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探索高考命题的奥秘(七)作业(湖北专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21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探索高考命题的奥秘(七)作业(湖北专用)

‎2021届 一轮复习 人教版 探索高考命题的奥秘(七) 作业 (湖北专用)‎ ‎1.小麦原产西亚,考古时发现陕西、甘肃、新疆等地是目前早期小麦遗存出土比较集中的区域,不少学者推断大约在4600年前小麦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了群落的初生演替 B.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 C.刚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当时的原产地小麦属于一个种群 D.刚传入甘肃的小麦与甘肃现在种植的小麦属于一个群落 解析 拓荒种麦的过程中发生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A错误;小麦原产西亚,与中国相距甚远,故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原产地小麦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存在地理隔离,B正确;种群内的个体必须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且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进行基因交流,而刚传入我国的小麦与当时的原产地小麦存在地理隔离,不属于同一种群,C错误;根据群落的定义,共同生活在一定时间和区域内的各种生物种群才属于同一个群落,而刚传入甘肃的小麦与甘肃现在种植的小麦相距几千年,不属于同一个群落,D错误。‎ 答案 B ‎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中K值(又称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此时最宜鱼类捕捞 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呈稳定型,此时种内斗争最为激烈 C.K值是指理想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但不同种群的K值可以不同 解析 对于鱼类的捕捞,应使捕捞后的剩余量为K/2,A错误;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呈稳定型,种内斗争最为激烈,B正确;K值是在有限环境且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C错误;种群的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环境条件改变,种群的K值可能会改变,D错误。‎ 答案 B ‎3.不同种类的生物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 B.调查具有趋光性的蛾类昆虫的种群密度可采用灯光诱捕法 C.调查某中学校园中栽种的泡桐的种群密度可用记名计算法 D.调查某池塘中草履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 解析 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用黑光灯诱捕具有趋光性的蛾类昆虫,调查其种群密度,B正确;记名计算法是统计物种丰富度的方法,而不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C错误;草履虫个体很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D错误。‎ 答案 B ‎4.(2019·河南安阳市一中期中)如图表示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错误的是(  )‎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D.①可以分为增长型、衰退型和稳定型三种类型 解析 根据“预测”“决定”“影响”等关键词可以推断,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的种群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影响城市人口变化,故研究城市人口的变化时,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C正确;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D正确。‎ 答案 B ‎5.(2019·山东潍坊市统考)如图表示三个鲫鱼种群不同冬龄鱼(‎ 冬龄指淡水鱼的年龄,2冬龄鱼和3冬龄鱼为主要产卵群体)个体数量的调查结果,其中种群1处于自然状态下,种群2、3处于不同强度人为捕捞情况下。据图可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不同强度的捕捞对种群2、3各冬龄鱼的个体数量没有显著影响 B.三种情况下鲫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均为增长型 C.用网眼较大的渔网进行适度捕捞,对低冬龄鱼的生长较为有利 D.种群3中鲫鱼个体数量将锐减,种内斗争将先增强后减弱 解析 与种群1相比,种群2和种群3中不同冬龄鱼的个体数量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强度的捕捞对种群2和种群3各冬龄鱼的个体数量有显著影响,A错误;种群3中1冬龄鱼的个体数量明显少于4~8冬龄鱼的个体总数量,说明种群3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种群3鲫鱼种群数量将减少,随着种群3鲫鱼个体数量的减少,种内斗争将减弱,B、D错误;种群2的1冬龄鱼的个体数量明显多于种群1的,说明适度捕捞高冬龄鱼可为低冬龄鱼生长提供充足的食物和空间,有利于低冬龄鱼的生长,C正确。‎ 答案 C ‎6.蝗灾已成为草原农牧业生产的重大危害之一。图1表示草原上四种蝗虫种群密度对牧草产量(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的影响;图2表示将蝗虫的天敌粉红椋鸟引入该草原后,粉红椋鸟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狭翅雏蝗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    法,此方法的关键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狭翅雏蝗密度为5只·m-2时,牧草产量有所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现象也说明蝗虫密度只有达到一定量时才会导致危害,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 ‎(3)在图2中B点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粉红椋鸟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50只,全部标记后释后,一个月后进行第二次捕捉,结果为未标记的有40只,标记的有10只,但第二次捕获并计数后有3只标记的粉红椋鸟的标记物脱落,请估算粉红椋鸟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K值是    。粉红椋鸟捕食蝗虫所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自身的        ,大多数能量在呼吸作用中以    的形式散失。‎ 答案 (1)样方 随机取样 ‎(2)牧草补偿量大于蝗虫取食量(答案合理即可) 自我调节能力(或抵抗力稳定性)‎ ‎(3)500 生长、发育和繁殖 热能 ‎7.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A.研究者通常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 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的物理模型可表示为Nt=N0λ′‎ C.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D.一段时间后,预测田鼠天敌的数量有可能增加 解析 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田鼠的种群密度,A错误。Nt=N0‎ λ′属于田鼠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B错误。当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田鼠的种群密度已达到最大,防治鼠害应在其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前进行,C错误。由于食物丰富,以田鼠为食的天敌动物的数量可能增加,D正确。‎ 答案 D ‎8.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 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 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 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 解析 a为“J”型增长曲线,是种群数量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K/2时害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B错误;b1曲线的K值大于b2曲线的,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 答案 C ‎9.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某科研小组为保护该植物,在植物园中呈带状种植该植物,多年后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根据年龄结构得知该种群较稳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 B.调查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的种群密度应采取五点取样法 C.对于百山祖冷杉的保护措施属于就地保护 D.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中的百山祖冷杉为同一种群 解析 ‎ 根据题干信息,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种群较稳定,说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可能相等,A正确;植物园中百山祖冷杉为带状种植,因此调查该植物种群密度应采取等距取样法,B错误;将百山祖冷杉种植到植物园中进行保护,这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种群是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自然分布区和植物园为两个区域,因此两个地方的百山祖冷杉不是同一种群,D错误。‎ 答案 A ‎10.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都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B.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可精确地计算出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C.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不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D.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均属于种群的特征 解析 判断此项可用例证法,如对于雌雄同株的植物、无性别分化的细菌等,其种群显然无性别比例这一特征,A错误;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是估算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最终得到的是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是精确值,B错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以帮助人们理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变化规律,C错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属于种群的空间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的空间特征,D正确。‎ 答案 D ‎11.“S”型曲线和“J”型曲线是反映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如图表示自然界中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增长,若种群的起始数量为N0,t年后种群数量Nt=    ,据此绘制的种群增长曲线应为“    ”型曲线。‎ ‎(2)图中该动物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曲线为“    ”型曲线,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2 000只。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型。‎ ‎(3)‎ 若图中曲线代表草原上某种野兔的数量变化,则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草原上该种野兔种群密度。研究发现,该种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相等”)。‎ ‎(4)为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有人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实验。在用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方格)对某一稀释100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小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酵母菌平均数为5,据此估算10 mL培养液中有酵母菌    个。‎ 解析 (1)根据题中的信息可知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应为“J”型曲线,其数学模型为Nt=N0λt。(2)分析题图可确定该曲线为“S”型曲线,该图中t1之后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但2 000只并不是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环境容纳量小于2 000只。t2之后该种群的数量上升,因此t2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3)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由于“该种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被捕捉”,所以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4)根据血细胞计数板的规格,总共400个小方格的计数室容纳培养液体积为1×1×0.1 mm3=1×10-4mL。而每个小方格内酵母菌平均为5个,在稀释100倍的条件下,计算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400×5÷(1×10-4)×100×10=2×1010。‎ 答案 (1)N0λt J (2)S 小于 增长 (3)偏大 ‎(4)2×1010‎ ‎12.(2019·山东济南期中)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问题。‎ ‎(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    。若选取面积为10 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值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    株/m2。‎ ‎(2)如图1表示课外小组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值的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 ‎(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中某一段河流进行了连续几年的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 ‎①图3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是    (填“A”或“B”)。‎ ‎②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同时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水平,因为在此水平上            。‎ 解析 (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选取的5个样方中种群密度值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n1+n2+n3+n4+n5)/5株/m2。(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0~20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第20~30年,λ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3)①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条件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条件有限,一段时间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小,最终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曲线,即图3中的B。②t2时期后,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等,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当死亡率增加到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③t2时种群数量N为环境容纳量,由于N/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N/2,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同时可持续地获得最大捕获量。‎ 答案 (1)随机取样 (n1+n2+n3+n4+n5)/5 (2)20‎ ‎(3)①B ②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 ③N/2 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亮剑高考21 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时间:15分钟)‎ ‎[规律方法]‎ ‎1.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的判断 ‎(1)根据条件进行判断: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理想条件下”“实验室条件下”“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阶段”或“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条件适宜且没有敌害”等,则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若题干中告知的条件是“有环境阻力”“自然条件下”“自然界中”或“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等,则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根据曲线进行判断:若曲线中有K值,则为“S”型增长;若曲线中没有K值,且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则为“J”型增长。‎ ‎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渔业捕捞或养殖业方面:应在种群数量略大于K/2时进行捕捞或出栏,捕捞或出栏后应使种群数量维持在K/2左右,因为此时的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在对有害生物的控制方面:应降低其生存条件,从而降低其K值,且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前进行预防或猎杀。‎ ‎[方法体验]‎ ‎1.如图甲表示某环境的条件变化情况,乙、丙表示该环境中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丙两种动物是捕食关系 B.t1~t2乙、丙种群数量的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 C.从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保持不变 D.t3~t4乙种群数量的增长不受环境条件制约 解析 t1~t2乙、丙两种群呈现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且t2后乙种群数量增加,丙种群数量减少直至消失,则两者应为竞争关系,A错误;t1~t2乙、丙种群数量变化是负反馈调节的结果,B正确;由于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所以在t0~t4的不同时间段内,乙种群的K值是变化的,C错误;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D错误。‎ 答案 B ‎2.科研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B.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C.乙种群在t2时种群数量最少 D.甲种群在t3后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因为生存条件比较理想 解析 若Nt+1/Nt=1,种群数量相对稳定;若Nt+1/Nt<1,种群数量减少;若Nt+1/Nt>1,种群数量增加。由此可知甲种群在0~t3段,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A错误;乙种群在0~t1段,Nt+1/Nt>1且不变,说明乙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正确;乙种群在t3时种群数量最少,因为t2~t3段,乙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减少,C错误;甲种群在t3后Nt+1/Nt>1且不变,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D错误。‎ 答案 B ‎3.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解析 ‎ 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大于0,后小于0,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正确;图中A、B两点的年龄组成都是增长型,D错误。‎ 答案 C ‎4.(2019·山东潍坊模拟)在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的某一阶段,对双子叶植物甲的种群进行调查,λ(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的变化如图所示。在O~t4时间段内(  )‎ A.甲的种群密度在t1时最大、t3时最小 B.群落的空间结构、物种丰富度等发生改变 C.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减弱,恢复力稳定性增强 D.甲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适应环境的能力减弱 解析 λ为某段时间种群的个体数量与上一段时间种群数量的比值,λ>1,种群数量增加,λ=1,种群数量稳定,λ<1,种群数量减少,故可判断出该种群密度在t2时最大,t4时最小,t4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A错误;弃耕农田演替为森林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增大,群落的营养结构趋于复杂,群落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强,恢复力稳定性减弱,B正确、C错误;t4时达到相对稳定状态,甲适应环境的能力没有减弱,D错误。‎ 答案 B ‎5.(2019·山西实验中学期末)下图表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据图回答问题:‎ ‎(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    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    以及    。‎ ‎(2)若某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其种群增长率随着时间的增加将 ‎    (填“增大”“变小”或“不变”)。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而减少的个体数,这种变化可引起种群的    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生物进化。‎ ‎(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这种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    模型。‎ 解析 (1)种群是构成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出生率、死亡率与迁入率、迁出率。(2)“J”型曲线中的增长率为定值,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环境阻力使生物减少的数量,这种变化可使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进化。(3)甲曲线是一个生物小组对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统计后绘制成的曲线,则a点之后引起酵母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营养物质的减少。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血细胞计数板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这种研究方法属于构建数学模型。‎ 答案 (1)(生物)进化 出生率与死亡率 迁入率与迁出率 ‎(2)不变 基因频率 ‎(3)营养物质的减少 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法) 数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