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考试高一语文 第Ⅰ卷 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态伦理学产生于20世纪中叶伟大的环境保护运动中,是由西方学者首先提出的。当时的创立者们就意识到,虽然生命生存是一种无可争辩的生物学事实,人应当尊重生命;但是,如何从生物学发展到伦理学,如何把对人类的尊重分配给所有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这是伦理学的一个突破。美国生态伦理学家罗尔斯顿认为,在这方面西方在观念上有许多困难,而东方似乎很有前途。‎ 中国古代哲学是“生”的哲学,“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周易》的哲学观点。它是在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生”是它的核心问题,“和”是它的精髓,表述了非常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仁民爱物,仁爱万物”思想,主张把仁(道德)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道家认为人、生命和万物是平等的,它主张“自然无为”的生活,要“因任自然”,反对“以人灭天”佛家“依正不二”哲学,“依”指环境和国土,“正”指生命主体,“不二”是说主体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中充满生态智慧,有宝贵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今天我们确立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优秀思想和理论资源,是我们走向思想现代化的基石,开发这种宝贵资源,建设中国生态伦理学,就会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国生态伦理学的优势。‎ 在这里,实践性是生态伦理学的精华和主要品格,它根源于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为解决环境问题和保护环境服务。生态伦理学没有实践就会失去社会意义,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就没有发展的生命力。而且,实践生态伦理学的原则和规范是人类道德进步,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完善人类道德的重要方面。同时在理论上,它作为一种新的伦理学,又是伦理学科建设的需要。‎ - 26 -‎ 依据现代价值观,继承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优秀传统,利用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和理论资源,开展现代生态伦理学研究,制定生态伦理的道德标准、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宣传和实施生态伦理学的原则和规范,这是确立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做好这件事,为实现人与社会和解、人与自然生态和解,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这是中国生态伦理学为国服务的光荣使命。‎ ‎(摘编自余谋昌《中国古代哲学充满“生态智慧”》)‎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保护运动产生了生态伦理学,但是西方学者却一直没能解决伦理学中的问题。‎ B.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生”与“和”两者间就体现了这种关系。‎ C. 中国古代有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建设中国生态伦理学离不开这些宝贵的理论资源。‎ D. 生态伦理学与人类道德密切相关,提高人类道德境界是生态伦理学建设的基本原则。‎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借助于东方的观念可能会解决生态伦理学中的许多困难问题来引起下文的论述。‎ B. 文章在谈中国古代哲人的生态智慧时,例举具有代表性的儒道佛三家观点加以论证。‎ C. 文章对与建设中国生态伦理学有关的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生态智慧”进行了阐述。‎ D. 文章论证了如何开发中国古代哲学资源,解决中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问题这一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生物学发展到生态伦理学,体现出人类对所有生物物种的尊重,这是伦理学的发展。‎ B.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充满生态智慧,必然产生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中国生态伦理学。‎ C. 生态伦理学要解决环境问题,为保护环境服务,就必须立足于环境,突出其实践性品格。‎ D. 确立生态文明观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继承优秀传统利用好传统资源无疑是重要的。‎ ‎【答案】1. C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没能解决伦理学中的问题”错。生态伦理学遇到的困难是“如何从生物学发展到伦理学,如何把对人类的尊重分配给所有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这是伦理学的一个突破”,而不能笼统地说“没能解决伦理学中的问题”,选项以偏概全,夸大其词。‎ B项,“‎ - 26 -‎ ‎ ‘生’与‘和’两者间就体现了这种关系”错。原文信息是“中国古代哲学是‘生’的哲学,‘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周易》的哲学观点。它是在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国古代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家,‘生’是它的核心问题,‘和’是它的精髓,表述了非常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可见“生”是万物(包括人)生长,在生命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和”在这里是“生”的事物(人与万物)的和谐统一,这两个概念各自表现和谐统一的关系,但之间不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D项,生态伦理学是研究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门学问,“提高人类道德境界”只是它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解决中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问题”的说法不恰当,从文章四、五段看,作者只是立足于中国生态伦理学来谈,没有涉及西方生态伦理学。‎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B项,“必然产生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中国生态伦理学”推断错误。原文说“中国古代哲人的思想中充满生态智慧,有宝贵的生态伦理观念,是今天我们确立现代生态伦理观念的优秀思想和理论资源,是我们走向思想现代化的基石,开发这种宝贵资源,建设中国生态伦理学,就会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传统,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中,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这是中国生态伦理学的优势”,可见文中只说是“是中国生态伦理学的优势”,选项夸大了作用,逻辑推断太绝对。‎ 故选B。‎ - 26 -‎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全球的博物馆正出现“集体上天猫潮”。现已有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仅故宫就在淘宝天猫开了6家店,《故宫日历》一个月可卖6000余本。‎ 一直以来,博物馆都面临着文创产品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难题对此,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即一方面通过大数据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另一方面,通过调动这些品牌商与博物馆从设计开发到生产营销的深度合作,解决博物馆供应链的问题,最终推进文创IP的商业化落地。‎ 在这波博物馆“集体上天猫潮”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俄罗斯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荷兰梵高博物馆、RMN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等一串博物馆都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 值得注意的是,与国内拥有的数千家博物馆数量相比,目前入驻天猫平台的博物馆数量并不算多。对此,天猫平台营运事业部总经理家洛认为,天猫的目标和理想不是把博物馆全部搬到线上做旗舰店,而是如何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天猫要跟每一个文化领域,每一个细分领域内真正有影响力的博物馆机构去做深度开发,树立起文化开发的商业化标杆,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摘编自《24家博物馆入驻天猫》人民网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二 故宫今年599岁,颐和园269岁,英国大英博物馆26岁驻电商平台后,这些古老的博物馆们开始“逆生长”,也因此收获了更多年轻粉丝《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过去一年,仅在淘宝天猫逛博物馆旗舰店的累计访问量就达到16亿人次,是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的1.5倍,其中有1亿用户是“90后”。‎ 记者注意到,目前入驻天猫的博物馆中,有不少外国博物馆的面孔。英国大英博物馆是第一个进驻天猫的海外博物馆,仅仅16天,在天猫首发的所有商品就全部售罄。‎ 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大英博物馆的艺术衍生品营业收入就达到年均2亿美元。相较之下,中国的这项事业尚在起步阶段。‎ - 26 -‎ 比起博物馆的自营文创产品,年轻人更喜爱博物馆与其他品牌的跨界产品《新文创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也就是说,博物馆跨界衍生品的规模是博物馆自营产品的3倍。‎ 今年以来,故宫口红、江南四大才子春茶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3款跨界产品,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其中,江南四大才子春茶是苏州博物馆和茶品牌的跨界合作,中国探月计划棒棒糖则是中国探月和棒棒糖品牌的跨界合作,上线当天就卖出10万份。‎ ‎“我逛博物馆,一定要考察它的文创商店,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开发的很多文创产品中看不中用,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总编辑、故宫文具董事长王翔坦言。‎ 摘编自《博物馆文创跨界“逆生长”》《北京日报》2019年08月16日)‎ 材料三:‎ 在当代影视产业中,可以惊喜地发现,越来越多的导演、演员和制片人对我国固有文化充满由衷喜爱、尊重乃至敬畏。无论是《延禧攻略》里博物馆级别的刺绣,还是《长安十二时辰》里学术级别的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影视行业里由文化自觉深刻体现出的文化自信,让人们对未来涌现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的影视艺术精品充满信心。‎ 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中国传媒学教授倪学福认为,“融入”不是指“古香古色”的场景布置、“仙风道骨”的人物造型,甚至也不是“之乎者也”的台询风格“这些都是比较外在的。我更推崇的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 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何监将贺知章诗句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剪”和“裁”抽炼出来,烘托出故事杀的背景;将李白诗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中恰当地嵌入了激烈、残酷却侠义的剧情,对传统文化实现了现代性转换。此外,剧中许多人物、名词、言语、习俗诸如李必、、靖安司、叉手礼等,都在网上引领了一股“长知识”潮流。这些剧集中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都有很高匹配度和话题性,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创意袭人,还难得地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 ‎(摘编自《电视剧如何打通文化血脉》《济日报》2019年08月2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6 -‎ ‎ 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给文创IP的开发提供参考,并且推进其商业化落地,借此改变博物馆文创品类单一、供应链薄弱的状况。‎ B. 大英博物馆、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让这次“集体上天猫潮”具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 C. 天猫与博物馆合作,主要注重的不是数量而是其影响力和能深度开发的文化资源,这样才能把更具有价值的文化传递给消费者。‎ D. 过去一年博物馆电商平台访问量远远超过全国博物馆接待人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年轻用户,这让古老的博物馆焕发了新生机。‎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介绍了电商平台和博物馆的合作大大推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发展,材料二进一步反映出文创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巨大潜力。‎ B. 博物馆跨界衍生品往往因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而更受年轻人喜爱,成为网友抢购的“爆款”,占据了文创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C. 《长安十二时辰》里对长安生活复原,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电视剧创作中,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 D. 《长安十二时辰》中对贺知章、李白诗句的解读并不符合历史真实,但这种高匹配度的转换在多元化现代传播中是很成功的创意。‎ ‎6. 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C ‎ ‎6. ①借助互联网技术把历史文化传递给消费者,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②将历史文化与日常生活结合,带动文化传承,提高审美情趣。‎ ‎③注重历史文化精神性传承,恰当转换使其获得鲜活的当代性。‎ ‎④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建立起历史文化商业开发的商业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B项,“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等海外著名博物馆入驻天猫”错误。原文为“冬宫博物馆、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已经在来天猫的路上”,冬宫博物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尚未入驻。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 - 26 -‎ 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C项,“找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理解错误。原文有“对长安生活复原,都在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如何在当代电视剧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于要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可见“长安生活复原”不是“根本性联系”。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问“我国文创产业如何让悠久的历史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文中相关信息有:“天猫平台提供了一个互联网化的解决方案……把博物馆有价值的文化和IP有效的传递给消费者,以此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围绕历史文化IP的开发和授权,在国外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丰富的历史文化IP开发成为博物馆运营收入中重要的一环”;“跨界衍生品在整体文创产品市场份额高达72%,……跟我们的生活离得太远……引发作者和读者在文化和审美层面共鸣以致共情,更多富有民族文化审美……”;“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内在的、精神性的融合与传承,这虽是一种润物无声水过无痕式的转化,但一定是内在的精神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与电视剧创作的一种根本性联系……传统文化的成功转化,使传统文化获得了鮮活生动的当代性”。概括整合以上信息可以得出答案。‎ ‎【点睛】实用类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透明 纳兰妙殊 - 26 -‎ 衰老像夜晚一样徐徐降临,光并不是一下子就散尽,死神有惊人的耐心,有时他喜欢一钱一钱地凌迟。壮年时的余晖犹在,八十岁时,姥姥的食量仍是阖家之最。她独个儿住在老房子里,自己伺候一个蜂窝煤炉子,自己买菜做饭,虽是颠着一对小脚,行如风摆杨柳,但还利索得很。她对大家都很有用,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小辈们都不敢不认真听,稍有点嬉皮笑脸,姥姥脸色一沉,扬起一只大手,“打你!”喉咙里冒出不大不小的一个霹雳,威风凛凛。不听话者难免心头一凛,收敛起嬉皮笑脸,承认错误。‎ 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城池一座一座失守,守军一舍一舍败退,退至膏肓之中。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好像都在同一家公司。春节团聚的时候,敷衍地拎一箱牛奶,进来叫一声姥姥或奶奶,这就算交差。她记忆漫漶得很了,一个孙女站在眼前,她要把所有孙女名字都叫一遍,才牵带得出正确的那个。‎ 除了行动能力,在最后十年中,她也渐渐失掉正常交流谈话的智力。与人说话,一句起,一句应,一句止,她就很满足了,慢慢点着头,像回味这次对话似的,眼睛若有所思地转向别处。‎ 有时,她想主动与人沟通,就拿手去碰触身边的人,叫着,哎,哎。脸色有点巴结地笑,郑重地问出一个问题,比如:我有点不记得,想了半天了——你今年多大?‎ 这当然是可笑的。被问的人和旁边的人对此都有默契的认识,他们面面相觑,嬉笑着,拿不认真的嗓音说,您看我多大了?‎ 她却仍认真的,我想你是十九,还是二十?‎ 被问的人呵呵大笑,姥姥,我都三十五啦。‎ 然后人们继续自管自说话,不再看她。剩她独个儿咂摸那一点愕然,并陷入喃喃慨叹,哎呀,我外孙十五了?当初我带你的时候,你整天哭,搁不下,只能一只手抱你,一只手捅炉子炒菜……‎ 人们都同意跟地说话只要敷衍过去即可,谁让她活到这样老,老得跟世界文不对题。“衰老不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屠杀。”菲利普罗斯说。除非你幸运地蒙召早退,逃出这环链条。‎ 后来她的听力不太好了,人间把她又推远了一步。有时她会陷入沉思状态,陷得很深。盘腿坐着,小脚放在腿弯折叠处,手撑着额角,眼睛盯着墙,浑浊的眼珠停滞了,犹如哲学家整理胸中哲思。大家围坐在她旁边的沙发上,以这个行动表示孝敬。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 生命和岁月文给她的能力,最终按原本的顺序一样一样还回去,五年前,很难出门了,用轮椅推到外面花因里,还能搀着别人的手走两步,走到池子边看人用馒头喂金鱼。后来不再出屋,不过还能从这间屋走到那间屋。再后来彻底不能行走,但还勉强能站立,再后来站起来也不能了,三年里整日只倚枕坐着。她的食量逐渐减少,食谱逐渐缩短,需要多费牙齿之力与肠胃之力的美味一项一项与她道別。本来她还能喝几口黄酒,后来终至一喝酒就腹泻。‎ - 26 -‎ 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 最后半年,她吃得像个初生婴儿,粥,牛奶,一点点肉糜。‎ 到临终两个月,粥和牛奶亦被肠胃拒绝了,只剩了饮水,蜂蜜调制的水,糖水。再让她喝两口牛奶,下午就泻了一床,仅余的生命力,负隅顽抗,又把这座孤城苦守了两个月,直至弹尽粮绝。‎ 最后一次回家看她,她的精神已不够把眼皮撑足。眯缝眼看我,仍笑,喊我乳名,声音又虚又小,像一片揉烂的纸条。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 我拉起她的手,攥一攥,又放下,然后做了一次从没跟她做过的动作:握着她硬邦邦硌手的肩膀,嘴唇碰着她颧骨,轻轻一吻。那皮肤薄得像一层膜。‎ 她眼皮下闪出一星欣慰和快活,低声说,哟。然后问,你回来呆几天啊?‎ 我说,明天就走,你等着我,我再来看你。‎ 她半迷蒙的一笑,代替回答。‎ 倒数第二样能力,吞咽。除了每天几口水,她无力吞咽更多东西,再多就累着了。‎ 到世上来学会的第一样本领以及丢掉的最后一样,都是:呼吸。初夏的上午,她咽下最后一口呼吸。‎ ‎(选自《人民文学》2013年第11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为序,叙写姥姥的身体机能一项一项地丧失直至死亡的全过程,提出了关爱老年人的重大话题。‎ B. 文章第一段说死神“喜欢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 C. 作者引用菲利普·罗斯的话,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人们面对必然到来的衰老,根本没有抗争的能力,而只能无奈被动地接受这一现实。‎ D. 本文的叙述娓娓道来,表达质朴,虽都是生活琐事,但物我两真,情事两佳,所以显得真切动人。‎ ‎8. 文章开头出现姥姥是怎样的一个人?写这样的姥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9. “透明”作为文章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文章开头的姥姥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引出下文关于姥姥的身体不再健康、威严不复存在、对家人不再“有用”的描写,开头写这样的姥姥与下文作对比,突出表现衰老对人一点一点的摧残,以及亲人对老人的逐渐疏远。 ‎ - 26 -‎ ‎9. “透明”既是指老年人身体的衰老单薄,正像文中所说“阳光照着她,能透过去”;也指老年人生活的平淡乏味,“筛子眼越来越细,兴致、乐趣都被筛出去了,日子唯余越来越纯粹的萧索”;更是指老年人被亲人忽略、漠视而缺少关爱的生存状态。“她不能再为家人提供帮助,只能彻底地索取,因此她逐渐透明下去,世界渐渐看不见她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B项,“是说死神对人残忍侵害到了一分一毫也不放过的地步”分析错误,“一钱一钱的凌迟”是说死神对老人的残酷侵害是缓慢而悄然进行的。‎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及其作用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文章中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文章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这是一篇借姥姥写人生的散文,文章开头出现的姥姥是一个身体硬朗,干活儿利索,对家人有威严也很“有用”的老人。“儿女的孩子尚小,都得靠姥姥帮忙看管。六个外孙、孙女、外孙女,都经她的手抚养。于是她是有实质的,有威信,说话一句算一句。”这与后文写姥姥日渐衰老,不再有用形成对比。“后来她越来越老了”“她的威严熄灭了,儿女们上门的脚踪逐渐稀了,孙儿辈异口同声地说工作忙”“所有人当着她的面议论她,毫不避讳、也不用压低声音,就像她是一座标本”。从而突出衰老对人的残酷无情,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亲人对老人逐渐疏远的现象的感慨。‎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散文标题意蕴的能力。这种试题表面考作者命题的意蕴,实际是探究作者命题立意的目的,理解散文命题的意蕴,通常从题目包含的字面意义和深层次意义等方面去思考。‎ - 26 -‎ 本文题目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老人身体逐渐衰老,在生命历程中学到的很多能力逐渐丧失直到消散的情形。本题第二问要求联系实际,谈谈身边的这种现象,学生身边大多有老人,对这种现象有所了解,只要沿着作者描述的形象举例阐述即可,此问不能忽略不答。‎ ‎【点睛】如何分析散文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无论是品读散文还是写作散文,都需要特别关注标题的作用。‎ 散文标题的作用 ‎1、点明写作对象的特点和多层含义 ‎2、表达作者主观的感情和态度 ‎3、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 ‎4、成为文章的线索和结构思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尝先知枉状,备言之于太守,太守不为理。尝哀泣外门,因谢病去,妇竟冤死。自是郡中连旱二年,祷请无所获。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因曰:“昔东海孝妇,感天致旱,于公一言,甘泽时降。宜戮讼者,以谢冤魂,庶幽枉获申,时雨可期。”丹从之,即刑讼女而祭妇墓,天应澍雨①,谷稼以登。尝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以病自上,被征。当还,吏民攀车请之。尝既不得进,乃载乡民船夜遁去。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桓帝时,尚书同郡杨乔上书荐曰:“尝安仁弘义,耽乐道德,清行出俗,能干绝群。前更守宰,移风改政,去珠复还,饥民蒙活。且南海多珍,财产易积,掌握之内,价盈兼金,而尝单身谢病,躬耕垄次,匿景藏采,不扬华藻。臣不敢苟私乡曲,窃感禽息②,亡身进贤-”尝竟不见用,年七十,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孟尝传》)‎ ‎【注】①澍雨:及时降雨。②禽息:春秋时秦国大夫,因向秦穆公推荐百里奚未被接受,自杀而死。‎ - 26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B.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C.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D. 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鸠其母/列讼县庭/郡不加寻察遂结/竟其罪/‎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孝廉,是汉代的一种官职,汉武帝时开始施行,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 B. 茂才,即秀才,汉代举荐人才的一种科目,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而改称茂才。‎ C. 征,是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主要有两种,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D. 尚书,官职名称。东汉时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成为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尝品性正直。上虞寡妇受小姑诬告毒死婆婆,孟尝为之申诉,太守不理会,他就在门外哭泣,因病离开,寡妇含冤而死。新太守到任后,他终于代为洗白冤情。‎ B. 孟尝才干卓越。合浦前任宰守因贪污腐化而对奸人滥采珍珠不作为,使珠业凋敝,民不聊生,孟尝任合浦太守后,革除弊政,为民兴利,又使百姓重返本业。‎ C. 孟尝深受百姓爱戴。他在任合浦太守时因病将要离任,当地吏民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下,他因无法上登上车子,只好搭上乡民的船趁着夜晚偷偷离去。‎ D. 孟尝深受贤者赏识。尚书杨乔认为他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才干绝伦、谦逊不张扬,因而竭力向皇帝举荐,但孟尝最终没有得到任用,老死于家中。‎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后太守殷丹到官,访问其故,尝诣府具陈寡妇冤诬之事。‎ ‎(2)隐处穷泽,身自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答案】10. B 11. A 12. A ‎ ‎13.‎ - 26 -‎ ‎ (1)后来太守殷丹到任,查访询问案情原委,孟尝到郡府详细陈述寡妇被诬告受冤之事。(2)(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仰慕他的品德,靠近他居所定居的一百多家。‎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 本题,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是: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婆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她)是厌倦了供养婆婆,因而毒害了婆婆,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的结果是竟然以此定罪。“养姑姑年老寿终”中的第一个“姑”作“养”的宾语,第二个“姑”作“年老寿终”的主语,所以应在两个“姑”之间断开,排除A、C项。“遂结竟其罪”是独立完整的句子,“遂结”作主语,“竟其罪”谓语部分,所以之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孝廉”不是官职,是一种举荐人才的科目。‎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A项,孟尝“因病离开”有误,原文“因谢病去”是指推托生病而离职,不一定真生了病。‎ 故选A。‎ ‎【1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访问”,查访询问;“诣”,到;“具”,详细。第二句关键点:补上主语:孟尝;“穷”,偏远的;“其”,他;“就”,靠近;“止”,定居。‎ ‎【点睛】翻译句子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年轻时修养自己的品行操守,在郡里担任户曹史。上虞郡有一个寡妇极其孝顺,奉养婆婆。婆婆寿终后,她的小姑原先就心怀嫌疑猜忌,就诬告 (她)是厌倦了供养婆婆,因而毒害了婆婆,在县庭上讼告。县郡没有仔细调查,最后竟然 以此定罪。孟尝事先了解实情,详细地向太守说明了原委,太守没理会。孟尝在外门痛哭请求(无济于事),于是借口有病辞职离开,寡妇最终含冤而死。从此郡中连旱二年,祈祷也无所收获。后来太守殷丹到任, 查访案情原委,孟尝到郡府详细陈述寡妇被冤诬之事。就趁机说:“从前东海孝妇,感动上天造成干旱,于公一言,甘泽顺时而降。应该处罚那个 诬告的人,来向被冤死的亡魂谢罪,希望在阴间冤枉得以申诉,适时之雨就会等来。”殷丹 听从了孟尝的建议,就在那位寡妇墓前处罚讼女,上天应验下了及时雨,庄稼因此获得丰收。孟尝后来考中孝廉,被推举为茂才,担任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陈述他的才能,升迁为合浦太守。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同交耻接界,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原先时的宰守官吏们都是贪婪污浊之人,奸商滥采珍珠,不知法纪约束, 珠贝逐渐迁往交趾海域去了。因此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百姓中有不少人饿死路边。孟尝到任 后,革除先前的弊政,为民兴利除弊。还不到一年,原来离开的珠贝全都返还(合浦海域),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是神明之人。后来因病自己上书(告病 还乡)被征召应当回朝廷,当地官吏百姓牵挽着他的车子请求他留任。孟尝无法前行,就 乘着民船晚上悄悄离去。隐居在偏远的洼地生活,自己亲自耕种。邻县的读书人和百姓 - 26 -‎ ‎ 仰慕他的品德,邻近他居住的有一百多家。桓帝时,同郡尚书杨乔上书荐(孟尝)说:“孟尝 安于仁爱,弘扬仁义,崇尚道德修炼,清廉的行为超出流俗之人,才能超出众人。先前更换 做合浦太守,移风易俗,改革弊政,已离去的珠蚌复还于合浦,饥民仰仗(他)生存,况且南 海一带盛产珍珠,财产容易积聚, 本在他的掌握之内,(珍珠)价格高比金银,可是孟尝独自一人称病辞职,亲自耕种田地,隐匿自己,不张扬才华。我不敢偏私小民挽留孟尝的愿望, 只是私下里被禽息的做法感动,冒死推荐贤人。”孟尝最终没有被重用,年七十,死于家中。‎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 范成大 其一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其二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①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注】①垂车:又称悬车,指悬挂车子,不再当官上朝。‎ ‎14.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诗首句写重阳节后菊花无人观赏,借用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指出吟咏对象。‎ B. 第一首诗中,“湿露华”是说菊花带着湿露,鲜嫩可爱;“金靥”用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 C. 第二首诗中,首联写“登高”过后菊花尚新,但“酒徒”与“诗客”都已不再来赏菊花了。‎ D. 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后菊花无人欣赏的无限悲叹。‎ ‎15. 这两首诗均创作于作者致仕家居石湖时,请分别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赏析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14. D 15. ①第一首诗先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再议论世人没有超脱的情趣,不懂赏花。语言风格较含蓄,表达了对庸俗从众的世人的讽刺之情。‎ - 26 -‎ ‎②第二首诗先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再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语言直白,表达对势利的酒徒诗客、亲交故旧的讽刺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分析选项的比较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分别回归两首诗歌进行辨析。‎ D项,“两首诗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错误,第二首诗中没有拟人手法。‎ 第一首,“寂寞”“金靥”是拟人的手法;首联写菊花无人欣赏,却依然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使用的是对比的手法;颔联写:与重阳前比并没有差异,还是金色的菊蕊照着地上的泥沙。使用的也是对比手法。所以这首诗中既有拟人又有对比。‎ 第二首,前两联的意思是:过了重阳登高节之后,菊花还是很新嫩的,但所谓的“酒徒”与“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这里将重阳节前后“酒徒”与“诗客”对菊花的态度进行对比;第三四联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这里将“酒徒”“诗客”与“亲交”进行类比。可见,这首诗中有类比、对比,但没有拟人。‎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且题目明确要求从表达方式、语言风格、思想感情三方面对两首诗进行比较鉴赏。应对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诗歌内容,此外,平时多储备一些诗歌的常见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特点会在实际鉴赏时事半功倍。‎ 第一首,起句先写重阳后的菊花无人观赏。“寂寞”,无人到来;“东篱”,特指菊花栽种之地;“湿露华”,菊花带着湿露,犹鲜嫩可爱。后三字与前二字对照,以见无人见赏的可惜,七字之中,自为比照,词意充实。第二句又申述菊花之美,与重阳前比较,进一步比照。“依前”,不异重阳之前;“金靥”,形容金黄色的菊蕊;“照泥沙”,光彩照地,然只独照泥沙,有伤叹之意。第三四句“世情儿女”指世俗之人;说他们没有超脱的情趣,即“无高韵”,所以只能应着节日故事,“看重阳一日”之“花”,实际上意在求福求寿,不解赏花。采用的是描写和议论,描写菊花的美丽而寂寞,无人欣赏,此诗运用较含蓄的语言,借看菊事讽刺世人庸俗。‎ 第二首,起句写过了重阳“登高节”后,菊花尚新,也即第一首前二句的意思。第二句写“‎ - 26 -‎ 酒徒”与所谓的“诗客”,都没有声息了,不再来赏菊花了。第三四句说菊花在节日与节后受人们的不同对待,恰好像当官的人辞官之后,“亲交”都不再“到门”探访一样。范成大做过大官,这时“致仕”家居,大概也尝过世人这种冷淡的况味,故见重阳后的菊花有感而一发之。采用了叙述和议论,叙述菊花尚新却无人来赏的状况,议论类比退士居家后,亲交故旧都不再到门拜访的相似处境。此诗运用直白的语言,借看菊事讽刺世人的“势利”。‎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通过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因分析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的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苏轼在《赤壁赋》中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手法描绘箫声这一音乐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杜甫的《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的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5)《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答案】 (1). 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山不厌高 (4). 海不厌深 (5). 舞幽壑之潜蛟 (6). 泣孤舟之嫠妇 (7). 万里悲秋常作客 (8). 百年多病独登台 (9). 位卑则足羞 (10). 官盛则近谀 ‎【解析】‎ - 26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生”“善”幽壑“潜蛟”“泣”“嫠妇”“常作”“盛”“近谀”,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另外,较长的句子不能掉字。‎ 第Ⅱ卷 表达题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孔子敢于向传统教育挑战,极力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及国别,都可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便是有过错、有污点的人,只要是诚心求学,都____,力加教诲。因此,孔子门下云集众多学子,他的学生可谓____,无所不有。他并不按贫富、贵贱、特长、态度、老小、远近等类别而有所偏向或歧视。至于孔子首创私人讲学,把学在官府的文化知识从垄断中解放出来,扩散到官府以外。综上所述,他的教育理念之一就是____。这一理念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不失为中国教育史上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关注和指导,以促使学业成功。教师在教育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保护学生的隐私。在课堂上,教师应爱护每一个学生,不能只重视尖子生,对差生却____;在课堂外,教师应关爱身边的每一个学生,不管他是不是你的学生,只要他在学习上有不懂的地方向你求教,你就应该耐心地为他解答。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的评价要能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相提并论 五花八门 有教无类 置若罔闻 B. 一视同仁 形形色色 有教无类 漠不关心 C. 一视同仁 五花八门 循循善诱 置若罔闻 D. 相提并论 形形色色 循循善诱 漠不关心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一理念的提出第一个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 - 26 -‎ B. 这一理念不失为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体制变革,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 C. 这一理念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不失为在中国教育史上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 D. 这一理念的提出开了中国教育民主化、大众化和平等化的先河,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体制变革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多方面、多形式 B. 以此为依据选择和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C. 使学生有明确的追求目标和行为指向,在公平的评价体系下发展自我 D. 不同的教育教学领域应该有所不同 ‎【答案】17. B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语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自相矛盾。第一组: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语境这个词要陈述的对象是犯过错误的人,应选“一视同仁”。据此分析可排除AD两项。第二组:五花八门:比喻变化多端或花样繁多。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此处用来陈述孔子的学生,数量多,而且情况各异,应选“形形色色”。据此应排除C项。第三组: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循循善诱: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此处说的是孔子把学府扩散到官府以外,教育不分贵族和平民,应选“有教无类”。第四组:置若罔闻: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此处指教学中,不能只重视尖子生,不关心差生。此处应选“漠不关心”。分析可知,B项成语全都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A - 26 -‎ 项,“第一个”与“开了……先河”语意重复,“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语序不当,数量词应该放在形容词前面;B项,“理念”与“体制变革”搭配不当,应为“理念的提出”;C项,“理论”与“开了……先河”搭配不当,应为“理念的提出”,不失为在中国教育史上重大的一次体制变革,语序也不当,应该是“在中国教育史上不失为一次重大的……”;D项修改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根据语境可知,括号里要补写的语句的主语是“教育教学的评价”,要填的内容的“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A项,所填内容不是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与语境不能衔接;B项,省略的主语应是“我们”,与语境不一致;D项,所填内容不是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且“应该有所不同”表意不明。故选C。‎ ‎20.某中学将举行高考备考冲刺大会。以下是一班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其中有一处格式不妥,一处词语运用不简明,三处词语运用不得体,请指出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家长:‎ 我校将于2019年4月15日早8时在大礼堂举行2019届高考备考冲刺大会,我们谨代表班级全体同学诚邀家父家母到场观礼。高考,意味着成长;高考,意味着蜕变。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您的到场实属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高考需要您的支持与帮助,也需要您的监督与指导,届时我们还将惠赠礼物一份。请您拨冗出席,对此我们敬谢不敏。‎ ‎2019年4月8日 一班班委会 格式不妥的一处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简明的一处是:‎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语运用不得体的三处是:‎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落款处日期在上、署名在下,改为 (2). 署名在上、日期在下。 ‎ - 26 -‎ ‎ (3). (2)“实属是”改为 (4). “是” (5). (3)“家父家母”改为 (6). “各位家长” (7). (4)“惠赠”改为 (8). “赠送” (9). (5)“敬谢不敏”改为 (10). “深表谢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落款处日期在上、署名在下,格式错误,改为署名在上、日期在下。“实属”,“属”,在文言文中就等于是,语言运用不简明,改为“是”。“家父家母”,称自己的父亲、母亲,结合“X班委会代表同学向全体家长发出的邀请信”分析,改为“各位家长”。“惠赠”,称人赠与的敬词,改为“赠送”。“敬谢不敏”,为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改为“深表谢意”。‎ ‎【点睛】能够恰当地使用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选择恰当的词语、语体和语气。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整本书阅读 ‎21.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A. 维持乡土社会行为准则的是道德和传统。‎ B. 杜甫自称“京兆杜甫”,史书又说他是襄阳杜氏,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C. 大多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有着“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基层社会乡土性的表现。‎ D. 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 26 -‎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B项,推理错误。错在“说明相较血缘而言,籍贯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原文,“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而籍贯只是血缘的‘空间投影’。相对而言,血缘性的地缘更显著”。由此可见,血缘与地缘的关系更加密切。‎ 故选B。‎ ‎22.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正确的一项 A. 人治和法治之别,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B. 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利。‎ C. 当社会原有的传统文化无法满足人们的欲望时,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长老权力又会为传统加以新的注释以适应社会变动,这种表面无违的结果必然是名实的分离。‎ D.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关系搞错。错在“不仅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并且在维持社会秩序时……”。原文,“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从这两句话的关系看,原文是并列关系,选项说成了递进关系。‎ - 26 -‎ B项,偷换概念。错在“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原文,“那就是承认同意权利”。原文说的是承认“同意权利”,而选项说是“长老权力”。‎ C项,错解文意。错在“人们必然会怀疑传统的正确性而暗地里违背传统”。原文,“人们不会在发现旧方法不适应之前就提前放弃的,所以人们并不是必然怀疑其正确性”。选项把原文的意思理解反了,原文是“并不是必然怀疑”,选项说是“必然会怀疑”‎ 故选D。‎ 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从古到今,“物”始终是个话题。‎ 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苏轼言“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答案】呼唤“不为物役”‎ 管子云: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苏子云: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 这些古往今来对“物”的讨论所指向一点甚是明确:人使用物,而人不应当为物役使、控制。在康德哲学中,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目的”,人生于世,在社会之中,一切作为的归宿是人类的幸福,物是通向人类和睦、幸福的手段与工具。人使用物来使人的生活更舒适,使人更愉悦,更能健朗得生存。一旦人沦落到被物役使的境地,他一定是将其心全然寄于物上,以物伤性,可怜得成了被“异化”工具。可惜,我们悲哀地发现,新时代的人们越发乖乖地向物交出了主体意识,自甘为物所役,忘却了生命的归宿何在。‎ 当今的人被利益所役。利益包括你的财富、地位、声名,甚至还有分数。人们纷纷放下身段,弯腰俯首,做出一副怯懦的神态向利益跪拜,有如老葛朗台一样,仿佛腰缠万贯便可无所不能,就可以获得生命最终极的手段。俯首系颈,他们沦为“物”的奴隶,露出张牙舞爪的骇人姿态,在牛奶中加三聚氰胺,在猪肉中掺瘦肉精,在厨房里用地沟油。他们有如木偶,为物、欲念摆布,奉承阿俗,妄弄事实。至于学生,则是为一切“有用”而学,为一切“有利于考分”而学,徒然不由自主地汲取死的知识而不思索其奥理大义,徒然诵着:“吾欲仁,斯仁至关”而不明其意,未见其明矣!‎ - 26 -‎ 当今众人还被科技所役。手机成为了大家的掌纹,无线网络竟“荣身”于马斯洛金字塔的底层,把自己一切的愉悦体验全然交给了一张屏幕下的小小芯片。手机在哪儿,网络在哪儿,你便在哪里。一朝脱离便似池鱼脱水,终日惶恐不安,坐立不得,是多么荒诞!社交软件把人绑架了,甘愿被绑架的人在其中自娱自乐。‎ 利益、名誉,寓意于之,可带来些许成就感,滞意于之便面目可憎;科技寓意于之,为生活添味,滞意于之则一事无成。在今日,我们不禁需要高声呼唤:君子使物,不为物役!‎ 人要寻回丢失的主体性!‎ 倘若你拥有权势之“物”,你自可以以人大代表的身份体触民情,走访在那个被遗忘的底层,效梁漱溟等人的耿介直言,上书陈情,反映民生,有所担当,而怎可把一个美丽可爱的中国的形象遗忘?倘若你有金钱之“物”,所谓“达则兼济天下”,何不怀揣着对人类苦难深重的悲悯,投身慈善,接济那些在疾病中搏斗者,为梦想奋斗者,那些走上光荣荆棘之路为人权、为平等奔走者?倘若你有漂亮的分数,何不在接受最高等教育的同时,不仅是将自己变成一名通晓专业学识的“专业知识分子”,同时也是向公众发声,引领公众思索,在展望未来时作出更明智选择的“公共知识分子”?倘若你倾心于科技的魅力,何不同当年的乔布斯一样,勇于站在巨人的肩上向更高处,向迷雾所绕的未知处探索,而不仅仅沉溺满足于今天的科技给你带来的便利。‎ 正如萨特所言,“是英雄将自己变成了英雄”,我们存在这样的可能性,用“人是目的,物是手段”的信条,重新审视“物”,从一个卡夫卡笔下的格里高尔,夺下个体的自主性、独立性,挣脱物的无形之手,成为驾驭外物,驶向人类普世理想与幸福之途的舵手。我相信着这一可能性,用信念将自己变为物的掌控者,身在物中而不滞心于物,驾物飞驰而不为物所役!‎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首先应分析各材料的意思。“君子使物,不为物使”,成功的人会恰当利用外界事物,却不会被外界事物所牵制。这“物”可以指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主要意思是,君子可以将心意寄托于物,而不可以把心意留滞于物。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立意:‎ ‎1. 要善于驾驭物,不能成为物的奴隶 地铁上几乎人人都是“低头族”,更有甚者,过马路都在摆弄手机,远的有“16岁女生过马路时低头玩手机,被面包车拦腰碾过”,近的有“南京男子过马路低头玩手机,被两辆车撞上,当场身亡”,他们都是被手机奴役,结果酿成惨祸。‎ - 26 -‎ ‎2.不执迷于占有,抱持审美的生活态度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主之口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正是参透了天地之间,无一物可占有,抱着体验欣赏的态度才能真正获得快乐,正是这种“放下”才带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从对待“物”的态度方面立意。‎ - 26 -‎ ‎ ‎ - 26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