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新高考二轮复习通史版第1讲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发展:先秦、秦汉时期作业

‎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2019·济宁一模)据《史记·殷本纪》载:“帝乙长子曰微子启,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为帝辛,天下谓之纣。”据此可知(  )‎ A.商朝初期“家天下”制度开始形成 B.商朝末期“分封制”已经走向成熟 C.商朝初期“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D.商朝末期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D。“启母贱,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为嗣”表明辛为嗣的原因是辛母为正后,据此可知商朝末期已经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故选D项;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说明夏朝“家天下”制度已经开始形成,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王位继承的问题,与分封制无关,而且分封制走向成熟是在西周时期,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排除C项。‎ ‎2.(2019·海南八校联盟考试)战国时期,郑国商人弦高贩卖畜牧产品,经常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这说明当时(  )‎ A.较远距离的贩运活动已出现 B.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 C.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官府加强了对商业的控制 解析:选A。A项与材料中“路过滑国到成周经商,需奔波数百里路”相符,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郑国鼓励民众从事商业,“郑国商人弦高贩卖”是个体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得到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官府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而非加强,故D项错误。‎ ‎3.(2019·滨州二模)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韩非子》中“天下”一词使用频率最高,如“霸天下”“制天下”“王天下”等。这反映出该时期(  )‎ A.法家思想融合了百家之长 B.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 C.秦国为统一制造舆论准备 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 解析:选D。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选D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 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法家思想的融合,排除A项;墨家主张“非攻”,排除B项;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天下’意识逐渐普及,许多思想家提出统一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国家统一成了众多思想家的共识,并非秦国为统一制造的舆论,排除C项。‎ ‎4.(2019·德阳一模)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  ‎ 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 ‎ 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选B。据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且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而题干中的先秦范围还包括夏、商、西周,排除C项;耕作技术也就是铁犁牛耕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5.下表反映的是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故选C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排除A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根据材料可知,四个思想家都重视粮食和农业生产,材料未涉及他们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D项。‎ ‎6.(2019·济南二模)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解析:选D。依据材料中官方文书的名称可以看出秦朝以官方文书的形式否定以血缘为主的地方制度,推行郡县制,这有利于大一统思想的宣传,故选D项;“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没有涉及字体的变化,排除A项;儒家思想在秦朝受到压制,排除B项;“边塞”称“故塞”不是解决边境问题的措施,排除C项。‎ ‎7.(2019·聊城二模)“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  )‎ 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      ‎ 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 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 ‎ 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 解析:选C。依据题干“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建立,取代了以前的贵族政治,故选C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等级制度日趋固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监察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出现并逐渐消失,排除D项。‎ ‎8.(2019·惠州模拟)西汉初年存在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国家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由此可知(  )‎ 类型 数量 特点 国家政策 世家 甚多 多是战国以来贵族后裔,宗族势力强大 打击 豪富 以万计 兼并土地,造成小农破产 迁徙、限制 游侠 数百 讲信重义、轻财好施,受民众崇拜 宽松 A.“重农抑商”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B.宗法制度历史影响深远 C.解决地方问题条件日益成熟 D.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解析:选C。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国家对“世家”采取了“打击”政策,对“豪富”采取了“迁徙、限制”政策,对“游侠”采取了“宽松”政策,如此一来,对这三种游离于皇权的社会势力就有了比较严格的治理,这就为汉初政府解决地方问题创造了条件,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只是针对“豪富”的做法,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A项;宗法制度只是针对“世家”而言的,与其他两个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要述及西汉初年的政治问题,与文化思想无关,且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 ‎9.下图为西汉农业分布图。图中信息反映出当时(  )‎ A.铁犁牛耕在东北地区普遍使用 B.西南巴蜀地区的农业得到开发 C.曲辕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 D.主要农业区分布取决于水利工程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的分布图可知,西南的巴蜀地区在西汉时期是全国主要的农业地区之一,即表明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故选B项;根据材料分布图可知,东北地区只是牛耕推广区,远远谈不上“普遍使用”的程度,排除A项;曲辕犁在中国出现是在唐朝时期,排除C项;根据常识,水利设施只是影响农业区分布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排除D项。‎ ‎10.(2019·德州二模)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如“第五访少孤贫,常佣耕以养兄嫂”“申屠蟠家贫为漆工”“栾布穷困,卖庸于齐,为酒家保”等。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 B.土地集中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普及深化 ‎ D.水陆交通长足发展 解析:选B。由材料“汉代农民‘外出为庸(佣)’的现象颇为普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高度集中使得百姓缺乏土地而外出谋生,故选B项;汉代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明朝以后租佃关系普及,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水陆交通,排除D项。‎ ‎11.(2019·北京朝阳期中)据下列图像可知,当时(  )‎ A.酿酒业和画像砖制造形成规模 B.普遍使用稻麦酿酒 C.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 D.酿酒工艺十分高超 解析:选A。题干图像内容反映出酿酒业形成规模,汉墓有许多画像砖的出土,反映出画像砖制造形成规模,故A项正确;依据图像无法推断酿酒的原料,故B项错误;依据图像无法推断政府垄断了酿酒业的生产销售,故C项错误;依据图像无法推断酿酒工艺水平,故D项错误。‎ ‎12.下图为汉武帝初年和汉宣帝末年法家或法吏与儒家或儒者出身的公卿所占可考公卿总数比重的变化情况示意图。此图可用于研究,汉代(  )‎ A.非儒家各学派的消亡    ‎ B.察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国家教育体系的健全 ‎ D.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 解析:选D。由图片信息可知武帝初年法家或法吏出身的公卿比重高于儒家或儒者的比重,而宣帝末年则儒家或儒者的比重高于法家或法吏的比重,联系史实可知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汉代新儒学逐渐成为统治思想,选官制度也以儒学为考查内容和标准,因而材料中变化体现了社会主流文化的转型,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战国时期,选贤任能是思想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立君而尊贤,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慎子)‎ 材料二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徳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李悝)‎ ‎(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贤”的不同态度,并说明他们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2)结合商鞅变法,说明材料二反映的选贤任能主张有何意义。‎ 解析:第(1)问抓住材料一信息“贵贤”“敬贤者存;慢贤者亡”“是贤与君争,其乱甚于无君”可知两人的不同态度;相同之处结合战国时期两人提出主张的目的作答。第(2)‎ 问抓住材料二信息“列徳而尚贤”“ 有能则举之”“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归纳主张,结合商鞅变法分析意义。‎ 答案:(1)不同态度:荀子主张贵贤、敬贤,慎子主张尊君轻贤。‎ 相同之处:均是为君主治国提供用人建议。‎ ‎(2)墨子和李悝主张用人不论出身,以才能和功劳为用人标准。商鞅变法实行奖励耕织和军功爵的举措,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使秦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14.(2020·山东省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模拟卷)图一、图二、图三分别是西汉不同时期侯国分布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一 图二 图三 ‎——据林小标等《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指出图一的侯国类型特征及其形成的政治因素。‎ ‎(2)比较图一和图二,说明图二反映出西汉政治统治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结合图三说明西汉政治统治出现了什么问题。‎ 解析:第(1)问,类型特征据地图中的图例及侯国分布可归纳;政治因素结合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联合韩信等人,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后,分封很多异姓功臣,出现了很多功臣侯国等归纳。第(2)问比较图一和二,结合图例中封侯类型回答变化;原因从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推恩令”及打败匈奴,少数民族部族归附等角度分析。第(3)问结合地图可知,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大量增加;原因是西汉中后期,皇帝年幼,母后外戚专权,势力膨胀。‎ 答案:(1)特征:以功臣侯国为主。‎ 因素:刘邦为建立和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大封功臣。‎ ‎(2)侯国数量特别是功臣侯国大量减少,归义侯国数量增加;西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进一步巩固。‎ ‎(3)恩泽侯国、外戚侯国增多,汉代政治趋于腐败,统治逐渐衰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