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知识结构
《政治生活》第三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知识结构 一、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常设机关:人大常委会是人大的常设机关。(在人大闭会期间,人大的部分职权由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3.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4.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 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和地位: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②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③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大与其他中央国家机关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④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 ⑵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①性质和地位: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②职权: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有地方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二、人大代表 1.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2.产生方式和任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县级以上人大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县、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 3.权利:人大代表依法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等。 4.义务:(1)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2)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3)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提高履职能力。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地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政体。(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2.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3.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表现在:(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大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与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基本内容:(1)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5.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根本原因: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2)实践证明,它适合我国国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四、中国共产党 1.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①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地形成的,是法律赋予的。 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系。 ④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⑤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 ⑥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识,是党依法执政的表现。 6.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7. 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始终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8.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五、我国的政党制度 1.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誉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 ① 性质:人民政协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 ②组成:除了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 ③主题:团结和民主。 ④职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⑤政协委员职责:积极进行社会调研,广泛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相关部门进行民主监督;积极提交提案,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等。 4、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政治上:执政党与参政党、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事业上: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监督上:互相监督 法律上:地位平等 组织上:互相独立 六、我国的民族关系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注意:三原则的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七、我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地位: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2、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②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③自治权: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A.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自治权是有法律保障的: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C.内容:其范围和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3.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八、我国的宗教政策的基本内容: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二)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三)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四)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九、弘扬科学精神 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要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2.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的无神论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3.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