内容。再精巧的文章标题都永远服务于文章的中心,因此,依据公式答出“点明主旨”等内容并不困难。 这里需要同学们注意的就是不要只答术语,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出父亲对雨的感情,以及表达作者借雨来赞美父亲的精神品质。 【问】下面,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答案完整地整理出来。 【练】学生答题: 参考答案: ①“雨”是文章线索,贯穿全文。或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兴趣(结构作用1分) ②表现文章主要内容(揭示主题),写的是关于父亲与雨的故事(内容作用1分) ③透露情感主旨,表达了父亲对雨的深厚感情,形象地借“雨”来表现父亲的精神品质。(情感主旨1分) 三.考点演练(教材提供了8道练习题,老师可根据时间取舍) (1)练习一 描花的日子 ①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②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③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③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⑤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⑥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⑦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⑧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⑨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⑩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 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⑪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⑫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分析本文标题的作用。 (4分) 【问】请依据标题的作用和公式的要求,依次作答。先看公式一,想想题目是否交代了文章内容? 【练】学生回答: 通读全文后,我们知道文章写的是一家人在一起描花的那种温馨的家庭生活,标题“描花的日子”很显然就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问】根据公式二,想想能不能吸引读者兴趣? 【练】学生回答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看到标题会想:谁在描花?怎样描花?描花有趣吗?…… 【问】根据公式三,标题是不是文章的线索? 【练】学生回答 我们知道文章写的是一家人在一起描花的生活,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描花前准备、母亲和祖母描花、父亲画草、“我”画猫、大家共同画梅花,文章是以“描花”为线索来行文的。 【问】根据公式四,标题能表现主题点明主旨吗? 【练】学生回答 【评】学生互评后小结: “描花”本身就是一种富有情趣的活动,“描花的人”自然是心灵手巧、有生活情趣的人,“描花的日子”当然就是极富生活情趣的日子,我们可以说标题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 【问】对照公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后,答案就出来了。下面,请大家根据题目的要求,把答案整理出来。 【练】学生答题: 参考答案: 标题是行文的线索;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暗示了一家人和谐、幸福的生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练习二 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 包利民 ①有一年冬天,我和表弟徒步去离村几十里外的荒野中抓兔子。在白茫茫的雪野中走了许久,也不见那一行令我们欣喜的印迹。中午的时候,起了暴风雪,漫天的狂风,无边的大雪,甸子上的积雪被风吹得像波涛一样滚动,我和表弟躲在树下,满心的恐慌。 ②过了近两个小时,风停了,雪也小了,我和表弟忙着往回赶。可走了好一会儿,发现周围仍是无边的雪原,雪虽然没有刚才下得大,可我们的足迹还是很快被湮灭。我们心里一惊,知道是迷了路。本来在冬天很少能在野外迷路,至少有来时的脚印能引领我们回家。可是现在,周围除了雪还是雪,没有路。那些站着的身影,是荒原上稀稀疏疏的树。 ③ 每走到一棵树下,表弟便爬上树去向远处张望,可是这么大的暴风雪过后,很难见到村庄的影子,仿佛大地上的印迹都被大雪所埋没。就这样一路走着,心里焦急万分,如果不能找到村庄,到天黑下来,等着我们的就是黑暗与寒冷,无疑是死路一条。我们一边走一边纳闷,平时没觉得甸子这么大,怎么周围的村庄一个都看不见呢?我们本想朝着一个方向走,可是满天风雪,根本无从辨别方向,只好凭着感觉朝某个方向不停地走。 ④当表弟再一次爬上一棵树时,他大声喊道:“哥,前边的雪地上有个黑点!”我们精神一振,奋力迈着疲惫的双腿向前方走去。有的地方雪极深,一脚踩下去能没掉整条腿,这让我们提心吊胆,怕掉进一些被雪填平的深坑里,这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速度。表弟一次次地上树,我们离着那个黑点也越来越近,这是我们唯一的希望了。 ⑤终于走到了那个黑点所处的位置,却原来是一口极深的水井。表弟失望至极,我心里忽然一动,说:“既然这里有井,附近一定有村子!”表弟闻言又来了精神,飞快地爬上一棵最高的树,观望良久,忽然大喊:“哥,我看见那边有一缕缕的烟,可能是个村子!”我们立刻向那边出发。当时已是傍晚,表弟看到的烟定是村庄的炊烟。又走了近一个小时,一个村子真的出现在视野里。天已擦黑,那一刻,我们都躺倒在雪地上,大口地喘着气,放下了心中的巨石。 ⑥到了那个村子,我们在老乡家休息了一会儿,便抄近路回到了家,才几里路的距离。想起来真是后怕,如果没有那眼水井,我们也许真的会把命丢在无边的雪野之上。当然内心也很震惊,那么猛烈的暴风雪,竟然封不住一个小小的井口! ⑦许多年以后,当我再次回想往事,心中忽然就多了一份感悟。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 ●结合全文,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2分) ●如何根据公式答题?可以设计如下问题: 1.说说以“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为题的妙处,实际上就是分析标题的作用。标题是个陈述句,那么,你对这个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极富哲理,阐述了一种观点。 2.是什么观点? ——在生活中,不管困难有多大,都要心中有希望。有了希望,脚下不停步,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3.你是怎样得出这一观点的? ——从“大雪”的象征意义得出来的。一看题目,我们就清楚“大雪”具有象征意义,“大雪”本是恶劣的天气,但又象征着艰难的人生境遇。“封”是“堵”的意思,“封不住”显然就是“阻挡不了”的意思。“希望”一词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思考的空间。另外,文中最后的句子“如果把人心当成一眼水井,那么就算生命中的风雪再大,也无法锁住心里的热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能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带来希望”,能帮我们理解题目的深刻的含义。 4.通过分析,大家想想,“大雪封不住希望的心”这个标题最突出的作用是什么? ——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就理解了文中的主旨,显然,标题最突出的作用是“点明主旨”。 5.还有没有其他的作用? ——标题阐明的是观点,不是陈述事情,不需要回答第一个公式;关于“文章线索” 这一作用也不需要回答,因为一般作为线索的题目往往是具体的事物或者是典型的环境,这篇文章标题的结构模式却不是这样的。另外,这道题的分值较小,只有2分,答题时可以只选最重要最突出的内容来回答。 ●根据分析,答案整理出来。 参考答案: 标题中“大雪”一词既指自然界的雪,又虚指人生的困难;“封”字将人心化抽象为具体。整句话写出困难掩藏、阻挡不了希望,具体生动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练习三 最温暖的一片阳光 李云迪 ①母亲真的老了,有点像孩子般缠人。她每天都会打来电话。她耳朵有点背,电话里声音总是很大。其实她也没什么事,只是问我是否安好。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就高兴地把电话挂掉。有时我忙,就会打断她的话,我能听得出那边轻轻的叹息。但母亲还是在每天上午九时左右打过来,正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 ②这一天,母亲又来电话,除了问好外,还告诉我她去采了很多婆婆丁。母亲过去常用婆婆丁做蒸菜,婆婆丁一定要野生的,最好在打春时没有开花前去采,这时的最新鲜。小时候我很爱吃母亲做的这个菜。我有些担心地告诉母亲,您都八十多岁了,千万不要去野外采野菜了,我会不放心的。母亲答应得很痛快。 ③第二天正午时分,有人叩门,打开门见是母亲。她脸上汗津津的,花白的头发也有些凌乱,我急忙把母亲扶进屋内,埋怨她为什么不打电话告诉我。可母亲不理我的不满,喜滋滋地取出她做的蒸菜,看不出一丝倦意。我见她的手青筋暴露,手上有结痂的血口子,一定是采野菜时留下的。她说,快吃吧,还温和着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母亲为了让我吃到她做的菜,竟然沐着风雨去野外,顶着晨星点灶火,用一股爱焰把菜做熟,搭乘公共汽车,颠簸几个小时,给我送来。在世上,凡是有母亲的地方,就会有奇迹。 ④母亲真的老了。眼前的事情她往往记不住,可过去的事情却记得很清晰。母亲也有青春,只是离今天很远。她曾把箱子里保存的一条长裙拿给我看,告诉我她就是穿了这条长裙和父亲在向日葵下相识的。那长裙还依旧如新,可裙子的主人却被时光洗老,腰弯了,头发白了,白的像天上的一片云。 ⑤母亲生在青川江边,长在稻花乡里。母亲居住的老屋前有一条唱着歌的小溪,每当燕子呢喃着飞来的时候,桃花就开了,开着开着,桃花就落了,花瓣落在溪水里打着旋流远了,就像流远的岁月。老家的院子里种着两棵杏树,每当圆润的青杏结满枝头的时候,不等熟透,母亲就和小姐妹们采下来吃。那味道酸酸的,就像那时辛酸的日子。母亲在艰苦的岁月中学会了很多家务活,有一手好针线,成家后很是勤俭。在那艰苦的日子里,她用那根银针缝补着旧衣裳一样的破旧岁月。父母感情很深,生活得很和睦。父亲在知天命之年患了重病,离开了人世。 母亲开始独自生活。我担心她孤寂,执意把她接到身边来,可她不肯,她说,她能自理,也不想给我们增加麻烦。我给她请了保姆,可没几天就被她打发回去了。 ⑥忽然想起,有两天没有接到母亲的电话了。我急忙打电话过去,多次无人接听,我有了不祥之感,乘夜车就往家里赶。赶到家里时,见母亲躺在床上,额头敷着毛巾。邻居大婶告诉我,母亲发了两天烧,烧得重时不断念叨着我的名字。我守候在母亲的床边,两手紧攥着她那像树枝一样干瘪的手。母亲问我,你知道我最希望的事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她告诉我,最希望的事是让我永远不会老,永远不得病,如果有可能,让她代替我老,代替我生病,她也乐意;就是走了,也不想扰动我,一个人悄悄去找我的父亲。我听着,心被刺痛,泪如泉涌。我把脸紧紧贴在母亲的手上,整个人似乎已经融化了。 ⑦ 往后的日子里,每天上午九时左右,也就是太阳升在头顶的时候,我都先把电话打给母亲,问候她是否安好。我还会幸福地眯着眼睛,虔诚地半张着嘴,侧着耳朵凝神听母亲讲着过去的故事。这个时候,我真的很温暖。母亲就是给我温暖的那一缕阳光…… ●文章以“最温暖的一片阳光”为题目有什么好处?(4分) 方法同前 根据公式,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判断作用。(本题的分析思路与联系二相似) ——首先要反复阅读文本,了解作品内容,品味作品主旨。然后从题目的修辞(比喻、象征、一语双关等)方面,分析题目的作用或深层含义,明确其是不是文章行文线索,与写作内容、写作对象、写作顺序、文章首尾等的关系。最后表明题目与文章主旨的关系。 参考答案: 本文主要讲述了母亲给“我”打电话以及送蒸菜的事情,表达了母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以及“我”对母亲的理解与感激。题目不仅运用象征手法,用“最温暖的一片阳光”象征母亲、母爱,而且与文章结尾相呼应,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4)练习四 阅读文章后回答问题。 ●这篇小说不同版本的标题不一样,一个是《遗嘱》,一个是《爱,不会失聪》,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为什么?(4分) 方法同前 应按标题的作用和公式依次分析。过程略 参考答案: 示例一:“遗嘱”更好。它是整篇小说的关键情节;最后揭晓悬念,更加吸引读者;直击小说深爱的主题。(每点1分,只有选答没有阐明理由不给分) 示例二:“爱,不会失聪”更好。更能揭示小说主题;让读者更加明了小说中人物之间的深爱之情(内容);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空1分,只有选答没有阐明理由不给分) (5)练习五 阅读《半岛小夜曲》一文后回答问题。 ●本文以“半岛小夜曲”为题,有什么好处?(3分)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半岛仲夏夜的生活”比作一首“小夜曲”,有诗情画意,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6)练习六 阅读《逍遥游》一文后回答问题。 ●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符合贺先生的身份;②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7)练习七 阅读《采菊易杨下》一文后回答问题。 ●本文作者拟题“采菊易杨下”与陶渊明的哪两句诗有关,其作用是什么?(3分) 方法同前 过程略 参考答案: 标题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关。模仿“采菊东篱下”拟题,作用是增强文化的韵味,引起读读者阅读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表达出主人公悠然自得的情绪(内容)。 ——先回答与陶渊明的哪两句诗有关,再分析作用。 (8)练习八 阅读《评语》后回答问题。 ●本文标题“评语”不可以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方法同前 本题可以转化为“标题的好处,作用”类题型来思考,再加以比较。过程略 参考答案: 从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个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主旨)。 四、综合训练 阅读《素颜如雪》,按要求完成题目。 1.作者围绕“素颜如雪”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4分) 2.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3.如何理解第④⑤段的“好文字”?(4分) 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4分) 5.文章以“素颜如雪”为题,好在哪里?(4分) 答: 6.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举一例简述你心目中的“素颜如雪”。(4分) 讲解略 参考答案: 1.栀子花开的素洁清香;张岱、季羡林文字的素雅自然;林风眠、吴冠中画作的纯洁静美;钱钟书等暮年爱情的素净如雪;唐诗宋词中意境的清澄素洁。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通读全文,从文中写了哪些物、哪些人、哪些文学现象来概括。不要遗漏内容,语言的表述一定要句式一致。 2.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解析】此题考查对结构的理解。 3.“好文字”是素雅纯粹、清新自然的文字。 【解析】此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信息的梳理。注意从文中挑选关键词作答。 4..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暮年的季先生比喻成一树梅,生动形象地写出季老先生简净、纯粹的人生境界,表达了对季老的赞美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并按公式答题。从文中“如一树清寒的梅”可看出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5.表达作者对“素颜”的赞美,点明文章的主旨;是全文的线索;以形象的比喻和诗意的语言,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此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依据公式逐一分析和判断。 6.示例一:一个女同学,扎着马尾辫,穿着干净的校服,坐在教室里安静地读书,既是“素颜如雪”。 示例二:一束绽放的芦苇,插在青花瓷的酒瓶,微风中摇曳,素净淡然,既是“素颜如雪”。 【解析】此题考查对主旨的理解、生活的感悟和语言的表达。注意所举事例要符合文章的主旨,符合生活实际,表述要简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