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9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1982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B. 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 C. 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 D. 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 ‎【答案】B ‎【解析】‎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 ‎2.有学者认为,中华民族的远古祖先是分别在八个氏族文化区创造原始文化的。这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该学者意在强调 A. 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 B. 中华文明的这种格局把文明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有机结合起来 C. 中国八大氏族文化区相互影响,相轴相成 D. 中华民族是以华夏族为主体不断兼并周边各族融合而成的 ‎【答案】A ‎【解析】‎ 材料“这八个氏族文化区时间上有先有后,规模上有大有小,水平上有高有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强调的是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的显著特点,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中华文明的统一性,B选项排除;中国八大氏族文化区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华夏族和周边民族之间的关系,D选项排除。‎ ‎3.很多同学平常爱吃米饭,你可曾想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请你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地方的先民最早可以品尝香喷喷的米饭 A. 北京周口店 B. 陕西临潼姜寨 C. 山东大汶口 D. 浙江河姆渡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距今(2019年)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故 D符合题意。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尚不能栽培水稻,故A不符题意;姜寨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没有发掘栽培水稻的遗迹,故B不符合题意;山东大汶口遗址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遗址,没有发掘栽培水稻的遗迹,故C不符合题意。‎ ‎4.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A. 姜寨遗址 B. 良渚遗址 C. 二里头遗址 D. 殷墟遗址 ‎【答案】C ‎【解析】‎ 考古学家在河南堰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故C正确;姜寨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聚落遗址,良渚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聚居的地方,殷墟遗址是商朝的文化遗存,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5.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发现和成功识读使商朝成为中国信史的开端。下列对“甲骨文”的研究和描述,还不够确切的是:‎ A. 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 B. 从甲骨文中可以了解商朝社会 C. 甲骨文是今天汉字的前身 D. 甲骨文使商朝历史有了确切纪年 ‎【答案】D ‎【解析】‎ 以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作为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D项不正确,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主要出土“殷墟”,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而来的,研究甲骨文便于了解商朝社会情况,我国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A、B、C都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这段材料表明西周初年 A. 通过封制巩固了统治 B. 周王分封宗亲土地并让其管理殷商遗民 C. 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 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王之弟、周公之子伯禽、成王之弟叔虞都是王室宗亲,管理殷商遗民,故B正确;A项表达的是分封制的目的作用,故A不符合题意; C项秦朝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不符合题意;D项分析题干材料可知这段材料只是表明西周初年分封的史实,没有反映出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D不符合题意。‎ ‎7.“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直接导致了周王室日趋衰微,逐步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关于“国人暴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B. 是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C. 改变了当时的社会性质 D. 由国王暴政引起 ‎【答案】D ‎【解析】‎ 国人暴动是由于周厉王的暴政引起,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正确,A错误;国人暴动由平民发起的一场暴动,并非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B错误;国人暴动没有改变西周奴隶社会的性质,C错误。‎ ‎8.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主。“春秋五霸”中称霸最早的是 A. 齐国 B. 晋国 C. 楚国 D. 吴国、越国 ‎【答案】A ‎【解析】‎ 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互相争夺,胜者成为霸主,出现了“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最早称霸的是齐桓公,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决定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因素是 A. 诸侯争霸 B. 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C. 铁农具的使用 D. “初税亩”的出现与推广 ‎【答案】C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土地私有制和“初税亩”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诸侯争霸则是政治上层建筑领域的斗争,它体现着分封制的趋于瓦解。铁农具的使用属于生产力的范畴,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选项C正确;诸侯争霸是社会转型的表现,而非根本因素,排除A;土地制度变化和“初税亩”制度的出现和推广是铁犁牛耕推动导致的,因此二者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D。‎ ‎10.《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财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A. 五谷开始种植 B. 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C. 土地私有出现 D. 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人善治之,财亩数盆”,说明通过人力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即通过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粮食产量,D正确。A项的“开始”错误。“铁犁牛耕”广泛使用于汉朝时期,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是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土地私有”,C错误。排除ABC。‎ ‎11.下表为我国部分地区出土的“战国时期铁器生产工具和铁农具”数据表反映了这一时期 铁器出土地点 生产工具件数 铁农具件数 铁农具所占百分比 辽宁抚顺 ‎77‎ ‎68‎ ‎88.3%‎ 湖南长沙 ‎21‎ ‎17‎ ‎80.9%‎ A. 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 B. 水力鼓风冶铁技术提高了铁器产量 C. 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异常缓慢 D. 铁农具在南方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 ‎【答案】A ‎【解析】‎ 材料体现的是辽宁抚顺和湖南长沙出土的生产工具中,铁制农具的比重均已超过80%,说明铁农具已经出现并运用在生产部门,A选项符合题意;水利鼓风装置最早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是水排,B选项排除;铁器在手工业领域的推广异常缓慢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仅从辽宁抚顺和湖南长沙的铁制农具的比重来推断出铁农具在南方地区的运用最为广泛的说法是片面的,属于以偏概全,D选项。‎ ‎12.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由“亲亲”到“尊尊”,反映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排除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格局混战,故排除BD;材料的主旨不是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排除C。‎ ‎13.《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A. 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 B. 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C. 沉重打击奴隶主旧贵族 D. 遭到了守旧势力的极力反对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可知,商鞅变法主要是通过军功爵制打击奴隶主旧贵族,促进社会转型,故C项正确。制定尊卑有别的社会秩序和改善秦国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都不是主要的目的,排除AB;题目设问的是推行这一规定的目的,而D项是这项规定推行的结果,排除。‎ ‎1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持此观点的是 A. 道家 B. 儒家 C. 墨家 D. 法家 ‎【答案】A ‎【解析】“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体现出辩证法的思想,符合道家老子的思想,A正确;儒家讲究仁和礼的思想,B错误;墨家倡导兼爱非攻的思想,C错误;法家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D错误。‎ ‎15.他坚决批判复古思想,讥笑复古派为守株待兔的人,他的思想非常适合当时的新兴阶级当权者的需要,后被秦王嬴政所采纳。“他”是 A. 墨子 B. 韩非子 C. 孟子 D. 庄子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韩非子。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墨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中下层劳动者的利益,主张兼爱非攻,与当权者的需要不同,故排除A项;孟子主张仁政,庄子主张无为,他们的思想主张都没有得到嬴政的采纳,故排除C、D项;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主张严刑峻法,变法改革以及君主专制,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和当权者的需要,被秦王嬴政所采纳,故选B。‎ ‎16.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 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 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不同学派思想的趋同性日益明显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春秋至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的趋势,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学派思想向融合、吸收的发展趋势,而不是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这时期各学派走向融合及综合的趋势,没有体现儒家学说发展情况,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的是各学派思想的融合和相互吸收,而不是趋同,故D选项错误。‎ ‎17.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都可以从哪里找到最初的萌芽 A. 原始社会 B. 夏商时期 C. 学术下移 D. 百家争鸣 ‎【答案】D ‎【解析】中国思想的源头基本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故D正确,AB错误;私学的创办导致学术下移,属于教育问题,不能体现“中国思想的源头”,排除C。‎ ‎18.《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材料表达的思想 A. 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 B. 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C. 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D. 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 ‎【答案】B ‎【解析】“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表明天子是统一国家、稳定社会、攻打无道维护百姓利益的需要,B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汉初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道家无为思想,材料主要说明设立天子是国家统一的需要,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材料是作者的观点,无法体现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排除D。‎ ‎19.奠定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的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奠定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故D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故A排除;分封制是周代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故B排除;宗法制是周代贵族血缘等级制度,故C排除。‎ ‎20.秦始皇宣布:“八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这体现出的制度特征是 A. 皇位世袭 B. 皇权至上 C. 天命神授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皇帝作始,端平法度,万物之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专制皇权至高无上的特点,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皇位世袭,故A排除;材料没有反映皇帝的天命神授,故C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以法治国,而是突出皇权至上,故D排除。‎ ‎21.如图所示的中央机构创立于 A. 商朝 B. 西周 C. 秦朝 D. 汉朝 ‎【答案】C ‎【解析】图示反映的是秦朝创立的三公九卿制,故C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商朝、西周还没有皇帝,排除AB;汉朝设立内外朝制度,D不符合题意,排除。‎ ‎22.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 郡县制与刺史制 B. 皇帝制与郡县制 C. 皇帝制与封国制 D. 丞相制与刺史制 ‎【答案】B ‎【解析】“汉承秦制”是指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中央和地方的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如三公九卿、郡县制、皇帝制度等。故B正确。刺史制度是汉武帝时候创立的,故排除AD,封国制秦没有,故排除C。‎ ‎23.中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10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2019年是己亥年,试推算公元前202年是 A. 戊戌年 B. 己亥年 C. 庚子年 D. 辛丑年 ‎【答案】B ‎【解析】60年轮一个干支年,2019+202-1=2220,2220÷60=37,故公元前202年是己亥年,故B正确,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24.西汉初年,“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针对上述经济状况,汉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思想 A. 法家思想 B. 墨家思想 C. 儒家思想 D. 道家思想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由于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和安定人心,吸取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D选项符合题意;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与材料无关,ABC选项排除。‎ ‎25.西汉时,主父偃提出的“令请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的办法非常高明,被武帝立即采用。汉武帝此举意在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加大反腐力度 C. 削弱宰相权力 D. 缓解皇族矛盾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推恩令,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此举目的在于打击地方王国势力,增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多设立侯国,与反腐问题无关,B项错误;王国问题的解决与中央的宰相权力削弱无关,C项错误;增多王国数量,在不激化皇族的矛盾的情况下,削弱王国实力是主要目的,其目的不是缓和皇族矛盾,D项错误。‎ ‎26.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大一统思想与它配套,以下符合这一原则的主张是 A. “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为政以德,譬如北展。据其所而众星拱之”‎ ‎【答案】B ‎【解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要以思想的大一统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故 B符合题意;“保民而亡,莫之能御也”意思是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国家以人民最重要,都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故AC不符题意;“为政以德,譬如北展。据其所而众星拱之”强调德治,故D不符合题意。‎ ‎27.2015年3月,中国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景与行动》,旨在重开“丝绸之路”。关于古代“丝绸之路”说法正确的是 A. 东汉张骞始开丝绸之路 B. 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流 C. 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D. 丝绸之路起点是洛阳 ‎【答案】B ‎【解析】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它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建立与发展,故选B;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丝绸之路开通,A错误;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C错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D错误。‎ ‎28.千古帝乡,智慧襄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这个时期被称为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B ‎【解析】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因此,答案为B;西汉出现文景之治,唐朝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排除CD。‎ ‎29.如图为中国古代某一发明对外传播示意图。这一发明 A. 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 B. 加速了封建制度走向衰亡 C. 使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D. 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中向朝鲜传播的时间“公元4世纪”可知,该发明是造纸术,造纸术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D正确;A是指南针的影响,BC夸大了这一发明的影响,排除。‎ ‎30.东汉张仲景撰写的著作中系统论述了四诊疗法,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这一著作是 A. 《伤寒杂病论》‎ B. 《神农本草经》‎ C. 《黄帝内经》‎ D. 《本草纲目》‎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故A正确;《神农本草经》不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B;《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朝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排除D。‎ 二、多项选择题 ‎31.赵明同学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他准备利用假期去考察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文化遗址,你觉得他应该到 A. 元谋人遗址 B. 龙山文化遗址 C. 红山文化遗址 D. 良渚文化遗址 ‎【答案】BC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遗址、红山文化遗址、良渚文化遗址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典型文化遗址,故BCD正确;古代元谋人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不符合题意,排除A。‎ ‎32.“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2019年4月5日,万余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祭“人文初祖”。这是祭拜 A. 蚩尤 B. 炎帝 C. 黄帝 D. 大禹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故选C。蚩尤是被炎黄共同打败的南方部落首领,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A;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但后炎帝部落也被黄帝部落打败,与C项相比,不是最佳选项,排除B;大禹因治水有功,被推举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后来建立了夏朝,不符合“人文初祖”的限定,排除D。‎ ‎3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晚年对古文献进行整理,后来成为儒家经典。下列属于他的贡献的有 A. 《诗经》‎ B. 《论语》‎ C. 《春秋》‎ D. 《道德经》‎ ‎【答案】AC ‎【解析】六经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故AC正确;《论语》是孔子的弟子编写的,《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排除BD。‎ ‎3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 A. “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 B. 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 C. 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 D. 士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答案】ABC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有: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促进文化繁荣;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局面被打破,民间的学术活动逐渐兴起,士阶层兴起,并受到统治者的重用;故ABCD正确。‎ ‎35.“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下列可用于研究两汉时期历史的有 A. 《史记》 B. 《汉书》 C. 《后汉书》 D. 《三国志》‎ ‎【答案】ABC ‎【解析】《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ABC都可用于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故选ABC;《三国志》是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不能用于研究两汉时期的历史,排除D。‎ 三、非选择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 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周朝的分封制主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著《中国古代简史》‎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 材料二 《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 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 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 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秦国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反映出什么趋势?‎ ‎【答案】(1)内容: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2)变化:在地方建立县制;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解析】(1)内容:根据“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得出以分封同姓诸侯为主;根据“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得出分封要举行仪式,天子对诸侯“授土授民”;根据“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得出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 ‎(2)变化:根据“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得出在地方建立县制。趋势:根据“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得出标志着官僚制度的完善(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过渡)。‎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体现这一经济政策的具体规定?(不得摘抄原文)‎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最早可能始于何时?是谁首倡的?‎ ‎(3)依据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实行的经济方面措施有哪些?‎ ‎【答案】(1)具体规定:A.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B.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C.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乘车;课以重税D.商人子弟不得为官吏 ‎(2)始于战国时期,是商鞅首倡的 ‎(3)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解析】(1)具体规定:根据“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得出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者免除徭役;根据“事末利(经商)及怠而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儿女为官奴婢)”得出从事商业而致贫者,罚为官奴婢;根据“高祖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得出汉代不准商人穿丝绸衣服、乘车;根据“重租税以困辱之”得出课以重税;根据“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得出商人子弟不得为官吏。‎ ‎(2)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3)结合所学,可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等方面回答。‎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