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燃烧的条件探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化学专题突破:燃烧的条件探究

燃烧的条件探究 例1 为了探究燃烧的条件,小军查阅资料得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五氧化二磷刺激人的呼吸道。他设计了右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分别盛有少量的白磷和少量红磷的两支试管,放入到盛水的烧杯中,另将少量白磷直接投入到烧杯的水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如下:‎ ‎①试管中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②试管中的红磷不燃烧;‎ ‎③烧杯中的白磷不燃烧。‎ ‎(1)白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由现象①②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由现象①③得到的燃烧条件是__________。‎ ‎(3)请举一例说明燃烧必须有可燃物参加。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根据小军查阅的资料和实验现象,指出他设计的装置有何不足。______________。‎ 点燃 解析 本题根据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来考查燃烧所具备的条件。由现象①②对比可知,红磷的着火点240℃>80℃,因此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由①③对比可知,水中的白磷温度虽达到了着火点,但因缺少氧气,因此不能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通过石块不能燃烧而木柴能够燃烧(或没有可燃物就不能燃烧,如关闭液化气等)可说明燃烧必须要有可燃物参加;由于白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因此装置中的明显不足是没有密封。‎ 答案:(1)白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2)温度达到着火点 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关闭燃气灶阀门,火焰熄灭(或打火机没有燃料后打不着火;或森林起火打隔离带,火势不再蔓延;或木柴燃烧而石块不燃烧……) (4)白磷燃烧没有在密闭装置中进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 例2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甲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 ‎【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 ‎【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 ‎【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乙装置进行实验。‎ 图甲 图乙 图丙 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现象 解释 ‎ a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 b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b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思与评价】(1)改进后的图乙装置与图甲装置比较,优点是 。‎ ‎(2)小林同学指出图乙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丙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 。‎ ‎【拓展与迁移】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a试管冷却后,如果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入试管。”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 小晶问:“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1/5;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1/5。‎ 你赞同的预测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 解析 本题是对教材中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的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主要考查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及综合分析能力。b试管中的红磷没有达到着火点,热水中的白磷缺少氧气,因此都不能燃烧;磷燃烧后产生的五氧化二磷对人体有害且五氧化二磷还可能与空气中的水蒸气作用而产生有毒的偏磷酸(HPO3),因此图乙可防止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但图乙的不足之处是白磷燃烧后,试管内气体膨胀,致使橡皮塞打开,而图丙可避免这种现象发生;对于【拓展与迁移】中的预测,两种结论无论选哪种都可以,但要求结论与理由必须相符合。‎ 答案:①温度未达到红磷的着火点 ②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 ‎【反思与评价】(1)能防止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危害人体健康 (2)避免橡皮塞因试管内气体热膨胀而松动 ‎【拓展与迁移】甲 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且上述实验白磷足量、气密性良好,所以进入a试管内液体的体积能接近试管容积的1/5(或乙 装置漏气等)(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