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第一高级中学校2020-2021学年 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试题说明:1、本试题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 ‎ ‎2、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选择题部分 ‎1.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2.下表是据《汉书·地理志》整理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南方地区与全国郡国数量、人口数量的分布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因素是 南方 全国 江南 岭南 郡国数量(个)‎ ‎7‎ ‎7‎ ‎103‎ 人口数量(人)‎ ‎2507188‎ ‎1369290‎ ‎59594978‎ A.政治和经济重心均在北方 B.南方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 C.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受阻 D.北方商品经济较发达 ‎3.西魏大统十三年(547年)计帐文书记载,在西魏的均田制下,课税户分为上、中、下三等,调的负担一样,租有所区别,上户一夫一妇纳租四石,下户两石。户内如有丁婢、耕牛,相应增加租调。这反映出西魏统治者推行均田制的出发点是 A.调整土地关系 B.缓和社会矛盾 ‎ C.方便政府征收租调 D.促进北方各族封建化 ‎4.唐代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中,已出现了许多专营钱币存取与贷出的金融机构柜坊,官吏豪商在柜坊中存钱,少则数万贯,多则数百万贯。同时,还出现了有势力富商经营的“飞钱”,实行货币汇兑业务。这表明唐代后期 ‎ A.社会商业信用在逐步形成 B.官商勾结破坏了经济秩序 ‎ C.国家金融制度在创新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的明显松弛 ‎5.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 ‎ 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 ‎ 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 ‎6.下表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国出现的西方著作类别。以下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天文历算 气象学 物理学和力学 地理学 生物学 数学 ‎50种 ‎1种 ‎5种 ‎11种 ‎2种 ‎12种 语言文字学 医药学 哲学和逻辑学 生理学 炮战技术 艺术 ‎5种 ‎1种 ‎6种 ‎3种 ‎2种 若干种 A.大量的西方科技文化被介绍到中国 B.西方著作传播的知识以人文科学为主 ‎ C.清政府大力提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D.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日趋频繁 ‎7.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一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逐渐发展 B.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 C.市民阶层力量壮大 D.赋役体制发生变化 ‎8.1872年,李鸿章曾抱怨道:“兴兵轮造兵船,实自强之一策。惟中国政体,官与民,内与外,均难合一。日本盖自其君主持,而民一心并力,则财与力日生而不穷,中土则一二外臣(地方长官)持之,朝议夕迁,早作晚辍,固不敢量其所终极也。”这反映出李鸿章 ‎ A.主张效仿日本政体 B.担忧督抚的权力受限 ‎ C.反对官办近代企业 D.对既有体制有所反思 ‎9.近代宁波的纱厂大都长期雇用外国技师,到1911年则“专用华人,自为经营”,而宁波港进口的棉纱骤减,出口的华厂棉纱增加近10倍。这说明当时民族工业 ‎ A.迎来了短暂春天 B.获得技术独立 ‎ C.依赖于国际市场 D.竞争能力加强 ‎10.下表为19世纪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国和印度红茶在英国市场上的相对地位变化情况表(五年平均)。中印相对地位变化反映出 时间 以中印总销量为100‎ 中国红茶 印度红茶 ‎1865—1869‎ ‎94.0‎ ‎6.0‎ ‎1870—1874‎ ‎87.4‎ ‎12.6‎ ‎1875—1879‎ ‎80.6‎ ‎19.4‎ ‎1880—1884‎ ‎68.0‎ ‎32.0‎ A.世界茶叶贸易的国际竞争加剧 B.世界市场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放缓 D.中国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11.1950年3月,党中央和政务院决定统一全国财政收入,使国家收入的主要部分集中到中央,用于国家的主要开支。这一决定 ‎ A.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 B.加速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 C.推动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D.实现了中国经济的独立自主 ‎12.1985年,国家科委提出取消科技经费无偿下拨的方式,改为成立风险投资公司,将科委的资金和科技企业挂钩,最后进行效益分成。这一改革 A.揭开了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反映了新时期科研体制的成熟 ‎ C.体现了对科技的财政投持续加大 D.调动了科研机构和人员积极性 ‎13.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表2 1890—1913年欧洲主要国家的能源消耗表(相当于百万吨煤)‎ 国家 年份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13年 英国 ‎145‎ ‎171‎ ‎185‎ ‎195‎ 德国 ‎71‎ ‎112‎ ‎158‎ ‎187‎ 法国 ‎36‎ ‎47.9‎ ‎55‎ ‎62.5‎ 俄国 ‎10.9‎ ‎30‎ ‎41‎ ‎54‎ ‎ A.欧洲主要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B.欧洲主要国家工业化发展不平衡 ‎ C.英国成为工业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 D.推动了世界交通及通讯方式变化 ‎14.1921年,苏俄谷物播种面积为7980万俄亩,谷物总产量为3620万吨;1922年,谷物播种面积为6620万俄亩,谷物总产量为5630万吨。这一变化 ‎ A.抑制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B.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 C.扩大了粮食税的征收范围 D.推动了工农联盟政权巩固 ‎15.在“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产量整体上升了130%,生产资料的产量翻了两番以上,但消费品的产量只增长了83%。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的物资生活需求较低 B.国家计划方针的指导 ‎ C.照搬苏联的建设经验 D.政府忽视经济协调发展 ‎16.1922年,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宣称无法再容忍任何“退却”。1924年到1925年间,苏联政府出台了若干措施对小业主加以限制,并于1927年提出了旨在限制富农的政策。这些现象反映出新经济政策 A.不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 B.在实际推行中出现波折 ‎ C.动摇了苏联的社会根基 D.是一种暂时性过渡政策 ‎17.图3为1938—1967年英国、美国、法国和日本工业生产发展趋势示意图(以1958年为100%)。其中代表日本的是 图3‎ A.① B.② C.③ D.④‎ ‎18.图4是1954年出版的宣传画《未来的工业建设小能手》。该宣传画反映了当时 A.重视农田基本水利建设 B.青少年具有生态环保意识 C.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D.顺利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 ‎19.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出现专业性、技术性的国际组织,如1865年的国际电报联盟、1874年的万国邮政联盟、1899年的海牙常设仲裁法院;20世纪以后,全球性国际组织如国际联盟、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产生。这反映出 ‎ A.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 B.新的世界经济秩序己建立 ‎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D.国际间的矛盾冲突在减少 ‎ ‎20.苏俄《土地法典》在确认土地国有的同时,重申农民有选择合作社、公社、独家农田等土地使用形式的自由,并允许农民在遭灾或劳动力不足时临时转让土地使用权。这一土地政策旨在 ‎ A.保证前线粮食供应 B.修补巩固工农联盟 ‎ C.革除集体农庄弊端 D.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2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实验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讯工具。这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有着坚实的技术和经验基础 B.科学世界受意识形态干预 ‎ C.引导人们向内探寻精神世界 D.具有实验观察和科学基础 ‎22.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顺利完成时,西方媒体报道苏联农业大衰退,造成饥荒。而应邀访问苏联的英国作家萧伯纳却指出,苏联粮食供应充足,大饥荒并不存在。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西方媒体缺乏应有的良知和职业道德 ‎ B.萧伯纳亲眼所见应是可信的历史真实 ‎ C.西方媒体与萧伯纳所见都有可能不是历史真相 ‎ D.两极冷战背景下难以找到让人信服的历史真相 ‎23.孔子主张:“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材料主要体现了儒家 A.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 B.重义礼的道德原则 C.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D.轻利益的价值观念 ‎2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尊礼,主张为国以礼;道家“非礼”,认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法家否定礼治,提倡法治。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彻底破坏 B.社会动荡行为失范 C.百家争鸣局面结束 D.大一统时代的开创 第II卷 非选择题部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 唐朝继承发展了历代粮食问题的思想和制度。前期沿用均田制并鼓励开荒,大部分皇帝都能做到“省徭赋,不夺其时”,建立太仓、常平仓等仓廪体系和相应的机构、法规,同时完善灾害救济和扶助。755年,户数由唐初200万增至近900万,扩大了兵源、劳役和税收来源。粮食价格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 ——摘编自李维才《唐代粮食问题研究》‎ 材料二 清代康乾以降,政府允许并鼓励从他国输入粮食,鸦片战争以前粮食进口数量较小,单向的粮食进口贸易主动权完全操于中国之手。近代以来,中国无力抵制洋粮进口,逐渐沦为粮食进口大国。国内粮食没有满足自给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其实质是中国经济乃至中国社会处于病态和衰败之中。‎ ‎ ——摘编自徐畅《表象与事实:近代中国粮食供求平衡研究》‎ 材料三 ‎ 粮食安全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新中国成立70年来,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约2.6%。中国能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1/4的粮食,养活世界1/5的人口。自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多年发布聚焦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出台了有关粮食生产、粮食流通、耕地制度、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2002年修订通过的《农业法》对粮食安全进行了立法保障。2015年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明确将粮食安全上升到了国家安全战略层面。‎ ‎ ——摘编自王钢、钱龙《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粮食政策的特点及影响。(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8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解决粮食问题的有利条件。(7分)‎ ‎26.有学者说,棉花产业为“工业史上无可比拟的奇观”,要比研究“战争与王朝”更值得“让学者们费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棉花历史大事记 十二世纪,欧洲的意大利开始种植棉花;1125年,十字军东侵后原棉进口到西欧。‎ 十四世纪,棉花已经在中国广泛种植;1375年前后,德意志南部棉花产业形成。‎ ‎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印度东印度公司成立;1607年,英国建立弗吉尼亚殖民地。‎ ‎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贩卖到了美洲 ‎1750年,中国的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1760年,英国出口的棉布占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到18世纪末比例增加到三分之二。‎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至1815年,约1.5亿英镑的棉纺织品出口。‎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56年,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1—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棉花价格暴跌,引发全球性恐慌。‎ ‎1920年,日本进口棉花超过10亿磅,主要从印度和美国进口。‎ 二十世纪60年代,大多数原棉出自亚洲和苏联。‎ 二十世纪末,中国成为世界棉纺织业中心。‎ ‎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的《棉花帝国》‎ 请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的历史大事记,提取关联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中国思想史的黄金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得益于此时丰厚的文化积累,在沉积和发酵了两千多年后,内部的压力已经足够大,加上适当的外部条件,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的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 ‎——摘编自王磊《一个黄金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对战国百家争鸣现象的一种解读》‎ 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他坚持统治者拥有统治权力的同时,还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并成为国家的正统信条。‎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文化大喷发、思想大爆炸的“内部压力”、“外部条件”和根本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孔子的政治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的原因。(7分)‎ ‎‎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D A C A B A A D B A C D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答案 B D B B A C A B D C B B ‎25.(25分)‎ ‎(1)特点:继承发展历史经验;措施比较全面。(4分)‎ 影响:推动了农业和经济恢复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加;改善了民众生活;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6分)‎ ‎(2)人地矛盾尖锐;列强侵略;政局动荡;小农经济的局限性;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8分)‎ ‎(3)党和政府的重视与立法保障(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科技投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政府土地政策调适;人民劳动积极性增强。(7分)‎ ‎26.略 ‎27.(15分)‎ ‎(1)内部压力:夏商周时期丰厚的文化积累。(2分)‎ 外部条件:诸侯争霸,礼贤下士;学术环境宽松;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私学兴起。(4 分,答出三点即可)‎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2分)‎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上下有序,维护等级制度。(3分)‎ 原因:春秋晚期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缺乏实施的社会环境;各国重视优先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