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备考策略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复习备考策略

‎2017年高考地理试题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策略 甘谷一中地理备课组 一、2017年高考新课标Ⅱ(贵州 甘肃 青海 西藏 黑龙江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新疆 云南 海南语数外 辽宁综合地区适用)地理试题分析 ‎(一)、试卷分析 ‎1.试卷结构。本套试题由11道选择题,2道综合题和2道选做题构成。试卷的结构与往年相比没有变化。但是36题由往年的3个问题变为4个问题,设问更具体,把分值摊薄。选做题题号由于政治学科试题数量的改变,导致地理学科题号发生改变。‎ ‎2.试卷难度。试题整体难度适中,信息呈现形式与往年基本相同,考生不会有陌生感,容易上手,不会产生太大的心理压力。试题中没有出现“超纲”现象以及所谓的偏题和怪题。但部分选择题却对审题要求较高,题组间关联性较强;考生对文字信息、图表信息以及命题意图理解的角度和深度的偏差可能会造成失分现象。非选择题中的36和37题设问看似容易入手,但易出现会而不全,得高分也不是特别容易,区分度高。选考题部分难度相对略高,考生较为不易把握答题角度,获得满分10分的难度较大。‎ ‎(二)、试卷特点及试题分析 ‎1.依托主干知识,考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套考题所考考点均属地理学科内的核心考点,依托诸多考点考察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第一题组(1-3)依托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等素材考查区域认知,重点对区域的特征、问题和联系等进行分析和解释。‎ 第二组题(4-5)依托“汽车轮胎的测试”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涉及到气候、地球运动和自然灾害等主干知识。‎ 第三组题(6-8)依托“古埃及文明农耕文明形成”考查农业耕作方式的形成、沉积地貌和农作物与气候的关系。‎ 第四组题(9-11)依托贺兰山地洪积扇考查流水地貌形成、分布、差别,体现了自然地理要素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六组题(36),考查了工业生产的区位问题、环境问题。‎ 第七组题(37),考查了交通建设区位问题。‎ 这些题组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只有把地理基础知识和从文字、图表中获取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进行分析才能获得正确答案。要求考生具有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充分的实践了考纲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方面能力。‎ ‎  第一组考点是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考查了区域的划分,区域的界线,区域差异,区域特征;‎ ‎  第二组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太阳视运动,昼夜长短,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天气系统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 第三组以区域历史为背景考查气候分布及气候特征,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  第四组仍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查了流水地貌——洪积扇的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  第36题考查了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考查分析工业区位因素和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工业发展中产生和存在的污染问题,交通污染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  第37题以白令海峡为背景,考查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影响交通运输线路和站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  第43题,选修3,旅游地理,还是以历史背景为题材,考查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既有约束性,又有开放性。‎ ‎  第44题,选修6,环境保护,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虽然是选做题,但与必修3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一致。‎ ‎  由此可见,本试卷在侧重能力考查的前提下,突出考查天气气候、地形地貌、人口迁移、工业、农业、交通、区域差异、区域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等主干知识,这些内容是学生平时学习和复习最牢固的部分,与往年相比,对学生历来普遍感觉较难的气候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大,今年的材料透出一个“古”字,材料虽然年年不同,地理事象千变万化,但考查万变不离其宗——主干知识,其原理和实质源自教材,在以后的教和学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突出主干抓重点。‎ ‎2.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考查学科能力。‎ 高考需要为高校人才选拔服务,试题则必须强化对关键能力的考查,即强调考生能够学以致用、独立思考。探究式问题是对此进行有效考查的优质题目。如6-8题,进行了尼罗河泛滥区没有出现刀耕火种、泛滥区上游气候特点和农作物来源的探究;再如“山西省焦化厂布局”问题,设问逐层深入,探究考查意图明显;37题印第安人进入美洲大陆季节的探究。这些问题要求考生能够通过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来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 ‎3、材料趣味,图文并茂 ‎  试卷给人的感觉具有趣味性,没有高考的凝重感,让考生倍感亲切有趣,试卷呈现了一系列的历史材料如尼罗河古农业生产、白令海峡的人口迁移,茶马古道,又立足当今经济发展,如汽车轮胎性能测试、贺兰山的洪积扇、煤炭的开采运输,符合“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理念,这些话题古今中外都有,似曾相识,略有耳闻,有人还很熟悉,看似简单,实则灵活,从地理层面上答题,拿到高分也不容易,对地理能力的考查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在学习中全面发展,拓宽知识面,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  此外试题充分体现了“图表”这一地理学科特色,图表可以传递海量信息,形象、直观,今年对区域图考查有所加大,5幅图中就有4幅是区域图。第三组选择题无图考图,要脑中有图,尤其重视区域地理的综合分析和应用,地理知识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是落实在具体区域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实在的,这就需要学生除具有将从书本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试题区域上的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学习地理时,要养成运用地理图表的习惯。‎ ‎  5、联系实际,强调发展 ‎  与往年相比,‎ 试题并不刻意追求热点问题,即使有与热点问题相关的区域也不直接切入主题。如36题就契合了2016年煤炭供给侧改革背景。全球气候的变化一直被世人关注,中国的交通建设也世界瞩目,二者结合便有了37题。选做题中的旅游考查茶马古道问题,也是契合了“一带一路”的背景。因为“茶马古道”被称为“西南的丝绸之路”,其所覆盖的云南西藏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一部分。更重视考查人地关系的发展变化,新陈代谢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如考查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埃及的农业生产到现代的贺兰山麓的耕地分布;从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跨越白令海峡到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能跨越;山西焦化产业从20世纪90年代到2014年的转变,试题传递了这样一个信号:自然在发展变化,人类社会在发展变化,人地关系在发展变化,我们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来看世界,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6、注重素养,突出能力 ‎  地理素养是个体的一种修养、一种气质,也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素质,更是国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试卷偏向考查学生的地理素养,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掌握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与地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发现并探究地理现象和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能力强的学生试卷不难,对于地理能力弱的学生却易错。‎ ‎  例如:第一组第1题秦岭—淮河一线,在洪泽湖以东是以苏北灌溉总渠为界的,它是人工河,排除B选项,不同区域划分是有依据的,A选项错误,相邻区域界线两侧特征是过渡的,无显著差异。学生容易忽略“界线两侧”而将范围扩大,得出错误结论。‎ ‎  第三组只要审题仔细,抓住“刀耕火种出现之前”“直接耕种”,不难选出正确答案。‎ ‎  再如第37题,教材阐述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试题考查气候变冷影响,如果在平时学习中探究过,“冰期时,气候变冷,陆地上冰川覆盖面积加大,海面下降一百多米,许多大陆架成了人和动物来往的通道”,有了这个知识,再加上材料中白令海峡最大水深52米,答题就不难了。‎ ‎(三)、总结与建议 总体而言,本套试卷题目设计规范,设问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而又有一定的区分度,做到了难易兼顾,能够很好的考察学生的各项能力。‎ ‎  对以后考生的建议:1.加强基础概念的理解。2.加强对主干知识的学习理解。3.做题时一定要阅读好材料,获取有用信息。4.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关心国家大事。‎ 附: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二卷 ——文科综合地理部分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 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3. 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       B.技术       C.资金        D.交通 答案:CDD 本题以中国区域地图为载体,侧重基础概念的活化运用,区域的概念,区域的界限,秦岭淮河的意义,同时考察交通运输的作用,体现知识点广撒网的考察理念,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对学生的知识点运用能力要求很高。‎ ‎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4~5题。‎ ‎4.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5.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 答案:AB 本题组以区域图为载体,侧重定位能力后对区域特征的分析和再现,同时创设新情景,把地理知识生活化,体现课标精神,对必修一第一章知识进行了考察,但并未考察学生最头疼的地理计算,而是考察地球运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 ‎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 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 用水便利    B. 土壤肥沃    C. 地势平坦    D. 植被缺失 ‎7. 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 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 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 热带雨林气候区    B. 地中海气候区    C. 热带草原气候区    D. 热带季风气候区 ‎ 答案:DAC 本题组以世界区域地理的重点国家为切入点,侧重对区域特征的考察,同时兼顾必修一的基础原理:气候和地表形态的塑造基础知识点的考察,对学生的跨模块整合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 ‎ 洪积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 9.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烁石较小的主要原因的 ‎1.降水较少   2.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3.河流较长  4.风化物粒径较小 A.1.2            B.2.3           C.3.4          D.1.4‎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 答案:CBB 本题组以区域地理的中国区域地理为切入点,在区域地理的背景下考察必修知识,对基础原理的考察很灵活,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原理才会运用灵活。‎ 问答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 ,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 ‎ ‎(1) 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 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 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 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解析:本题以山西为载体,山西是必修教材多次提到的区域,也作为经典案例出现在教材中,这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考察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教材案例深化理解,同时能够跳出教材的束缚,重视材料,重视图文信息的使用。‎ 答案:‎ ‎(1)市场、技术、资源、交通、环保这几个角度为采分点。‎ ‎(2)小焦化厂多,冶炼水平不高,不注意环保。‎ ‎(3)公路运输中散落的煤炭,煤炭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汽车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 ‎(4)便于集中采用先进技术,集中废气回收利用,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电气化机车减少内燃机对环境的污染,选择使用高标准煤炭资源。‎ ‎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 ‎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本题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自然原因自然现象自然问题,考查交通建设的区位条件。涉及知识点较多,对知识的驾驭能力要求较高,总体难度不大,但是想得到高分较难。‎ 答案:(1)目前,海平面上升,海峡变宽,需要较长的跨越距离;气候变暖,冰层变薄,而且沿途冰层不连续,有冰裂缝,危险度较高;夏季冰层融化;冬季气候寒冷,常有暴风雪;沿途没有陆地,没有食物和淡水补给。‎ ‎(2)夏季,冰期全盛时,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积大,食物来源减少,夏季气温高,沿途提供给动物和人类的食物较多,美洲大陆没有冰川,气候温和,食物来源丰富。‎ ‎(3)该地纬度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建桥的影响大;洋流影响大;海水的盐度对建筑的腐蚀较重;海峡两侧为山地,地形崎岖,建桥成本高;该地人烟稀少,水和食物的补给少,不利于工程作业。‎ ‎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茶马古道是以茶、马为主要商品,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该商道分布在滇、川、藏等地区,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暑期一群旅游爱好者计划沿茶马古道,靠站徒步古道游,体验马帮文化。‎ ‎   从文化体验角度,指出他们应做的前期准备。‎ 本题结合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考察旅游地理知识,对学生的知识运用等级较高。需要学生对相关知识都有所了解,同时可以快速调动相关知识,本道题区分度较大,很多同学可能会跑题和偏题。‎ 答案: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山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暑期降水多,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活动频繁,因此多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沿途穿越高山峡谷密林,所以应了解该地自然环境,重复做好准备,其次出发前应对茶马古道的文化进行查阅,了解其线路和历史文化。‎ ‎ ‎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图8).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 本题侧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的考察,是区域地理和选修六共同关注的考点。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相互联系性,对于任何一块知识都不能松懈,任何一块知识的短板都会制约其他知识的应用。‎ ‎ 答案: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治理的根本,人工松林植物种类单一,植株稀少,生长期短,扎入土层浅,且植株间杂草少,水土保持功能弱于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次生林植物种类较多,植物间距小,植物密集,植物根系长,能够扎入更深的土壤,再加上植株间有大量的杂草,因此对同强度降水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 对新高三的建议:‎ ‎1、重视初中的世界和中国区域地理,夯实区域知识,在复习过程中要将区域知识同高中教材结合起来,不要孤立区域知识。‎ ‎2、对基本的地理规律与原理要灵活运用,死记硬背的时代已经过去,原理的运用不灵活,得分率不会特别高。所以,原理的内化与运用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 ‎3、一定要注意知识点间的联系,高考更侧重用有限的题目考察更多的知识点,能否快速灵活的整合运用相关知识很关键。‎ ‎4、一定注意地理学科生活化的特征,同时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要灵活,不要过度解读信息,也不要对关键信息完全无感。‎ 二、2018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一)我校采取的高考备考方案 ‎1.成立备考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教学和联系级副校长、包级领导为副组长、高三级主任和各科教研组长为成员的备考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各个阶段的备考工作,研究解决备考中遇到的问题,形成领导抓、抓领导、常规抓、抓常规的常抓不懈格局。备考领导小组成员要按各自的分工,靠实责任,抓好备考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各项高考目标的完成。‎ ‎2.成立高考研究小组 成立高考研究小组,研究高考,具体措施是:‎ 一是研究考纲和高考真题。高考研究小组、高三备课组和教师针对近五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与2018年考纲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研究考纲变化,积极思考2018年高考命题的特点、试题的难度和可能发生的变化,更好地把握2018年新高考的命题走向,理清高考备考思路,增强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二是开展校际复习备考交流活动。组织高考研究小组成员参加高考研讨活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省内外名校先进的备考理念和方法,及时了解高考动态,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有效的备考措施,提升高考复习备考的效果。‎ 三是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备考领导小组要率先垂范,深入课堂,及时了解高三教情、学情,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指导;各高三备课组首先要实现复习备考的“六个统一”。即目标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练习(学案)统一、考试统一、讲评统一;其次要以老带新,以强扶弱,团结协作,整体优化;三是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备课活动专题化,每次活动集中研究一个高考专题,解决一个问题。同时做好对公开课、复习课、习题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的研究工作,力争使教者有法、学者有得;教师要研究课标和考纲,精心备课,抓考点,实现课堂教学高效化。‎ 四是研究学情。教务处要通过学情调查和每周的教学信息反馈表及时听取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向教师反馈教学信息。班主任、科任教师要认真研究反馈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对学生的学习计划、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有效指导和帮助。‎ 五是研究高考指标的跟踪落实。高考研究小组要以县教体局下达的一本、二本高考指标为依据,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班级的不同情况,科学分解高考指标,把高考目标落实到班级,把高考责任落实到每一个教师的身上。每次考试结束都要对各班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寻找存在的问题,制定对策,确保高考指标的完成。在目标引领的过程中,学校将完善目标监控、高考奖励机制,以求目标管理效应最大化。‎ ‎3.扎实做好三轮复习 一是单元复习。从‎2017年7月31日至‎2018年3月4日,共29周。本轮复习要求“抓纲务本,逐点过关,不留死角”。为了扎实推进这一阶段的复习,学校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制订周密的复习进度计划,将学案和单元训练题的编写任务分解到人,并抓好落实,确保‎2018年3月4日前圆满完成本轮复习任务;二是组织好检测考试和周考,以利于纵横的比较分析及进行教学分析;三是搞好不同类型学生的分层教学工作,做到教学深度不一,但进度统一,目标一致。‎ 二是板块复习。从‎2018年3月5日至‎4月15日,共6周。本轮复习按学科将教学内容切块分割,形成知识网络,专题讲练,查漏补缺,强化训练,归纳解题方法,形成规范的解题模式。‎ 三是模拟训练。从‎2018年4月16日至‎6月3日,共7周。通过按高考时间和科目安排考试,强化模拟演练,寻找知识、能力上潜在的缺陷,教师重点讲评,提高学生应试的技巧和能力。‎ ‎4.打造“352”高效课堂,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高考复习备考要落实好“352”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学导结合、合作探究、检测提升、总结反思”。教师要做好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达到教学设计规范、精讲精练高效、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教学活动分层落实、课堂师生关系和谐、不同层次学生成绩均有提升的效果。高考研究小组要在不同的复习阶段,对课堂教学提出不同的要求,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各班要落实高三备考学生学习规范要求,形成 “先预习,后听课、先归纳整理,后练习,常反思”的学习模式,文科、化学、生物要强化记忆,各科要建立学生错题档案,争取高考中少出错。‎ ‎5.规范命题,严密组织各类考试 成立高三检测命题组,研究新课改形势下高考命题规律,分析高频考点,精选试题,严把质量,提高命题的水平和质量,有效应对高考。‎ 严格落实周考、月考和模拟考试制度,做到“检测考试化,考试高考化”,为使检测考试有效进行,学校将高三级的全部考试统一纳入到教学管理之中,使教师学生真正把每一次考试都当做高考的演练;每周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周检测,争取检测80次以上,每次周检测试试卷,教师必须认真批阅,并进行讲评;一月一次月考,备课组流水阅卷,并做好试卷分析;年级组对考试成绩进行总结分析,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专人专题探讨性发言,寻找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为下一阶段复习打基础做准备。强化定时模拟考试,使学生学会应试,学会合理分配考试时间,掌握高考评分标准对答题的要求,学会沉着应对考场突发事件,以求取得更好成绩。‎ 组织参加省内外联考,分析成绩,寻找各学科备考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调整复习备考策略,补齐短板,提升各学科在高考中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二)2018年高考地理备考措施及建议:‎ ‎1.指导思想 ‎(1)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立足学生,加强高三复习的计划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以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教学为核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3)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为途径,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做题能力。‎ ‎2.复习方法和策略 ‎(1)把握高考的复习方向。‎ 我校高考研究小组、高三地理备课组和教师针对近五年的新课程高考试题与2018年考纲进行认真细致的对比分析和比较研究,研究考纲变化,积极思考2018年高考命题的特点、试题的难度和可能发生的变化,更好地把握2018年新高考的命题走向,理清高考备考思路,增强备考工作的针对性,提高应对高考的能力。‎ ‎(2)复习流程:三轮复习法,即:模块小专题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 综合练习 第一轮复习:模块小专题复习。(时间‎2017年7月31日至‎2018年3月4日)‎ 第一轮复习的总体要求:‎ ‎①抓纲务本,夯实三基一标(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理论;标——课程标准);构建网络,形成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读图能力、应用能力、表达能力);按章节复习 ,做到全——稳——实。 ‎ ‎②讲透高中自然地理,认识世界地理区域;活用人文地理观点,解决中国发展问题。‎ ‎③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部分则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 ‎④紧抓主干,突出重难点,精炼考点。‎ 第一轮复习的具体方法与策略:‎ ‎(1)抓中间,促两头。抓住中间,有两大优势:一是可提高上线人数,二是可提高成绩。中间学生是主题,占到班级的大多数,抓住中间就是抓住整体。同时对两边学生有促进作用和带动作用。‎ ‎(2)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对于学科主干知识尽量安排充足的时间,并放在复习的前期。‎ 地理概念、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学生应熟练掌握五大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和四大区位理论,即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区位理论。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运力结合有关图像进行深入理解。其次,教师在分析有关问题时要把握到问题的实处,进行地理方法的提升,授之以渔。作为教师要认真钻研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领会其真谛。依据标准和考试说明对教材进行重组,确定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因为标准和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同时要处理好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和初中教材的关系。根据近5年的高考统计,新课标中3个必修模块和初中地理知识的内容占90分,选修占10分。必修教材是高考复习中的重中之重,其包含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基本原理及规律,占比重最大。选修教材是对必修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复习中可根据高考重点对教材进行大胆取舍和提炼。初中区域地理以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现象为主。高三复习的重点应是选择其中典型地理现象或典型区域为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高中地理的知识和原理分析研究区域地理现象的成因,掌握区域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建议:还是把复习的重点放在必修内容与初中地理知识的内容上,把选修内容穿插进必修中来建构知识网络,或者将选修中非常复杂的内容而大纲不作要求的可以忽略。选修内容没有必要复习得深、广。‎ ‎ (3)定高标准,适当提速——体现复习课的特点。整个复习阶段的基本要求是要重视教材,重视基础,但是,复习时对学生知识的复习和能力的培养绝不能停留在像上新课那样一章一节,按部就班。复习标准要比上新课高,不再是新课的低水平、浅层次重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更高水平的再现和能力的提升。但一定不能忘记夯实基础,虽然复习课容量大,要提升学生能力,但要在掌握基础知识上提升能力,在应用基础知识上提升。‎ ‎ (4)增大容量,注重拓展——让复习课增值。第一轮复习虽然基本上是按照教材一章一节地复习,但绝不能仅限于教材的那点内容,需补充、应扩容,要把课堂的容量做足,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主要是防止偏小,对教材内容拓展的渠道很多,主要是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对教材的高度整合,这必须建立在对教材的非常熟悉和高超的驾驭能力之上,做到收放自如;二是有多年的积累,做过大量的练习题,见过很多的经典题型,能将这些经典题恰当地引如到课堂教学中进行深化、拓展。通过增容,通过拓展,让教材由薄变厚,让复习课增值。‎ ‎(5)整合教材,重组知识——构建知识新网络。第一轮复习既不能象上新课那样低水平重复,也不可能象上第二轮专题复习那样对教材进行高度整合,但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教师有必要对多本教材内容相近的知识板块进行重组,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6)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点讲教材重难点。对第一轮复习的要求和方法,按照单元复习时,少采用面上的讲解,不必面面俱到,不必注重课堂结构的完整、完美,关键是要有效。多采用点讲的方式,即提示重点,破解难点,讲学生还没理解的问题。那些学生能一目了然的或已经弄懂了的知识老师就不必再讲,让学生自己去看、去记即可。具体要求是:记知识、明重点、讲问题、破难点。‎ ‎ (7)创建通式,化繁为简——以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一些特别抽象的内容,如地球运动方面关于时间、日期、昼夜长短等方面的计算,历届学生都感到头痛,成为制约学生考试的瓶颈、拦陆虎。其实,这方面的问题真正理解了就很简单,老师应很好地归纳,总结出公式,然后让学生套,并化整为零,层层分解,步步推导。这样就会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作用。其他方面凡是关于计算的问题基本上都可以用公式化的办法来破解。同时要像做数学题那样,多算多练,做到熟能生巧。另外,对主观试题的解答,学生要答好,也必须有一些基本的套路。要提高解答能力,老师应多提供些具体的、典型的案例,认真剖析解题的思路,展示解题的过程,总结解题的方法,形成基本的套路,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解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 ‎ (8)以问题为线索——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老师和学生都应有很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复习时,在备课阶段就应把本节的主要问题弄清,并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然后作为备课的重点。讲、练都应围绕这些重点问题进行,以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要认真思考和精确规划每一堂课的学习、训练目标,切忌把所谓的随堂课上成水堂课、随随便便,没有重点、没有训练,没有目标、没有效率。‎ ‎ (9)以训练为途径——增强复习课的实效性。学生的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有效的训练得来的。复习要有很强的训练意识,要克服传统课那种课堂上只有讲,没有练的弊端。训练不只是课后的事,应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练,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当然训练要适度。题海战术不可取,强调的是有效训练。比如重复做十个意义不大的题(太易、太难、太偏)还不如做一道有价值的题的作用大。此外,无论那种训练都要做到定时定量,这样,才会更有效率。‎ ‎ (10)以学生为主体——提升复习课的有效性。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克服老师一讲到底,学生很少参与的弊端。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不是随便地叫几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问题事先没有预设,学生也是临时乱点兵,而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提的问题随便,叫的学生随意,常常是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在那里哑口无言,时间就这样白白地浪费,实在可惜。这样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毫无价值的。‎ ‎(11)创设激情性课堂。文科课堂上,教师需要用魅力感召学生,用智慧启迪学生,也需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和沉沉的社会责任,融入对学生的殷切期望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力求思维严谨、条理清晰、要点明确、主次分明、慷慨讲授、激情点拨、旁引博证、扣人心弦。‎ ‎(12)渗透心理辅导性课堂。教师在把好专业关的同时,提高课堂管理意识,可适量走下讲台,用一个眼神、一中暗示、一句箴言、一个肢体语言或一次谈话,力求从情感、意志、兴趣、毅力、恒心等方面,充分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将教师的期望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内在需求,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13)注重课堂管理。教师高考意识、专业素养普遍较高,但是常常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对他们经常会出现惰性,且往往会选错偷懒的时间和地点的现象,往往重视程度不够。个别学生在一些课堂上显得萎靡不振、漫不经心,或不思考、不讨论、不回答、不记录,课堂气氛比较沉闷,甚至有随意旷课的现象,因此,加强课堂管理,是挖掘教学潜力、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 ‎(14)做好课堂笔记和纠错笔记。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一些课堂上,学生只在课本上勾画要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比较简洁,省时,但常常层次性不强、重难点不够突出、既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巩固,又不利于学生后续高效复习。同时,书写也是理解、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要以学生在课堂上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来训练学生在高考考场上的“三度”——速度、准确度、整洁度实属必要。‎ 笔记时,一是记录上课时记录老师的“启迪”、讲授到的重点、难点,学生听课时的智慧火花,做题时记录“实战的心得”,评卷时记录老师的订正,都是提高学习成绩非常有效的方法。‎ 纠错笔记要求学生能够整理核心知识,错题记录和反思,在核心知识整理中梳理系统,在纠错中学习。‎ ‎(15)尽早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答题指导也尽早进行并严格要求;及早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 第二轮复习——学科内综合专题复习(时间:‎2018年3月5日至‎4月15日)‎ 把握主干,训练方法,培养思路,提高能力。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这一阶段的复习要凸现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试能力。‎ 第三轮复习(时间:‎2018年4月16日至‎6月3日)‎ 排查疑难点,查漏补缺,回归课本,高仿真模拟。以练习为主,讲解为辅。练习时要围绕重点、难点、焦点、热点问题精选试题,围绕个案做好讲评,进行思维的撞击和知识的整合。结合实际,可以考虑设置大课,或按照高考科目时间安排的顺序进行高考情景模拟,集中强化做题训练。‎ 在做题训练过程中要加强做题后的反思,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 解题技巧:怎样才能有效提高解题能力?‎ 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能力的高低,最终还是要通过考生卷面上的成绩来表现。临近高考,如何有效地提高解题能力?‎ 第一,要有选择的做题。‎ 第二,通过做题积累考试经验。‎ 第三,经常重温旧题,查阅错题档案。凡是做错的题,可能是知识链条中的薄弱环节,也可能是自己能力的缺陷之处,对错过的题重新看一遍或再做一遍,有利于知识的巩固、理解的加深。‎ 第四,在回答问题的“全面”和“准确”上做文章。所谓全面, 就是知识点要全,不仅包括教材基本知识,还包括实际生活中一些新的观点。所谓准确,就是不要答非所问,不得要领。不仅做到答案要点符合试题设问要求,还要准确使用学科术语表达。准确审题、综合分析和科学表达是取得理想成绩的保证。‎ ‎ 第五,在训练中切忌仅仅满足于答案,更重要的是要暴露思维过程、解题方法和学习策略上存在的缺陷。试题的答案只是一个参考,要学会在分析试题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地对试题所给答案进行删除和添加。‎ 特别强调的是:‎ 解答时要反复审题,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 审题的前提是读题,审题时重在对有用信息的提取和原理的运用,重点词、关键词要做着重号,划出已知数据,以提醒自己注意。‎ ‎ 要敏锐地觉察题目中的图例、注记等相关信号,发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理清方法和思路,要排除定式思维的干扰.‎ 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 审题干(中心词、限定词、指令词)‎ • 列模板(地理要素全方面)‎ • 读信息(图表、图例、注记等)‎ • 细筛选(决定要点的去留)‎ • 整语言(地理术语、要点顺序)‎ 选修部分包括选修五和选修六,这部分内容很多,而且与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联系紧密,考查时常以一个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人文特征和区域发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可帮助学生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能够较好地把握答题要点,这对学生解答人文地理方面的综合题有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成绩,故选修部分的复习是高三地理复习中重要的环节,不可忽视。选修部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较少,在复习时间的安排上相应也较少。所以,希望用较少的课时,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选修教材的复习,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环节的复习呢?‎ 首先,认清选修部分的特点。选修部分的概念、原理较多,内容较分散,各章节间联系相对较少,故需要学生多看多记多复习,注重解题方法的讲解。教材多以案例为主,模式化比较明显,可以总结出一般的解题方法。总的来说,选修部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但难度低。‎ 其次,根据教材特点,制定复习策略。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教师点拨和学生自主复习相结合;二是精选例题和习题加以巩固和升华。目的是想办法要让学生能够快速高效地掌握好知识,能力得以提升。因此,在复习策略与方法上,以学生自主复习为主,老师讲解为辅,把学生作为复习的主体,调动起自主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选修部分复习速度和效率的重要手段。‎ 甘谷一中地理备课组 ‎2017年10月2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