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江苏专版(三十九)寻觅社会的真谛课时检测
课时检测(三十九) 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单项选择题 1.精准扶贫是针对粗放式扶贫提出来的。我国领导人指出:要实现到2020年我国5 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目标,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倘若不深入贫困地区,不了解贫困群众所思所想所需,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材料中蕴含的哲理有( )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社会意识的产生有其物质原因 ③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④统一物的分解、平衡的破坏不利于事物的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A 没有针对性,失败是不可避免的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正确;精准扶贫是针对我国贫困人口实际提出来的,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正确;③④错误。 2.近年来,每到岁末,人们总会对一年中出现的热词进行盘点,进而推出年度网络流行语。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从唯物史观角度看,对流行语的上述界定说明( ) ①社会意识总先于社会存在而存在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④网络流行语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C 流行语是社会发展的显示屏、生活时尚的风向标、民众心态的晴雨表,旨在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折射出了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正确。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①错误。正确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的变化和发展,③表述不科学。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因为其属于( ) ①思想意识,将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服务于先进的经济基础,推动社会进步 ④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本题使用排除法比较容易,正确的思想意识才能起到推动作用,①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生产关系,②错误;核心价值观属于先进的社会意识,是上层建筑,推动社会进步,对社会存在起推动作用,③④表述正确。 4.截至2017年1月6日,除新疆外,全国其余各省市均已出台高考改革方案。其中,今年北京、湖南、海南、江西、山东、天津等6省市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不再分文理科。我国各省坚定推进高考改革( ) ①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发展 ②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③因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表明社会基本矛盾都可以通过改革来解决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A 我国坚定推进改革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③不是我国坚定推进改革的原因,应排除;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解决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来解决,④说法错误。 5.专家指出,我国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必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要对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规定。材料表明( ) A.社会制度决定立法实践的变化 B.社会变革都是通过改革实现的 C.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状况 D.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解析:选D 社会制度是主观的,立法实践是客观的,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A项不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变革最终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并不是通过改革实现的,B项错误;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并不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状况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法律的制定或修改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它表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D项正确。 6.人社部把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确定为2017年的三大工作重点。其依据在于( ) ①广大劳动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③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 ④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属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说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②④符合题意;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17年8月23日,国务院发布《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十九条,主要调整了无证无照经营的查处范围,明确了部门监管职责,是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先照后证”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可见,《办法》的出台和实施表明( )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促进创业创新,表明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①不选;对部门监管职责的明确是调整上层建筑而不是改革生产关系,④不选。 8.2017年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在京举行。之所以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 ①作为社会意识,能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②作为正确的社会意识,能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③作为生产关系,适应我国生产力状况因而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④作为上层建筑,能促进我国经济基础的巩固和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属于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的范畴,②④正确;①没有指出讲话精神的积极作用,不选;③将讲话精神说成是生产关系是错误的。 9.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剩下的多是过去动不了、啃不下、绕过去的难点和雷区,每一项变革都可能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重大利益的调整。有学者指出,改革进程越向纵深推进,群众首创精神越显重要。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④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能够突破社会存在的制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C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体现的是精神财富而非物质财富,①与材料不符。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表述错误。②③表述了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原因,符合题意。 10.“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春秋《管子·九守》)下列诗词中蕴含的哲理与上述古语相一致的是( ) A.“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B.“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C.“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D.“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其二》 解析:选B 题目中,“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项与题意相符。A项体现了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的哲理。C项体现了运动是事物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D项体现了世界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哲理。 11.为抑制房价,促使房子回归居住属性,近期,国家频繁出台租房政策,其中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就是“租购同权”。有分析人士认为:“对于一个对自有住房有着长期偏好的国家而言,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下列最符合这一论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 ) A.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B.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和人类思维的发展 C.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解析:选C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说法绝对,A项不选;“租购同权正在调整的不仅仅是住房制度、居住权利,更有全社会的理念”重点强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即调整人的思维,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材料着重强调的,B项不选;租购同权调整“全社会的理念”说明人的理念(社会意识)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C项正确;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选。 12.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中央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 ) ①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②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③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 ④把宣传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作为根本目的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D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因此从唯物史观看,重视民心是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保证,可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②③符合题意;衡量社会发展道路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是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①不科学;④表述错误。 二、简析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凝魂强体为根基,提升我国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请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本题考查“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设问指向中国的发展,改革创新是核心。解答时首先明确“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主要包括: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规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改革、社会历史的主体;然后调动运用上述有关知识,结合改革创新进行分析,实现知识与材料的有机统一。 答案: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发展需要改革创新。②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的新推动。③改革创新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与发展,是不断解决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遵循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探究题 14.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三权分置”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顺应农民意愿、符合农村实际、继往开来的制度变革,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制度的与时俱进,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 有人担心,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会导致土地私有化。请从“寻觅社会的真谛”的角度为其化解担忧。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是“寻觅社会的真谛”,即社会历史观知识,首先应该知道社会历史观所包含的原理,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等;再结合材料,筛选出与材料内容相吻合的原理;最后原理加材料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实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应农民意愿,自觉站在了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必然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因此,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②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三权分置”改革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不会导致私有化的出现。③在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只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变革。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三权分置”是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一次制度创新,必将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查看更多