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小说阅读课时达标30小说的表达技巧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课时达标(三十) 小说的表达技巧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导学号 04320086 知 音 余显斌 雪,很大,夜很静。一把火,从他房后烧起,一眨眼间,席卷了整个茅屋。他跑出来,随着他的,只有 一把二胡。 他没有回头,即使回头,也看不见什么,因为他是盲人。风吹来,浑身很冷。在风里,他一步步走,最 终,变成一粒黑点,消失在天边。 从此,他漂流异乡。 陪伴他的,是一把破旧的二胡,小镇村庄,一路行来。二胡声,在他走过的地方流泻,如一声声低低的 诉说,细细的,蛛丝一样。 夜里,他歇宿在破庙里、草堆后,静穆地坐着,一双盲眼,一动不动,望着虚空。手指颤动,一缕月光 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他走过的地方,要一点剩饭,或者两个冷馒头。 一般的,他只吃一半,另一半,放在自己寄宿的地方,草堆旁,或者是破庙里。第二天走时,留在那儿。 大家都说,这个人,穷讲究,不吃隔夜东西。 他没说什么,摇头叹息。要饭时,仍多要些,拿回寄宿的地方。剩下一些,放在那儿。有时,要少了, 他不吃,把要来的东西都放那儿。 这日,一个雪天,他头晕眼花,倒了下去。醒来时,一个女孩的声音,清脆地响起,醒了,你终于醒了。 他点头,慢慢坐起来,很是感激。无物感谢,就拿起二胡,闭着眼,手指颤动,一支乐曲,婉约流淌。 曲子停止了,一切都静静的。 过了很久,女孩醒悟过来,赞叹,你的二胡拉得真好啊,我去告诉师傅,你就跟着我们杂技团吧。说完, 女孩一阵风,跑了。 不一会儿,女孩进来了,坐下。 他一笑,道,不收吧?是啊,一个杂技团要一个拉破二胡的干啥啊? 你别急,我再求求师娘。女孩说。 他笑笑,在女孩离开后悄悄走了,一步一步,走向流浪的远方。二胡音,仍如水,随他流淌。时间,也 在二胡声中流淌。 他在乞讨和流浪中,慢慢老去。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一日,在一个破庙里,他摸着个人,睡在那儿,奄奄一息。显然,是饿的。他忙拿出讨要的馒头,喂他 吃下。两个冷馒头下肚,那人有了精神气,坐起来。那夜,没有旁人,只他俩。他坐在神案前,手指轻弹, 两滴乐音溅下,闪着晶亮的光。然后,二胡音悠扬,在静静的夜空响起,一会儿如一缕花香,拂过人心;一 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 那人静静听着,罢了,哑着嗓子一声长叹,是《月夜鸟鸣》吧,真是人间一绝! 他笑笑,眨眨已盲的眼,和衣躺下,道,睡吧,明天,还要讨饭呢。 那人,也睡下。 以后,他拉二胡,挣点小钱,养活两人,因为那人也是盲人。夜里,坐在破庙里,他拉二胡,那人听。 在奔波中,一天一天,他走向生命的尽头。那天,他吐了几口血,靠在一个草堆旁,对那人说,你不是想得 到《松风流水》的乐谱吗?今天,我给你拉。 你——怎么知道?那人惊问。 你眼睛也看不见东西;右手食指有弦痕,是拉二胡的;在这个人世,能欣赏我二胡的,只有两人,一个 是个女孩,另一个是我的弟子。他道,脸上有一丝温馨。 师父!那人跪下,不再哑着嗓子,流着泪喊。 他点头,微微一笑,你多次向我讨要《松风流水》的音谱,又悄悄一把火烧了我的茅屋,不就是想逼我 带着乐谱逃走,你好中途盗取吗?哎,世间最好的乐谱不在纸上,在心中。这些年,你跟在后面,我知道。 没说破,是想让你跟着吃苦,时间长了,就领会了我当年的话。 你留下饭菜,也是给我的?那人哽咽着问。 你脸皮薄,不讨要,会饿死的。他仍一脸平静。 说完,二胡音流出,始如蚊痕,继如流水,最后,如一地灿烂春光。 音乐越来越低,流入地下,渺无音痕。 二胡落下,他也倒下。 你知道是我,为什么不恨我啊?那人抱着他,号啕大哭。 你是我的弟子,我的——知——音。他说,带着一丝笑,咽了气。 那人跪下,恭敬地叩下头去。然后,拿起二胡。月夜里,二胡音如水,波光闪闪,流泻一地。 1.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分析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 A.小说题目为“知音”,从文中我们可以得知,盲人师傅的知音很少,只有他弟子一人,所以他明知是 弟子放火烧了自己的房子,但他也不记恨弟子。 B.小说中记叙了一个小女孩救活漂泊中的盲人一事,这个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从侧面描写 出盲人师傅的技艺高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C.房子起火后,盲人师傅只带着一把二胡跑出来,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物品。 D.文章结尾,弟子跪在师傅身旁,恭敬地叩头,此时此刻,弟子才懂得师傅的良苦用心,但师傅已死, 此时回报师傅的只有传承师傅的绝技。 E.这篇小说起于二胡,结于二胡,中间又多次描写二胡,可以说二胡即本篇小说的线索。 解析:A.“只有他弟子一人”错,小女孩也是盲人师傅的知音。C.“说明他家非常贫穷,没有别的贵重 物品”于文无据。 答案:AC ▲2.本文情节看似突兀,实则在情理之中,请举例加以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安排。题目要求分析情节的“突兀”之处,关键要在理清小说情节的基础上, 把握小说情节“突兀”的具体体现,并且说明看似“突兀”的情节为何“在情理之中”。 答案:本篇小说结尾交代了茅屋起火的原因以及弟子一直跟随师傅企图得到乐谱的情节,看似突兀,实 则前文已经为这个结尾作了铺垫。①文章开头“雪,很大,夜很静”的描写,为后文表明茅屋是被点燃的作 了铺垫。②盲人师傅要饭时经常“吃一半,留一半”,为后文弟子一直跟随他作了铺垫。③弟子在漂泊途中第 一次见到师傅时故意哑着嗓子,与真相大白时不再哑着嗓子,前后呼应。 ▲3.本文二胡声音悠扬、动听,作者是如何描写二胡声音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如何描写”,是考查表达技巧。回答时首先要找出描写二胡声音的文字,然后分析 描写的手法、角度及其作用。凡是听众听后的感受和评价,都属于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而直接对二胡声音 进行描写的,都属于直接描写或正面描写。直接描写(正面描写)中又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一会儿如一丝轻 风,浮荡如纱”,这是比喻;“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 “月光水色”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是不可能“从琴弦上淌出”的,实际上是琴声,这是比喻加通感。 答案:①侧面描写。小女孩赞叹盲人师傅二胡拉得好。弟子哑着嗓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这 些都表明师傅拉的二胡声悠扬、动听。②比喻。“一会儿如一丝轻风,浮荡如纱”,突出二胡声音轻柔。③通 感。“一缕月光水色,从琴弦上淌出,闪着波纹,扩散着,荡漾着”,生动形象。 4.本文描写了两位盲人,他们是师徒关系,结合文本探究他们是怎样的人。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两位盲人师徒是相互对比映衬的,师傅为主,弟子为辅。师傅是一 位盲人二胡演奏家,二胡技艺之高,很多细节都可以看出来。但若光是技艺高超,就构不成小说的矛盾冲突 了。他对待弟子的态度,表现了他的人品,弟子害他,他还是一如既往对待弟子。而弟子是相对于师傅而存 在的,是用来反衬师傅美德的,他为了得到师傅的《松风流水》乐谱,不择手段,但最终还是受到师傅品格 的感召,幡然悔悟。 答案:①师傅是一个技艺高超的人。从小女孩的赞叹,弟子说《月夜鸟鸣》真是人间一绝,和文中多处 对音乐的描写等情节可以看出。②师傅是一个以德报怨的人。弟子放火烧了他的茅屋,他不但没有记恨弟子, 反而在流浪途中宁可自己挨饿也要给弟子留下吃的。③弟子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最终能认识错误悔 改的人。弟子为了得到师傅的乐谱,放火烧了师傅的茅屋,并一直跟随师傅寻找机会,但最终被师傅感动, 跪倒在师傅身旁,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 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鸟笼做成了。巴尔塔萨习惯地把它挂在房檐底下。刚吃完午饭,就听人到处在说,他做了一个全世界最 漂亮的鸟笼。来瞧热闹的人多极了,巴尔塔萨房前简直门庭若市,吵吵嚷嚷的,他只得摘下鸟笼,把木工作 坊的门关上。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你该刮刮脸啦。”乌尔苏拉对他说。两个星期以来,丈夫一心扑在鸟笼上,干木工活儿就不用心思了, 她很不高兴,可是鸟笼一做好,她的烦恼就顿时烟消云散了。 “你能赚多少钱呢?”她问。 “不知道,”巴尔塔萨回答,“我想要价三十比索。末了总能到手二十吧。” “你先要五十比索,”乌尔苏拉说,“这半个月来,你起早贪黑的。再说,这鸟笼多大呀。我这辈子见过 的鸟笼,就数这个大哩。” 有关鸟笼的消息早就传开了。老大夫希拉尔多的夫人爱养鸟,那天下午,大夫出诊归来,就去看个究竟。 饭厅里挤满了人。那鸟笼放在桌上,供人观赏。偌大的鸟笼用铁丝扎成,分成三层,上下有通道,里面 搭着专供鸟儿吃食和栖息的小房。空余部分,装有鸟儿嬉戏用的吊杆。整个鸟笼,犹如一座大型冰厂的模型。 老大夫左看右瞧,他寻思,这鸟笼果然名不虚传,比他想给妻子买的那种漂亮多了。 “①这鸟笼根本不用养鸟,只要在树上一挂,它自己就会叫起来。”说着,他当着众人把鸟笼转了几转, 又把鸟笼搁回桌上,“得,我买下了。” “已经卖给别人啦。”乌尔苏拉说。 “蒙铁尔的儿子,是他订做的。”巴尔塔萨补充道。 大夫又瞧瞧鸟笼。“你可以再做一个嘛!” “很抱歉,大夫,”巴尔塔萨说,“可是已经出手的东西是不能再卖的呀。” 大夫耸耸肩膀,“他们出多少钱买下的?” 巴尔塔萨把目光转向乌尔苏拉。“六十个比索。”她说。 大夫又看看鸟笼。“真漂亮,”他赞叹着,“漂亮极了。”说罢,转身朝门口走去,“蒙铁尔可真有钱啊!” 财主蒙铁尔对于鸟笼的新闻无动于衷。他就住在离这儿没有多远的地方,一间堆满家具什物的房子里。 他那形容憔悴的妻子,一吃罢午饭就紧闭门窗,在黑洞洞的屋子里,睁着眼睛整整待上两个钟头。她忽然听 见人声嘈杂,不仅吃了一惊。开门一看,只见门前聚集着一大帮人,巴尔塔萨拿着一个鸟笼也在那儿。他穿 一身白,胡子刮得精光,神情严肃纯朴。 “这玩意儿真太妙啦,”蒙铁尔的妻子喊了起来,顿时容光焕发,她把巴尔塔萨请到屋里,“我这一辈子 都能没见过这么好的玩意儿。” “彼贝在家吗?”巴尔塔萨把鸟笼搁在饭厅的桌子上。 “他还在学校里呢,一会儿就回来。”她答道。接着补上一句:“蒙铁尔这会儿在洗澡呢。” 蒙铁尔体态肥大,浑身毛茸茸的,脖子上搭着一条毛巾,从卧室的窗户里探出身来:“那是什么呀?” “彼贝的鸟笼呗。”巴尔塔萨说。 那女人疑惑地瞧他一眼:“是谁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彼贝的呀,”巴尔塔萨的语气十分肯定,“是彼贝让我做的呀。” 蒙铁尔穿着裤衩就从卧室走了出来。“彼贝!”他大喊了一声。 “孩子还没有回来呢。”他妻子喃喃地说。 彼贝在门洞里出现了。他约摸十二岁,眼睫毛弯弯的,沉静忧伤,活像他母亲。 “你过来,”蒙铁尔对他说,“是你让他们做鸟笼的吧?” 孩子低下脑袋。蒙铁尔一把揪住孩子头发,硬要孩子看着他的眼睛,“你说呀。” 孩子咬咬嘴唇,一声不吭。 “蒙铁尔!”妻子埋怨了。 蒙铁尔放开孩子,转身朝巴尔塔萨走来。“抱歉得很哪,巴尔塔萨,你事先应该跟我商量一下嘛。只有你 才会跟小孩子打交道。”他把鸟笼还给巴尔塔萨,“你赶紧拿走,能卖给谁就卖给谁。” ②那孩子一直木然不动地呆着,连眼皮都不眨一下。等巴尔塔萨接过鸟笼,迟疑地瞧了他一眼,他才像 狗打呼噜似的,喉咙里发出一声闷响,然后趴倒在地,嚎啕大哭。 蒙铁尔冷眼瞧着,无动于衷。母亲想上去抚慰一阵。“别管他。”蒙铁尔毫不妥协。 巴尔塔萨瞧那孩子半死不活的,活像一头害了传染病的牲畜。 “彼贝!”巴尔塔萨笑盈盈地走到孩子跟前,把鸟笼递给他。那孩子一跃而起,抱住跟他差不多大小的鸟 笼,透过密集的铁丝瞧着巴尔塔萨,不知说什么好。 “巴尔塔萨 ,” 蒙铁尔轻声说,“我不是说了吗,你把鸟笼拿走吧。” “还给人家吧。”母亲吩咐孩子。 “你留着吧。” 巴尔塔萨说。 “你别犯傻了,巴尔塔萨,” 蒙铁尔边说边拦住他,“你把这玩意儿带回家去吧,我一个子儿也不会给你 的呀。” “没事儿。我就是特意做了送给彼贝的,没想过要什么钱嘛。” 巴尔塔萨从挤在门口瞧热闹的人群里拨开一条路,走了出去。 巴尔塔萨在台球房受到热烈欢迎。这时候,他还在想,他做的鸟笼比别人的好,为了不让蒙铁尔的儿子 哭哭啼啼,只得把鸟笼送给他,诸如此类的事情没什么新鲜的。可是过不了多久,他发现这类事情对许多人 还挺重要,不禁兴奋起来。 “他们到底还是给了你五十比索才买下鸟笼的吧。” “六十比索。”巴尔塔萨答道。众人给巴尔塔萨斟上一杯啤酒,他一一回敬。天刚擦黑,他就喝得酩酊大 醉,漫无边际地胡扯起来。他说他要做一千个鸟笼,每个售价六十比索。然后,再做它一百万个,攒满六千 万比索。电唱机由他出钱不停地唱了整整两个钟头。大家举杯敬祝巴尔塔萨身体健康,走运,幸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乌尔苏拉做好一盘葱头炸肉,一直等他。有人告诉她,她丈夫在台球房里欢喜若狂地跟大伙儿喝啤酒呢。 她不相信,因为巴尔塔萨从来没有喝过酒。差不多半夜了,巴尔塔萨还在灯火通明的台球房里,一步也动弹 不得。他花了不少钱,只得留下手表抵押,保证次日还清欠款。过了一会儿,他劈腿坐在街上。清晨五点钟, 赶去望弥撒的妇女们看见他还坐在那儿。 (选自高兴主编《小说中的小说》,有删改) 1.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梳理小说的脉络,就要概括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是以主人公巴尔塔萨一个下午的活动为线索, 所以按照巴尔塔萨所做的事情一步一步理出故事脉络即可。 答案:做好鸟笼——拒卖鸟笼给老大夫——送鸟笼给彼贝——台球房醉酒。 2.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蒙铁尔形象的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蒙铁尔是一个反面形象,他的性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待自 己妻子和孩子的态度上,无论是他对家人的言行还是家人在他面前的表现,都可以看出他粗暴、专制、冷酷、 吝啬。 答案:蒙铁尔是当地的一个财主,粗暴、专制、冷酷、吝啬。 ▲3.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艺术表现形式的鉴赏。从内容看,这句话写出了鸟笼的精美,反映了老大夫的 心理,他赞美鸟笼,是想买下鸟笼;从语言形式看,这句话运用了夸张、比拟(拟物)的手法,使得语言生动 形象,富有感染力。 答案:运用了夸张、比拟的手法;写出了鸟笼的精美,表达了老大夫对鸟笼的赞赏之意。 (2)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手法和情节安排的作用。先答方法,再分析作用。“描写方法”在这里应该说是“人 物描写方法”,有彼贝的神态,还有动作。作用已经限定,是“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也就是说,这里对彼 贝的描写对下面的情节发展有什么作用,一般来说都是“推动情节发展”。 答案:方法:神态描写,动作描写。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4.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 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探究情节安排的作用。结尾部分巴尔塔萨的行为举止与前文的巴尔塔萨好像不是一个人,他 喝酒并花许多钱请人喝酒,人们觉得他编织的鸟笼很能赚钱,其实他一分钱也没得到,原因是他将鸟笼送给 了彼贝。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若干不同的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 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使情节更为曲折。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 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使主题更加丰富。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 的主题;从来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 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使环境更具典型性。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 状态和心理状态。(答出两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 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 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 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 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 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 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 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 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 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 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 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 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刘家父女 的办法常常在车夫与车主的口上,如读书人的引经据典。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 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什么时候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于是,祥子找到了包月,就去住宅门;掉了事而又去拉散座,便住在人和厂。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 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而想给虎妞弄个招门纳婿的“小人”。这种猜想里虽 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 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账 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 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辱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 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 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 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 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 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 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 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画线句是作者在介绍刘四爷,属于作者的叙述语言,口语化十分明显,京味儿十足;同时,这些 句子都比较短。既用短句,又口语化,满足了刻画人物的需要,符合刘四爷精明、霸气的形象特点。 答案:①口语化,运用了北京方言,例如“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②善用短句,划线句部分基本上都是短句,节奏明快,符合刘四爷的性格特征。 2.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结构和内容”的作用,不是人物形象上的作用,注意区别。从结构上看,第一 段已经介绍过刘四爷,这里再写他的肖像,有照应的作用,相貌和性格是一致的;同时,引出了下文的虎妞 和祥子。从内容上看,这样一副“虎相”的刘四爷与下文善待祥子的做法形成了对比,也就为后来祥子做刘 四爷的女婿作了铺垫。 答案:结构上,通过年龄、身体状况、相貌、个头,写刘四爷的虎相,照应上文对刘四爷性格为人的描 写,引出虎妞和祥子;内容上,与下文刘四爷对待祥子的态度形成对比,为后来祥子做女婿作了铺垫。 3.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形象特征,没有要求分析,所以不需要举例说明。他挣钱存着不乱花,而是去买 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说明这是个有理想有追求的小伙子。刘四爷对他的评价可以看出他能保持本色,“在新 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他只要在人和车厂,厂子门口总是干干净净的,说明他很爱干净。“她说什 么,祥子老是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说明祥子脾气好,能受人言语。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答案:有追求,有理想;勤劳本分;保持本色,真诚自然;讲究干净;脾气好,受人言语。 4.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祥子和刘四爷。那谁是主要人物呢?那就要看谁为谁的形象服务更多一 些。两个人物相互映衬,但刘四爷衬托祥子更多一些,连刘四爷这样的人物都看得起祥子,喜欢祥子,可见 祥子的人品之好,写刘四爷,就是侧面写祥子。因此,祥子是主要人物。 答案:祥子。写刘四爷是为了引出祥子,侧面描写祥子的性格。连刘四爷这样的人物都看得起祥子,喜 欢祥子,可见祥子的人品之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