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练习:第三部分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练习

一、选择题 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波澜壮阔,几千年绵延不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世界上其他古老文化有的早已灭绝,有的受到破坏或摧残,而中华文化虽然也几经跌宕,却始终相继不绝,从未中断,并且代有高峰,蔚为壮观,令人赞叹不已。据此完成第1~2题。‎ ‎1.回首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华文化,我们会发现(  )‎ ‎①早在殷周时期,“敬德保民”思想就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②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③隋唐时期,中华文化高度发展,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期 ④宋元明时期,中华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春秋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故①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文化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故④错误;②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2.从明朝末年开始,西方先进哲学、科技、文学成果开始逐渐传入中国。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汲取西方文化思想的精华,在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快车道。从中不难看出(  )‎ ‎①中华文化一直具有先进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③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历经沧桑,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并非一直具有先进性,故①错误;③中“融合为一体”说法错误,故应排除;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C。‎ 答案:C ‎3.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甲骨文是(  )‎ ‎①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见证 ④中国古人社会实践的产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文字是文化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故应排除①;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故应排除②;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D。‎ 答案:D ‎4.2017年8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稷山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的传承人李爱珍、马静精心创作的“冰裂梅纹捧盒”“百子图铜胎大碗”“夔龙纹大茶盘”“关圣帝君摆件”等螺钿漆器作品,入选第三届山西文博会。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  )‎ ‎①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②增强了中华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④是中华之瑰宝和民族之骄傲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族性特征,但不具有时代性特征,故②错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丰富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故应排除③;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B ‎5.《史记》明确记载了中华民族精神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史书典籍(  )‎ ‎①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显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①错误;《史记》很好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这说明史书典籍显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也从侧面说明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②③正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④错误;故选C。‎ 答案:C ‎6.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汉朝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唐代的玄奘到“西天”取经,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带回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特色文化。这体现了(  )‎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B.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C.中华文化一脉相传 D.继承性是中华文化的最大优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指求同存异、兼收并蓄。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这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B ‎7.‎2017年5月30日(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提起端午节,人们就会想起吃粽子、赛龙舟、祭屈原等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我国远古的祭龙日。端午节以祛除病疫、躲避兵鬼、驱邪禳灾的形式传承。由此可见 ‎(  )‎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②民族节日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 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的多样性和中华文化。端午节有众多习俗,其历史可追溯到2 000多年前,这表明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也表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习俗有持久影响,①④正确;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②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③错误。故选C。‎ 答案:C ‎8.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2017年3月23日召开的“中国姓氏文化研讨会”主题是“挖掘姓氏文化的当代价值”。对这一主题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 ②姓氏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③姓氏文化作为时代文化标志其基本内涵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④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国人的姓氏既是家族血脉传承的符号,也是中国人利用汉字形音义的韵味传承中华文化的独特方式,表明认祖寻根的姓氏文化能够凝聚中国人的家族信仰和民族认同感,对姓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有利于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①④正确;姓氏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②③错误;故选B。‎ 答案:B ‎9.文化部确定了宋刻《三国志》《春秋经传集解》等4 478部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以及甘肃拉卜楞寺、浙江瑞安玉海楼等62家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这是推动我国古籍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的又一重要举措。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  )‎ ‎①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古籍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 ③古籍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④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A.②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解析:国家重视保护古籍,这是因为古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保护古籍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①④符合题意;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②说法错误;古籍并非中国特有,③说法错误。‎ 答案:D ‎10.同样是写梅,陆游的梅是寒士之梅,毛泽东的梅是战士之梅。做寒士时,有“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品质;做战士时,有“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傲骨,两者都是人生非常重要的品格,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梅的意象。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 ‎①把“梅”作为精神追求的目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相得益彰 ②“梅”‎ 文化以其特有的包容性,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梅”被赋予特定时代的相应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气节之象征 ④文学艺术中“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题中诗句没有体现“梅”与爱国主义的相通之处,①不选;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是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题干没有体现,②不选;从陆游到毛泽东,其作品中的“梅”被赋予了时代内涵,“梅”所幻化出的人生品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民族品质,③④正确。本题选B。‎ 答案:B ‎11.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古代,“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在汉字中,凡以“禾”为意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秋、秀、种、租等。这说明(  )‎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 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②说法错误。由材料可知,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①④符合题意。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③排除。本题选C。‎ 答案:C ‎1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家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这体现了史书典籍(  )‎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①④符合题意;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说法错误。本题选C。‎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相传当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何其惊天动地。汉字特殊的整齐性、丰富性、简练性与音乐性形成了我们的古典文学特别是诗词,并且通过汉字一辈辈传诵下来。我们中国的幼儿不会写字已经会背诵“床前明月光”……武汉的黄鹤楼虽系后修,非原址,但是有崔颢与李白的诗在,黄鹤楼便永远矗立在华人心中。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赤壁、泰山……因诗文而永垂不朽。‎ ‎《中华世纪坛序》中写道: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1)汉字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为什么说“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 答案:(1)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的使用,使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 ‎(2)“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是说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是因为:①文字是文化的载体。独具特色的“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前,面对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构成的严峻挑战,中国主张世界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充满东方智慧的理念和倡议,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中华文化“天人一体”的宇宙情怀,“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兼收并蓄”的广阔胸襟培育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化韧性,也顺应了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为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2017年3月17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首次载入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的原因。中华文化能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是因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等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了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答案:①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其“天下一家”的人类情怀、“中和之道”的协调智慧等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具有相通性,对解决全球性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②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又吸纳世界各地的先进文化。共商、共建、共享的主张契合了各国的共同利益,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着重要作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