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二轮复习专题三 农耕时代的思想文化学案(江苏专用)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全面繁荣,长期发展,经久不衰。 思想演变 古代中国思想上讫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中间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专制)。 科技成就 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文学成就 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历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艺术成就 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中国古代儒学思想与地位的演变 儒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儒、墨、道、法等学派以民本、德治、和谐、法治等思想为核心,提出了各自的治国理念。如儒家推崇人治、礼治、德政、仁政,强调道德感化,重视以民为本;法家提倡法治,强调法与权威的震慑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墨家提倡“兼爱”“非攻”等。 2.西汉:儒学官方化 西汉时期形成了以《春秋公羊传》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的新儒学,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3.宋明:儒学思辨化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顶峰,形成影响深远的理学。宋明理学以孔孟之说为主体,同时融合了佛、道的思想,大大超越了宋代以前儒学以“天人感应”为内核,以“注疏训诂”为方法的单一化格局,建立起以性、理、心、气、命、道等为支撑点的宇宙论、本体论,推进了儒学形而上学化、哲学化的进程。 4.明清之际:儒学时代化 明末清初,出现了一批以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追求平等;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认为农商皆本;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提倡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经世致用。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1.儒学思想政治地位的起伏 历程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创立和发展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全国后,儒家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代儒学的改造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时期儒学的转型和成熟 儒学思想正统地位更加稳固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理学产生并发展到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继承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儒学的近代转换 (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但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封闭保守的态度,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挑战传统心态 (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体西用”,实质上否定了儒家思想治国指导思想的地位 (3)革命派:批判儒家思想,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规定学校不拜孔子,不读四书五经,但并未在思想领域对儒家思想进行彻底批判 (4)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目的,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护身符 (5)激进派:全面挑战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的地位 2.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演变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来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①首先,为适应小农经济生活顺利展开的需要,儒学对社会个体逐利的合理性持肯定的态度,又对协调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规则做了明确的界定。 ②其次,为适应人们在小农生产的过程中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需要,儒学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给予了富有特色的解答。 ③最后,为适应小农经济的基本单位家庭(宗族)稳定和繁荣的需要,儒学精心构造了一个充满旺盛发展生机的家庭(宗族)伦理体系。 (2)从儒学的核心内容来看,它具有哲理化与神学化双重趋向的特点。儒学主要是一种“人学”或曰“人本哲学”,因此,人的问题特别是人性、心性问题,必然成为儒学探讨的核心内容。 (3)从儒学的社会功能来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维护封建专制制度是其根本使命。 3.古代政治思想由“礼治”到“以礼入法”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孔子的思想与程朱理学 (2017·高考江苏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 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克己复礼”是克制念头,要自省,朱熹的解释是克制私欲,两者不完全一致。 析错点:“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基本理学思想相背离;“完全曲解”说法不恰当,两者有相通之处。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满分秘籍] 扣题眼: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和后来的董仲舒的儒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题目要求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析错点: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秦统一六国后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 【答案试解】 C 3.命题点:程朱理学的主张 (2019·高考全国卷Ⅱ,T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满分秘籍] 扣题眼:理解程颢诗歌反映的思想内涵,理解人与自然万物的内在联系。 析错点:材料强调的是人和自然的相通之处;材料强调静观其变,悠闲自得而非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程颢是儒家思想代表人物。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传统文化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家、道家、法家都希望以自己的思想统一天下学术,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这反映了( ) A.吕不韦企图统一各学派 B.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 C.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形成 D.“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解析:选B。根据题干“秦相国吕不韦召集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另辟蹊径,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整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吕氏春秋》综合各家学说之长,指导秦国统治阶级兼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体现政治局势影响学术发展,故选B项;《吕氏春秋》只是体现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整合,主要是吸收其中比较合理、进步和有利于实现建立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并实现长治久安的内容,而不是统一各学派,排除A项;“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而不是《吕氏春秋》对先秦诸子百家的整合,排除C项;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百家仍在,但是秦朝以法治国,法家认为墨家、儒家都是无用的,秦朝皇室家族也一向是重法轻儒的,焚书坑儒后,百家争鸣基本上就结束了,排除D项。 2.(命题点:宋明理学的地位)《宋史》创立《道学传》,认为“道”盛于三代,昭于孔子,及于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千余年后,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这种认识( ) A.突出了程朱理学的地位 B.混淆了儒家与道家思想 C.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 D.阐明了道学的发展历程 解析:选A。从材料“至于宋代得圣贤不传之学而焕然大明”可知,材料认为宋代出现的程朱理学是继承了孔孟学说,是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道”是宋儒讲究的“性命义理”之学,以继承孔孟“道统”自居,不是道家思想,故B项错误;宋代程朱理学适应了专制统治的需要,但与材料体现的“道”的思想继承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道学的发展历程,故D项错误。 儒家思想的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魏晋时期的儒家思想与佛教传播 (2019·高考全国卷Ⅲ,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 [满分秘籍] 扣题眼: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材料中洛阳龙门石窟中的佛像,由裸体到服饰整齐,说明佛教也开始讲求伦理道德和礼义廉耻。 析错点:经济发展、绘画技术及政治权力不是佛像变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文化对佛像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造像表情无关。材料涉及的是造像艺术,不是绘画艺术。材料不涉及建造佛像的主体。 【答案试解】 D 2.命题点:明代社会崇尚文化的氛围 (2018·高考全国卷Ⅲ,T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理解这些现象反映的本质。 析错点: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体现不出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材料未提及士人地位显著提高,也没有反映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答案试解】 D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文帝时,申公、韩婴皆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景帝时,胡母生、董仲舒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由此可以推知汉初( ) A.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 B.品行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C.黄老之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D.儒学逐步取得了独尊地位 解析:选A。据材料“以传《诗》被任命为博士……以传《公羊春秋》被任命为博士”可知,汉初经学地位上升成为入仕之途,故选A项;材料“《诗》”和“《公羊春秋》”说明经学成为选官标准,而不是品行,排除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文帝、景帝时推行黄老之学,排除C项;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2.(命题点:文学作品与理学传播)《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反映了阮小五( ) A.极力地宣传民权思想 B.受到正统思想的束缚 C.对农民起义给予褒扬 D.倡导推翻封建君主制 解析:选B。由“忠心报答赵官家”可见其忠君思想没有变,故选B项;“ 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与民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阮小五只是剧中的一个角色,无法体现其对农民起义的赞美,排除C项;“忠心报答赵官家”是忠君思想,排除D项。 中国古代科技文艺的时代特色 一、科技成就 时期 知识呈现 从先秦到秦汉 奠基和发展 (1)战国时期出现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算筹计算法 (2)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两汉还出现了《九章算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氾胜之书》等科技论著 魏晋至元 繁荣和外传 (1)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 (2)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 (3)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完成和西传 (4)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编制《授时历》;王祯的《农书》 明清 总结和落伍 (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中医药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 (2)《农政全书》系统地总结了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古典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但并未产生近代自然科学 二、文学艺术 时期 知识呈现 先秦秦汉 奠基发展 (1)汉字:商代甲骨文出现,中国文字成熟 (2)文学:春秋末年,我国古代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具有现实主义特色;战国时期,楚辞创作并盛行;汉代的综合文体汉赋集中体现了当时的文学成就 魏晋至元 全面繁荣 (1)文学:隋唐时期,诗歌的发展进入黄金时代,出现了李白、杜甫等诗人;宋代,文学成就主要是宋词,分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为兴起的新诗体 (2)书法: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唐宋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唐代绘画艺术进入繁盛时期;宋代文人山水画兴起,风俗画发展 (4)元杂剧的形成表明古代戏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说: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时期,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绘画:明清时期,文人画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图》和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国粹”京剧: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剧兼收昆曲、秦腔等艺术流派之风格,逐渐形成了新剧种——京剧 市民阶层对中国文化走势的影响 1.概念分析 在史学界,所谓的“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与其他等级相比,“市民阶层”在经济基础与政治地位上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在宋至清其经济实力有所增强。 2.文化影响 (1)在士林风气上,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了士人标榜的信条。但到了明朝,仕途未明而弃儒经商者比比皆是。 (2)市民阶层兴起对晚明学术的影响,晚明学术一大特点是启蒙思潮对人性的解放。中国的启蒙思想家李贽、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人都从各自的角度阐释新的经济条件下对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变革要求,把学术同时政相联系,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市民阶层要求参政议政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3)除反抗封建礼教这点之外,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具有“对友谊和忠义的崇拜”“劝善戒恶的道德观”等特点。市民阶层的意识形态已在相当程度上突破了主流的儒家思想与宗法文化。 (4)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士大夫文人世俗文学的创作达到了高峰,说明了知识分子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市民阶层,了解市井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情趣,熟悉大众的语言,甚至商业行情。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特点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 (2014·高考江苏卷)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满分秘籍] 扣题眼:材料所述五代后唐、宋初、景德二年等现象皆为刻板刻书,事关雕版印刷。 析错点: 唐朝就已经出现雕版印刷的书籍;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有很大区别;精雕细校印书的书坊之众表明雕版印刷不仅仅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2018·高考全国卷Ⅰ,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满分秘籍] 扣题眼:抓住材料主旨《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理解这些科技知识,体现的平民特征。 析错点:材料未体现出其他学派的思想主张;《墨子》一书也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 【答案试解】 C 【预测演练】 1.(命题点:雕版印刷术的贡献)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 ) A.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 B.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 C.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 D.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 解析:选D。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无法说明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 2.(命题点: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明代后期,士大夫王徵和德国传教士邓玉函共同编译了《奇器图说》。王徵强调西方机械“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科技交流缩小了中外技术差距 B.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 C.中西科技都以服务民生为目标 D.重实用轻理论的科技理念盛行 解析:选D。材料“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和“引入力学知识是为了使读者理解器之所以然,原著中的数学证明过程则无须赘述”说明中国在引用西方科技时重实用轻理论,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引用西方科技的特点,而不是引用西方科技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个例,不足以说明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日益普及,排除B项;材料没有表明西方科技的目标,排除C项。 古代文学艺术的演变 【真题典例】 1.命题点:古代中国文字的简化 (2017·高考全国卷Ⅲ,T24)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文字的频繁使用 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 D.“书同文”的推行 [满分秘籍] 扣题眼:从西周到战国时期,字形由繁到简,体现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析错点:战国时期书写材料没有大的变化;各国变法与文字简化无关;“书同文”是秦朝建立后的措施。 【答案试解】 A 2.命题点:汉字形体的演变 (2016·高考全国卷Ⅱ,T24) 右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 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 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满分秘籍] 扣题眼:题干点明了三种字体,却仅叙述了先秦古文、小篆两种,另一种隐去,恰恰说明了汉字的演进过程。 析错点:文字在秦朝就已经统一;三国曹魏《三体石经》反映不出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情况;文字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体系。 【答案试解】 B 【预测演练】 1.(命题点:汉字的起源演变)1926年,王国维先生作《桐乡徐氏印谱序》指出,近代出土的兵器、陶器、玺印、货币等古物上的六国文字(见下图),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这实际是那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反映出( ) A.小篆是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 B.战国文字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 C.夏商周历史都有传世文献可证 D.战乱导致了部分区域文明消失 解析:选B。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属于当时当地的通用文字,这说明战国文字还未统一,存在多元化发展现象,故选B项;由材料内容可知战国时期各国通用文字是当时当地的文字,并非小篆,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六国文字与殷周的古文、秦国的文字和秦统一后的小篆不同,未说明夏商周的历史是否有传世文献可证,也未说明部分区域文明的消失,排除C、D两项。 2.(命题点: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据李斗的《扬州画舫录》载:“昆腔之胜,始于商人徐尚志征苏州名优为‘老徐班’。”随后扬州盐商竞相仿效,“大洪班”“德音班”“春台班”等相继组建。这说明( ) A.昆剧发展步入专业化道路 B.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 C.市民文化决定着戏剧发展 D.商人资本开始渗入戏剧界 解析:选B。依据材料,结合常识可知商人投资具有逐利性,商人纷纷组建戏班是因为社会市场的需求,这说明戏剧发展根植于社会需求,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商人纷纷组建昆腔戏班子,没有涉及昆剧艺术水平的高低,排除A项;市民文化的需求会推动戏剧发展,但这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C项;材料重点体现的是商人组建昆腔戏班子,无法考证这是商人投资戏剧的首例,也非题干材料主旨所在,排除D项。 古代文学艺术的特点与影响 【真题典例】 1.命题点:中国画的特点 (2017·高考江苏卷)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 [满分秘籍] 扣题眼:题干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是对“得意忘形”的解释,通过理解“意”与“形”的关系来进行概括。 析错点:“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观念,都不是中国画的艺术特点;“诗画合一”是中国画的形式之一,但诗与画皆为“形”,与“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不符。 【答案试解】 C 2.命题点:元曲的特点 (2018·高考江苏卷)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满分秘籍] 扣题眼:紧扣材料“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可知,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析错点:“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 【答案试解】 A 【预测演练】 1.(命题点:古代中国书画的发展)宋代著名山水画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 A.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解析:选A。材料中宋代画家在绘画时,经过实地写生的观察训练,对岩石等的质地、特征都做了研究,这就是对大自然的“格物”精神,体现了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故选A项。B、C、D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排除。 2.(命题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代的包拯、明代的况钟都是著名的清官能吏,在民间素有“包青天”“况青天”之称。明代冯梦龙的作品“三言”中有描写善断案的包拯话本《三现身包龙图断冤》及况钟话本《况太守断死孩儿》。这表明明代( ) A.文学作品承载社会教化功能 B.历史典籍编纂日趋世俗化 C.话本小说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 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代“三言”中有关于宋代包拯、明代况钟的话本,“三言”对此加以描写一是满足社会市场需求,二是通过对“包青天”“况青天”的描写来弘扬清官廉正,以进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三言”属于世俗文学,不属于历史典籍,排除B项;话本小说等世俗文学不是主流文学形式,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后儒学宣扬的“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便依附于政治,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 探究一 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程朱理学的地位及影响 【主题概述】 程朱理学就是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的一种理论。 (1)地位 ①“二程”学说的出现, 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朱熹则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②程朱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适应了封建社会从前期向后期发展的转变,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增强的需要,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对儒学发展有重要影响。 ③在南宋后成为官学。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2)影响 ①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束缚思想,扼杀人性,具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综合大题】 1.(2019·金陵中学高三期中)有学者认为:宋代不仅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而且具有其特殊的认识价值。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中书门下的长官在北宋前期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神宗赵顼元丰官制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其职权分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各兼门下、中书侍郎为正宰相,再设门下、中书侍郎各一人,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称为东、西“二府”。其长官称枢密使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等。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 ——百度文库《宋朝的政治制度》 材料二 法国学者、国际宋史研究开创者埃狄纳·巴拉兹明确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特征,到宋代已发育成熟;而近代中国的新因素,到宋代已显著呈现。”同为法国学者的迪艾那则称宋朝为“现代的拂晓时辰”,日本文史家内藤湖南认为:“唐代是中国中世纪的结束,宋代则是中国近代的开始。” ——《国外汉学家眼中伟大的宋朝》 材料三 朱熹强调,“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仁者必然无私无畏,大智大勇,襟怀磊落,仁民爱物;仁者境界与佛老境界的最大不同,就是在于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人民版必修3) 请回答: (1)有人说:唐朝三省制标志着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二府三司制则昭示着宰相制度趋向衰落。请依据材料一指出,与唐朝相比,宋代宰相地位和职权的哪些变化体现了这种衰落的趋势? 思路点拨:据“为分散宰相的事权,宋代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宋朝设置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构”“主管财政的最高机构,北宋前期称‘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三部,其长官称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可得出宋代宰相的地位下降,权力也被分割。 (2)与国内学界对宋代历史评价长期流行的“积贫积弱”说相反,材料二中多位学者认为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请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分析这种“近代因素”的发展结果。 思路点拨:第一小问要求从宋代的商业和城市发展角度论证“宋代社会出现了近代社会的一些因素”,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纸币出现、对市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城市经济功能增强等;第二小问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进化因素”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经济在宋代达到空前繁荣;但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3)请依据材料三谈谈宋代儒学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思路点拨:该问考查宋代儒学的积极作用。依据材料三可知,程朱理学认为“仁”是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理学强调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这些主张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答案:(1)变化:宋代宰相地位下降,不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职权范围缩小,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 (2)论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打破了坊市的限制;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夜市、晓市、草市普遍;出现贸易娱乐场所瓦肆。 结果:进一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封建经济在宋代达到空前繁荣;这种“近代因素”并没有促使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变。 (3)积极作用:材料三认为“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本原,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突出了道德和自我约束的力量,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主张 “正君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社会和谐。 探究二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 【主题概述】 中国古代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观,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真正近代意义上的边界出现于清朝末年,天下观才转为国家观。这一过程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先秦时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产生的历史阶段,夏代一般被认为是天下观产生的开端。商代的天下观并不明确,但也有类似的四方概念。西周时期虽已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但其实际控制范围并未达到这一理想境地。 第二阶段:秦汉至隋唐时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付诸实践的历史阶段。一方面,由于汉文化正处于上升期,在天下观的支配下,中原王朝不断向着中华自然疆域的边缘地带扩张;另一方面,周边少数民族也不断完成统一,由氏族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也处于一个扩张阶段。 第三阶段:宋至清(前期)。这一时期是天下观转型的历史阶段。一方面,传统的天下观受到越来越多的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挑战;另一方面,由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形成的王朝又在某种程度上极力证明传统天下观的存在。前者如宋、明,后者如元、清。 【综合大题】 2.(2019·南通高三调研)大一统是古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最大格局和最鲜明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一统是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共同主张和要求。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儒家较早提出“大一统”的理想,却没有找到真正实践“大一统”的正确道路,其他学派则倾向于根据现实情况建立新的“大一统”秩序。战国时期以法家为主的诸家学派的共同努力,使“大一统”终于成为一种政治现实。 材料二 秦制创造了中央集权的高度统一以及相应的强大皇权,但秦亡于暴政。秦亡的惨烈教训,使后世执政者在施政中注意关怀民众的疾苦,从而使自秦朝断代了的民本思想得到有限回归。自汉高祖刘邦开始,汉代有为之君无不把安定民生放在关乎朝代盛衰兴亡的高度上加以考察。董仲舒在绝对维护君主权威的条件下,用“天人感应”的学说来教育与约束君主,防止因君权走向极端而导致国家政权的彻底失控。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为秦制配上了以儒学为核心的意识形态系统, 创造了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大一统的政治文化。 ——以上材料摘编自马平安《走向大一统》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实现“大一统”的办法,分析法家推动“大一统”成为政治现实的原因。 思路点拨:办法,据材料一信息“如孔子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期望恢复周王朝‘大一统’礼乐有序。孟子反对通过战争手段‘以力服人’,实施‘仁政’才可能实现‘大一统’”概括得出,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原因,依据材料信息“法家以君主权力的一元化为思想基点,以统治天下为政治责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先秦和秦汉时期的思想史,以“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思路点拨: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提取材料的观点,然后,围绕“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提炼一个具体论题,再次,结合先秦和秦汉思想史内容进行论述即可。但是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而且有字数要求。如本题可以从古代中国大一统的思想基础、古代中国走向大一统的过程等角度论述。 答案:(1)办法: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实行“仁政”。 原因:主张加强君主集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国家历史发展趋势。 (2)略。(言之有理即可) 【技法指导】 1.历史原因的分类 (1)从原因广度上分析: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①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原因。 ②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它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原因。 (2)从原因深度上分析: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①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的诱导性因素。导火线通常就是直接原因,是一种偶然性因素。 ②主要原因:是指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起主导性、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了这种因素,历史事件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如果少了这种因素,历史事物则不会以当时的特征出现,甚至不会产生。 ③根本原因:是指影响历史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带有历史发展必然性。在历史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生产关系类从生产力方面入手;上层建筑类从经济基础方面入手;政治事件类从阶级、矛盾或社会性质方面入手;社会意识类从社会存在方面入手;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类从内因入手。 2.“影响类”问答题可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考虑,也可以从积极、消极,当时、长远等角度思考。注意紧扣题意。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 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 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 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 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 解析:选B。材料“‘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反映了先秦诸子对传统文明的传承,这说明先秦时期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故B项正确;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并不是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统一的时代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是强调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而不是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故D项错误。 2.(2019·海安高三期中质监)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流派主张圣人治国应该“不仁”,因为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须汲汲倡导即已自然存在,一旦倡导,必然在利益驱动下导致大量伪道德出现,造成真德丧失。该思想流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选B。根据题干信息“仁义孝慈是人类的自然本能,无须汲汲倡导即已自然存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倡导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故B项正确。A项,儒家主张“仁”“礼”为核心,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题干未体现,排除。D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材料未体现,排除。 3.(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这反映出韩非子( )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 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 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 解析:选B。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之间的关系,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项;韩非子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并非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项;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韩非子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明确君臣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项。 4.汉代画像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如图一至图三所示。这表明汉代( ) A.外儒内法得到推行 B.儒家学说影响广泛 C.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解析:选B。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经过西汉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于是出现了题干中“长袖乐舞”“讲学传经图”“养老图”反映的社会现象,故选B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没有体现出“内法”, 排除A项;题干中的三幅图片反映的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之下出现的一些社会现象,这不是“仁政”思想的体现,排除C项;儒学经董仲舒改造之后,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而题干所反映的却是一些社会现象,不能体现儒学官方化,排除D项。 5.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佛教主动学习和适应儒家思想,不能体现佛教与儒家思想融为一体,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讲诵儒家的《丧服经》”等信息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儒家思想的浸润,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中国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不能由此得出其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故C项错误;佛教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其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D项错误。 6.(2019·衡阳二模)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这反映出,理学( ) A.植根于佛道的思想 B.是儒学发展的倒退 C.是民族精神的源头 D.具有包容创新精神 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等信息可知,理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故选D项;理学根植于儒学,对佛道的用词应该是“融合”,排除A项;理学是儒学哲学化的新阶段,其融合佛道思想并摆脱了佛道冲击,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排除B项;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甚至远古时期,排除C项。 7.宋明理学通过天理论、道统论、格物致知论和心性论构建起庞大的理论体系,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宋明理学客观上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具有历史进步性。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神化君主权威,维护专制统治 B.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 C.重视辩论教育,认识灵魂善性 D.杂糅三教思想,实现三教归儒 解析:选B。A项是宋明理学的局限性,而非进步性,故A项错误;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有利于重塑社会伦理,维护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重视辩论教育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宋明理学“高度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与实现三教归儒无关,故D项错误。 8.(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王阳明说:“求诸心而得,虽其言之非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非也;求诸心而不得,虽其言之出于孔子者,亦不敢以为是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自己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 B.动摇了儒学思想的统治地位 C.继承了李贽离经叛道思想 D.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观念 解析:选A。材料说明王阳明主张自己成为判断是非的准绳,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故A项正确;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发展了儒家思想,B项错误;李贽是明末思想家,王阳明是明中期的思想家,他不可能继承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知行合一无关,排除D项。 9.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 ) 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 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唤 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 D.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 解析:选A。“六经责我开生面”是说自己致力于儒家的学术研究,“七尺从天乞活埋”的意思是明朝亡了,七尺男儿岂能屈服,“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这两句诗表明了他凛然大义的崇高气节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感,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呼唤“政治变革”,排除B项;材料表现了王夫之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与“人性本善”和批判社会现实无关,排除C、D两项。 10.(2019·博雅闻道高三联考)清朝思想家戴震说:“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对戴震的说法理解正确的是( ) A.理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理的思想 B.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 C.反对心学,主张回归宋代的理学 D.摈弃人的情欲才能达到理的境界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疵之为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可知,戴震批判将天理和人欲相对立的说教,故选B项;根据材料可知,戴震认为理学违背了古代理的思想,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看出戴震反对心学,排除C项;根据材料“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之忍而不顾之为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戴震提出了“理存于欲”的进步伦理学说,排除D项。 11.(2019·南京师大附中高三模拟)培根说:“我们应当观察各种发明威力和效果,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世界上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星宿,比这三种发明对于人类发生过更大的力量和影响了。”据此,关于上述发明的影响理解正确的是( ) A.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 B.促进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 C.导致我国科技发展到达巅峰 D.引发了欧洲列强的殖民拓张 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我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对世界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传播到欧洲,促进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到来,故B项正确;中国的四大发明没有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转型,也没导致我国科技发展到达巅峰,排除A、C项;中国的四大发明与西欧的殖民扩张不存在必然联系,排除D项。 12.汉字“丁”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 A.总体的趋势是由繁到简 B.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解析:选B。从材料中甲骨文中的“丁”字形状分析,可以看出商周时期建筑中主要使用竹钉、木锲等榫卯结构,篆书中的“钉”字体现了“丁”的金属质地,则说明春秋战国至秦时期已经出现了金属钉子,因而汉字“丁”的变化反映了商周至秦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中甲骨文、金文中的“丁”再到篆书中的“丁”,可以体现文字由繁到简,但由篆书“丁”分化出“钉”字则无法体现这一趋势,排除A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说明汉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因而C项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C项;行书、草书是对楷体的艺术化书写,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这与材料中“丁”字的演化过程无关,排除D项。 13.(2019·内江二模)下图为唐朝画家阎立本所作《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这一作品( ) A.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 B.可以印证唐朝开放的政策 C.体现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 D.反映了唐朝疆域空前扩大 解析:选B。据材料“《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得出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故选B项;艺术作品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排除A项;文人画,又叫“士大夫写意画”“士大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一种绘画形式,《职贡图》属于人物画,排除C项;《职贡图》描绘了外国使节和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使臣来唐朝进贡的生动情景,没有涉及唐朝疆域,排除D项。 14.(2019·徐州高三期中)小说故事,几乎篇篇都能打动听众。在勾栏、茶坊,听众们不仅自己认识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熟悉了许多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而且又通过他们的复述与改造,广为传播。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官场政治腐败 B.通俗文艺繁荣 C.商品经济发展 D.思想控制加强 解析:选C。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文化丰富,通俗易懂的小说开始成为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由此推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C项正确。小说的兴起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而不是政治腐败,排除A项;通俗文艺繁荣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小说兴盛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排除B项;小说的繁荣显然与思想控制加强无关,排除D项。 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骤然哄去”。这说明( ) A.文字狱造成文化界百花凋零 B.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琴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位较低 解析:选B。A项表述与题目中“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不相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所好为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骤然哄去”得出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不足以表达“闻歌昆曲骤然哄去”,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声、罗、弋”“昆曲”均是中国优秀的艺术作品,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19·徐州高三期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学,从其产生起便作为一种政治哲学而存在,为现实政治服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是真正的儒家。中国思想史上,董仲舒的特别之处就在于,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他具体地阐述了天人之际的关系结构,有效地证明出天与人相感应、相附和的机制、中介和路径,指出了天人沟通的可能性与现实性。 ——余治平《唯天为大》 材料二 汉初官吏的主要来源是军事将领,文帝时允许“入粟拜爵”,使得大量商贾入仕,又对黄老的无为之学极为推崇,景帝“不任儒者”,窦太后“好黄老之术”。但清静无为的黄老之学实际上弱化了君权和中央的政治干预能力,致使统一的中央政权和政治格局面临着来自羽翼逐渐丰满的地方势力的挑战。武帝时期,在社会财富的积累之后,必然要求有为政治的施行,这导致对治国人才的需求大增,人才与教化的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摘编自唐喆清《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董仲舒的思想为例,就“儒学功能”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60字左右) 解析:(1)根据“董学是兼蓄内外、圣王之精髓的……第一次建构出天的本体系统,并通过天道的阴阳、五行来言性情、释人事,以为现实的政治伦常生活寻求正当性与合理性”可知,董仲舒的思想特点主要是兼收并蓄、儒学神学化、借助天道寻求政治伦理的正当性和合理性。(2)本题考查了董仲舒的儒学对维护汉代统治发挥的作用。董仲舒的儒学提出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的内容,适应了汉代政治大一统和加强君主专制的现实需要,从而被确立为官方正统思想。所以说儒学的主要功能就是为现实需要服务,适应社会形势的变化。根据所学内容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兼收并蓄;儒学神学化;借助天道服务现实。 (2) 论点 儒学思想为现实服务 论据 针对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提出“大一统”思想 为适应有为政治的需要(或为适应政策“更化”的需要,或改变思想领域纷杂状况),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针对治国人才缺乏,提出推行教化、养士求贤 为维护社会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 为限制君权,提出“天人感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